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识问题(纯理念篇)

     集经年思索、阅读之力,写就此《意识问题(纯理念篇)》。总结利于提高。

1、意识的两个方面

意识有两个方面:情感和理性判断,理性为情感服务。

一件事被接受了,首先是情感上接受了,理性为情感找支撑条件——列举接受这件事的理由。

比如,列出十二条理由应当接受某件事,却总因为情感上无法接受,反复琢磨,不能停歇(思虑过深,辗转反侧,形容枯槁、面色憔悴)。情感上接受了,才最终接受了。

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心有不甘——都是情感上还没有接受。

陶冶情操、思想洗礼一类,都是先从情感上设置制高点。情感的锚定点,决定了你对一件事的接受程度,是否能被说服。

在辩论中,我们倾向于为自己辩护——我们已经预设,我们的观点和想法才是正确的,我们寻找的是跟我们一致的观点和想法,竭力反驳跟我们不一样的想法和观点。

在沟通中,我们也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情感上来说,我们的观点和想法,等于我们本身。如果这些观点和想法被驳倒——我们的根基就被动摇了,“我们”也就不复存在。在我们的理性判断中认为,捍卫我们的观点和想法,就是捍卫我们自己。这等同于面对持刀歹徒时,奋力挣扎——求生是人的本能。当然,逃跑也是求生的方式之一。

与正面对抗相比,逃跑才是上上策。在沟通中,回避和婉转才是最好的策略。首先在情感上跟人一致,说的话才能被人听到。

一件事并非因为它正确、适当,于是被人接受了,而是因为它符合人的情感。

以下事服务于人的情感:歌曲、诗歌、绘画。

文学艺术和科学(对,也包括科学)不但取悦于我们,也惊恐、扭曲我们的情感。简洁的数学和科学公式,对我们来说也是愉悦的美。

2、意识的基础

意识的基础是身体。

健美运动员通常为自己的身体之美而自豪。身材矮小的人,通常较为自卑。

古人在意识和身体之间,通常二选一。粗鲁无知的武夫强健身体,而文弱书生头悬梁、锥刺股,沉溺于书本,喜好口舌之争,不惜面红耳赤。

从面相上看,武夫们的容貌粗狂,而书生面相秀气。

现代人应当重视身体。身体强壮者,精神一般不会萎靡。身体衰弱而精神强健者,极为少见。

意识扭曲现实,对身体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意识能超出身体的局限,设想一个并不存在的“身体”。大多数“以为我能做到的事”,实际却做不到。

身体是意识的基础。身体不复存在,意识便也烟消云散。判断人是否死亡,首先是身体的死亡——没了心跳和呼吸,其次是是否还有意识。

将意识上传至机器或某个存储端,是人企图摆脱身体的约束和局限,达成永生的尝试。

3、意识与身体相互影响

意识扭曲现实,身体也能影响意识。

意识是一个广阔的选择范畴,每个身体选择了自己的意识。

意识到:身高、长相、社会环境、当前所处的位置。从这些基本条件出发,选择自己的言行。

训练身体,也是在训练意识。意识可以说服或阻止身体去做某件事。说一套,做一套,是认知失调,是身体与意识的不协调。

双手抱在胸前,意识也处于防卫状态。双手张开,意识处于自信的接纳状态,较之双手抱在胸前,更具开放性。

认为自己年轻,身体便表现得更有活力。认为自己老了,便真的会比正常状态下衰老。心态的衰老,是真正的衰老。

挺直腰背,更加自信。躬身驼背,更显犹豫不定。

心态老成,使得身体老态,整个人便显得僵硬、呆板。

运动使人年轻、有活力。

关注到身体与意识之间的重要关系的,首推日本古代武士宫本武藏,其论述,详见《五轮书》。心怀必胜之心,我必挫败对手,然后才能获胜。你认为自己必胜,然后你才能真的获胜。反之,精神颓靡,身体动作便会迟缓、凝滞。

4、意识问题是认知问题

有什么样的认知,便有什么样的意识。

沉溺于琐碎中的人,看不到全局,心力全被琐碎小事所纠缠,执于一念而全力拼搏。让人一无所成的最好办法,是让其陷入日常的琐碎。

意识本身没有围墙,自我意识则将自我局限于“我”的囚牢之中。

佛家讲放下“我执”,避免入相,则是要逃离“自我”这座囚牢。逃离细枝末节的控制,放眼全局,看到真相。

5、认知是可以升级的

最有价值、最可能的改变,就是认知的改变(或升级)。

    这事怎么做?这事是谁让我这么做的——这是通常的服从和跟随。

认知升级首先是“我要”。“我欲乘风归去”,后面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理性为情感不愿离去找的理由。

我欲离去,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离去?割舍掉什么,依赖什么交通工具,何时离去?

认知总在坚持和放弃之间摇摆。我不知道怎么了,就是想要有点什么不一样,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是所有改变的起点。

开始行动,是对认知升级的坚信。

认知的改变很难,但并不是说不可能。改变是认知从一个小范围,跳跃至更大的范围,从某个单一的角度,跳跃至多个角度。

6、行胜于言

如果你不按自己所想的去做,你会按自己所做的去想。

行胜于言,在于事后你会找理由为自己所做的事辩解。我要,只是开端,是一个姿态。我去做,我做到了,才变成了事实。事实可以被解释,也可以被歪曲,但行胜于言。

行胜于言,然后我们被自己的言行所塑造。学徒变成工匠,工匠变成大师。他所创造的作品,就是他成长的足迹。

行动释放张力,让生命充盈和显现。

7、关于心学

传统文化更在乎你心里怎么想,步调是否一致。

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很常见。心怀美好的期待,最后却得到了不想要的结果,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需要情感上的认同。亦即,自我认同。

对外部世界,我们看到的是结果,而且只在乎结果。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才有心去听其过程。

因此,在对待我们自己和对待外界上,我们有两个维度:

之一:情感上的满足。

之二:行胜于言,看结果。

8、经验问题

山中之花的故事。我看此花时,此花与我心一同灿烂。我不看此花时,我心与此花同归于寂。经验是说,当我们在山间游玩回去后,回忆起山中的景象,如果我们看到了一朵花,便会说,山中有花——与事实相符;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花,就会说,山中无花——与事实不符。我们把得到的印象叫做经验,但经验往往不可靠,忽略了我们所未见到的。

经验需再次被验证。再次到山中去,看到了花,修订过去的印象。再次到了山中,没有再看到花——花已凋谢,修订山中一直有花的印象。

山中之花的问题,是概率问题:每座山中,大概率是有花的。花开有期,某个时节去,最有可能看到。别的时候去,大概率是看不到的。概率思维可以让我们谨慎地看待过去的经验。没有“一定”或是“必须”,只有概率。

我们凭经验而争论,但我们争论的只是各自的观点,不是事实本身。我们将观点当作了事实,且不惜以“亲眼所见”来作证,是忽略了那些没有看到的事实。概率思维,能让我们面对某个具体的观点时,认真对待而不执着于这个观点。

不要争论“观点”,特别是不要将“观点”等同于事实。观点可供交流,那是各自的看法,而事实需要不断被认知。

经验可供参考,而发生的概率才是事实。事实不以观点为转移,只是被观点扭曲了。但如果没有了人的观察(观点),事实便没有意义。观点是赋予事实以意义。

观点可以改变,正如意义可以调整。

9、反脆弱

人是脆弱的,但人的身体和意识,都是个反脆弱系统。

沉溺于感情,越沉溺越深陷其中,越辩解越可笑,无法自拔。因此,获得一个人的认可和喜爱,最快捷的方式是投其所好,让其事事顺心,也因此将其囚禁在“天下人、天下事皆为我所存在”的囚笼中。

反之,让别人讨厌你、甚至憎恨你的最快捷的方式,是事事处处忤逆之,反着来。

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让人意识到考虑问题还有另外的维度,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

反脆弱肯定令人不快。所有令人愉快的事,都使人沉溺和沉沦。须得付出训练的辛苦,身体才能变得强壮。人的意识,也需要不管打磨,才能看得更全面、更强韧。

遍历千山后,心中有丘壑。

我可能是错的,然后去求证(而不是坚信“我就是对的,我不可能错”——有这想法,就会全力为自己辩解)。

“狭路相逢,勇者胜”,狭路将两个人逼进了脆弱系统。要避开狭路,就要到一条宽敞的大道上去,“大道通天,各走一边”,就不会逼迫人使出全力保全自我。君子“和而不同”,虽然你我各自意见不同,但我们能相融,和和气气。

“绝对正确”、“必须”、“应该如此”,将我们送进了脆弱系统。

反脆弱,就要将意识从“绝对正确”、“必须思维”、“应该思维”中解脱出来,进入询问和求知状态。

如果事实已然如此,为何还要奋力辩驳“观点”呢?越辩论,越脆弱。

我认为就是这样——这是观点,而观点不需要辩论,只有认同或不认同。不争论观点,去了解事实,是反脆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负面信息无处不在,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
透明的事物(连载2)在这一刻,我的体验是真实的吗?
打官司,3个必备的战略方法论,一定会对你有帮助
为何我们在思维认知上总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乌合之众》带你揭示人性阴暗面
从“你为什么老是说话不过脑”谈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