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肾法是疑难病治疗大法

二、临证见解

    中医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对于中医学应重视其理论研究,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几千年中医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继承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事物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应随之不断地提高。本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临证中也有一些体会,在此略谈数点,与同道商讨。

    1.继承发展传统医学,尊古而不泥之于古

    临证实践应熟读中医各家学说,对中医古医籍和历代名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应有一定的认识,对中医基础理论要熟悉,在实践中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和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使用,但尊古而不可泥之于古,对一些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能长期停留在前人认识上,而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因素有所发挥和发展。

    如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面部的常见皮肤病,中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于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外科正宗》曰:“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医宗金鉴》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目前国内主要应用清肺热、泻胃火、凉血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我们经长期的医疗实践发现,患者除青少年多见外,10~50岁,甚至50多岁亦屡见。工作紧张,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则病情加剧,妇女月经不调亦多发此病。痤疮病人除了有肺胃血热和肠胃积热的一面外,还有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的一面。许多是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所致。采用滋阴泻火、清肺凉血的中药治疗后可受到较好疗效。我们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资料,充分证实了此认识。西医学研究已知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发病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和全血黏度增高等因素有关。滋肾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减少皮脂分泌;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中药有抑菌消炎和改善血液黏度的作用。又如中医对脂溢性皮肤病多限于从风、湿、热、血虚辨治,我们据临床观察发现此类病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要控制皮脂分泌过多,必须调整内环境,调整内分泌。本病以肾阴虚证多见,皮脂当属中医“精”的范畴,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虚火上扰,迫精外溢肌肤、皮毛,则皮脂分泌增多,热蕴肌肤、皮毛则生痤疮、脱屑。热郁化风则皮肤瘙痒、脱发。根据这个病因病机,我们采用滋肾阴、清湿热的原则以加味二至丸平补肝肾、益阴血、安五脏、清湿热治疗脂溢性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2.阴阳之要,古今脉承,平调阴阳,是治病之宗

    《灵枢经·病传》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景岳全书·阴阳篇》亦云:“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阴阳两字,浸润了数千年中医整个思想体系,支配了中医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也指出了诊断、处方的一定规律。阴和阳,在中医里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名词,是一种深入浅出的分类方法,由博返约的一种归纳法则,从大处来讲,用它说明一切物质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包含矛盾。从小处来讲,它又代表一件具体事物中矛盾的双方。西医学平衡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许多对偶关系,这些对偶之间,以及许多对偶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对直统一的关系。各层次的对偶调节均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以维持机体健康状态,这也是人体生理的一种稳态,一旦异常,人体就会产生病理征象。若这种失衡得不到纠正,以致继发多个对偶失衡,产生连锁反应,就会导致整个机体失衡而危及生命,《内经》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与之应是一致的,阴阳之要是古今脉承。《内经》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其实即指致病因素,使机体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神经内分泌反应,使分解代谢失常,合成代谢障碍,就会出现“阳亢阴弱”的病理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的是合成代谢亢进,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分解代谢障碍就会出现“阴盛阳衰”的局面。有许多学者欲从CAMP-CGMP的角度揭示阴阳学说的本质及内容。这虽然提示中医药工作者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阴阳学说的实质,是中医研究的深化,但并不能代表阴阳学说的基础,我们也不可停步于此。中医的阴阳从整体上把握应是一个庞大的母系统,而能够反映其某些特性的是很多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缜密、科学的研究,是我们认识母系统的必由之路。我们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阴阳学说加以深入研究,诸如细胞工程及生物学技术,包括单克降抗体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生物膜、芯片技术等都可以应用之。中医都可以应用之。中医不是用阴阳来兜圈子的,而是根据阴阳的理论来解决某些临床上的问题,治疗疾病,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就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种调节原理可以看作是控制论的负反馈调节。阴阳学说正是控制调节人体黑箱平衡的方法,可运用在诊断、辨证及治疗用药上。可以说平调阴阳,是治病之宗。

    3.补肾法是疑难病治疗大法

    中医学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调节的中心。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天。肾主藏精,只宜固守,不宜耗泄,故其病证多为虚证。在各种疾病辨证分型上,应把正虚邪实结合起来,以正虚为纲,标实为目。正虚主要与肺、脾、肾不足有关,而肾虚乃诸脏之虚的核心,所以补肾法是扶正的关键。中医的“肾”与神经、内分泌、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均有密切关系。我们应在临床实践中重视补肾法的应用,补肾法是治疗疑难病的重要方法,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难治性、顽固性病与肾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多为肾阴虚或肾阳虚,如能恰当运用补肾法,往往可使沉疴得愈。从西医学角度分析,益肾药可抑菌抗癌,解热消炎、抗缺氧,促进机体解毒排毒,消除自由基;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可抑制T淋巴细整对免疫球蛋白的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水平,使DNA、RNA合成率恢复正常。中医之调理乃“以平调之”,不会出现新的、更严重的紊乱,如肾阳虚可表现为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在不同靶原轴(甲状腺、性腺)环节呈现不同程度的隐潜性变化,采用温补肾阳法治疗后,靶腺功能可明显恢复。

    中医优势在于调整阴阳的中药不破坏人体正常平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只要辨证用药得当,就不会出现温阳而害阴、补阴则损阳之现象,即避免出现西药要么增强、要么抑制,难以两全的尴尬。许多结缔组织疾病、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不适当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出现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和紊乱,从中医辨证分析,多属阴阳失调,采用补肾,调和阴阳的治疗方法疗效明显。

    4.外治法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和内治法一样,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强调内外合治,许多疑难病经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本人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立的“截根疗法”用于治疗顽固性的肛门、外阴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就有很好的疗效。应用体针、耳针、头针、梅花针、电针、激光针、割治、挑治、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药物吹烘疗法、中药蒸气法等等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医疗效,也丰富了治疗方法。外治法根据其治疗操作方式及配合药物的情况可概括为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药物外治法大致可归纳为薄贴法、围敷法、敷贴法、熏洗法、掺药法、吹烘发、热烫法、烟熏法、湿敷法、摩擦法、擦洗法、浸渍法、涂擦法、蒸汽法、点涂法、移毒法等18法;针灸疗法大致可归纳为体针疗法、针刺疗法、割治疗法、梅花针疗法、三棱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放血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磁穴疗法、发泡疗法等15法;其他疗法大致可归纳为滚刺疗法、划痕疗法、开刀法等3种。从治疗效果来看,互有短长,应互相补充。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发展提高。许多疾病单用外治法就可取效,如有些痛证,若诊断明确,适于针灸治疗,止痛的效果往往立竿见影。疥疮、圆癣、鸡眼等一般施以外治法就能治愈。对一些难治病,如果在内治的同时配合外治法,则疗效更加满意。如蛇串疮、有头疽(痈)等内治必须结合外治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外治法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在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外用药物对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起着重要作用。

    5.中西结合,致力中医现代化

    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应重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的病理、药理相结合论治,先用西医学手段和方法明确是什么疾病,然后按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如此'既能掌握疾病的内在规律、严重程度和预后,又能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和方法,两者结合,更为完善。以慢性荨麻疹为例,西医认为过敏是本病的主要问题,但变应原往往难以找到,抗过敏、加强免疫抑制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而中医采取辨证论治的整体观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在治疗中选用符合辨证需要又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来组方,常常取得明显的疗效。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对现代药理的研究,总结归纳出某些中药在辨证精当,大法既明之前提下适当配伍运用,组成药对。消其不良反应、专取所长,又相互作用而产生特殊的疗效,如麻黄与牡蛎治风寒型慢性荨麻疹,麻黄辛温,具有疏散风寒、宣肺之效,又可疏风止痒,散邪透疹。牡蛎成寒,质地重坠,具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制酸止痛之功用。制酸止痛之功用。二药伍用共奏散风解表,敛阴止痒之效,牡蛎之敛又可防麻黄宣透太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麻黄具有抗过敏作用,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牡蛎为高钙物质,其水煎剂中含Ca2+,而Ca2+有抗过敏止痒的作用。二药同用具有协同效应。又如紫苏与防风治肠胃型急性荨麻疹。紫苏辛温偏燥,具有疏风、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之功,能改善胃肠道功能。防风辛、温、甘,不燥偏润,本品浮而升,为祛风圣药,具有祛风解表止痒之功效。二药相配增强发散功效,对食鱼蟹后引发过敏症者,此可视为中鱼蟹毒的一种表现,用紫苏可解鱼蟹之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的热水提取物对大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有中度抑制作用。防风煎剂给小鼠灌胃,可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二药相配可增强免疫功能及抗过敏作用。

    中西医各有所长,我们不应排斥西医学,应中西结合,不断总结提高,学习和吸取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创新,并以此丰富和安展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形成学术思路。我们在中药复方或单体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性传播疾病,中药对激素的减撤及临床疗效的评价、生存质量的研究方面永担了一系列各级科研课题。在SLE证的系列临床研究中,充分运用现代循证医学,流行病学和多元统计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SLE证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中医“证”的产生归根是由于个体的差异,现代基因组学认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DNA序列,这种DNA序列的多态性决定了个体的差异,这与中医的证是不谋而合。我们从基因组学/现代生物信息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全基因芯片扫描、基因测序,来寻找证候基因的定位.研究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完善证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也直接丰富和开拓了我们对如何发挥中医临床优势的思路。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环保设施未能及时跟上,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素的大量运用,出现了空气、水源环境等的污染;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新的致病微生物的出现等等,都使许多疾病传统的病因病机更加复杂或发生新的变化,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走现代化之路。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病在我国死灰复燃,广东地区性病的发病率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我们不断总结,逐步摸索出补肾为主,小量解毒法来治疗难治性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先后承担了广东省和国家卫生部用中医药治疗性病的研究课题。我们依据岭南的地域、气候特点,时代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建立了特点鲜明的脱发、痤疮、性病、SLE专科,深受患者的欢迎。我们应积极研究和探索传统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致力于在疾病的整体或某个环节,某个侧面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使中医与西医学交相辉映,不断发展创新。

    (摘自《国医大师禤国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6年3月第一版,第23-28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能够治疗顽固眼疾!这些眼病患者,你们知道吗?
论冬病夏治的四大应用特点
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疼痛
转载:五绝医学(视频)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后期32例,广州医学院。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治疗与研究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