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辑】达摩克利斯之剑指向服装库存

 

近几年受到整个经济大环境震荡的影响,许多服装企业开始调整商业战略,不再以“利润最大化”而以“销售最大化”为导向,增强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降低库存风险。随着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贸易环境变化,近两年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环境“风云突变”,消费相对疲弱又造成了大量库存积压。这其中,以服装、家电等快消品制造企业最为突出。如果要问国内传统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控上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或许很多企业都会回答“高库存[U1]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高库存俨然已成为其供应链条上的“堰塞湖[U2] ”,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都构成极大威胁与挑战。

库存之高

从服装行业本身固有的特性——流行性和季节性来看,服装制造企业存在一定的库存是不可避免的。按照服装企业的惯例,一般品牌正常销售(指的是最低零售折扣在5折以上)库存率在35%45%之间,这些库存一般分为三部分:一是品牌厂家,库存15%20%(按照执行15%退货率,外加备货);二是区域总代理,库存5%10%;三是加盟商,库存占到10%-15%左右。

但以这样的库存标准衡量,我国服装行业能保证平均水平库存的企业并不多,反而普遍呈现出一路上扬态势。从2011年开始,服装纺织类企业的高库存问题开始显现。而到了2012年,这一问题表现尤甚,甚至被业内视为服装、鞋类企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截至20128月,80家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已公布的上市报表中显示,上半年的库存合计高达671.66亿元人民币,其中66家公司的库存超亿元人民币。有11家公司的库存超10亿元人民币,雅戈尔、红豆股份、际华集团、美邦服饰和森马服饰这样的知名企业库存皆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在高库存压力下,各服装企业使尽浑身解数,近两年来采取了关闭门店、打折促销、尝试多品牌战略等措施,以消化“高库存”。然而实际情况是,纺织服装公司的存货至今仍然持续攀升不见下降。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10月,纺织服装业有8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存货数值,合计达768.16亿元人民币,相比2012年前三个季度的725.44亿元人民币,上述81家公司存货合计同比增长6%。在上市81家上市公司中,有14家上市公司存货超过10亿元人民币。其中,存货榜排名前10的上市公司,其存货合计近500亿元人民币。其中,雅戈尔存货最高,为239.53亿元人民币;黑牡丹次之,为59.68亿元人民币;红豆股份位居第三,为45.01亿元人民币。

用鞋服市场分析师马岗的话概括:“如果把目前全国库存的服装拿出来卖,只怕三年都卖不完。”这一说法虽然被鞋服行业集体否认,但消化周期需要达到一至两年的预期已经在业内得到认可。库存之高,不免令人咋舌。

库存之痛

“高库存”意味着高成本和高风险,它就像一座“堰塞湖”,挡住了制造企业与供应链条上下游企业的有效衔接,并且随时都有决堤的风险,令广大企业受伤、头痛。[U3] 

首先,对于广大制造企业来说,如果过季库存超过3年,减去其货损值、仓储成本等,不仅很难给企业带来利润,还会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包袱。大量的产品库存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资金的周转率和使用率下降,导致企业无法大量更新产品,进而使销售下滑,资金问题加剧,以致很多纺织服装企业陷入亏损的泥潭。

以九牧王为例。据了解,2012年起九牧王已出现销售疲态,本应完成27.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1.8%,但实际上仅增长15.24%,远不及2011年的增速(34.78%)。而其业绩下滑的背后,正是九牧王居高不下的存货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九牧王仍有7.01亿元人民币存货压顶,几乎逼近历史最高水平。

行业老大李宁更是因为高库存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2012年财报显示,存货周转天数由上一年的72天增加至90天,存货达9.2亿元人民币。导致全年营收同比减少24.5%,毛利大跌36.9%,利润亏损19.79亿元人民币。2013年仍然亏损近3亿元人民币。此外,为了消化库存,李宁公司以减少库存、提升新品比例以及回购等方式来帮助经销商清理存货,这项被称作“渠道复兴”的计划让李宁付出14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代价。

另外,当国内多家服装企业申请IPO时,过高的库存也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因为陷入高库存泥潭的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更高,会引发市场对企业经营实力的质疑。拿素有“男人衣柜”之称的海澜之家来说,20125月申请IPO被拒,正是因为高库存所致。2011年年底存货合计38.7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总额的56.94%,其中库存商品达到15.2亿元人民币。而淑女屋、舒朗服饰等IPO被拒的服装企业,库存率同样居于高位,大都超过资产的四五成。

库存之思

事实上,库存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国内传统服装行业发展的痛点所在。目前,国内服装纺织商更多的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整个供应链上,纺织服装发展受到“牛鞭效应”的制约。该效应主要反映在零售商管理库存模式上,即自行订货、补货、消化库存,传统RMI模式注定了其高库存率。

目前商家库存量较大,降价促销是迫不得已的手段。现在无论是国内的美特斯邦威、森马们,还是国外的ZARAH&M们,许多服装品牌都开始打折促销,而且打折的时间一再提前,打折的幅度越来越大。此外,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节日,也成了服装品牌的“救命稻草”。如今,国内的大部分品牌服装逢节打折,已经成了习惯。不可否认,服装品牌打折在市场发展初期是有效果的。然而,随着品牌竞争的加强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打折对于促销的作用也越来越有限。适度的打折活动对于促进服装销售有一定作用,但过于频繁推出打折活动反而得不偿失,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消费疲劳,同时会损毁品牌形象,影响后续销售。服装企业利用打折吸引大多数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者的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好打折的频次、规模、场合。除此之外,新品频频打折促销很可能会引发服装销售的恶性循环:新品降价,使消费者在下季新款服装上市后不再急于购买,而会选择观望,等待价格优惠,从而导致新品滞销,甚至出现新品打折也卖不动的情况。这对本来就需面对高库存压力的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与其他行业不同,服装行业是个货物更新速度相当快的行业,很难做到“零库存”,品牌商如果没有良好的退换货机制很容易出现大量的货物累积,疯狂打折带来短期销售高峰的背后,服装品牌的边际效应[U4] 却在递减,品牌形象一再被损害。服装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加强自身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其实,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店面销售环节导致的高库存,都是服装企业在品牌、设计、营销、渠道管理上问题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不足和资源整合能力欠缺的集中体现,企业应在这些方面寻找突破口,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落入“不打折卖不动”的怪圈。


 [U1]供应链管理与商品库存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

 [U2]高库存就像堰塞湖。

 [U3]说的很高。

 [U4]边际效应

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种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用标准的学术语言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啥纺织不好做?服装库存了854亿元,调研显示2020年可能更糟糕
服装高库存背后藏有地产
三季度服装纺织行业有所好转
净利翻倍存货高企 纺织服装业求生
供应链管理落后 服装企业为“快”所累
阿里犀牛智造与蒛一,为何同时踏入服装变革这条河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