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没有表达出的情绪,都会变成伤害自己的武器…

文/杨思远

❖❖❖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个世界变得不那么友好:


自杀的数量比他杀的数量增多;

沟通软件那么多,但好像每个人都很孤独;

物质极大丰富了,却吃什么都不放心……


更要命的是,所有人貌似都在时代的洪流下,急匆匆地拼了命往前追,这速度和压力所形成的张力一旦爆表,就会成为压死某些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或许,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熬不过去的时光,总是不开心,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想要退缩、放弃,经常在深夜里独自哭泣,感觉自己难过到抑郁,那些灰暗的日子,最终都是怎样熬过去的?


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你有想过一个问题吗,你为什么会不快乐?


张小北找到我咨询时,已经两个月没有出门,而且经常思考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她说她常常想“不如死了算了”。


是的,她抑郁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和朋友联系,为什么把自己封闭起来?”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静静地说:“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啊……好像其他人的生活过得都挺好的,不像我,什么都乱七八糟……”。


张小北口中的“乱七八糟”,指的是如今33岁的自己,既没有婚姻,也没有爱情,而工作呢,就是一个公司的普通职员,连个中层领导都没混上,这让她自己觉得“很挫败,感觉自己真的糟糕透顶”。


张小北用隔离的方式逃避的“现实”,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做着一份朝九晚五、不好不坏的工作,下了班回家后追追剧,虽说没有婚姻和爱情,但也享受着自由和自在——张小北口中“糟糕的生活”,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阐述。


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差劲吗?也许没有,也许这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正在过的一种生活。但为何张小北由此抑郁了呢?


因为张小北的现实自我没有达到她理想自我的要求。她理想中的自我,在33岁这年,她应该已经拥有幸福的婚姻家庭、工作上小有成绩、还有可以闲时共饮的三两知己……当现实处境没有满足张小北勾勒出来的理想蓝图,她便开始指责自己、厌恶自己、挑剔自己。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框架中,一个人不断地厌恶自己、指责自己,本质上来说,是指他把本应该朝向外部的攻击力,全部转向内部,进行自我攻击


这就好像,一个人拿着刀叉剑戟,本来应该是刺向外部,结果他却全部都刺向了自己,最终导致自己的肉身或者精神死亡。


自我厌恶,是大多数人感觉自己不快乐、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最直接诱因,它是一个人进行自我伤害最浓烈的毒药。


你没表达出来的情绪     

都会变成伤害自己的武器

除了自我挑剔,诱发一个人抑郁情绪的第二个主要原因,便是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愤怒


我认识的另一个人晓莉,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发脾气,总是很好讲话,很和蔼”的好女孩儿。


晓莉典型的一天,大概通常这样度过:


8:30,在地铁里,陌生人踩了她双脚,她努力朝对方笑笑,示意自己的“没关系”,可是对方瞪了她一眼,好像是她踩了别人一样;

10:00,公司,老板把晓莉叫到办公室,因为某个提案出错痛骂了她一顿,可那个提案明明是隔壁小李写的,晓莉还是什么都没说;

12:30,晓莉帮大家定的外卖都到了,有一个同事的订单搞错了,对方很不客气地和晓莉说“外卖都定不好,难怪被老板骂”,晓莉默默听了,拿着盒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19:30,刚刚回到家里的晓莉,就接到母亲远隔千里的催婚电话,并且一再强调,只有她嫁人了,家里才会有钱给弟弟买车。


在晓莉的世界里,她好像从来就不知道“愤怒”是什么,她只是觉得,自己不能愤怒,因为如果一旦自己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周围的人就都会远离她,不再喜欢她。


晓莉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感觉,实际上源于她在原生家庭遭遇到的“重男轻女”的歧视。


从小,父母就唯独偏爱小她三岁的弟弟,新衣服、新玩具、糖果等等,她都是看着弟弟获得一件又一件新奇的物品,而她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被父母正眼看待过。对此,晓莉的内心充满了愤怒,但是她不能表现出来,因为如果一旦表现出来,爸爸妈妈就更不喜欢她了。


隐藏自己的愤怒,成为晓莉获取父母喜欢的方式,也成了她日后与他人交往中的主要模式,她认为只有自己做一个懂事的“好人”,她才有被喜欢的价值。


可是,发生在晓莉身上的这些“愤怒”,虽然没有被她表达出来,它们就消失了吗?


没有。


人的情绪也会遵循能量守恒定律,那些没有被释放出来的情绪,都成了委屈、难过、自责等情绪变体,留在了晓莉的世界


所以,看上去“和蔼可亲,很好讲话”的晓莉,过得一点儿都不快乐,因为她把自己的“好”,全部送给了别人,把由愤怒带来的“糟糕”,全部留给了自己。


隐藏的愤怒情绪,会成为抹杀你五彩斑斓世界的最狠的凶手。


停止对抗,阳光才能照进来

前几天,演员黄子韬在微博上发了一段关于自己如何压抑、自己如何太累而且不开心的文字,这条微博,截至目前获得了29万点赞数,40万留言。


这些关注度的数据,或许可以佐证一些现象:在当代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很多人的生活都被压抑、焦虑、抑郁等各种情绪困扰,不快乐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


我们到底该如何告别这种状态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小学二年级时,我的姥爷因为误食某种药物,抢救无效去世了。


小时候,我家和姥爷家是挨着的,姥姥姥爷总是会做很多好吃的给我吃,如果父母骂我,姥爷也总是站出来保护我。所以,在内心深处,我和姥爷的链接很深,他给了我很多关注和爱,我也因为他的存在,感受到很强烈的安全感。


但是某一天放学,看见姥姥家里聚满了人,然后有人走过来告诉我,我的姥爷去世了。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来不及做任何反应,直接举起双拳去挥打那个告诉我这个消息的大人,然后大哭着喊道:“你骗人,你骗人……”


实际上,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面对创伤事件的第一反应:否认。心理学上把这种反应称呼为防御机制


我们之所以否认,是因为我们无法承认。于我而言,承认姥爷的离世,意味着作为“被疼爱的外孙女”这部分的自我就要丧失掉,也意味着,我从姥爷那里获取的安全感,也会随之消失。而这意味着那时候的我,即将瓦解。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少去姥姥家,也不愿意面对姥爷离世这个事实,面对那样一个创伤性事件,我本能地选择了逃跑和回避,并且在大概半年的时间里,拒绝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这就是彼时彼刻的我,一个受伤了的、惊恐万分的我。


如果当时有人,譬如说我的父母,强行让我去面对姥爷离世的事实,强迫我必须经常过去陪伴姥姥,那么就会产生另外一个”理想化“的我。


而这两个自我,必然发生对抗。


或许,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我很快就能够自如地出入姥姥姥爷家,但是因为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恐惧、担心、害怕、悲恸,并不是真的不治而愈了,而是会被那个真实的自我压抑掉,留在心里,从而形成更为巨大的裂缝。


讲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身处压抑、抑郁等痛苦的情绪中,尝试让自己在内心默念:不再对抗。


  • 不再对抗,是说你不再强迫自己一定要变得非常优秀;


  • 不再对抗,是说你能够接受眼下的自己确实是失败的;


  • 不再对抗,是说你可以让自己呆在舒适圈内,等待自我完成疗愈后,再去面对这个世界带给你的变故和创伤,就像小学二年级的我一样。


当你放下和自己的对抗,全然接纳此刻并不完美的你,你才可能休养生息,换来康复和生机。


生活如果有裂痕,别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作者:杨思远;转发公众号:张德芬空间。责编:张月贤。我们对所有资料来源方、原文作者表示由衷地感谢和敬意!(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方将在24小时内撤销版面,电话:0531-8852258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绪的传染——父母的不添麻烦
无限的思念
第一次离开家---才世泽
哭吧,我亲爱的孩子,哭出来就好了......
如何让愤怒止息
故事的疗愈力量原谅自己的“不能原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