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起读】皇汉医学215:甘草泻心汤之注释

甘草泻心汤之注释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菲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注】丹波元坚说三泻心汤证(谓本方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也)云:结在心下,有冷热不调者,何也?因其人胃气素弱,水液不行,而误治更虚,胃因冷热相搏,致成痞硬者是也。因虚实相半,故病势颇缓,实系少阳之类变。如其治法,以温凉并行而调停之。

本方证本系胃弛缓有停水人,患伤寒或中风,有表证时,医误下之,胃肠俱益衰弱,内陷热毒乘之而发也(若不误下,虽不无发本方证,仲景欲示其为阳虚证,故取误下为例也)。谷不化者,食物不消化也。因胃肠衰弱,与下痢频数,无暇消化也。其被排泄者,与下利清谷异。腹中雷鸣者,胃肠内水气鸣走,由于热毒激动水毒也。心下痞硬而满者,是示心下痞,即胃部膨满,不由于他因,而基于痞硬也。干呕心烦不得安者,因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与水热二毒之急迫也,故宜以增量半夏泻心汤之甘草如本方对之。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者,以不可下之本方证,误认为大柴胡汤之心下痞硬、呕吐丽下利者,以下之,致心下痞硬加甚也。此非热结以下,为本方证之痞硬,非如大柴胡汤证之由于结热,唯因热水二毒乘胃衰弱而上逆,致成痞硬也。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求真按嗄字为是,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就本条,古说虽多,未得正解。余亦不知其意。由南涯、琴溪二氏之治验(记于下)考之,则本条可能是述胃肠性神经证之证治。

  甘草泻心汤方

  半夏11克,甘草7克,黄芩、干姜、人参、大枣各55克,黄连1.8克。

  煎法用法同上。

先辈之论说治验

《伤寒六书》曰:动气在上,下之则腹满、心痞、头眩者,宜甘草泻心汤。

《张氏医通》曰:如痢不纳食,俗名噤口。因邪留胃中,胃气伏而不宣,脾气因而涩滞者,

连、枳、朴、橘红、茯苓之属。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甘草泻心汤。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心烦不得安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下利不止,干呕心烦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者。

《生生堂治验》曰:某人来见先生,屏人窃语云:“小女年方十六,已许配矣,然有奇疾,其证无所闻也。每夜待家人熟睡后,窃起跳舞。其舞也,俏妙闲雅。天将明,罢而就寝。余间窥之。每夜异曲,从曲之变,而奇也不可名状。日中动止,无异于常,亦不自知其故。告之,则愕然,竟怪而不信。不知是鬼所凭耶,抑狐所惑耶?若他人闻之,恐害其婚,是以阴祝祈祷,但无效果。闻先生善治奇疾,幸来诊之。”先生应曰:“此证盖有之,所谓狐惑病也。”诊之,果然。与甘草泻心汤,不数日,夜舞自止。遂嫁某子。

又闻大津一妇人,有奇疾。初,妇人不知猫在柜中,误盖之。二三日后,开之,猫饥甚,嗔目吓且走。妇人大惊,遂以成疾,号呼卧起,其状如猫。清水某者,师友也,乃效先生方,与甘草泻心汤以治之。

求真按  前者所谓梦游病,后者即凭依证也。

《青州治谈》曰:师曰,前泉州有一病男,初感风寒,发为痰喘,或以痰喘为急,用十枣汤下之,瞑眩甚而吐下。故四肢微冷,食饵不进,看者甚以为危笃。前医频用茯苓四逆汤,微冷不得复。乞余往诊之,心下有痞满之气味,但因吐而逆上故也。乃调合甘草泻心汤五帖,谓之曰:“自五更迄黎明饮尽之。”微冷渐复,逆上渐降,遂愈。

《麻疹一哈》曰:一妇人隼可二十,伤寒愈后十四五日,发热三四日,疹子欲出不出,心下痞硬,烦躁不得眠,下利日二三行。因作甘草泻心汤,使服之。明日,大发汗,疹子皆出,诸证自安,疹收,健食如常。

 求真按  非汗剂,因发汗而愈者如此,此古方所以为原因疗法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此方于半夏泻心汤内加甘草一两,其主治即夫不同。曰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曰干呕心烦不得安;曰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此皆有所急迫使然,所以用甘草为君药也。

慢惊风,有宜此方者。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胃中不和之下利,故以“谷不化,雷鸣下利”为目的。若谷不化,无雷鸣下利者,则处以四逆、理中辈。《外台》作水谷不化,与清谷异文,可从之。又用于产后口糜泻,有奇效。此等芩、连,可谓反有健胃之效。

《橘窗书影》曰:一妇人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糜烂,两眼赤肿,脉虚数,赢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数十日,下利止,诸证痊愈。是《张氏医通》所谓口糜泻也。余每用甘草泻心汤,屡奏奇效。盖本于《金匮》狐惑条与《伤寒论》下利条也。世医用他方,多误治者。

一妇人年二十六七,妊娠有水气,至产后不去。心下痞硬,雷鸣下利,口中糜烂,不能食盐味,仅啜淡粥,噫气吐酸水。医多以为不治。余以为口糜泻,胃中不和之证,与甘草泻心汤。数日痞硬去,食少进,益使连服,口中和,酸水止,而水气下利依然。乃与大剂四苓汤加车前子,旬余,两证痊愈。

求真按  四苓汤,虽为五苓散去桂枝之煎剂,但失却仲景之本旨,不可采用。

山田业广曰:余好用甘草泻心汤。曾治一男子,四五日许,夜间卒昏冒,其状如癫痫而吐沫,或以为痫,或以为蛔,诸治无效。一年余,乞余治。投甘草泻心汤一次,不发。今有一酒店主,嗜酒无度,屡不食,数登厕,先类下利,气郁懒惰,心气失常,时健忘而骂詈,又有发大声者,用归脾汤等,无效。乞余治,严禁其酒,投以甘草泻心汤加茯苓,日渐爽快,得大效。

一人脾虚无食气,赢瘦,昼夜吐涎沫。侍医虽用种种治疗,反日渐疲劳。招余治之,处以甘草泻心汤。二十日许,愈其大半。归京后,发微肿,处以香砂六君子汤,痊愈。

求真按  用香砂六君子汤,不如处以小柴胡汤加橘皮、茯苓、白术焉。

《温知堂杂著》曰:一男孩八岁,自春间面色青白,神气不振,但别无苦恼。因家贫,未医治。至仲夏,触时气,微热下利,且以时下血而惊。乞余治,与胃芩汤,下利及下血止。及大暑,全身水肿,腹满甚,二便不通,大渴烦热,继发下利,与四苓散加车前子。虽不难治,但下利不止,腹满雷鸣,右肋下见痞块,渐渐膨大,且面色青白,神气不振等证依然。余因身体衰弱不甚,与甘草泻心汤加陈皮、茯苓,下利虽略止,诸证仍旧。适为八月之医会期,试招患儿出,使众医诊按。与会之西医,或云心病,或云肝脏肥大,因肝脏肥大过甚,故先治肝脏为宜,但颇难治耳。余日:“治法是矣。然虽肝脏肥大,与贫血及心病,但此证肠胃不和之患多。假令与他病药,恐于肝脏、心脏有不利。故宜先研究治肋胃之法,后治他病,姑与甘草泻心汤。因此癖块,初由胃肠之运化不足而生,若能得胃肠之健运,则肝大或随而治矣。请先从余之治法,若无效,则请从诸君之良法。”因是连进前方,渐渐起色。痞块缩小,色泽亦复。

求真按  胃苓汤者,平胃散(后世方)合五苓散也,但无必要,以小柴胡加橘皮厚朴汤足矣。

(《皇汉医学》【日】汤本求真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p280-28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经方学科》:小柴胡汤感冒 发热篇
☆经方治疗失眠症总结
认识经方甘草泻心汤
第十五章 半夏汤类方 (14)
太阳病变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