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小东喻红的素描之路

 微画吧:见微知著


今日作品

  



刘小东、喻红结婚照

刘小东、喻红、王小帅是中央美院附中的同学,刘小东当时与喻红谈恋爱,光两个人待在一起觉得别扭,王小帅当时的女友也是他们同学,四个人于是就凑到一块,不是下馆子就是去郊游,成了特别亲密的好朋友。1993年,刘小东跟喻红在纽约结婚,结婚照背景像《美国往事》,刘小东则一身白西装,酷似《教父》里的阿尔·帕西诺。

王小帅曾开玩笑说:“刘小东结婚早,所以有力量。我昨天刚结婚,明天就有力量了。”


刘小东谈素描学习

 

刘小东1963年出生于辽宁金城镇,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95年到1996年攻读中央美术学院油系硕士研究生。从附中到美院油画系再到硕士毕业,他一共接受了十年美院的专业训练,可以说他是从美院走上了自己的艺术道路。本科毕业后他的首次个展拉来了“新生代”艺术的序幕,并被冠以“新生代”代表性艺术家的称号。 

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素描始终在刘小东的艺术很重要的位置。从他上学时期的素描习作,到毕业后作为创作素材和草图的素描小稿,再到之后的素描创作,每一时期,素描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刘小东的艺术世界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刘小东的素描进行个案研究,是想深入到刘小东创作活动的丰富个人背景和状态中去,并从他独有的经历中读到与他后来创作观念形成之间的联系,使我们更直接地对他的艺术品质、艺术风格进行把握研究和对作品进行品读更重要的是,以刘小东的个案为切入点,来探究美院整个的素描体系艺术家的影响。


 素描是什么?


前多少代艺术家都曾说过素描,他们说的都在理,我只是再简 单地对自己说:素描是比例、空间和位置的判断。
素描也是一个人回家睡前独处时最自然的状态。
素描是什么样,你就是什么样。有时与正式作品恰恰相反。活到最后你还是会回到你的素描,也就是回到你最简单的视觉判断。素描是自知自明。


刘小东
素描与造型基础


这部分展示的主要是刘小东在中央美术学院及其附中学习时期的作品和学习经历。素描在艺术教学体系中主要的作用之一是对造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此部分的主题便是刘小东在学习期间素描训练对他造型能力的影响。众所周知,刘小东十分注重绘画的技巧,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因此这一主题也是对他本人最大艺术特点的一个把握。


院角26.1cmx18cm


   我十一二岁就被选进小学美术组,画些政治漫画、黑板报什么的。1978年没能考上鲁美附中,于是决定正式学画。这一年为了学画我从辽宁金城镇搬到吉林公主岭镇舅舅家。舅舅刘宝仲毕业于吉林艺专,他教我素描要临摹林旭东、夏葆元的水墨连环画,水彩要临摹英国古典水彩画,油画直取俄罗斯列宾、希施金。院角这张就是临摹过英国水彩画后直接取景舅舅家院落的一幅,他教我画画要不断深入比较,要有各种物质的质感。他嫌我画得有些“窝囊”,于是用点水粉颜料帮我画了扫帚“提神”。果然质感有些拉开了。我多年忘不了这张画,1989年的《田园牧歌》的构成也就是这张画的延伸。

 

石膏小孩 45cmx37cm 1979年

裸体小孩 27cmx40cm 1979年 

自画像 47.5cmx33.5cm 1983年


  这是课下对着镜子画的,比课上画得更像活人,更轻松。那时在高年级影响下我崇尚塞尚、蒙德里安等

去文学化的现代派,但学多了发现自己越画越僵硬,突然偷偷开始看俄罗斯巡回画派,发现谢洛夫的东

西很松软而有完全感。于是在他素描的影响下画了这张自画像。现在看来真是画出了那个年龄的纯真。

 

大卫 96.7cmx69.7cm 1984年

大眼睛 78.5cmx92.5cm 1984年

海边 78.5cmx88cm 1984年

街景 78cmx109cm 1988年

穿短裤的男人体 106cmx43cm 1986年

挚友 100cmx80cm 1988年

抱头的张元 93.5cmx76.8cm 1988年

父子—素描稿 24.7cm x 20.6cm 1989年

父子 130cm x 97cm 1989年

 

违章—素描稿 30.4cm x 22.8cm 1996年

违章 180cm x 230cm 1996年

 

烧耗子一素描稿 22.8cm x 30.4cm 1998年

烧耗子 152cm x 137cm 1998年

三峡大移民—素描稿 26.8cm x 22.7cm  2003年

三峡大移民 200cm x 800cm 2003年

三峡新移民 300cm x1000cm 2004年

温床一草图 27.2cm x 20.2cm 2006年

温床 260cm x 1000cm 2006年

青藏铁路草图——33.6cmxcm 1991年

人体 24cmx19cm 1991年


        离开学校,意味着离开了同学挤在一齐画画的空间,人只要挤在一起就会有无休止的竞争,这种竞争 就越画越嫌画得不够强烈,画得不够狠,直至痛恨绘画,其实简而概之就是越画越黑。于是我慢慢放弃素描,或者画得很大、很简单或者很小,或者只为油画服务的草图。这种草图就是画油画前的位置安排,完全没有独立存在的事先运筹。这样下来素描的另一种功能显现出来一素描就是比例、空间和位置的安排推敲。这时的素描完全是位置的轮廓安排,以及推敲人、物、景如何搭配生如何不同的结局。为了不让自己感受力的迟钝,这其间也会画些小素描的人体。都是为了手、脑、眼的配合纯为自我训 练的小科目。

人体 24cmx32cm 1991年

人体 24cmx32cm 1991年

人体 24cmx19cm 1991年

黄敏 150cmx150cm 2000年

红孩之一 150cmx150cm 2000年

这年油画系要办老师的纸上作品展,我已经不会耐心再用铅笔去画素描了,于是我开始试着用丙烯画素描。开始还乱七八糟,有环境有背景的啥都丢不下。后来想,不就是一张画、画里有个人,这张画将被挂在墙上吗,还不如索性直接把这个人挂在墙上,趴在、躺在墙上。

喻红 150cmx150cm 2000年

趴着的人体之一 150cmx150cm 2000年

侧卧的男人体 110cmx80cm 2002年

有上衣的女人体之一 34cmx29cm 2006年

有上衣的女人体之二 34cmx29cm 2006年


喻红谈素描学习


喻红

196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984-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大学

1994-199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研究生1988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我是在一个平面的空间里来画这幅《大卫》,我尽量想去接近文艺复兴的一种精神状态。

——喻红

大卫

100CM×74CM

1984年






追忆《大卫》创作过程





这是我上大学时的第一张作业,当时摆了大卫这样一个头像,我在上附中的时候也画过大卫,上了大学,第一张又来这样一张,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严重,得好好画,画了大概有4个星期的时间。


学院的训练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要画石膏,画大的头像。画大卫,大卫可能一个是经典,首先它是米开朗基罗的一个经典的作品,另外一个就是它非常复杂,所以这是锻炼控制力或驾驭画面能力的比较好的一个机会。


过去的这种课堂作业基本上要画一个背景、空间,我这个基本上把这个背景、环境都去掉了,就是在一个平面的空间里来画,我尽量想去接近文艺复兴的一种精神状态。但那个时候虽然也没看过什么真正的原作,就是从一些杂志、画册上去看,去理解文艺复兴。

2015:《平行世界》,苏州博物馆展览现场








追忆学习素描的历程






文革末期我开始学画,从几何形体开始入手,原本以为学画就是画当时每个孩子都应该画的,莺歌燕舞阳光灿烂的儿童画,不想一遍一遍的画素描,弄的满身满手都是黑,还是不得要领。老师还不停的在说,徐悲鸿先生常说,宁方勿圆,宁脏勿洁。这种审美使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又一次感到困扰。


艳阳天



后来经过漫长的素描学习,我画的越来越熟练,已经能学会了分面、排线、处理虚实,画面越来越黑,以为越黑越结实。这时的我渐渐对美术有了些自认为粗浅的了解,但每次打开徐悲鸿的画册时,那些被奉为经典的人体素描还是困扰着我,因为他的这些素描跟我们学的素描完全不一样,既不排线,也不分面,柔和的线条和优雅的明暗,勾勒出有血有肉的人,好像能感受到温度。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开始对自己的素描惯性产生疑惑。


青春高度



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画室之后,第一个作业是素描《大卫》。老师们还是强调徐悲鸿先生的宁方勿圆,宁脏勿洁;尽精微,致广大,强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追求眼睛、头脑和手的准确配合和协调统一。我试着近距离的观察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大卫》头像,据说这个石膏像是徐悲鸿先生当年从法国带回来的,不知被多少代学生画过,已经有一层厚重的岁月包浆,发卷清晰,目光深邃,在昏暗的教室里放射着幽光。我从这一刻开始放弃所有关于素描的概念理解,真正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铅笔尽可能的去接近这件伟大的作品,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的这张《大卫》广受好评,被登在《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的封面,这对一个大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殊荣,它不仅使我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也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徐悲鸿先生通过几代老师传递给我的造型理念,这种理念使我对事物的观察和对艺术的表达从容自信,不再会被各种表象困扰。


她----藏女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教授素描、油画和创作课,在徐悲鸿先生当年建立的美术教育框架中继续传授着他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美术届慢慢发生着变化,学生们渐渐被各种新的艺术媒介艺术手法所吸引,对基础训练的素描课感到厌倦,各种关于素描的讨论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素描是否还要像徐悲鸿先生当年那样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又成了我新的困扰。带着这些问题我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和他们一起去找教具,让学生参与摆作业,画他们想画的东西,通过大型静物和复杂场景中的肖像与人体作业,加大学习难度,训练他们对复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大尺幅作品中的控制力和表现能力,通过互相讨论和深入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这个素描课程不仅多次被评为《中央美术学院优秀课程》,也使一批一批学生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使他们发现素描之美,造型之美,使他们日后的创作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花花世界



回想在美院20多年的教学,我觉得徐悲鸿先生在建院之初就提倡素描写生,认为素描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艺术家应该和科学家一样有求真的精神,实在用心良苦,因为一切的教育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素描写生是一种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素描课程,使学生获得准确的观察能力,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严谨扎实的造型表现能力,同时也加入了中国注重线条的文化传统,这种文脉传承具有很大的力量,不仅塑造了一代一代中国艺术家,也为世界塑造了一个如此庞大的写实主义阵营,成为世界当代艺术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黄花肖像

怀旧肖像

红绿相间的肖像


金色惊喜

佳期如梦

紫色肖像

斜光肖像

金色肖像

舞者

绿色

父与子

我们俩

人体

蜕变4

日常生活--我在水里

她----乐手

她----乐手




喻红谈传统




中国传统艺术其实非常的深厚,而且非常博大精深,远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丰富,而且要有震撼力。

其实我们对传统了解的太少了,老是去关注外部的世界,其实我们自己的世界有很多东西应该好好研究。这个其实跟要不要去接轨,要不要去跟西方去对话,这都不矛盾。我们传统的东西,这种非常精炼,非常浓郁的这种表达,其实我们现在很欠缺的。



横屏后,开启全新的绘画之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冷军、刘小东、忻东旺、庞茂琨等撑起了美术界的半边天
央美才女,画了一张素描石膏像,至今无人超越,画作常被拍到千万以上,人生要开挂了~
央美才女一张素描, 至今难超越
她是央美校花,画《大卫》 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
中央美术学院 素描60年
大一画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至今无人超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