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图1-1:粤港澳大湾区范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钜派研究院
来源:Wind,钜派研究院
来源:Wind,钜派研究院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钜派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8691.71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共计17855亿元。香港、中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及增速较低,江门、珠海规模较小但增速突出。澳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最低,香港最高。
来源:Wind,钜派研究院
来源:Wind,钜派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2017 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9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26 亿元。澳门投资与消费总量及增速全湾区最低。香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高但增速低。
来源:Wind,钜派研究院
来源:Wind,钜派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2017 年进出口总额133833亿元(其中出口总额721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978.22亿美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84497.44 亿元。香港拥有湾区最高的进出口总额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但增速优势都不大。中山、珠海分别在进出口总额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上排名靠后,但增速表现非常突出。
图1-9: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人口、面积概况
来源:招银国际,钜派研究院
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新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以腾讯、平安、美的、格力、大疆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成为大湾区的未来之星;区内产业紧密配合,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向型驱动强劲。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凭借其巨大的经济体量和科技实力,将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湾区城市群。
粤港澳城市群内建立了以轨道交通为主、跨海交通群为辅的优质高效网络。其中,港珠澳大桥于2017年年初正式贯通,2018年2月正式竣工,港珠澳三地的陆地通行时间从过往的4个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此举促成区域交通便利性极大提高,珠江东西两岸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极大缓解了过往跨江通道的交通瓶颈。
粤港澳的对外交通以深圳港、香港维多利亚港和广州港三大港口为核心运输枢纽,已形成海路、陆路以及航空全方位立体式交通网络,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密切联通跨区域经济、物资与人力。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钜派研究院
在上一个五年计划(2010-2015年)中,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通网络基础建设发展迅速,期间陆续建成了大广高速公路、乐广高速公路、广深港高铁、厦深铁路等一批国家级的重要交通项目。目前,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始试运行,广州与香港间首次开通列车。而在此前,广深段已建成通车;高铁全长142公里,将广州、深圳和香港连接。至此,两大交通工程正式落地,大湾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1小时都市圈”。
得益于国家早期对大湾区进行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已全面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市市通铁路”,初步形成了湾区内城市互联、区域融合的态势。
图1-11:粤港澳大湾区路路交通
来源:百度,钜派研究
公路网络的完善,使区内货物的流通更加便捷;港口的崛起使海外贸易运输便利,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高速铁路网和城际铁路网的完善,使区内人员流通更为便捷,区内商业贸易更加活跃。
漫长的海岸线和开阔的经济腹地孕育了大湾区的三大国际港口,分别为深圳港、香港维多利亚港和广州港,占据世界前十大港口三席。在湾区统计口径下,港口年吞吐量世界领先,为湾区全球贸易提供运输保障。
来源:Wind,钜派研究院(2017年前三季度)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东莞、珠海、香港等5个亿吨级大港,河网密布,港口云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出,区内港口分工将更加明确,一个世界级的港口群将崛起。2017年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中山五地的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0.8亿吨,同比上涨11%。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拥有以深圳宝安、广州白云和香港国际机场三个国际化空港为核心,惠州、澳门和莲溪机场为辅的“三核 三辅”空港体系。
而未来,广东省政府将重点打造“5 4”骨干机场,重点项目包括新建工程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揭阳潮汕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等改扩建工程。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内主要城市都将新建或扩建一批机场。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体系完备,既有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链、也有以深圳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经济,同时香港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将为区内经济发展带来便利。
目前大湾区产业布局完整,西岸以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为主、沿海以生态保护型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东岸则以知识密集型的新经济为主。未来金融、服务和高端制造将成为“湾区名片”。
图1-1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规划
来源:招银国际,钜派研究院
粤港澳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拥有国内顶尖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近年来产业布局继续升级,着眼打造科技创造新生态。依托于广州的商贸金融、深圳的科技金融、香港的国际金融平台,大湾区注重鼓励区域内的创新氛围,培养湾区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已经初步存在产业布局上的分工和优势互补。广州市产业结构完整,制造业尤其突出,金融、商贸等服务型产业也很发达,而且具备交通枢纽的功能;深圳以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而佛山、东莞的制造业优势突出,惠州的石化产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
此次纳入湾区版图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抓住这次一体化机会,不仅能解决自身产业结构不完善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还能弥补珠江三角地区金融与服务业的缺陷,提升整个湾区的国家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整合,“9 2”模式必将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从而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层次丰富、产业协同的湾区共同体。
表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定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钜派研究院
依托华为、腾讯、中兴、万科、格力等众多领头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了以珠江东岸、珠江西岸和沿海三大片区为主导的城市群产业带。
西岸产业带包括广州南北部—中山—佛山—珠海等地区,以传统农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带。
东岸产业带包括东莞—广州中东部—深圳等地区,以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属知识密集型产业带。
沿海产业带包括深圳——珠海——惠州——江门等形成的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属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
通过振兴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成以供应链联盟为纵向和多元化产业联盟为横向的产产结合的世界级大湾区。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增长率达到43.3%,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16.9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52.8%;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2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通过创新驱动和城市转型发展,粤港澳湾区将大力推动高科技创新产业,打造中国硅谷。“互联网 ”、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未来产业”将蓬勃发展,为打造世界性科技创新湾区奠定基础。
图15:湾区融合促使传统制造迈向“先进智造”
来源:公开资料,钜派研究院
珠三角地区深耕于制造业多年具备强大实体经济实力,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造将向先进“智造”迈进,朝“工业4.0”目标前进。在湾区经济驱动下,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以更快速度流通,促进湾区整体工业人工智能发展。同时,珠三角强大实体经济实力有助于弥补港澳“工业空心化”的缺陷,港澳则以强大的对外平台反哺珠三角制造业的对外贸易。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提出,旨在推进珠江三角洲的九个城市与香港、澳门的深度合作,通过区内的产业协作和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广东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该地区的融合,打造一个协调发展、互联互通的世界级湾区。
表2:粤港澳大湾区政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钜派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从2008年最早提出至今,已经由原来的区域合作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年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提“湾区”概念,直到2014年“湾区经济”被写入深圳市政府报告;2008-2014年“湾区”始终作为珠三角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个方向,“湾区”仅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布局。随后“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不断被深化,国家“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涉及。
表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
来源:公开资料,钜派研究院
由上表可见,至2017年十九大后,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从一开始的地方发展政策上升到国家重点规划。
大湾区在连通性和一体化方面的提高也将促进该地区内部商品、服务、资金、人员和信息的流动,并可促进“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实施。
粤港澳大湾区将推动“9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范围发展,其辐射半径将延伸至东南亚国家,成为联通“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推动粤港澳企业联合“走出去”。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战略在2013年提出后,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根据国家战略,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粤港澳大湾区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点区域,是对接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等国家的必经之地。(下图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来源:万和证券,钜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