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的“道”家思想

曾听说谈天说地、谈天说道,也听说过“三教九流”这句俗话。

“三教”为儒教、道教、佛教,三教中的道教是我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封建社会发展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宗教、文学、科技以及其他民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教意指“道”的教化和说教,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派之一,这一派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主张宇宙的天地万物都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

道家的宇宙学在汉代影响很大,东汉时形成的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把它神化为具有无限威力的宗教崇拜偶像。道教认为:“大道”不仅仅在于先天浑沌时代化生了天地万物,而且还在后世,即有史以来的人类文明时代,不断变化其身形名号,降临人世,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太上老君”(即老子本人)便是大道降世传教时的化身。

传说中的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是太上老君的门徒,学徒三年期满,准备返回龙虎山,临行前太上老君写了“金、木、水、火、土”五字当场口试。太上老君说:“这五个字哪个字最重要?”张道陵答道:“金,是万物之宝,金,最重要。”太上老君摇摇头,默不作声。张道陵是一位虚心好学之人,看见师傅摇摇头,知道自己答错了,随即请教师傅指点。太上老君说:“现在不告诉你,待以后你在生活实践中再细细品味。”张道陵不敢多问,便拜别太上老君回到龙虎山修道去了。

翌年秋季,天旱物燥,有一天,龙虎山附近发生一起火灾事故,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借风威,远处的熊熊大火眼睁睁看着,很快就会蔓延到龙虎山。张道陵看在眼中,心里十分焦急,要想扑灭这种大火,只有引出东海之水,然而欲引东海大水,在运用道法上须得有点水源,方能施展道威。

但见周边打火之众人,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铁耙,有的拿着竹、树枝,却没有一人挑水灭火。张道陵正在那里心急如焚之际,忽然见一小孩手捧一碗水前来灭火,张道陵眼睛一亮,惊喜地跑去借助这碗水,兴奋地洒向苍穹,随着拔剑飞舞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天空风起云涌,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瞬间降下倾盆大雨,很快便熄灭了这场特大火灾,保护了龙虎山的安全。

张道陵长嘘了一口气对众徒说:“今天要是没有这碗水源,龙虎山将会变成一片废墟!”这时候,张道陵才体会到去年太上老君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个字,原来“水”才是道家之本。从此以后,张道陵带领众徒弟在龙虎山、上清宫、天师府殿前院后挖掘了十几口水井,各竖立纪念石碑一块。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并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譬如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

博学多才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为老子立传,也只写了寥寥四百余字。从司马迁到王夫之,特别是近现代不少著名学者对老子其人其书做过多方面深入考证,然而在有些方面,还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辞海》云:《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春秋战国后期老聃著。但从书籍的思想观念和涉及到的某些问题解答,该书可能编写于战国初期,基本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时间较早的还有严谨本的《道德真经指归》和傅奕本的《道德经古本篇》。最早的古本却是1973年12月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帛书《老子》写本。甲本、乙本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早于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其他版本,最接近于《老子》的原貌。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问题,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看,“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到其来历,它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的祖先。不是上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

用“谷神”形容“道”,它能生天地养万物,从时间而言,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无处不在,无穷无尽。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永存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和利己是统一的,利他往往会转化成为利己,老子想以这种谦退无私精神,说服人们都来利他。

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像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顺其自然,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

老子认为物极必反,盈了以后就会亏,锐了以后就会钝。正反的转化是事物的辩证法,老子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方面来。阐述个人修身养性的工夫以及其他参与社会生活的思想,其基本原则就是形神合一、尚柔、净心、无为、守雌和弃智。老子所提出的修身养性工夫和瑜珈方术不同。瑜珈的目的在超脱自我和外在的环境。老子重在修身养性之后,推其绪余而爱民治国。

老子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要是纵情于声色之娱,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等,必然会带来恶果。从这个方面说老子的主张有对的地方。传说,春秋时期,齐国的军队在深山中行军,因路途险峻,举步艰难,管仲命令士兵们唱歌前进,士兵在歌声的鼓舞下,忘记了跋山涉水的艰苦,很快地穿过了深山,可见“五音”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老子主张忍辱负重、无我利人的思想。“无我”并不是超脱自我与抛弃自我,而是不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要以自身为天下,这是上德之人,因为他们不为荣辱所移,不为患难所慑,敢于损一身而全天下,无私无畏,是最可靠的人。

讲述“道”有三层意思:其一是道没有具体形状、声音、颜色,常人不能凭感官知觉认识它。其二是道虽无形之状、无物之象,但可“迎之”、“随之”,因而它是与时俱在的。其三讲道的巨大功用,老子着力描绘神奇莫测的“道”。只要掌握了“道”,就可治今知古,这又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总之,有“道”的人,他们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

老子讲“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是说体道之士的静定工夫和精神状态。用辩证法看“浊”和“清”,“安”(静)和“生”(动)的对立转化关系,体道之士在动态中,透过“静”的工夫,定心自养,转入清明的境界。这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在长久静定之中,体道之士又能生动起来,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充满朴素辩证的对立统一。

老子提出“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四个概念。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虚极静笃,然后能观。“虚”指“道”的本体,“静”指“道”的本根,他认为由静生动,由动归静;动是相对的,静是绝对的,纷繁万物各自返回本根叫做“静”,将这“归根”的“静”叫做“复命”。“归根、复命”的虚静是万物动静变化的长久不变的规律。老子把对“虚静”的认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来的思想,为后来庄子所继承,提出“内圣外王”之道。

老子是洞明历史的哲学家,以辩证法的思维指出“故大道废,案有仁义”。如果大道没废的话,那就不必宣扬仁义忠孝思想了。老子提倡“大道”,这是老子主张的理想社会的最高原则。他所要求的是纯朴自然、无争无邪、老幼各得其所、顺应自然的生活。指出“六亲不和,案有孝慈”等,也渗透着辩证法。有人认为,孔子重“文”,老子重“质”,这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老子视“文”为巧饰,违反了人性的自然。巧饰流行,更形成种种有形无形的制约,拘束着人性的自然。老子所流露出的愤世之言,乃是针对虚饰的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灾害而发的。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一般多以名山为主体,或兼有山水,认为此有神仙主治,是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江西不仅是禅宗圣地,也是道教圣地。樟树的阁皂山道德宫,大门正中竖写“道德宫”三字,横写“紫阳书院”四字。门两侧对联一副,上联:杏坛绛帐堪可继”,下联:“鹿洞鹅湖当并传”。朱熹两次在阁皂山“道德宫”讲学,因此“道德宫”一度被称为“紫阳书院”。

葛洪在受叔祖葛玄的大弟子郑隐传道之后,尽得“灵宝”真谛。于是追踪先祖遗迹,在江西的几座道教名山度过了10个年头。葛洪继承和发展了葛玄的修身养性、长生成仙思想,排除了某些巫祝祈祷、符水治病等成分,与葛玄所传灵宝中盟诸品经融合整理,撰写巨著《抱朴子》,将道家神仙方术理论推向了高峰。后来以信奉和传承《灵宝经》而形成的灵宝派,推葛玄、葛洪为始祖。

葛玄于三国赤乌七年(244年)八月十五日在今上饶市铅山县的葛仙山(古称云岗山)羽化升天,享年八十一岁。玉帝念葛玄智降恶龙,靖定地方,行医炼丹济民,功德无量。列为大罗金仙,晋升他与张天师(道陵)、许真君(逊)、萨天相(守坚)四位皆为天机内相。

据称道教经书《灵宝经》是上天神书,由元始天尊授太上道君等天神,后经诸神相继传承。《灵宝经》的问世,在道教中形成了一个新派别,即灵宝派。灵宝派以阁皂山为本山,故又称阁皂宗。此派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这三尊神后来被演变为各派公认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灵宝派除讲思神诵经,符咒治病,特别重视斋戒科教,劝善度人。

老子认为“道”是第一性的,万物是第二性的。“道”不是孤立地离开物质的,而是与物俱存的,它又是可感知的。老子哲学思想充满了辩证法。他不仅看到了世间普遍存在着的对立统一,而且也了解到矛盾对立的双方还会互相转化。将辩证观点用之于修身养性,推之于社会人生。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而“为天地母”,并提出“道法自然”。

老子看到了客观事物都在对立转化中的哲学思想是可贵的,因此,最后警诫凡事都要避免过分和走向极端,因为凡事过分和走向极端是按个人主观意志行动,从而违逆了客观自然的道理。

老子是中外历史上最早提出天地万物是由自然生成的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的产生归结于自然之“道”的运动,是老子的一个可贵和值得重视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天体学说和宇宙理论以及其他人体科学、哲学等诸多方面,将会有巨大价值。

如果您觉得值得收藏和转发,请您点击关注“蚂蚁上树”,与小蚂蚁一起畅游文化的海洋!您的关注是对小蚂蚁最大的支持!小蚂蚁会每日定时更新精彩内容,么么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的创始者老子的一生
'道'行天下一一问'道'青城山
关于道教和道家的关系(整理)
道教基础知识卷,来看看你能答多少分
UC头条:轩辕黄帝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相比谁地位更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