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牛人谈经验:拼的就是心....,研读高考《考试手册》有针对...._宇文网
状元们的复习秘诀

状元们的学习方法是最令人感兴趣的,许多人都会问,考出这么高的分数,有什么秘诀吗?座谈中,几位状元也交流了一些学习方法。

有一点,状元们的观点非常一致,用叶婧的话来说就是,“第一,方法永远是因人而异的;第二,只有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才能提炼出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学习、成功永远没有捷径可以走。”内蒙古的理科状元石悦也说,“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一切都因人而异,自己也只是幸运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趣的是,魏冰做题后都会仔细地研读答案,而黄厚瀚恰恰相反,做完题从来不对答案。这也正说明了没有什么统一的学习方法。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所谓秘诀,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那套学习方法。

尽管如此,状元们在上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可供借鉴的。比如语文,状元们都很重视平时的积累,石悦从高一起就建立了“杂记本”,积累一些字词、精彩片段和数据等。上海市文科状元常方舟建议,高三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不妨多读一些报纸杂志上的时文与美文,关注时下的文化热点,同时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多变而富有美感。叶婧则提醒大家要特别注重第复习中的“字音”、“病句”、“文言文”、“作文”等专题复习。再比如数学,几位状元都有自己的“错题本”,把平时容易出错的题单独记下来,内蒙古文科状元徐钰则进一步把错题本优化成“剪贴本”和“索引本”,魏冰有一个独特的小窍门,就是考场上开始答卷前,把自己常犯的小错误凭记忆写在演算纸上,等答完试卷后再对照这些小错误检查一遍试卷,看有没有再犯相同或类似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对于英语的复习,几位状元都强调要培养语感,叶婧培养语感的方法是多接触英文的报刊、电影,多读些英文的小故事,王晓月的诀窍则是“朗读生语感”,认为多读课文可以辅助记单词,熟读一个含生词的句子便会熟悉这个单词,在句子中记又明白了它的用法,一举两得。

叶婧说,同一个省类似水平的考生不下50人,只是他们幸运地成为了这个第一人。他们是幸运的,这种运气有偶然的成分,但他们的成功则是偶然中的必然。座谈中,状元们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于考试、对于高考的清醒认识,对于自我和周围环境的分析能力,对于学习的主动探究精神,或许这是广大考生更应该学习的宝贵财富。

高考牛人谈经验:拼的就是心态!

“拼的就是心态!”

  宋璐瑶 24中学

  语文:121数学:145英语:133文综:244总分:643报考志愿:北大国际政治专业

  昨晚查完成绩后,宋璐瑶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一晚上没怎么睡,在网上跟班里同学聊天,了解大家的情况,“你看,我黑眼圈都出来了。”

  自从考入24中学后,考北大就成了宋璐瑶的梦想。高考结束后,她给自己估的最高分是630,最低分才604分。“当时挺保守的,差点就舍弃北大改报别的学校了,幸好班主任老师一直在鼓励我,相信我一定会考出好成绩,这才报了北大的国际政治专业。”

  说到经验,她表示,除了跟着老师节奏走,自己也十分重视反复翻看教材,将书本上的知识点烂熟于胸,比如政治这门学科,共有四本教材,由于看太多遍了,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索引,哪个知识点在哪一章节哪个位置,在头脑中都能反映出来。另外,她说自己还有个教训,那就是一定要多总结题型,“做过的题别白做,多总结归纳才能掌握得更好,如果我这点再做得好一点的话,文综就能考得更好了。”

  课余生活里,宋璐瑶喜欢看电影,听英文歌。

  王思丁 24中学

  15岁半的小考生

  数学:99语文:115英语:131理综:248总分:593报考志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王思丁扎着两个羊角辫,一看就比班里同学小不少。她今年只有15岁半,8月3日才过16岁生日,上学以来她一直在跳级:从小学五年级直接考上初中,初中毕业考入大连市第24中学后,在高二上半年直接升高三下半年参加高考。今年她报考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在复习中,经常能看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王思丁坦言自己时常会感到落差,但毕竟自己是跳级上来的,慢慢就把这种情绪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了。虽然高考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但王思丁表示,自己已经尽力了,不会后悔。

  谈起自己最大的乐趣,王思丁的回答令人意外,“一张空白卷子,我把它上面写满题,就会很有成就感,很有乐趣,还有就是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在给别人讲的时候听到‘好厉害’的感叹,也十分有乐趣。”

  生活中的王思丁爱好特别广泛,网球、滑冰、玩电脑,还喜欢看各种书,最爱看的是侦探小说和恐怖小说。

研读高考《考试手册》有针对性地制定复习计划

  李建生(上海市崇明中学)

  对照去年《考试手册》,找出变与不变,明确命题走向

  《2014年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卷》(以下简称《考试手册》)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进行复习的出发点。《考试手册》每年都稳中有变,我们必须仔细研读,方能更有目的地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的效率。

  与去年相比,2014年的《考试手册》新增了三处内容:

  1、在“考试细则”部分增添了“测量目标的比例”一项,具体规定了各能力层级的比值,具体为认读、理解的能力占33分左右,分析、综合的能力占33分左右,鉴赏、评价的能力占15分左右。

  2、原第四部分“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表述改为“考试内容及测量目标”,并在“分析、综合的能力”要求中增加了“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一项内容。

  3、在“题型示例”部分,阅读示例各例题每小题之后增添了测量目标的具体说明。

  这些变化体现出《考试手册》考查测量的指向更加明晰,使高三的复习迎考可以做到脚踏实地,“循迹”而进。通过对照找出变与不变,方能有的放矢,把握高考的承旧与创新。

  树立四大意识,有效整合语文复习

  一、课本意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几经专家筛选的名篇,高考虽然淡化了课本,但正因为课文的经典性,才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举一反三。若将课本束之高阁,而一头扎进厚厚的复习资料之中,这样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课本的复习要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现代文的复习注意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注意对优美散文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二是文言文的复习更应该立足课本,可选定高中课本1-6册中的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促织》、《师说》、《石钟山记》、《六国论》、《<指南录>后序》等名篇为范本,从实虚词、一词多义、句式、翻译等方面一一落实。

  二、专题意识。上海语文高考既注重基础,又注重能力的考查,近几年高考中的开放性试题和诗词鉴赏显得特别出采。针对这些情况,考生须确立专题复习意识,基础知识专题与体现能力的专题相辅而行,相得益彰。针对2014年的《考试手册》,建议确立以下专题:1、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2、辨识修辞方法与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现代文开放性试题的特点与答题思路整理;4、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5、古诗词表现技巧归类;6、文言实词的疏理和解词法举隅;7、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技巧;8、作文的审题与立意训练;9、作文如何选材与用材;10、怎样使文章写得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三、精练意识。语文学科的复习最忌“题海战术”,但为了迎接高考,又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 高一,“精练”是一种较好的复习手段。1、练近三年的高考卷。高考试题是公认的最能体现高考考查能力要求的试题,揣摩及答题思路,无疑要比一股脑扎入大量的习题中来得有效。2、讲究巧练。即便是做模拟试题,也应选择能较好体现上海高考考查要求的习题;有时候可结合专题复习,打破几套试题的原有次序,加以重组,将同一类型的题目作“专题练习”,巩固复习的效果。3、具备“剪刀加浆糊”的意识。试题做过后不要浪费资源,可将试题上文质兼美的文章和诗词鉴赏题等剪剪贴贴,组合成一本可供再复习与阅读的小册子。

  四、大语文意识。大语文意识越来越体现在语文教学和考试考查之中。语文考试在这一点上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文化积累,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学生,应静养语文能力,拓展思维空间:1、读读背背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强调理解和运用;2、“快餐式”阅读也不可少,主要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上的千字时文并揣摩其主旨、结构、表达等来实现;3、按“社会”、“人生”、“自然”、“科技”、“文化”等方面写下自己的一点思考,同时搜集有关的文章,揣摩,熟读,悟出一些要点,考试时写文章方能融会贯通。

考前焦虑症典型案例分析

现实案例

近段时间,一些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毕业生来到咨询室向心理老师倾诉:“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最近几次模拟考成绩都不理想,并非是我不会,我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好紧张,想控制就是控制不住。”最近的几次模拟考试,虽然做了充分准备,但考试的时候还是很紧张,以至于最后一次模拟考因为忍受不了压力,放弃了。我该怎么办呢?”

拯救“克拉克”

这几位同学的表现症状心理学上叫考试焦虑症,也称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有可能伴有

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还可能出现不明的腹泻、多汗、尿频、头痛及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若是过度的焦虑,这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

考试焦虑的不良后果

1.严重影响考生的学习成绩;

2.严重影响考生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影响考生的食欲和睡眠,使考生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下降 高中语文,容易患各种疾病;

3.过度焦虑的情绪在考生中不断传播和扩散,彼此影响,这使大家的焦虑情绪愈来愈严重;

4.考生的焦虑情绪影响家长、亲友和老师的情绪,他们的焦虑反过来又加重了考生的焦虑;

5.少数考生,由于害怕考试,便出现逃避考试和逃避上学的现象;

6.平时成绩很好,由于考试时临场恐慌,出现“克拉克现象”。“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现象。其实,“克拉克现象”并不奇怪。据王极盛教授的测试:约有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情绪,特别是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高考,考生的心理压力很重,很容易怯场,有的考生一进考场就心跳加快,面对试卷,脑海里一片空白,一出考场,似乎清醒了许多,感到考题不难,可是已错过了时机,后悔莫及。

家长和老师怎样帮助孩子

1.要加倍地关心他们,要帮他们减轻考试压力和负担;

2.要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体格、良好的心态,树立必胜的信念;

3.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考试,正确对待升学,把考试作为检验知识和才能的一种方式。考试是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一种挑战。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一张文凭,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能掌握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要培养自己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一旦考试失败,不要灰心,“失败是成功之母”,“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上大学并不是成材的唯一的道路。

[1]

高考语文作文语言强化训练

高考语文作文语言强化训练 佚名

1.根据以下材料,用重复中心句手法或模仿例l的写法,以《说“勤”》为题,写一个片断。

①可选择下列能论证“勤”的词语入文:负薪挂角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精卫填海 闻鸡起舞 韦编三绝 江郎才尽 纪昌学射 梦笔生花 王冕学画 铁杵磨针

②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苦节学文”,“不遑寝息”。他在44岁时,写给元九的信中说:“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壮而肤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旱衰白……盖以苦节学文所致。”

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更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过度的辛劳使他“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鲁迅先生之所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因为“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献身文学艺术三十年,勤耕不辍,如写日记,他从l912年起,无论生病、避难,还是同反动文人论战,乃至到逝世前十几个钟头,始终没有间断过。

⑤齐白石年轻时,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于是齐白石挑了一担础石回家,夜以继日地刻,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也不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担础石统统“化石为泥”了,他的篆刻艺术也述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2.续写下文,要求:必须同时使用假设句和重复中心词的写法。

没有“异想”,哪会有“天开”的创举?纵观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莫不如此。

3.根据下列句式,围绕“一”展开内容,仿写一段话,不得再重复例句内容。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 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2. 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3. 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4. 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 “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更何况迁移和运用?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广大考生准确而快捷地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现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举例如下:

1. 形训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006年天津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B. 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2. 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2006年浙江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形受质 质:资质

该句中,“赋”和“受”对举,“形”和“质”对举。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形(形体)”的意义,推断出与之相对的“质”的意义,应当为“实体、本质”,所以A项“资质”的解释是错误的。

3. 语法推断法。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2006年安徽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通过对“资”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资生”是一个动宾短语,“生(生活、生命)”为名词,充当“资”的宾语,“资”应是动词,而D项却把“资”解释成了名词“资财”。据此可以推断出D项的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为动词“资助,帮助”。

4. 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2006年天津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迫洛阳 迫:逼迫

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5. 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6年全国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义为“隐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而按A答案的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季布隐瞒濮阳周氏家(的真相)”,这显然有违上下文意。

高考试卷中的下列试题也可通过成语推断法来进行解答:

(1)(2006年全国卷Ⅰ)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2)(2006年四川省)环堵之中

堵:院子

(3)(2006年湖南省)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4)(2006年福建省)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上述四例中实词的词义可分别依据成语“一视同仁”“观者如堵”“日薄西山”“无所适从”中加点的词的词义推断而出,通过比照可以看出,第(3)(4)例的解释是正确的,第(1)(2)例的解释是错误的,应分别解释为“看待”“墙”。

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附:最易误解的高考文言实词20例

1. 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 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 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 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 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 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4. 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 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5.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 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6.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 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7. 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误:干涉 正:侵扰,冒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8. 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误:怨恨 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9. 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误:简略 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10. 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误:讲课 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11. 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 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12. 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误:劝说 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13. 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误:私自 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14.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误:迅速 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15. 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16. 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误:接受 正:怀恨

译文:柳彧跨坐在几案上,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17. 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误:了解 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18.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误:整治 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19. 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

误:文字 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20.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误:因为 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

高考专家为考生和家长献策

高考专家为考生和家长献策 学习方法

要做到查缺补漏

第二次参加挑战高考报告会的王旭老师就地理学科及文综复习方法,为到场的600多名考生和家长做了精彩报告。王旭老师指出,在文综复习最后的40天冲刺阶段,首先要通过模拟考试真正做到查缺补漏。王旭老师强调说,文综复习中政治5本书、历史5本书、地理8本书中,教材盲点不少于40个。这一阶段的复习要重视回归课本,考生要对课本中的目录、前言、正文、小字、插图、注解乃至所引材料都要仔细阅读和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提炼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王旭老师说,考生的考试技能训练在最后40天冲刺中将发挥很好的作用,帮助考生迅速提分。文综考试要求考生要具备从卷面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要把题干、图、材料、表格认真看清楚,研读题目的中心内容、时空范围、设问角度、关键词,还要审题干与选项的关系。当几个答案中不能做出选择时,最好的办法是翻过来重新审题,即所谓的二次审题,找到问题设置的限制条件,这样有助于考生做出正确判断。

要使用学科语言

王旭老师强调,想提高文综应试技巧,获得高分,还要注意在主观题答题时一定要使用学科语言,或者叫做教材语言。文科考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心里明白、意思对,但是在答题时表述不清楚,由于没有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造成失分。地理试题要用地理观点答题,尽管政史地三个学科在一张卷上,但每一道题,政史地是分家的,即拿出高考试题的任何一道来我们都可以进行学科的区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和学科术语,高考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而学科思维离不开学科语言和学科术语。考生在复习和考试过程中要学会用学科语言去思考问题、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掌握这几招,轻松推断出语文文言实词的词义!
揭秘:2016高考语文文言文直译技巧,8大方法助您高考得高分
【高考语文100个文言实词陷阱】本文从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文言实词
2018高考语文文言实词:“退”的用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