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去医院考验过医生吗?学会挑选医生,更要学会配合

——孟长海/文

昨天上海有个新闻,患者家属不听医护人员要求,非要把轮椅推进核磁共振室,结果轮椅被磁力吸上去了。这样的场景还原,就可以看到那么一个多么不可一世的家属,或者说什么都不知道的顽固分子。

看过这样的新闻,我就评论:“幸好没事,无论如何,患者进入医院还是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为好,这个领域患者永远不能达到专家的水平。配合就是支持,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实际上,当做了这样评论的时候,我也觉得有些不自然,如果患者真的到了医院就完全听从于医生护士的,有时候医患沟通也是无效的。医患双方必须很好地沟通才行。

常有这样的病人,特别是来看中医的患者,进了诊室,二话不说,要么挂号,要么不挂号,伸手就自然的放到了脉枕上来。这是干么?中医都知道,这是考验。很多病人不挂号的原因就是,看你会不会把脉,把的好了,说的有理了,再挂不迟;不然,挂了就是浪费。这样的情况一般适用于对年轻的中医大夫或者中医院的医生。年轻的中医医生基本上都要遇到这样的患者,对自己考验,看看把脉的水平;中医院的医生也常遇到,因为是中医院,患者认为所有的医生都应该会把脉才对。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是不怕的,倒不是说我把脉水平很准很高,而是我有其他的法宝。很多病人仅仅认为把脉就是中医,也是考验中医的水平高度的法宝。实际上错了。中医很神奇,有些病人就会很吃惊于一些中医的判断。比如,一些病人虽然什么都不说,但是进了诊室手一放就要叹气。就这样无意识的动作一旦被医生捕捉,那么很多时候这个病人的病情判断八九不离十,再加上品脉分析,稍加观察患者的眼神、面色以及舌苔,诊断就出来了。虽然无声无息,但是说出来他可能的表现或者病情,都会让患者心服口服。

当然,这是中医望闻问切中医生不通过问诊而准确收集病人信息的情况,虽然很让病人佩服,但是这并不是很好的医患沟通,就如同过去的悬丝诊脉。作为医生,很多时候我觉得受到患者考验是应该的,毕竟患者信任或者坚持脉诊,作为中医应该拿出应该有的脉诊水平。但是这样单打一,也不能够吃透病情。要吃透病情,必须医患双方开诚布公的讲,不仅仅是医生的问,还需要患者主动的配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常有患者在面对医生询问有没有不舒服症状的时候,不知所云。就有一个病人,说自己没什么不舒服的症状,除了面部痤疮没有不舒服的情况。细细问诊,问到大小便情况时候,说大便干结、小便黄。这就是症状,但是患者多年来一直觉得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习以为常了。

医生和患者良好的沟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也是确保疗效的关键。没有良好的沟通,不能保障疗效。

那么在临床上,看医生时候,患者应该怎么沟通呢?我这里给一些小建议:

1、学会按程序告知医生病情和信息。很多病人得病了不假,医学上也有个主诉,就是患者当下最痛苦的感觉以及持续的时间。这样的情况医生知道,但是病人不知道。有时候说的乱七八糟,东南西北的有,容易干扰医生判断。特别是一些常年得病的患者,时间久了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不舒服,问到那里哪里就有毛病。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够很好的判断病情呢?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建议病人学会按程序告知医生需要的病情信息。

医生收集病人信息主要包括一般的信息没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职业、籍贯、联系方式,关于疾病主要是主诉、既往史、现病史、过敏史、月经史、家族史、婚姻状况等,作为患者可以在看病人时候按照这样的模式理清楚自己的症状和感受。现在看病难,有时候好不容易看了专家,五分钟打发出来了,病人觉得自己病情都还没有说完。这样有时候收集病情不准确,有时候病人心存疑虑,都不行。这样情况下,患者也应该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在问到现病史的时候,就要说清楚这次发病的有关情况,什么原因发病的、发病多久了、采取了什么措施、有效没效,同时可以告知或者配合医生说清楚自己饮食、睡眠、大小便、月经等方面的情况,这样医生就会更快的收集到信息,节约了时间,减少了迷乱,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2、要学会整理病历资料。一些病人来看病,特别是老病人,经常换医生,换了医生之后,此前的病历资料、检查结果就没了。这样的情况,下边的医生基本上是重新进行诊疗,过去资料没有参考,也会影响诊疗。如中医在诊断的时候,讲究辨证施治,对于疾病病证的判断和用药紧密相连,前边的医生诊断思路和用药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所以,建议病人尤其是老病人,在看病的时候最好能把自己过去的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列出来,这样前后对照,有利于诊疗。

3、别考验医生。考验医生对不对?如一些患者伸手让医生把脉,还有一些患者急不可耐,医生在问诊、录病历的时候就要问:“大夫也不把把脉?”实际上,医生都有个人的习惯,有上来就摸脉的医生,然后问诊;也有一边摸脉一边问诊;也有问完了再摸脉的医生。这里边跟医生的水平有很大关系。我个人觉得,作为一名患者,最好不要考验医生,既然来看病了,就放心的看,如果心中还怀着一些疑虑非要测验一些医生水平,那意义在哪里呢?说对了怎么着?说不对了怎么着?很容易造成医生不信任患者,患者不信任医生,这样看病还有什么意义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专家都被“假中医”忽悠过!识别骗子主要看这两个特征
做个帮忙不添乱的患者家属
尖锐湿疣到底能不能根治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患者?
我学道医的心得 分享
结直肠癌患者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