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终于揭开!学者:朱棣用意令人意外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值炎阳渐盛鳞鳞若火的六月,福建五虎门却是云帆蔽日,六十三号巨大的宝船正乘风破浪,剪开蓝色的波澜奔往接天的远洋,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大幕由此拉开,谱写一段世界航海奇迹。通过《明史·郑和传》的记载我们得知,下西洋之举,为明成祖朱棣一手发起。

而且出使远洋沟通域外,是朱棣夺取帝位之后,较为迫切的一个心愿。早在永乐元年,朱棣就曾派遣心腹太监尹庆航行爪哇,下西洋在彼时也已经着手筹备,除了督造巨大的宝船,挑选老练的水手、随从之外,朱棣对掌舵整个使团船队的正使选择,也颇为留心。初选定下郑和之后,朱棣还专程让相士袁忠彻为郑和看相预卜,诸事圆满才最终拍板。

种种准备细节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朱棣对下西洋,似乎有非同一般的执念。其次,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之巨、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彼时世界之人望尘莫及的。更重要的是,郑和的船队装载了朱棣施于沿途各邦属的不菲赏赐品,众所周知,成就与付出是成正比的,这无疑意味着郑和下西洋需要巨量的财力支撑。

《明史》对此记载,三宝下西洋“厚往薄来,支费浩繁”,仅造船就费钱几十万,每只约合五六千银两,为了保证船队的出行,朱棣甚至“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七下西洋的29年,使库藏为虚。由此可见,下西洋的代价是非常大的。那么,这就更加令人疑惑,朱棣究竟为何执着于下西洋,他派遣郑和出使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明清往来的数百年间,历代学者皆对此进行深入探究,无论寻找建文帝抑或宣扬威德,还是抗击帖木儿等等,众说纷纭无有定论。而随着一块深埋海岸5百余年的郑和石碑重现,也许给出了意外的答案。早在1911年,锡兰(即是斯里兰卡)学者意外在一座寺庙下的海岸淤沙里,挖出了一块古旧的石碑,碑首雕刻着精美的飞龙戏珠。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石碑上竟然还刻着古文汉字,经过释读正是郑和下西洋时,途径锡兰时所铸刻树立的石碑,碑文记述“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使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言辞之间尽显和煦的上邦姿态。

所以,学者从碑文中推测认为,朱棣投注大本开创西洋远航,绝非是为寻找建文帝。从碑文可见,朱棣有不同于其父朱元璋的邦交理念,他虽严防元虏,却更加雄心壮志,而且对元代开化的藩国心存向往。

朱棣也想继之而起,接力创建这种藩国规模,将大明的威仪推向远方,如此格局,尽显雄主之风。只可惜,朱棣死后,明代后续君王都没有这样的眼界,进而停罢下西洋,使得迈步世界引领群藩的壮志,半途而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斯里兰卡附近发现石碑,碑文揭露了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意图
1911年斯里兰卡捞出明代石碑,翻译碑文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咸阳市发现一块石碑,专家看罢碑文,发现最早下西洋的人是杨良瑶
若此人不死,古代中国或将称霸天下,也不会有入侵者火烧圆明园
江苏出土一石碑,揭开郑和船队真面貌,学者:颠覆传统认知!
斯里兰卡发现明代石碑,学者辨认后,知晓郑和7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