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发伤寒论|第七讲(35.38.39)
第七讲

讲述:白发渔礁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前天看到白发伤寒论第一稿整理出来了,还挺感慨的。天使问我叫白发老师讲伤寒论怎么样?我说这个名太平淡了,去掉中间三个字就叫白发伤寒论。
李白有首诗叫《侠客行》,金庸也有一本小说叫《侠客行》,一上来就引用李白这首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最后一句是白首太玄经。侠客行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两个人在侠客岛上发现了石刻武功秘籍,叫太玄经,两个人都看不懂,就召集江湖上的武林高手一起去岛上研究。每十年邀请一次,到岛上的人都如痴如醉,沉醉于武功秘籍不肯回家,但几十年来谁都研究不清楚。秘籍里说一句话,比如十步杀一人,有人这样解释有人那样解释,各种引经据典。结果小说的主角石破天,一个字都不识,一看秘籍上的字都是一个个武功招式图,直接照着练成了太玄经。许多人知识渊博反而容易陷入对字义的解读而看不懂。石破天不识字,不受字义的影响,轻松学会了。
中国人陋习,喜欢把文章过度解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是很讽刺的。我刚学伤寒的时候也发现,好多注家解释都怪怪的,有一次群里发越婢汤解释,说越是高大婢是低下,阴阳五行都套进去说了一大通,解释这个名称越婢汤。看过东汉末年文章的应该知道,越婢汤就是越国一个婢女献上的方子。越女剑就是越国一个女的使用的剑术,越婢汤也是一样,被注家解释到哪里去了。所以我解读伤寒论,相当于做伤寒论导读吧,是引导大家自己去解读伤寒论,教的不是医术,当然也会涉及到,更侧重点,是教怎么去读伤寒论。就像我跟天使讨论多了,天使也发现很多药证。包括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是附子证,后来一试果然是。
白首太玄经。玄之又玄的东西,读了一辈子也研究不出来。伤寒论有点类似太玄经。两层意思,一是过度解读,容易误进去一辈子出不来。二是经典嘛,可以让人一辈子去读的。学到老,读到老。所以叫白发伤寒论。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条是伤寒论里出现痛最多的条文,出现了这么多痛。结果后世医家用麻黄汤、桂枝汤还是区分不了,还觉得麻黄汤无汗,桂枝汤有汗。这么多痛,怎么看不见。
头痛发热这种很正常的太阳病,桂枝汤也能解麻黄汤也能解,但是出现了身痛腰痛,身疼比较宽泛不知道具体指哪里,腰痛就确定啦。很多人问腰痛用什么方子,其实就是麻黄。骨节疼痛也是,比如说四肢、手腕痛啊,可以用麻黄,不一定用麻黄汤。
这边无汗。就是因为无汗才痛,有汗就不痛了。无汗毛孔闭合,津液想出又出不来,就挺痛的,用麻黄一开表就不痛了。
恶风,恶寒我是分不清楚,恶风也好,恶寒也好,都是有表证。无汗而喘者,麻黄治喘,但喘得不是特别厉害,这里有杏仁,杏仁也治喘。把这条跟桂枝汤条文一对比,发现桂枝汤除了头痛没说别处痛,葛根汤或者桂枝加葛根汤项背强几几,可能后脖子背上有点痛,腰还没有。
一般腰痛或者脖子有点痛,也不一定要用麻黄汤,葛根汤也可以。或者说带麻黄的方子都可以。麻黄桂枝各半汤条文不是说了嘛,麻黄治痒,这里治痛,治身体的表症的痛,这里也看出来,身体、腰、四肢这些都是表,是麻黄治的范围,麻黄治表治痒治痛
平时碰到感冒发烧,不一定要用麻黄汤,葛根汤也可以。怎么鉴别葛根汤,麻黄汤喘的厉害,葛根汤治的喘不会太厉害。后面的小青龙汤,是咳而微喘。另外麻黄汤隐藏的一个症状,有胸闷,胸口会感觉堵得慌。因为有桂枝没有芍药。之前桂枝去芍药汤那里说过了,单用桂枝不用芍药可以治胸闷,所以麻黄汤有胸闷,碰到没有胸闷也没有特别的喘,只是微喘或者微咳嗽,葛根汤也可以,身体有微痛葛根汤也行,小青龙汤也可以,越婢汤也可以,带麻黄的都可以。只有胸闷了,用桂枝不用芍药,又喘的厉害了,这时用麻黄汤比较稳妥。
另外,麻黄汤为什么没有生姜呢?因为津液充足,所以适合麻黄汤的人,不是很弱的风一吹就倒的那种人。比如说产妇,产后各种身体疼痛,那绝对不是麻黄汤,小孩生之前可以麻黄汤,难产可以麻黄汤。生下来以后再痛就不可能是麻黄汤啦。麻黄汤是肌肉表面津液充足,就像气球吹的鼓起来快爆炸了,用麻黄开表,汗出来了痛就解了,所以不能有生姜的。体表津液本来已经过度充足啦,再用生姜补进去可能更疼啦。
我这两天在想,假如桂枝汤证用了甘草干姜汤,是不是就能造出一个麻黄汤证。纯粹桂枝汤证,毛孔是开着,桂枝汤推一把就解了,如果用了甘草干姜,首先大量甘草关门,把汗孔闭起来,干姜再补充津液,本来脉浮缓的,说不定就变成脉浮紧,会不会不出汗,浑身痛。
天使有一个案例,我们都觉得应该用桂枝加厚朴杏仁之类的,结果她意外给的是甘草干姜汤,服了之后出现全身痛疼,后来活动开了自己解了。
张仲景说的症状都是从外能观察到的,跟里面内脏没什么特别关系,比如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都是从外能指定的。包括胃,心下,腹中,小腹,都是能够很精确地确定下来的客观位置。可能是故意去避开心肝脾肺肾这些概念。所以有些注解家,觉得伤寒论里没有这个,他的发挥空间来了就大肆讲,很多都这样,其实是扭曲仲景原意的。咱们就看仲景说什么,读懂就行了,其它的解释不要加到伤寒论上。就像石破天一样,不识字反而能练成武功。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主之。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两条都是大青龙汤的条文,胡老认为,大青龙汤是越婢汤和麻黄汤的合方。38条是侧重于麻黄汤的范畴,去解表。39条更侧重于越婢汤的范畴。大青龙汤是伤寒论里用麻黄最大的方子之一,大青龙越婢汤都是六两,大青龙也是挺微危险的,有用大青龙后死掉的。
陆渊雷的弟子,给人家用大青龙,没有加生姜大枣,死掉了。
还有郝万山伤寒论讲座里也讲到一例,吃了一付挺好,到了晚上又复发。结果又喝了一副,就汗出不止,最后死了。那个人得了大青龙证,用了大青龙一剂,汗出烧退了,然后又发烧了,因为已经出过汗了,就是桂枝汤证。如果再用大青龙,就汗出不止,甚至四肢厥逆,心慌,这种状态用四逆汤。用大量炙甘草,把窍穴封起来,用干姜补充津液,用附子保护住器官不至于衰竭,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没用四逆汤,而是选择西医的输液,不知道为什么。

38、39条,有一个有争议的地方,38条太阳中风,桂枝汤证,为什么用大青龙呢?脉浮紧是对的,太阳中风不对。39条,伤寒是麻黄汤证,又写脉浮缓。搞不清怎么回事。有的人说应该调换一下,就是太阳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紧,这才像话。其实我们对比麻黄汤和大青龙,发现麻黄汤里没有生姜,大青龙有生姜,说明大青龙证是需要补体液的,麻黄汤不需要,所以大青龙汤证的人,应该要比麻黄汤证的人的弱一点,所以条文才说太阳中风。而且麻黄汤是无汗而喘者,大青龙是不汗出而烦躁者。还看药物组成,大青龙里也有杏仁,也可以有喘。同样大青龙里有桂枝没有芍药,可以有胸闷。没有胸闷的话,用葛根汤就行了。脉呢,太阳中风,又说脉浮缓,说明大青龙的脉不一定非要像麻黄汤那样脉浮紧不一定是津液很充足的那种,39条也说身不疼但重,而38条只说一个身疼。没有像麻黄汤那样强调,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所以大青龙证可以疼也可以不疼,不像麻黄汤疼得那么厉害,也就是津液不是太充沛。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葛根汤证的人,用了桂枝汤,没能发出汗,变成了不汗出而烦躁。本来用葛根汤能好,误认为了太阳中风。所以我在讲桂枝汤的时候,说桂枝汤风险要比葛根汤大,桂枝汤喝了以后可能变成28条,也可能变成大青龙汤证,葛根汤更稳妥一点。
张飞来了用麻黄汤很正常,弱一点的刘备来了,给他用桂枝汤,结果他毛孔是封住的,喝了桂枝汤以后,没发出汗来。为什么这里说不汗出而烦躁者,不说无汗呀?麻黄汤直接说无汗而喘。不汗出说明是发过汗没发出来,所以说不汗出。用什么发汗呢?不是用麻黄汤,肯定用的就是桂枝汤,为什么?前面说太阳中风,所以太阳中风以后,隐藏了一点,就是他喝了桂枝汤,不汗出,结果更烦躁,这时候脉浮紧,是喝了桂桂枝以后出现的脉浮紧,这时候是大青龙汤证。
只有一些弱弱的人,出现了麻黄汤证,喝大青龙才会危险。如果碰到张飞这种强人,喝了大青龙不会危险。特别弱的人,只能喝一剂,不能喝多了。一剂开窍了,再喝就催命了。
39条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我给别人用大青龙,没有这么用过,只是自己尝试过,我麻黄用到了36克,只有一点心慌,也没有什么大事,正常人用大青龙,也问题不大。身不疼但重,身体感觉重,是饮在体表,饮在四肢,用麻黄去发一下,应该就好了。这条应该还有其它的症状,比如脉浮紧,趋势应该是想表解。如果是脉沉,或者腹痛,就是真武汤,下解。主要是看它的趋势是什么。

需要康平本伤寒论电子版,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康平本”。

一起学经方
经方医案,经方资料,经方医论。
6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东汉末年
仲景经方的学习,运用和宣传
7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附大青龙医案两例
案一:
1927年春假,随族人同舟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沐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三天犹不退,虽经治乃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气高亢,欲饮冷茶。又见患者虽萎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周焦燥破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龈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小溲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蜷缩,口亦为噤。
问:“曾有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为大青龙汤证,然患者有衄血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绛,神识不昏,未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未入血。既未入血,则致衄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衄”者“阳气重”。
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未解,愈郁愈炽,阳气重故衄。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大青龙汤主之:麻黄六钱(18g),桂枝二钱(6g),生石膏八钱(24g),杏仁五钱(15g),甘草二钱(6g)。1剂。
书毕觉病情虽然延续1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当随之而退。”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问其后果。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固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马非驴汤。”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对此语,大为不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己意。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未也。”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卜,非万全策。”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偕造雷家。其父曰: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1剂。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退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含泪唏嘘,惨不忍闻,余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医林误案》

案二: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前辈,在好些年前就跟我说,你是讲《伤寒论》的,在讲《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证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大家只要出了一次汗了,就不要再给他用大青龙汤。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南方行医。 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发烧、身痛、胸闷、烦躁,请他去看病,他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大青龙汤证,就开了一会大青龙汤,而且特别告诉他,吃完了出了汗就不要再吃了。这是上午看的病,下午,因为那时候个体行医总是要出诊嘛,出诊回来以后,路过那个亲戚的家门口,看到那个亲戚坐着藤椅,在房子外面乘凉,说你怎么样啊,烧退了没有?他说你了你的药真好,出了一大身汗,现在胸也不怎么闷了,心也不烦了,好像也不怎么发烧了,你放心吧。他说,那你就不要再吃第二次了,说我已经把药渣倒掉了,这是正午的事,到了半夜的时候,这个医生听到了急促的敲门声,把他吵醒了。开门一看,是那个病人的妻子,那个病人的妻子非常的惊慌,说你快去看看吧。怎么回事啊?他到了晚上又有点发烧,又有点心烦,特别可惜把那个药倒掉了。然后他非得让我拿着这个药方到镇上去抓药,我到那个药店抓药,那个药店的人说,你瞧,这不是上午王先生的方子,已经抓了吗,王先生只说一付,没有他的签字,那我不能给你抓药。
那时候,药店是对病人负责,没有医生的签字,就不能再给它抓药,不像现在,想办法让你多抓。后来她没有办法,托一个亲戚走后门,到另外一个药店抓了一付药,回去煮上吃,吃完了就没有想到大汗淋漓不止,到现在手脚也凉了,眼睛也不睁了,话也不能说了,快去看看。 
我们这位年轻的大夫,心里知道大事不好。那个时候大概是30年代,输液的技术传入中国没多久,他自己还不会,他自己的一个朋友是学西医的,会输液,赶快把那个朋友半夜又把他叫起来,两人一起带着输液瓶子,到病人家里。到那里一看,脉也摸不到了,然后输液,血管也全瘪了,亡阴脱水啊,血压下降啊,流体就没输进去。他们两个也不会静脉血管切开,那个时候也不知道静脉血管切开这个技术,病人就这样死掉了。
所以我们这位老前辈就以这个例子告诉我,真正的是大青龙汤证,吃了一次,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所反复,也不要再用大青龙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九十论》——大青龙汤证
灵兰诵读31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0201209伤寒论二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法66,方39
关于葛根汤、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等等伤寒论治表证的经方
第24 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从零开始学伤寒(三十二)桂枝加葛根汤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