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电子版的《我们仨》,因为篇幅不是很长,有空的时候就看看,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可能是因为回忆的散文,记录一家三口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透露的是生活的气息,所以看起来毫不费力。
整本书主要记录了杨绛一家三口从出国求学,到艰难回国后的许多事情,文字朴素,看起来像一个老人的絮絮叨叨,诉说着亲人之间曾经相处的美好时光,有温暖,有感动,更多的是,对他们一家三口作为学者,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不理世事,袖手书斋,大隐隐于心,躲在人群背后,读书写字做学问,无比的敬佩。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对书的喜爱,可以说是嗜书如命。他们出国留学时,虽然刚去时生活上有种种不适,而且课业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却把看书当作自己的乐趣。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现在能把读书当作乐趣的人已经不多了吧。
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任何的苛求和计较,只要有自己自足的精神生活就行,每天,泡图书馆,在书店架子前眼睛吃茶似的不花钱看书,黄昏时散个小小的步,揣测一下陌生屋门内的一样生活,就觉得是给平静无波的生活调味了。根本没有活跃的涉世心,书本以外的世界,他们不关心。
我们仨就这样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沉得下心,也耐得住寂寞。
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我想,就是这样相敬如宾,有着共同的爱好,在书的世界里一起徜徉,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所以一家人都像书呆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在生活上常常犯下低能的错误,拿个大剪子剪了羊肉就开心的吃,不会做精细的饭食,就把肉骨乱七八糟的钝一锅,“钟书吃肉,我喝汤,女儿吃我(的奶),”一家三口抱成一团,基本没有社交 生活,象一个温暖的小孤岛,与外界维持最稀薄的人际关系。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
他们快乐,只要有“我们仨”;他们丰盈,只因为有“我们仨”。
然而“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早年出国历经艰辛求学,学成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居无定所,一家人经常分离;wen ge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这些疼痛和奚落甚至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 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然而,这毕竟是一位年愈百岁的老人回忆曾经的过往,人在回忆中,总是会不自觉的对美好的记忆深刻,那些让人幸福的,温暖的,诉诸笔尖时,更是如此,会美化,会修饰,从中寻找一点慰藉。反倒那些让人伤心和难过的,不想去触碰,所以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只字不提,所以感觉那些没写的,更像心底隐秘的伤口,独自埋藏,随着逝去的岁月一同慢慢消失。
整本书是饱含深情的,读起来平易近人,感受到我们仨之间朴素单纯美好。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仨失散了,留下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据说,拥有回忆的人是幸福的,回忆,也是相会的一种形式,杨绛淡然的写下关于他们仨的回忆,是千里奔赴,会一场相约。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