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灭荒和困难时期的感受(三)

灭荒和困难时期的感受(三)  

2009-02-08 16:46:27|  分类: 我的杂文字号

        我1954年初中毕业和艰苦的岁月告别。起初,初中每月四元钱的伙食费,我家付不起,十五里路我走读。我母亲为我起早贪黑,担惊受怕。我自已辛辛苦苦,影响学习。大约走读三个月后,我们五个人租房“打小伙”——轮流做饭。饭可以吃饱,菜自备,大多是咸菜,盐水拌豆腐。应该说,当时的农村也不富裕,将是不够一年吃的,我们也没到商店买过大酱和酱油。不是,我们懒,我们是手中没钱。中学我们学校还点保险灯,值日生要搽灯罩。从大井里打冷水洗脸。后来学校给我三等助学金,我就住宿了。

        到锦州卫校念书的三年,是我生活中最惬意、最快乐、最活跃最幸福,最富裕的三年。每月12.5元生活费全部做伙食费,籼米干饭不限量,顿顿有菜,每周改善生活:黄花鱼炖肉。我们农村的家,从我记事起,没有这样的好生活。

        1957年9月我到锦县闫家地区医院上班。月薪43.5(后降到39元),粮食供应,我没发生过粮荒,蔬菜很贱,鸡蛋5分一个,毛虾(干品)三毛七一斤,梭鱼三毛一斤,大螃蟹像粪堆无人问津。我们就住在海边,农民手里没钱,海货没有汽车外运。这一年的生活我是超级的相当的富裕。我是想吃啥就买啥,抽匣里饼干、糖球不断,我父母从来没向我说过穷,现在想来,我是乐不思蜀啊?“反右”时,右派说得最多的“就是粮食不够吃!”——这叫反对“统购统销”。

          1958年10月我到中医学院读书,我从医院起出很多粮票,学校开始时没收粮票,不限量,随便吃。我心里没有粮票紧张的概念,也没想会有困难时期,就把三、四十斤粮票送给家中缺粮的同学了。到了59-60年感到粮食紧张,我内弟在松陵机械厂上班,是工人,定量48斤,时而他就来救济我。我也不知道农村究竟什么样?

         1961年春,我们七个同学到锦州实习,由于学校生活日渐清苦,我还带一位同学回家“改善生活”,家里报喜不报忧,我还以为家中生活很殷实,很充足,没想到此刻的农村已经吃不饱了。我把王俊生带回家,家里早有准备,杀了一只鸡,包了一顿秫米面饺子,王俊生大失所望,像是受到冷遇,他不愉快的走了。

         王俊生是老兵,那时的工资七八十元,虽然生活清苦了,但是,他们的生活和普通的农民还是天壤之别。

         他走后,我父亲告诉我:“你的同学不满意,我看出来了,咱们是尽了最大的能力了。现在还是大食堂,根本吃不饱,我这是和食堂好说歹说借来的粮啊!”我父亲的眼泪在眼圈转,我也含泪欲滴,我悔恨我自已如入五里雾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往事并不如烟】 在“困难时期”经历的那些事儿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各色票证
三年困难时期城市生活见闻
票证收藏有得做 精品粮票单枚可卖万元
粮票的故事(王康全)
粮票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