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搏动性耳鸣常见病因(一)

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通常是由头颈部器官、心血管或其他结构所产生异常声音,通过骨结构、血管或血流传送到内耳,而使患者感受到。根据病因不同,搏动性耳鸣可分为血管性搏动性耳鸣和非血管性搏动性耳鸣。临床上,血管性搏动性耳鸣占绝大多数,它的节律大多与心跳一致。根据血管类型不同,血管性搏动性耳鸣又分为静脉性和动脉性,两者中以静脉性搏动性耳鸣更常见。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病因主要有:

  • 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

  • 乙状窦相关病变(乙状窦憩室形成,乙状窦骨壁缺损,乙状窦狭窄,乙状窦前置,乙状窦异常交通血管等)

  • 鼓室球瘤或颈静脉球瘤

  • 颈静脉球异常(颈静脉球高位或鼓室下壁裂缺等)

  • 横窦狭窄或憩室

  • 乳突导静脉异常

  • 其他

 

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benign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BIH):是静脉性搏动性耳鸣常见的原因之一,年轻肥胖女性多发,多数有良性自限性的特点,但也有25%转为慢性。临床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视觉紊乱、低频听力损失等,也可出现自发性脑脊液耳瘘和鼻瘘,MRI可有“空蝶鞍”的表现。该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不明确,目前推测可能与脑脊液生成增加、脑脊液吸收异常、特发性脑水肿或静脉窦闭塞等因素有关。一些疾病如肥胖、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皮质激素异常、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亢、垂体腺瘤、尿毒症、维生素A过多和维生素D缺乏等可能与之相关,同时,一些药物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类固醇或苯妥英钠等也可能引起该病。Sismanis认为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具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和体征;除了外展神经麻痹外,神经检查无局部定位体征;正常脑脊液构成;影像学上表现为正常或偏小的对称脑室,未发现颅内肿物;排除其他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如血肿、炎症、脑积水和肿瘤等)。

乙状窦憩室(sigmoid sinus diverticulum):如图所示,DSA显示乙状窦局部囊袋样突出于乙状窦的正常轮廓。它是近几年来发现的引起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颞骨CT表现为乙状窦沟向颞骨乳突部或鳞部的局限性膨隆,常伴发乙状窦与乳突气房间的骨壁缺损。Houdart等于2000年以个案报告的形式报道了此类病例,称之为硬脑膜乙状窦血管瘤(aneurysm of a dural sigmoid sinus)。2002年Sanchez等首次将其称之为“乙状窦憩室”。2007年Otto报道类似病例并沿用“憩室”的名称。乙状窦憩室形成搏动性耳鸣的机制可能是:乙状窦憩室内血液发生涡流,增加了对局部管壁的撞击力;同时,乙状窦与乳突气房之间的骨质缺损,使乙状窦自身的搏动引起中耳乳突腔空气的振动,从而被患者感受到。据报道,乙状窦憩室在静脉性搏动性耳鸣患者中占22%,但目前尚缺乏大宗病例的相关患病率资料。


鼓室球瘤和颈静脉球瘤:副神经节瘤是新生物致搏动性耳鸣最常见的原因。它起源于与神经伴行的血管球体(副神经节)。其中,颈静脉球瘤,鼓室球瘤和颈静脉-鼓室球瘤是引起搏动性耳鸣常见原因。颈静脉球瘤的来源是颈静脉球体外膜的副神经节,若其向上突入鼓室,则称颈静脉-鼓室球瘤,CT可见颈静脉窝扩大和周边骨质吸收破坏,MRI上有“盐和胡椒”征。鼓室球瘤是源于迷走神经耳支和舌咽神经鼓室支的副神经节瘤,多发于鼓岬,透过鼓膜可见淡红色搏动性鼓室内肿物,CT及MRI可协助诊断。


参考文献:曾嵘,王国鹏,龚树生. 搏动性耳鸣研究进展.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46:957-6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搏动性耳鸣,一种少见的、和脉搏(心跳)同步的耳鸣
前世今生:颈静脉孔区入路(中篇)
颈静脉球瘤的CT与MR表现 [病例帖]
​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学评估
医影精品 | 搏动性耳鸣的静脉性病因
静脉窦异常致耳鸣的介入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