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是重庆最古老建筑 全木结构没用铁钉 猜它多少岁

这是重庆最古老建筑 全木结构没用铁钉 猜它多少岁

  ■独柏寺位于一所小学内,早年曾是学校的教室。昨日下午课间,一群小学生在这座古建筑前玩耍。

  5月6日,重庆市文广局官方网站发布消息,重庆市35处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人民大礼堂、解放碑等晋升为“国保”。你知道在重庆众多建筑中,谁是最古老的吗?它就是潼南县的独柏寺,至今约有700年历史。昨日,记者到潼南为你打探这座古建筑的秘密。

  墙壁柱子为何向内倾斜?

  昨日下午,在距离潼南县城20公里的潼南县上和镇后沟村四社独柏小学内,随着下课铃声拉响,一群孩子冲到操场,宁静的校园瞬间变得热闹。

  在他们身后,一栋木质建筑矗立,在水泥房的环绕下显得格外显眼。孩子们也许还不知道,他们身后的这座建筑是重庆最古老的建筑———独柏寺。相传,这座寺庙的得名和一尊雕像相关。这尊雕像是用一整根柏木雕刻而成,当地人因此把它叫做独柏寺。作为重庆最古老的古建筑,独柏寺正殿保留着许多中国早期古代建筑的特征。

  侧脚:内八字站得稳 防震减震

  “咦,这柱子怎么有点倾斜呢?”昨日,当记者抱着墙壁木柱向上观望,发现这些长得笔直的木柱并不是直直地向上,而是向殿内微微倾斜,像是不显眼的内八字。

  “这是古建筑的一个大特点。”潼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徐林介绍,它的学名叫做侧脚,作用是防震减震。当有外力作用于建筑物时,可以减少一部分外力冲击,下面间距大,上面间距小,四周柱子都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内微微倾向,这使得建筑物的构架更加稳定。
全木:没用一颗铁钉 卯隼结构

  正殿12根古柏木撑起了主体。在殿内,也同样有4根粗壮的柏木。这16根柏木,最粗的直径40厘米,细的也有35厘米。

  整个正殿全部为木质结构、小青瓦屋面,通宽10.2米,进深3间、9.7米。包括屋前的石阶沿在内,一共130平方米。徐林介绍,正殿(柱与枋)相互咬合在一起,没有用一颗铁钉子,是古代建筑常用的卯隼结构。

  殿内陆面为石板,殿内柱头、横梁上依稀能看到彩绘图案。

  梭柱:中下段一样大 柱尾收小

  16根粗壮的木柱,顶起了这栋重庆最古老的建筑。仔细看,柱子的中、下二段平直一样,它们身材均称,越向柱尾越是收小,和我们常见的不一样。

  “这叫做梭柱。”徐林介绍,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元代以前的建筑大多用这种做法,这也是中国早期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柱础:石头倒扣垫底 防木腐烂

  殿内的4根柱子,和殿外的12根木柱一起,支撑起了独柏寺正殿。

  和殿外的柱子不一样的是,殿内木柱并不是直接放到地上。在木柱和地面之间,还有一块像是盆子状的石头,倒扣在地上,石头上还有一块圆形黑色垫木。

  徐林说,盆状石头叫做柱础,因为形状长得像盆子,他把它们叫做覆盆柱础。柱础是古代建筑构建的一种,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但是木架结构的房屋,柱柱都有柱础。作用是防止木柱潮湿腐烂,又能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古寺历史

  唐代修建,为何是元代建筑?

  什么时候?什么人?为何在这里修建了这座殿?昨日,潼南县几名文史爱好者刚好来此探秘。对于爱好者这些问题,潼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徐林只能摇摇头,因为在《潼南县志》上,关于这座庙的文字只有一句话。“县志上说,独柏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其他再无相关文字记载。”

  唐代始建独柏寺后,经过唐、宋、元等各代的维修改建,目前只保存了正殿和后殿。沿着四级台阶而上,一阵浓浓的柏木香味随之而来,像极了巧克力的味道。

  “目前我们看到的正殿是元代改建的建筑,至今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徐林说,独柏寺正殿保存完整,建筑风格浑厚,造型古朴,用材粗壮厚重,形制沉稳凝重,特别保存的普柏枋,阑额、覆盆柱础,具有中国早期古代建筑的特征。经过专家鉴定,确定独柏寺正殿为元代建筑,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重庆市目前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建筑。

  当地村民谭昌杰今年58岁,当年读书时,教室就在独柏寺正殿内。谭昌杰说,以前正殿还有一尊用柏木雕成的菩萨,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后来被当作柴火烧了。

  徐林说,当年的前中后三个殿、以及两侧厢房加起来,应该有1000平方米。由于历史与自然因素,独柏寺建筑多处出现险情。2012年7月,市文物局下拨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独柏寺抢险排危。目前,排危工程已经完工等待验收。

  徐林透露,独柏寺正殿升格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后,将加大保护力度,有望整体恢复独柏寺原貌。目前,独柏寺由独柏小学校使用,暂未对市民开放。
新闻背景

  重庆“国保”已有55处

  至少6处可以免费参观

  解放碑、大礼堂……这次我市有35处文物新增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使得重庆的“国保”数量翻番,从以前的20处增加到55处。

  数量为何大幅增加?重庆市文物局局长幸军说,这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分不开,重庆有许多重要的新发现,其中就包括老鼓楼衙署遗址等。此外在新增的35处文物中,以抗战遗址数量最多。在这35处中,以人民大礼堂最为年轻,它只有59岁。在区域上,渝中区分布最多,共15处。

  55处文物由于维修等原因,尚不能完全对市民开放。不过,目前至少有6处已免费对市民开放,比如我们熟悉的解放碑、弹子石摩崖造像、通远门等重庆古城墙,还有位于上清寺的特园,以及开县刘伯承故居和江津聂荣臻故居等。

  幸军表示,最近还有一批维修后的抗战遗址要对外开放。

  新增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类:天生城遗址、老鼓楼衙署遗址、重庆冶锌遗址群

  古墓葬:荆竹坝岩棺群、汇南墓群

  古建筑:独柏寺正殿、重庆古城墙、彭氏宗祠、双桂堂

  石窟寺及石刻: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瞿塘峡摩崖石刻、弹子石摩崖造像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刘伯承故居、聂荣臻故居、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特园、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员会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国民参政会旧址、林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重庆黄山抗战旧址群、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南泉抗战旧址群、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重庆谈判旧址群、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首席记者 朱昕勤 记者 罗静 贺怀湘 实习生 周璐 摄影报道
不可错过的重庆老建筑

    法国水师营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1904年,法国水师营。

2007年,法国水师营。

  重庆开埠的历史,既是一部没有主权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西经济文化碰撞和交流史。开埠给封闭的重庆带来了屈辱,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西医等科学技术。开埠史遗留下来的领事馆、洋行等洋建筑大多依山临江,九成以上地处南滨路。从南岸玄坛庙到王家沱,时尚的南滨路承载了重庆古老的开埠史。

  重庆从南滨路走向世界

  南滨路弹子石附近,几天前,朝天门长江大桥刚刚合龙,桥下王家沱片区即将成为南部CBD的核心地区,整体面临拆迁。时光倒回100年,这里随处可见洋人,因为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唯一的一块租界地。因此可以说,王家沱是重庆认识世界的桥梁,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与清政府于1890年签订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取得了在重庆开埠的特权。1901年9月24日,日本驻重庆领事山崎桂和清政府川东道台宝,在重庆正式签订了《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内容允许日本在重庆南岸王家沱设立专管租界。

  晨报城记专家团成员肖能铸老先生称,在日租界成立之后,日本立刻将王家沱变成了一个“中国内陆的日本国”,先后开办了有邻公司、大阪洋行、又新丝厂、武林洋行、日清公司等,还开设了鸦片馆、妓院。

  租界是民族的耻辱,但另一方面,在当时,一些较为先进的思想,也从这里进入了重庆,并传播到整个西南地区。

  根据史料记载,王家沱开埠前期,重庆新开办了2所男子学校:广益和求精中学。这2所由教会承办的学校,是当时重庆最好的新式中学,被称为“白领”子弟的教育圣殿。

  当时广益中学(南山黄桷垭)的创办者,英国传教士陶维义(中文名),原为英国皇家足球队队长。他与中方校长杨芳龄一起,在体育课中增设了足球科目,将现代足球,从发源地英国引入重庆。

  随后,广益中学修建了西部第一个足球场。

  由此,现代足球从重庆逐渐向西部推广。

  肖能铸说:“重庆人民在王家沱租界设立后,开展了多次斗争。”1931年,重庆收回王家沱日租界的斗争进入高潮。同年9月24日,《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签订届满30年。第二天全市数万民众罢工、罢市、罢课,举行集会游行,并实行对日经济绝交,强烈要求收回日租界。

  1931年10月22日,日本领事率日侨乘日本军舰离渝回国,重庆人民收回王家沱日租界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专家点评

  重庆文史作家曹庞沛和重庆文史爱好者肖能铸:王家沱开埠对重庆具有里程碑意义。现代工业文明通过这一西部唯一的开埠地,侵蚀中国西部重镇重庆。重庆的民族工业在备受摧残的同时,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众多的舶来品,让重庆有机会更早接触现代文明。王家沱日租界,是重庆开埠第一标志。

  另外,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王家沱在中国的工人运动史上,也将其深化为了民族觉醒。
 重庆慈母山大修院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修院1911年动工,1913年建成,1914年招收修生,由重庆若瑟堂命名“慈母山大修院” -王定浩

汪全泰号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汪全泰号洋房子位于渝中区白象街142号。建筑通体采用青色石砖,色调沉静典雅,属典型中西合璧风格。该建筑于1850年由美国大来公司修建,之后成为汪全泰号丝绸商铺,是重庆城最早的洋房子。目前,该房居民已基本搬迁,外墙布满油漆涂写的大红“拆”字。

  记者昨向文物部门和渝中区旧城拆迁工程处了解到,汪全泰号不会拆除,居民搬迁是为保护文物,随后将进行修复。涂满墙壁的“拆”字,是因为该房处于拆迁片区。
中英联络处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很多市民告诉记者,在国泰艺术中心往临江路方向,有一栋搭满脚手架的小楼,便是中英联络处,记者通过渝中区文管所了解到,该楼修建于1910年,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为日本人所用。抗战开始后,改作中英军事联络处。这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抗战遗址,也是重庆解放碑CBD核心区“钢铁森林”中难得一见的西式古典小楼。

  “这里前段时间是国泰艺术中心的项目部的办公点,随着艺术中心即将竣工,这里将重新修缮”,昨日,记者从重庆市文广局了解到,这里可能会成为用于向市民展示珍贵艺术品的沙龙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建传统建筑元素——“柱子”
1903 年重慶租界商埠圖
古建筑中的构件名称:柱础、阶沿、桑石的位置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
古建——梁架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