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诗意地栖居

1、荷尔德林的诗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人,诗意地栖居》是其一首短诗,如下: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2、诗的各种形态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荷尔德林这首诗,阐述过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哲学当然难懂,也容易引起误解——所谓的误解,也可以理解为有多种理解。年轻时,不读这样的哲学,倒也不是什么损失。及至年龄渐长,有了阅历和见识,还有些个人的感悟,或许能领悟一二。真的懂,总好过自以为懂其实根本不懂。

“诗意”初看是个狭隘的定义。但正如佛家所言,佛性在每个人心中。佛性就是人性,只是被遮蔽了,仿佛是那镜子蒙了尘,看不清了,照见的是一片浑浊。诗意也存在于人性中,下文将讲到我的理解。

“诗意”的另一个误解和警惕,是误以为“诗意”只属于柔弱无力的书生。这样归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朦胧派诗歌的影响。再往前,是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轻轻地,我走了,正如轻轻地我来。语境中充满柔和的情愫。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的三大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均英年早逝。再到兰波这样短寿的诗人,以及我们熟知的诗人海子、顾城,诗人难免不让人想到柔弱、偏激,虽然其诗作令人惊叹,但其为人不可恭维。

浪漫主义是一种激情。过于旺盛的激情,当然对身心有害。拜伦就是一例。我们可以从拜伦的诗歌中,读到激情对他的损伤。

但诗也可以是健康的,磅礴向上的。远到《诗经》,再到《楚辞》。路漫漫其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体现了孜孜不倦寻求的信念。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足够励志。苏辛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历史感厚重。

当然,也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更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往事不堪回首明月中”。

邓小平曾对某些文学有个评价,称之“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诗可以哀,诗可以怨,诗抒情,诗言志,都可以。离别之情,哀怨之情,慷慨激昂之情,皆发之于心。在科举时代,历代文人有个共同的主题,叫做“抒发郁郁不得志之情”。

3、不一样的诗

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一诗,可说是其日后人生轨迹的预言。这样的诗在历史上也罕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公元880年,黄巢领兵杀入长安城,满城尽带黄金甲。

像黄巢这样的古人,科举做官,是那个时代里少有的能参与国家政事的途径。此路不通,则另觅他途。何以为诗,对黄巢来说,是何以为人生的大事。这就区别于文人的感慨,有点诗意地栖居的意识了。

我们或许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当我们幻想一个自己觉得热血澎湃的未来时,我们觉得全身充满力量,恨不得马上将那个期待的未来予以实现。事先我们并不知道那样一种激情是好还是坏,只是被类似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情鼓舞着,让我们对当下做的事充满干劲。

汉高祖刘邦看到秦始皇的仪仗队后,感慨“大丈夫当如此”,这话不是诗,却有诗意。及至后来高祖夺了天下,有真正的诗《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种豪情是“往前看”,区别于往后看的表达个人的遗憾或是怀念。

同样的诗情,可以在荆轲出征刺秦时看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也是“往前看”的诗意。

4、毛主席的诗

我琢磨毛主席的诗有一段时间了。《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晚秋,主席时年32岁。这位未来的领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2月,公开发表于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句,体现了领袖当年的革命豪情,是一首典型的“往前看”的佳作。

美国记者斯诺前往苏区采访红军,对苏区的前景持悲观态度。然而,他在苏区看到的一切,令他大为惊讶红军的革命意志。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坚定不移地推行革命理想,可以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找到确切的证据。

写于19359月的《长征》,则呈现了“事后”的诗意: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言词之间,丝毫不见苦与累,妥协与放弃,只有达成目标后的胜利豪情。1959年,建国已十年,毛主席写了《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句,已是事后总结。革命已经胜利,目标早就达成,天地已经换了。这里不需要去怀疑是“豪情万丈”的诗意,却只是诗意的表述。

5、何谓诗意地栖居

人最了不起的能力,是对未来的构想。至于如何达成那构想,则每个人的能力和做法,不尽相同。

马克思设想了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则有各国社会主义之尝试。当人类设想能在天空中飞翔时,便发明了飞机。

诗意地栖居不仅仅是良好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更好,相信问题会一个个解决,更是敢于去设想那将是怎样的未来,并为了那未来而付诸行动。

人会老去,然后从地球上消失。年轻一代无知无畏,敢于设想和去做那些经验和经历丰富的人认为“不可能,办不成”的事。

诗意地栖居,并不是说已经有一个足够诗意的美好时代;也不徒劳地期盼这么一个美好的时代。诗意地栖居,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具体实践。是构想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当下的每一天都为这个美好的未来世界奋斗和付出,甚至牺牲的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抗战演说,体现了我认同的诗意:

“虽然欧洲的大部分土地和许多著名的古国,已经或可能陷入了盖世太保以及所有可憎的纳粹统治机构的魔瓜,但我们绝不气馁、绝不言败。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 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 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我们绝不投降。

发表这段演说时,战事极其不利,前途不明。最终的胜利要在五年后的1945年才知晓。能在这样一种危机重重的境遇下,对未来怀抱坚定不移的信念,却无法从逻辑和事实上予以证明,只能称之为“诗意”。

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诗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美丽的巢,最诗意地栖居
诗意的栖居(诗人宋庆平)
诗意的栖居[诗海翰章]
劳月夜聊294期:让我们学会诗意地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
《中国诗词大会》带来的思考︱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