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定琴专栏】宜昌展示课之《紫藤萝瀑布》解读与思考
宜昌展示课之《紫藤萝瀑布》解读与思考
文/何定琴

7月中旬在北京听讲座时程翔老师说,初中语文老师对课文的研读一般是“蜻蜓点水式”的,正常教学情况下,每篇文章最多不过三五天时间,而且间隔时间长,三年一个周期,除了所谓“考点”和文章内容,其余的“划痕”都很浅。确实如此,假期我在南京和西安分别对任教年限较长和年限较短的培训班老师进行文本解读互动的时候,发现哪怕对经典课文,大家也是近乎“陌生”的。往前推三年,我也一样,包括去年上学期我第一遍上的《紫藤萝瀑布》,也是潦草敷衍的,让学生反复读,找出比喻句说说妙处,背诵美句并且仿写,学“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按照“触动、描写、联想、升华”的构思方式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初读此文,我能够挖掘的就是这些东西,没有想过深读与深思,总觉得它的主题明确,文章结构规整,甚至是呆板,抒情直白,还似乎带点政治教化味儿,从个人的文学审美口味来说,偏爱文质兼美、含蓄耐嚼一点的文章,比如贾平凹散文《风雨》,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学期我的学生听课状态还没有从他们小学老师的习惯上调整过来:很乖,等老师讲,专心听讲,机械笔记,喜欢背诵,不重视朗读,不会朗读,不能自觉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的基本意义,担心老师提问,齐吆喝,怕动脑筋,没有举手发言的习惯等等。《紫藤萝瀑布》是第一学期前半学期的内容,因此也没有什么重要生成,第二学期末新课上完距离期末考还有一个月时间,就把《紫藤萝瀑布》按照选点教学做了三个微课设计:“流动”一词立骨——关键句的理解突破;“探望”——花与人的命运探索中“物”与“人”的关系处理;“生命的酒酿”——咏物散文的四“点”四美。

六月底我把自己做过的一个微课实录发给语文湿地报名参加宜昌课堂教学展示选拔,7月14日得到回复“准备上课”,于是在心里大概构思了一下究竟选择哪个内容进行教学。7月23日,在“公开课.宜昌研讨会”QQ讨论组,湿地负责人尹东通知说我的课因为选课人数最多,放在大教室上。那时候我们秦风四人尚在南京,刚刚结束在南京的讲座和上课。原来以为11位教师在11个教室同时上课,听众不会很多,没有做更深入的准备。接到通知,有点慌神,深怕课堂表现不好,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和湿地一年多来的栽培。

基本的工作还是做了一点的,因为南京的活动涉及作文教学、阅读教学、青年教师说课及点评,所以在出发前两天终止了南京之行《变色龙》的备课活动,大量翻阅书籍、做摘抄,增强理论储备。关于散文教学,先前我除了读王荣生的《散文教学教什么》,还搜集了大量关于散文教学的论文资料,也把去年的同课异构做了一个散文教学的系列稿(含我的课堂实录、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我和王君老师的互相点评与总评、全国中语会第一届学术先锋浙江名师贾龙弟老师的整体评价。可能是我做事节拍慢,或者想起来这个研讨有价值的时间晚,或者不好意思对王君老师开口,整整用了半年时间才完成,中语参接到稿子认为有价值,葛主编打算在9、10、11月连续刊载,做成散文教学序列,可是在九月份的稿子已经开始校对的时候,新教材删除了贾平凹的《风雨》换成了原作者浅易好读的《我的小桃树》,最终抉择是撤下了这份稿子,虽然在散文教学的理念认知上得到了很大提升,终究有一点小小的郁闷)。接着在网络上查阅大量课例,发现多围绕紫藤萝瀑布的句段赏析来设计教学,感觉零散,缺乏内在统一的“课脉”。

从读文本的程度来看,名师以外,我在课例中读到的多是文字表面的东西:紫藤萝瀑布的生机与活力,“我”的心情变化,我的感悟,看花、忆花、悟花。因此教学设计一般就是围绕“自由赏析描写语言”“探究作者心情变化”“体味作者人生感悟”这几个环节展开,基本处于陈日亮先生所说的“在文字表面滑行”的状态,缺乏一个的统一“意脉”。

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对于一个文本,教师不能数十遍的阅读,不能“品”出其中滋味,是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鲜活课堂的,更不要说“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了。而作者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文经验里。作者的语言表达,那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只有解冻我们内心情感的冰河,去为这个世界的美而阅读思考,正容以悟之,教学才能真正唤醒生命!”(肖培东)

王君老师认为自己对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语标点都负有天大的责任,深怕辜负了它们,辜负了文本中的良辰美景。一堂语文课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沟通和语文交流的广度、深度和效度,而这些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李海林)。我开始读课文:一株衰而复盛的紫藤萝给了我生命的启示,我要加快脚步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只有当你对自己的课堂拥有刻骨铭心的体验的时候,灵感才降临”(王崧舟)。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若译.萨拉马戈在他的获奖作品《失明症漫记》中说:“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对于文本的阅读,也可以套用曹文轩老师的句子:未经凝视的文字是毫无意义的(原句“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查阅宗璞生平和散文特点后继续读课文,结合宗璞的好友资中筠的回忆文字,以及我前期做杨绛的《老王》时对文革资料的专题挖掘,加上对民国人物资料的关注和对林徽因、杨绛、宗璞等生活细节和写作的了解,我再次读到了先前没有读到的东西。


在这次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句句都指向一个核心词:生命。诸如欢笑、流动、生命的酒酿,尤其是对紫藤萝花情态的描写,“推”“挨”“挤”“活泼热闹”,“忍俊不禁的笑容”,时时处处,作者呈现出来的都是生命的葳蕤茂盛、闪闪发光。缺什么就会想什么,心里有什么,眼中就会见什么,作者看到这一片辉煌的、闪光的藤萝,为何独独对它的“生命”如此慨叹?结合背景资料,宗璞的弟弟已经癌症晚期,阎罗的死亡判决书已经送达,无力回天,对于家属来说,每一个日子都是提心吊胆的恐惧,都是可怕的、未知的永别即将到来的揪心。原来作者有一个心结“生死迷、手足情”——为何苍天无眼,生死无常?为何人生有这么多艰难苦恨?为何像弟弟这样的事业之花迟开的一代人,偏要逢着生命之花的“早谢”?

佛说:刹那就是永恒。紫藤萝的芳香隐隐传来,紫色的梦幻一般。紫,由忧郁神秘的“蓝”与火烈奔放的“红”构成 ,具有神秘色彩,也难掩其内在的生机与活力,与作者的气质和此时的心境相吻合。撞击、开悟、释然,就在那个刹那,也因为内心的释然才闻到了如梦的芳香。生与别,生与死,命与运,想做与能做,可知与不可知,有限与无限,都在此刻得到了稀释与开解,正如冰心的《谈生命》、蒙恬的《热爱生命》、泰戈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这是一篇写心灵瞬间顿悟的散文,因为作者与紫藤萝花曾经同病相怜,所以现在对它的怒放感到震撼,继而长期淤积的苦闷自行消解,心里风清月明,足下步履轻快。

宗璞学生时代的精神偶像是苏东坡(原谅我此处要稍微跑远一点儿),现在许多人喜欢读《苏东坡传》,我读大二的儿子前几天问我,为什么《苏东坡传》引不起他的兴趣,感觉读得似懂非懂?(我听得出来,他读此书,原为慕名,因此我一般不给学生开书单,只负责推荐,推荐的书中,也不全是我所喜欢的,而是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从学生的阅读原点出发。我想“深度诱惑”学生读某本书的时候,我会隔一段时间与他们分享我的阅读感受,这一招真灵。孩子们可真忙啊,阅读的时间成本是较高的,学生的时间有限,需要精打细算,因此《苏东坡传》我不推荐)我告诉儿子,要读懂这书,得先了解林语堂,客观看待林语堂对苏东坡炽热的爱、高度自我认同、极度的欣赏,与其说林语堂在写苏东坡,不如说他在写苏东坡的时候在寻找自己。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历史上的王安石,正确看待林语堂因为过于喜欢苏东坡而对王安石的贬抑。要了解王安石,就得对“变法”这一政治文化母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事例与人物、变法的背景和必要、变法的难度、皇权高度集中境况下变法的风险、变法者对当朝所做的贡献以及最终的牺牲,保守派与革新派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水火不容,因为要读《苏东坡传》,必然绕不开当朝的政治,没有了政治这个阔大背景底色,根本读不出苏子为人、为文的本色,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是不喜政治远离政治的潇洒文人,他的小品文一贯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因此对东坡的高才、气质、洒脱、旷达有着入迷的崇拜。读人物传记还要了解人物所生活的年代,了解著作者所掌握资料的翔实程度,以及著作者的价值认同和写作偏好,力争有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人物评价立场,不轻易受煽情文字的干扰,不为书本中的所谓“事实”所迷。其二,读苏东坡,最重要的是要读出儒释道三家在东坡身上的高度融合。我国古代文思哲的源头,是要了解的,东坡绝世高才,皇帝堪称他的文字知音,皇后、皇太后是他的忠实粉丝,本该有绝好的位置供他施展才能,然而一生都奔波在小人因嫉妒和惶恐而设置的荆棘小路上。黄州、惠州、儋州,一贬再贬;文因率真致祸,“乌台诗案”九死一生。凡此种种,东坡在心灵的修行中,自己为自己设置比贬官更好玩游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使“乌台诗案”吃惊不小,被关了四个月二十一天差点脑袋搬家的他,依然“积习难改”,出狱当天就有诗云“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意思是纵然塞翁失马“死”而复生,他也不会像以斗鸡取悦天子的小人那样没有骨气。东坡的魅力,不在于他如何潇洒有颜值,也不在于他写出了文人心底最解气最有骨气的豁达诗文,更不是他诗、词、书、画俱佳,而且集生活家、美食家、建筑达人为一身,东坡让古往今来识文断字的男士女士入迷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始终微笑、从不屈从、自始至终尊重内心感受,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王安石变法中,吕惠卿那样的墙头草小人比比皆是,只要违心地站个队,为得势的一方摇几下旗、喊几嗓子,升官发财的好处就屁颠屁颠地跑来了,傻傻的东坡,根本就不识时务,他好像不懂得官场“站队”的好处,因此两个集团都想拉拢他,最终因为其“真”和“正”都排斥他,而他,轻轻耸耸肩,像杨坤那样小声唱几句:无所谓无所谓,谁会爱上谁,无所谓,谁让谁憔悴……这才是东坡最高贵的地方,尤其是身在现代官场的人,更懂其中的玄妙。厄运来时,东坡从佛经道德经中寻求解脱,自己为自己松绑,因此他无抱怨,甚至压根儿都没有想过抱怨,只是接受和享受——自己开荒种地,能“手自接花木”,安于做一个真正的田舍翁,他做东坡肘子,修苏堤,修黄楼,筑浩大的防水工程,他上善若水、随物赋形、进退自如,因为佛道的经书法宝,外界的种种伤害,打在他的身上,都被强大的精神力量消解,无踪无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典型的儒释道三境界高度融合在东坡身上的图解。东坡的精神内核,就是随缘、释怀、放下、如来。

那一株盛开的、辉煌的、闪光的、重生的紫藤萝就是催生作者顿悟生命的直接媒介,而宗璞所受的教育、所接受的思想、所遭遇的经历、所读的书、所崇拜的人,也在这一瞬间得到发酵,共同汇成一股冲破心灵“堤坝”的洪流,从而一泻千里、归于宁静。宁静了,也就喜悦了,变“沉重焦虑”为轻松坦然,借助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作者自己“渡化”了自己,这闪光的“流动”中,包含时代的更替、生命的再生、精神的涅槃、心灵之花的重放,她悟得了孔子所说的“顺应天命”。相较之下,紫藤萝也有过不幸的、不敢开花、被价值贬低的过去,然而它盘虬卧龙般的枝干还在,生命的玉露琼浆还在,它开花的愿望还在,于是,它就有了辉煌的、闪光的绽放,挣脱束缚、重获新生。宗璞的第一部小说《红豆》本是写健康的爱情的,但是被批为“毒草”,因此深受文革迫害,与其它知识分子一样,息笔劳动,不再敢轻易开花,这与紫藤萝的命运何其相似。如今,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富有生机,我为什么不能放下、释然、重新绽放呢?于是“在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苏东坡在黄州的某个月夜江边,他安慰“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朋友说:“你看水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补不朽的。”在东坡的语言表达中,《紫藤萝瀑布》对生命永恒的理解,意脉相通。

如果说《紫藤萝瀑布》在描写过程中紧扣“生命”的话,那么在对“生命”的描写中就关注到另外一个核心词“流动”:花儿在流动;时光在流动;情感在流动;生命在流动。借用普希金的一句诗“一切都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无论时光,还是生命,都不能为谁而停留,流动是其不变的态势,个人面对这一切是无力的,与其哀叹,不如顺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残缺就是圆满,刹那也是永恒。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藤萝瀑布》说课稿
紫藤萝瀑布 熊芳芳生命语文的经典课例
宗璞散文精选
帅气的老师,精彩的课_紫藤萝瀑布
第四十季 【课例研究】写景状物类散文整合
七年级下册十七课《紫藤萝瀑布》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