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玉口,探观古玉春秋

近些年来古玉拍卖的数量非常之多,令人膛目。收藏界的交易,重利多于重义,众多赝品仿品混杂其中,也是常见之事,更何况鉴定本身就是一个难活。沁色重的不一定就是古玉,而沁色簿的也非不是古玉,只败于作假手段的高超,见识的薄寡和理解的偏差,尤其是对细微的掌握不够火候。海昏侯墓出土的古玉丰富多彩,图片流传的也很广,多收藏多细观,那应是我们学习古玉鉴定的宝鉴,这里不再引述。

红山文化 玉猪龙长3.2cm

玉质黄绿色,局部有红色沁斑。圆雕,吻部上翘,闭嘴,双目橄榄形凸起。眉间一边两条,阴线形成倒八字状。脑后一条V形沟槽,将一对龙角分开,背部对钻一孔。龙体卷曲如环,头尾相连处割出缺口。从玉质和整体制作风格看,此猪龙与内蒙古敖汉旗大洼乡出土器以及天津博物馆收藏品基本一致,属红山文化标志性动物形象之一。红山文化距今五千至六千年,分布于中国北部辽河流域,是中国史前时代北方的玉器中心。红山文化玉器出土品种众多,用料精良,制作精美,极具时代特色。在农耕为主的红山地区,猪被视作神灵或图腾来供奉,地位崇高。玉猪龙是龙与猪的结合体,而得“猪龙”之名,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龙形图腾器物,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起源。此玉猪龙玉质莹润,造型独特,风格古朴浑重,极具神韵,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此玉猪龙具备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上的典型特点:注重自然特性的发挥,通体光素,尽量不留棱角和其他制作时的痕迹。一些浅浮雕技法,触之有感,视之随光线照射角度的变化或器体的摆动而时隐时现,是器体圆润光泽的质感得以充分的表现。

春秋 勾云纹小玉环直径3.6cm

这件玉环形制小巧,玉质经受沁及盘玩后,满红沁布满全器,透光下色泽优美。玉环外边缘及内边缘均凸起阴线,形成圆形。玉环双面施工,雕勾云纹,也有学者将此类纹饰称为变体蟠虺纹。此勾云纹朵朵粗大,云头凸起而饱满,雕刻刀痕宽且深,不同于战汉时期密实细腻的勾云纹。同类纹饰在春秋时期玉璜、玉玦及其他玉饰中可见,为典型的春秋勾云纹特征。

战国 玛瑙小环直径3.5cm

战国 涡纹玉环直径4.5cm

青玉,环形扁平体,形制规整,局部有红沁,在内外边缘各一阴线,并碾琢出内外边廓,璧面布满阴刻涡纹,刻度较深,碾琢有力。

汉 双螭龙玉剑璏长10cm

玉呈青白色,质地细腻,生坑、灰皮。体呈长方条状,两端出檐,且向下微弯卷。正面高浮雕两只螭龙,其头部似猫,圆凸眼、大鼻、尖耳,长颈,身形修长逶迤,呈“S”形爬行状,形体生动洗练。背面是长方形的仓,仓的侧面是贯穿革带的透孔,作穿系之用。剑璏又称剑鼻,《说文·玉部》:“璏,剑鼻,玉也。”玉剑璏属玉剑饰的一种。所谓玉剑饰,即镶嵌在剑柄、鞘上,用作装饰的玉质附件之统称,通常以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为一组。玉剑璏造型为长条形,是装饰在剑鞘上方一侧,用来贯带系剑于腰部的器物。此件玉剑璏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相比较而言,更加生动立体,实为一件高等级剑饰。

古玉龙形带钩长5.5cm

此龙形玉带钩形制小巧独特,玉质受沁严重,器身呈红褐色。螭龙回首,身体部位以粗阴线刻画,形成较宽的坡面和较深的刀痕,龙尾卷曲。整器刀工具有随意性,但又能准确的将龙的形态塑造出来,可见技艺的娴熟与精湛。

战国 蟠虺纹玉环直径5.8cm

玉质青黄,扁平体环形,全身布满红沁。环两面雕琢互相纠结之蟠虺纹,虺目略去,内外圈各一阴线。此环与陕西咸阳博物馆藏的春秋-战国玉环极为相似,可作参考。

良渚 玉环直径9cm

汉 玉印1.6×1.6×1.4cm

青白玉质,切割成正方形印,各个侧面及坡面均平整光素。上起覆斗钮,两侧对穿打孔贯通,方便穿系。此印形制、体积具有汉代玉印的典型特征。

西周 玉凤鸟纹珮直径3.5cm

玉质白色,呈圆形薄片状,边缘有沁色,中心有一孔。采用斜刀及阴刻线技法雕琢团身凤鸟纹,凤鸟圆眼,勾喙,线条流畅,具有西周玉器凤鸟纹的典型特征。

古弦纹玉勒长3.8cm

此玉勒呈喇叭形,玉质青白细腻,局部有微沁。器身饰数道弦纹,规整且分布均匀,中间有通天孔。此玉勒玉质佳,小巧精致,简洁不失古雅。

战汉 双龙首玉璜长12.8cm

白玉质,片状透雕,局部有沁,为双龙首玉璜。双螭龙呈对称布局,均回首朝上,与其腹部相连,中间有四处镂空,通过留白的处理手法形成龙首的形态特征,其余以阴刻线刻画出龙身细节。此玉璜采用双龙首造型,且以镂雕技法刻画,富有变化之美,镂雕线条流畅自然。玉璜有四处穿孔,以便穿系各类其他饰物。

明 白玉螭龙纹珮高9cm

战国 谷纹玉璧直径4.7cm

玉,局部有红沁,环形扁平体,在内外边缘各一阴线,并碾琢出内外边廓,璧两面采用减地浅浮雕出较为紧密的谷纹,谷纹顶部尖突,绕谷纹饰一圈带尾阴线纹。与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的战国中期玉璧相似,可作参考。

战汉 玉韘长4.5cm

玉质青白,局部有绿沁。体呈椭圆形,上端出尖若峰,外侧有扳突用以控弦。《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战国 绞丝纹玉环直径3cm

春秋 蟠虺纹玉璜长7.5cm

玉质青色,有沁。片状,单面雕刻。边缘有凹凸的脊牙。器身减地浮雕奇特的蟠虺纹,地子上可见明显的琢刀痕迹。整器风格古拙,雕工、纹饰均为春秋时期风格特征。

新石器时期 玉璇玑直径12.5cm

璇玑,玉质青黄,红沁。片状,出戟环形。中间为一大圆孔,环外缘等距雕出三个形制相同、每一宽齿的背上各雕出形状相同、等距分布的一组小齿牙,一组4个、两两形状形同而方向相反。该器制作规整,全素无纹。整器呈现出一种灵动之感,诚为同类玉器中之上乘之作,应为新石器时期。这种外缘有三节牙状突起、突起部分或有或无扉牙状小齿饰的特殊玉璧,在清末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中就有辑录,并被考证为天文用具,定名为“璇玑”。

宋 玉雕鱼化龙珮长11cm

青黄玉质,片状,红沁明显。佩为鱼化龙形,下身为鱼,细线刻出鱼鳞、鱼鳍、鱼尾。上身为龙,龙张嘴怒目,在海中翻腾。制作工艺具有宋代风格。鱼化龙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亦名鱼龙变化。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属于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其历史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封氏闻见记》卷二:“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便声价百倍。”

古 玉雕咬尾龙珮直径3cm

西周 鱼形玉璜长7cm

此鱼形玉璜选料上乘,以致密温润的青玉雕琢而成。鱼眼圆大,可见鱼鳍等细节表现,鱼嘴及鱼尾处有对穿孔,鱼尾处理成斜面,犹如刻刀,这种雕刻手法在商、周时期鱼形玉饰中多有体现。此器琢有俩孔,且大小不一,可视作玉璜用于组佩构件,也可单独穿系佩戴使用。

古玉剑珌高4.5cm

战国 玉雕咬尾龙鸡心珮长7cm

鸡心佩,青白玉质,局部红沁,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器体较圆润,上面浮雕三只咬尾螭龙,螭龙身躯矫健,肌肉隆起,充满活力,显示了此时高浮雕技法运用相当成熟。此鸡心佩有别于汉代常见形制,应是六朝时期。鸡心佩,是韘形佩的俗称。韘形佩是从玉韘演变而来。韘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韘字的解释是:“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韘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到了战国时期,韘演变成扁平状的盾形,圆孔的高度比商代低,有一部分是实用品,有一部分不堪勾弦,丧失了使用功能,变为人们佩带的装饰品,出现了俗称“鸡心佩”的形制。

良渚 玉琮高6.5cm;10.5×10.5cm

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琮以青玉为材,周身受沁,经盘玩后已泛红沁。玉琮虽为单节,但体型硕大,比常见的单节玉琮更加厚重。外部凸面上雕饰对称的兽面纹。雕刻手法以阴刻为主,辅以浅浮雕,呈现出立体纹、地纹、装饰纹于一体的“三层花”效果。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集宗教、礼仪、权利和装饰于一体,是礼器的核心。良渚文化所见玉琮分圆形或内圆外方形,单节或多节等不同形式。此玉琮中间的射孔直径大,四面雕刻纹饰统一,具有合宜的比例尺寸,整体雕刻手法与纹饰布局与良渚文化玉琮一致。

古汉 玉印1.9×1.9×1.2cm

战国 玛瑙瑗直径7.2cm

汉 玉雕螭龙珮长7cm

白玉质,片状佩饰,中部呈鸡心状,中间镂空一孔,两侧镂雕螭龙纹,以阴刻线表现出螭龙身体各部位的形体特征,背面纹饰相同,雕刻手法具有典型的汉代韘形佩特征。在汉代佩戴鸡心佩相当于王侯级别的人物,身份尊贵。此类玉佩称为韘形佩,又称鸡心佩,是由古人射箭用于护手的韘演化而来,《诗经 卫风》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之句。古人佩韘,既表示有射决之技,也表示能决断事物。

汉 夔龙纹玉璧直径8cm

青白玉质,琢成玉璧,形制规矩,双面施工,雕琢手法较为独特,以镂空技法雕成。刻工以局部镂空以及阴线的处理,勾勒出变体奎龙的形体,线条圆润流畅,镂空转角处刀工利落,具有明显的早期琢玉痕迹。局部施以短阴线,刻画出瑞兽毛发的纹理,为典型的汉代游丝毛雕技法。

西周 玉龙凤纹柄形器长9cm

玉质青白色,体为偏平长条形,两面纹饰相同。上部一侧可见弧形凹面,应为高古时期玉柄形器。器身雕琢两组纹饰,上部为凤鸟纹,凤鸟昂首、高翎、勾喙、圆眼,属于西周时期的经典纹饰。下方为夔龙纹,夔龙类似“臣”字眼,卷鼻。柄形器底部有短榫。整器纹饰复杂、满工。此器形制较为独特,区别于常见的柄形器。一侧开有三个凹槽,其中两个凹槽顶端镂成圆形,中间的凹槽处于两组纹饰的中间,器身上下有两个穿孔。根据各种特征判断,这种柄形器或可作佩饰,也可用于系挂的玉组件,因底部有斜榫,可能还可作扦插使用。

战国 玛瑙龙形觿 长7.5cm

明代 玉雕宝鸭穿莲珮长5.5cm

青白玉质,片状雕刻,镂雕莲花及鸭。鸭呈蹲伏回首状,以阴刻线表现羽翼等身体部位特征。身旁雕饰莲花及荷叶,作交错生发的姿态,是为“宝鸭穿莲”传统题材。在传统艺术题材中,宝鸭穿莲寓意状元及第及清廉之意。

商 蝉纹玉勒长3cm

玉质青白,可见沁色。玉勒分为四节,周边凸出立体蝉纹,每组蝉纹风格统一,凹面处刀痕清晰,其余剖面平整光滑。整器雕琢工艺原始古朴,具有商、周韵味。玉蝉产于新时期时代,商、周时期有较多的独立作品,青铜器中也出现了蝉纹装饰,但带有蝉纹装饰的玉器在这一时期并不多见。

春秋 玉蝉长6cm

玉呈青黄色。全红沁。顶部凸起两眼,以宽带状图案装颈部,细线刻出蝉翼,用夸张多变的手法美化蝉身。纹饰对称,器身上有浅而细的“二”字纹等辅助纹饰装饰。从玉蝉的形态、雕刻技法来看,此玉蝉应为春秋之物。

汉 玉雕螭纹剑珌长5.5cm

白玉质,玉质细腻光洁,局部可见受沁后盘玩形成的红沁。此器为剑珌,属于古代玉剑饰之一,是剑鞘顶端的装饰。整器采用高浮雕、镂雕、阴刻等多种技法,雕琢两条盘曲的螭龙,一为高浮雕螭龙,另面为浅浮雕螭龙,均生动活泼。龙形具有汉代螭龙特征,小头、圆眼。雕工苍劲有力,为典型的汉代玉剑饰装饰风格。器底并排有三个钻孔,中间一孔较大,旁边两孔较小,均斜透与中间一孔想通,以供剑鞘末端穿插系缚之用。附带金熊古佩饰。一套完整的剑饰有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组成。汉代的玉剑具主要有勾连云纹玉螭虎纹两大类纹饰,造型变化多样,装饰性很强。西汉时玉剑具形制纹饰较为发达并固定下来,此后玉剑具虽有发现,但已经走向衰落。从相关资料来看,汉代玉剑珌以不规则梯形居多,且多为浅浮雕或光素无纹,此类剑珌形制规整,纹饰细致工整,呈对称布局。本器形制及纹饰均不同寻常,以高浮雕施工,且有类似“出廓”特征,螭龙头部超出剑珌主体,器身有三处镂空,极为少见。可以想象,汉代佩戴此类剑饰之人的喜好,不拘泥于传统,追求个性与时尚。

良渚 青黄玉灰皮玉镯直径7.7cm

台湾知名收藏家张氏旧藏 良渚文化风格玉环,周身光素无纹,琢玉工艺原始古朴。从形制及细节特征可以确认系切割对钻加工而成,充分反映出文化期玉器的制作工艺。

良渚 青黄玉灰皮束腰镯直径7.7cm

镯为青黄玉质,圆筒形,不琢纹饰。对钻大圆孔,外壁凹弧,反映了娴熟的琢磨技艺,具有良渚文化琢玉特征。

良渚 玉锥形器长12.5cm;长12cm

两件玉饰为青黄玉质地,致密温润,为典型的良渚文化锥形器。大小相仿,周身均有灰沁。其一为四方形,雕琢六组凸起的弦纹。同类作品可见各大博物馆馆藏。另一件锥形器形制极为特殊,常见多为圆柱形或四方形,但此件为六边菱形,是一件难得的良渚文化锥形器研究实物。

新石器时期 红沁灰皮素玉环直径10cm

红山 青玉勾云形器长9.8cm

青绿色玉质,片状雕刻,中间镂空一卷云形孔,四周有不规则的勾云出头,或上卷,或微微下卷,下部有三个云头。顶端并排琢有两个小孔,可供穿绳系佩。器体内外边缘较中央稍薄。此器玉料、器形及雕琢工艺具有典型的红山文化风格。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代表性器类。红山文化时期部族非常重视玉的质地美与色彩美。玉器呈碧绿、淡青、淡黄、深绿或黄褐色。勾云形器器表光素,只是细加研磨成凹槽,边缘呈刃状,光洁度极高,有特殊的装饰美感

红山 青黄玉勾形器长16cm

这件长条状勾形器,青黄玉质,有灰沁,上端有凸节,顶端勾弯,抽象的表现出鹰的弯喙。雕刻线条圆润隐约,具有红山文化琢玉特征。此类长条状勾形器在红山文化时期多见,形制非常特殊,意义神秘,有学者认为是鹰杖或属象征身份的权杖。辽西地区有着广漠的草原与无际的苍穹,成群鹰雕在天上翱翔。红山文化的居民信奉这类猛禽是协助氏族祖先降生的玄鸟,所以红山玉鸟多长着厚实的弯喙。他们喜爱将玉石雕琢的鹰头安置在木杆的上端,它可能是插在祭坛上用来依附鹰神之灵的祭器,也可能是巫师手持的权杖。

西周 黄玉琮高4.5cm;7×7cm

此琮呈扁矮方柱状,内圆外方,器表打磨光泽规整。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沁色柔美,与西周时期风格相似,古朴非凡。“琮”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

战国 卧蚕纹玉璜长8.7cm

玉璜属于“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战国时期有一类卧蚕纹璜,因器形稍有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纹饰风格,有的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这件卧蚕纹璜即是以减地手法表现,可以看见两面满铺凸起的卧蚕纹。此璜呈扇形,周身大部受沁,局部残留朱砂痕迹。璜顶端及左右两侧均有穿孔,供系佩用,以连接上下其他玉饰。周边有对称的脊齿。此器各方面的特征都表明战国时期玉璜及其图案装饰水平达到了非常成熟的水平。

古 玉蝉珮长5.2cm

战国 玉勾云纹龙形珮长7.6cm

青玉质,局部有沁色。片状,主体为曲身龙形,龙首短小,仅具外形,五官以凸起的勾云纹表现,细节并不明显。龙的头顶有短角,龙身起勾云纹,身侧有鳍,龙尾勾卷。此类造型及纹饰的玉龙佩流行于战汉时期,可用于人身佩戴。

古青白玉谷纹龙形璜长11cm

玉呈青白色,造型独特,在所见玉璜形制中较少见。玉璜呈龙形,龙首写意。两面均饰谷纹,上端中部有一孔,可用来穿绳系挂,应为早期佩玉。古代玉璜有多种用途,《周礼》有“以玄璜礼北方”之句,是指用璜作礼器,礼器所用之璜与组佩所用之璜似有不同。在人身所用“杂佩”体系中,璜是不可缺少的玉件,有时一套玉佩中使用多件玉璜。

战汉 玉勾云纹剑珌高4.6cm

青玉质,有灰沁,为古代剑具中的剑珌。《说文》:“珌,佩刀下饰,天子从玉。”此件剑珌呈束腰梯形,窄端的一面有孔,便于与鞘身相连。两面雕工,纹饰一致,以减地隐起技法雕琢矩云纹,相互勾连,概括而抽象。此种矩形纹盛行于战国与两汉时期。

东周 土沁白玉谷纹龙形珮长12cm

白玉质,片状,镂雕成龙形,局部有沁色,土沁经打光透玉种。龙身盘曲,身侧有鳍。龙首形态写意,略去五官特写。龙佩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排列密实,转折处的谷纹有些许变化,边缘细部可见游丝纹勾勒。这类龙形玉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至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一般留有空隙,主要用于人身佩戴。此龙佩造型、纹饰、表现手法具有典型的战国玉龙佩特征,且体量较大,实属珍稀之品。

汉 玉剑饰

玉剑饰,是古代镶嵌在剑上的装饰玉器。玉剑饰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经春秋到战国晚期开始流行起来,并逐渐形成了组合成套的玉剑饰,包括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和玉剑珌。至西汉时期,玉剑饰使用更加广泛,成了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也成为当时社会身份的一种象征。剑首安装于剑柄末端,形状为圆饼形,正面的中部有凸起的同心圆,上饰涡纹,内圆的四周饰谷纹;背面光素,有象鼻穿孔和沟槽,与剑柄端连接。剑格安装在剑柄与剑锋之间,作护手之用。玉剑格截面为菱形,侧面为横长方形,中部凸起一脊如鼻梁,俯视如菱形状,以此为中心,琢出对称的勾连云纹,纹样自然舒展。玉剑璏造型为长条形,是装饰在剑鞘上方一侧,用来贯带系剑于腰部的器物。剑璏又称剑鼻,《说文·玉部》:“璏,剑鼻,玉也。”此件玉剑璏正面涡纹,背面是长方形的仓,仓的侧面是贯穿革带的透孔,作穿系之用。剑珌安装于剑鞘的最下端,《说文·玉部》:“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这件玉剑珌形状为梯形,下端略宽,中间凸起,两侧渐薄,截面为椭圆形,上面云纹均做直角转折,互相做“T”字形连接,即所谓“云矩纹”。在窄端贯有三孔,中间一孔大,两侧各有一斜钻孔相通,用以与剑相连接。此套汉代玉剑饰结构精巧,纹饰生动,碾磨得圆润细腻,工艺精到,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与工艺价值,是古代玉器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战国 谷纹大玉环直径12.6cm

玉环,为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中指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此件玉环体量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内外边沿用阴线勾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器表双面均以谷纹装饰,谷纹颗粒小而细密,排列整齐,转角尖锐。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此件玉环展现了战国玉器高超的制作水准,深具上古礼器之神秘威仪,技艺精湛。

古勾连云纹玉瑗直径9.2cm

瑗为组佩重要饰件之一。此瑗为青白玉质,扁薄圆环形,两面均阴刻相同纹饰,为勾连云纹。勾连云纹为战国时期玉器的典型纹饰。瑗的内外边缘分别阴刻同心圆,中间雕饰四组勾连云纹,排列细密均匀。阴刻线条内可见残留朱砂痕迹,局部有深灰沁色。古人把环形片状玉器称为璧,又从中分出“环”与“瑗”来,环用佩挂,瑗用来牵拉。《尔雅·释器》则按器物边与孔的比例解释“环”和“瑗”,认为边、孔尺寸相同者为“环”,孔的尺寸倍于边的为“瑗”。

战国 勾连云纹玉璧直径12.3cm

此玉璧形制规整,周身大部分受沁,局部可见白玉质,质地温润细腻。双面琢刻纹饰,内外边缘均饰有同心圆,中间部位雕饰八组勾连云纹,排列匀称。勾连云纹的大小,由外及内呈递减的趋势,递减幅度均匀缓和不突兀,显示出战国时期精湛的琢玉工艺。

战汉 谷纹玉璜长18.6cm

玉璜大部分红沁,局部带黑沁。双面施工,均为谷纹。谷纹颗粒大,均匀布满器身。中间部位有穿孔两个。整器形制规整,边缘裁切细致。这类玉璜通常见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

汉 玉舞人长6cm

玉质洁白纯净,温润古朴。服饰为上衣下裳式,腰系衣带。身形妙曼,下摆上勾,以曲线特有的张力表现动能感。以曲弧的镂空设计出极细的腰身,以及如同云气化的左袖,营造舞姿的速度感;配合弯延过顶的右长袖,将舞者婀娜摆动的舞步精巧呈现。玉舞人为平板楼空线刻,玉工们采用一种若断若续的“跳刀法”,用手工刻出的阴线,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构图极其准确。从舞人的镂刻上,我们可以看到汉代游丝刻已经达到了细微遒劲的程度,正如明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汉代统治阶级上层爱好歌舞,舞蹈繁荣兴盛。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此件玉舞人为我们再现了这一神韵,极为珍贵。

汉 玉猪长10.6cm

青白玉质。玉猪为圆雕,长柱形,猪作俯卧状。以斜刀阴刻琢出头、四肢、尾的轮廓,雕琢手法凌厉,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简洁明快,对形体的塑造尤为娴熟,为典型的“汉八刀”技艺。整器雕工粗放,具备汉玉猪敦实饱满的体型,时代特征非常明显。猪尾处有穿孔。

汉 白玉龙凤纹韘形珮高7.5cm

此玉佩中间呈鸡心形,整体为片形镂雕。“鸡心”两侧镂雕螭龙、螭凤,相向攀爬而上,彼此头部互相贴近,螭龙足部、尾部等细节以短阴线纹装饰。整器雕工质朴,造型特征、透雕手法以及各处细节表现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鸡心佩,是韘形佩的俗称,是从玉韘演变而来,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器体较扁薄,下面微鼓,背面略凹,两侧常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是汉代特有的并常见的一种佩饰。魏晋南北朝后少见,宋以后有仿制。

明代 双龙首玉璜 10厘米

玉质青白,玉璜两端布满灰沁、红沁。璜为双龙首,以阴刻线刻画出龙眼,龙嘴处镂空成两个孔隙,龙身浅刻勾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此璜雕工细致,器形具有独特性。经考证,应为明代出土之高古素玉瑗残件,出土后经人加琢阴线以博古。此类型“老改老”玉器在清宫旧藏中为数不少。

古玉琮9×9×4cm 897,000 RMB

古玉琮3.5×5.5×5.5cm 402,500 RMB

新石器时期 管型玉勒长7.5cm 299,000 RMB

汉 玉雕蟠螭纹鸡心珮长7.5cm 828,000 RMB

古 玉琮高11cm 437,000 RMB

阴刻玉勒高3.5cm 172,500 RMB

战汉 鼓钉纹玉璜长13.5cm

古喇叭形玉勒高4cm 149,500 RMB

玉雕胡人伎乐纹带板4×4cm 241,500 RMB

新石器时期 三角形玉勒长5cm 94,300 RMB

良渚 玉勒串饰长1.5cm;长5cm 69,000 RMB

古玉马长3.5cm

元代 玉雕海冬青带饰直径5cm

元代 玉雕穿花龙纹带饰长8cm

点击关注、私信翡翠故事汇小编,几十年经验翡翠名家手把手教你如何选购翡翠,领取一系列手册:《翡翠从入门到精通实用手册》、《入门有道,鉴赏基本功》、《不靠专家,教你识真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7嘉德(香港)古玉(九)
探观古玉春秋(一)
行情丨嘉德香港古玉专场,高古玉成最大赢家
嘉德珍品 · 2015年秋高古玉拍品欣赏
匠心独具琢美玉 千秋万世不停休
高古玉器的沁色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