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的重建》:为什么父母时常压抑不住怒火?如何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你好,这里是自在飞花轻轻似烟,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亲密关系》,副标题是亲子关系的重建。

为人父母者,总免不了要面对这样的场景,孩子不好好吃饭,还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明明已经要迟到了,孩子还顾着玩儿手头的玩具,不肯换衣服出门儿。

他上课不好好听讲,作业没做完就去打游戏。

你试着和孩子讲道理,不料孩子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仿佛铁了心的想要挑战你的底线,最终你的怒火喷涌而出,你可能会严厉的责骂或者惩罚孩子。

但冲孩子发完火之后,你又隐隐觉得有些后悔,想着自己不该这么粗暴。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为什么父母时常压抑不住怒火?

如何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本书想要解答的问题。

本书作者克里斯多福梦是著名的个人成长导师,生命教练和畅销书。

作者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领域深耕超过三十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咨询经验。

我们过去讲过他的百万畅销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对伴侣间的亲密关系有疑惑的听友们可以把那期节目找来听听。

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是克里斯多福梦专门针对亲子关系问题的思考和经验总结。

克里斯多弗梦认为,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如何养育子女,却对如何成为父母不够关注。

每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父母会把问题归结在孩子身上,觉得是孩子不听话,叛逆,不懂父母的苦心。

殊不知,在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恰恰在于父母无意识的反应。

而孩子是上天赋予父母的一面镜子,帮父母看清自己的内心。

最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父母依照自己的经验强迫孩子听话,而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本书共十四章,克里斯多弗梦结合自己成长和养育孩子的经历,一方面阐释了父母无意识反应的来源。

以及他如何影响亲子关系。

另一方面,已提出了打破无效亲子沟通的方法,帮助父母成为高效的智慧型父母。

下面我将分为两个部分,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父母的无意识反应从哪里来,如何影响亲子关系?

第二,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好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父母的无意识反应是从哪里来的。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圆圈模型,你可以理解成一组同心圆,这个圆圈的内核作者叫它量子场,代表着人出生前的状态,也代表一切的起点。

第二层圆圈叫做本质,它是人在刚出生时候的状态,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天赋与才华。

还有着善良,智慧,同情等人的基本天性。

然而,随着人逐渐成长,人会踏入第三层,圆圈脆弱。

这时候,人会逐渐意识到自己肉身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比如,一个孩子要想学会走路,总免不了摔倒和磕磕碰碰,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意识到自己是脆弱且渺小的。

而危险就潜藏在周边的世界里。

脆弱会导致恐惧,也会导致其他的感受,比如孤独,无力,无助,被抛弃,心碎等等。

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人就会进入第四层圆圈,也就是安全控制。

防卫与操纵区。

这个名字比较长,为了方便讲述,以下我们简称安全区。

安全区的主要目标,一个是帮你满足自身的需求,如让你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归属感和安全感。

另一个是让你免于痛苦和不适。

作者举了自己的例子,作者小时候是一个心地善良,充满创造力,也非常有沟通天赋的孩子,他很受邻居孩子的喜欢,也总能把大家逗乐。

但是长到三四岁的时候,作者就不再觉得世界是个游乐场了。

这和他的家庭氛围有关。

作者来自一个大家庭,父母要求孩子们保持安静,不能大笑或者大声说话,当然也不能打架,更不能跟长辈顶嘴。

孩子们必须乖乖听话。

表现不好的孩子会受到训斥或者惩罚,父母之间还会冷战。

当父母中有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孩子们就会保持沉默。

家里紧张的气氛时常让作者紧张焦虑,这让他很小就学会了要尽可能保护自己,不受情感上的伤害。


他就在安全区安定了下来。

当人处于安全区的时候,会把愤怒当成主要的防御武器。

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子发现自己弱小又无助,就会本能的想要变得更强大。

而愤怒能让人感受到支配感,也能让人把那些所谓的糟糕感受,比如痛苦,恐惧,软弱和不安给抛开。

假设你想吃冰淇淋,爸爸妈妈却说不行,那么比起默默地蹲在一旁掉眼泪,愤怒的哭喊,满地打滚儿更能表达你的想法。

有时候父母还可能会让步让你吃冰淇淋,于是,你从小就学会了运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长大后,这种行为模式也会伴随着你,并影响着你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查克斯佩扎诺认为,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只有2%的情绪与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关系。

其余98%的愤怒情绪都来自过去,是我们潜意识里对旧商做出的反应。

当孩子的某些举动触发了父母的某个脆弱之处,父母就会在无意识中动用愤怒这个工具对孩子发脾气。

作者的儿子四岁的时候,每次吃东西的时候都会把食物弄得乱糟糟的,还总是用T恤衫擦自己油乎乎的小手。

虽然作者的太太一点儿也不介意,作者却对此厌恶至极。

终于有一天,作者忍不住了,站起来扒掉儿子的T恤,希望儿子能明白衣服不能用来擦手。

结果儿子继续在裤子上擦手。

作者气得对儿子大吼大叫起来,冷静下来后,他才恍然大悟,自己是从儿子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原来,作者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热水都负担不起,所以他经常两手脏兮兮,双脚黑乎乎的上床睡觉。

他的母亲为此感到非常羞愧,经常训斥作者,这让作者形成了我很脏这个自我形象。

后来作者自己工作赚了钱,有段时间,他一天洗三遍澡,好洗掉这个自我形象。

但他没有意识到我很脏的想法,只是被他埋葬进了他的安全区之下而已。

看到儿子脏兮兮的小手,作者的童年回忆被勾起,这让他愤怒不已。

作者由此总结到,你从孩子身上看到的东西,其实是你一直在抗拒的自己的某个部分。

然而,在应对亲子问题的时候,愤怒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事实上,在父母试图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没有那种情绪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发脾气的频率,你就会发现,发火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而只是为了控制孩子。

因为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往往毫无权利可言,他们哪怕不赞成你的行为,也不得不屈服。

愤怒还会让孩子内疚,觉得自己做错了,从而不得不改变。

但孩子如果日久天长的面对父母的怒火,即便表面上屈从父母的意志,和父母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

以上我们说了,人为了满足需求,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会进入安全控制与操纵区简称安全区。

并把愤怒当作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

除此之外,安全区还会让父母产生强迫性的行为,化身拯救者型父母或迫害者型父母。

先说拯救者型父母,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理想的父母,他们积极乐观,会鼓励和支持孩子,但拯救只是为了让不快的感受消失所产生的无意识的强迫行为。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拯救者型父母会主动想办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比如给孩子报补习班,请家教,有的家长还会送孩子看心理医生,好找出孩子比不上班上其他同学的原因。

对于拯救者型父母来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让问题消失。

为此,他们有时候甚至会否认问题的存在。

比如孩子在学校欺负其他同学,拯救者型父母会一味否认,我儿子还不会无辜打人,肯定是其他同学先动的手,而不是和孩子谈谈,问问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此外,拯救者型父母还会化身励志讲师或者题忠告者,他们只是想通过提供所谓的解决方案。

让问题在自己面前消失,而不是倾听孩子的心声,考虑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

而拯救者型父母自己也会变得精疲力竭,他们还可能因为孩子的不配合感到厌烦。

作化身为迫害者型父母迫害也是无意识的强迫行为。

迫害者型父母粗鲁残忍,喜欢批评孩子,而且他们还会自我辩解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刻薄的训斥甚至打孩子,不断告诉孩子,他们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强壮,这怎么能算对孩子好呢?

还有些父母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期待,它会导致父母变得严苛和霸道。

一旦孩子没有按照父母设定的严格标准形式,父母就会觉得孩子不守规矩,甚至是失败者。

作者在书里举了个例子,妈妈阿明希望五岁的儿子阿斌将来能成为成功人士,当个医生,工程师或者科学家等等。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阿明把阿斌送去了最好的学校,还要求阿斌举止必须完美,他必须得体,有礼貌,聪明强壮,惹人喜爱。

可其实阿斌并不喜欢做家庭作业,他满脑子想的只是玩儿和吃零食。

因此,每当阿斌不想做作业或者不想上课外辅导班的时候,阿明就会恼火,并通过各种手段威逼利诱,强迫孩子服从。

因为阿斌粉碎了妈妈的梦想,妈妈的安全区就可能导致她愤怒,还可能让他以敌意的眼光看待儿子阿明。

还会对阿斌产生失望,怨恨的心情,觉得孩子是在故意伤害自己。

阿明的这些情绪表现给母子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仔细想一想,这些希望真的是为孩子好,还只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的某些需求?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孩子,你还会因为他不想做作业,不想去课外班而勃然大怒吗?

大多数人是不会的。

作者认为,你之所以会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生气,因为那是你的孩子。

你觉得孩子代表了你,孩子的失败,反映了你的失败,而你害怕体现出自己的脆弱之处。

就作者自己而言,在儿子出生的前几年,每当孩子发生小磕碰,作者都会担忧不已。

一旦儿子没能跟上作者设定的成长进度,比如说话比较晚,或者身体某个机能发育的比别的孩子差了。

作者就会不耐烦。

假如儿子哭闹得特别厉害,或者盯着一样东西看太久,作者就会担心儿子是不是有多动症或者自闭症。

他对孩子的期望源于他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要证明自己是个伟大的人。

他的伟大必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必须做个成功的父亲。

好。

说到这里,总结下第一部分的内容,安全控制。

防卫与操纵区的存在会让父母为了保护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无意识中就采取了愤怒的方式来应对亲子问题。

他们还会产生强迫性行为,化身拯救者型父母或迫害者型父母。

然而,源于安全区的育儿方式的基础是控制父母依赖专制独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沟通去控制孩子的生活。

但父母能做的其实只是影响孩子的人生,而不是掌控孩子的人生。

因此,父母要拨开迷雾,跨过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成为智慧型父母。

智慧型父母会真心实意地赞赏孩子,他们懂得倾听,能帮助孩子看到错误,鼓励孩子找出更恰当的做法。

而当父母发挥出自己天性中的善良,理解和智慧,孩子就会自然地信任你,以你为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协作的亲子关系。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在第二部分,我们主要说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觉察自己的情绪。

当你发现自己火冒三丈,反应过激的时候,你要停下来,问自己,我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我出现了现在这个反应?

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际冲突或问题的背后,都存在着三种常见的人类体验。

第一种体验是不配,包括自己不够好,没价值,不重要,无力。

第二种是被抛弃,自己感觉孤单无助。

第三种是心碎,自己感觉极其失望或者丧失希望。

为了更好地觉察存在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体验,你可以换个姿势让身体放松,你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情绪活动上。

你可以用我觉得好这样的句式,如,我觉得好无力,我觉得好迷茫,这能帮你觉察到自己的主观感受。

你也许会想起小时候让你感到不配被抛弃或者心碎的经历,然后你要接纳这种情绪,观察它,让自己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举个例子,欣然接儿子放学的时候,得知十五岁的儿子又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了,欣然勃然大怒,他大声训斥儿子,却发现儿子一脸没所谓的样子,已经陷入了神游,这让欣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打了儿子一巴掌,回家后,儿子缩回到自己的房间,欣然则坐在沙发里发呆。

他决定把关注的焦点转向自己的情绪反应,而不是儿子身上。

他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是不配,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无法帮助儿子改变在学校里的行为和态度。

进一步的他发现自己一生中常常感到不配合,无力。

他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女儿,无法让父母满意,欣然接纳了自小就有的这种不配感。

让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

然后他走进儿子的房间,双方都道了歉,并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继续沟通,达成了共识。

儿子在学校里的问题也解决了。

作者指出,要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停止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过激反应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但我们可以等事态平息后回顾自己的行为。

然后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反应源于很多因素,除了安全区的存在,还可能是来自工作,财务等方面的压力,而不只是因为孩子的行为。

那么当你冷静下来,就要和孩子进行沟通了。

接下来第二个方法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和孩子有效沟通的要点。

首先,要想达成有效的沟通,你要弄明白孩子的行为是想向家长传达什么,有时候孩子自己都未必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还有时候他们是不愿意开口和父母交谈,这时候你可以试着用以下说法和他们沟通,比如,我感觉你不想说话,是不是我做了什么事情伤到了你?

或者我觉得你为了某件事不高兴,但我不确定是什么事。

重要的是你要接受,孩子可能不会做出任何回应。

这时候最好的对策是给孩子留出空间,让他们自愿来找你。

其次,有效的沟通不应该让孩子处于防卫状态,而是要促成双方合作,达成共识。

你的话可以用我真的很担心开头如我真的很担心你似乎总在玩游戏。

我真的很担心你看起来有点儿沮丧,等等。

这么说可以卸下孩子心头的防卫心理。

说完这句话,你可以接着问,我想知道你对此有什么感觉?

这是为了帮助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也是为了鼓励孩子分享想法和感受,能让孩子有归属感。

如果你事先发火了,或者已经做出了其他的过激行为,那么正确的道歉也很重要。

一些父母虽然道歉了,但也会强调我是为你好,但这么说只会强化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真正的道歉要体现真正的内疚。

比如,很抱歉,刚才批评你,我不该那么对你。

我会尽可能控制我的火气,下次再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更尊重你。

这样的道歉才能在亲子间建立起信任。

当孩子的心房被卸下,你还要考虑你和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父母当然会对孩子抱有各种希望和梦想,相信如果他们努力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一生。

但孩子可能只想在游戏里披荆斩棘或者和喜欢的同学约会。

很多父母还觉得担心孩子是自己的权利,更是自己的责任,以免孩子走弯路,而孩子却会觉得你担忧的事情还没发生。

实在太虚无缥缈了。

作者认为,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你不能因为这条路将来走不通,无法让孩子拥有你希望的未来,就抹杀孩子现在想要的东西。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担忧都是徒劳无功的。

作者写道,我们担忧的事情中,80%永远不会发生,19%会发生,但孩子能应对并获得成长,只有1%确实发生了,但它们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必要经历。

通常来说,他们是人生中的转折点。

这并不是说当孩子只想玩游戏不去做作业的时候,你要对他听之任之,而是说,你没必要把这个行为当成一个必须被消除的错误来攻击。

这样的态度可能引导你走向愤怒或强迫性行为,让沟通陷入死局。

你可以把你的担忧拿出来讨论,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必须被消除的错误来对抗。

当然,并不是每次沟通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孩子没有足够的理解力,无法辨别什么对他们最好。

但作者认为,只要保持平静,彼此尊重,父母和子女之间就能形成和谐的关系与协作意识。

而且作为父母,你要愿意在沟通上投入时间。

如果五岁的女儿突然说不想上学了,你要强行把他抱起来送去学校,还是停下脚步和女儿谈一谈?

作者认为,从长远看,后一种做法显然更好。

但如果你当时确实没时间和孩子细谈,也可以做出承诺,保证之后会坐下来和他们谈谈这个问题。

努力达成共识。

说完了沟通,我们再来说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第三个方法,学会为孩子提供咨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会给他们带来快乐,有些会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挫折。

而学习如何应对挫折是孩子心理和情绪成长的关键。

父母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应对痛苦和挫折的方法,支持孩子度过艰难的人生之路。

也就是说,父母要做孩子的咨询师,做亲子咨询的一个原则是倾听,聚星会神地听孩子说话,往往能为孩子提供他们需要的支持。

让他们直面挫折和不适。

需要注意的是,你不仅要用耳朵去听,也要用眼睛去观察他的肢体语言,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有研究发现,在沟通中,语言本身只占沟通内容的7%,语气,语调之类的辅助语言约占35%。

而剩下的57%的沟通内容都是肢体语言。

你还可以把你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孩子。

比如你说你不喜欢学校的时候,我感觉很伤心,你还可以说我明白了,那肯定很难。

这样的反馈能让孩子知道他们正在说的话,正在谈论的东西很重要,也能为孩子营造接纳与支持的环境。

让他深入探索自己的问题。

接着,你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如果自己处于他那个年龄,遇到他遇到的事情会有什么感受?

你要记住,很多问题不是解决掉的,而是通过成长。

被抛在身后的作者和妻子有时候会和孩子坐下来,讨论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做出什么样的回应。

等孩子决定如何行动后,作者和妻子会关注后续发展,和孩子讨论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有些时候,情况会持续存在,但已经不成问题了,因为孩子成长了,把他抛在了身后。

最后,作者提醒,在做亲子咨询的时候,你要少问为什么,因为首先,人们对于很多事存在许许多多可能的解释。

要找出确切的原因会很难。

其次,这个问题会让你只运用逻辑而不去感受,这会阻止你与孩子共鸣。

以上我们讲了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的三个方法,第一,我们要能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

学会接纳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

第二,我们要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沟通,去卸下他们的防卫心理,建立起信任。

第三,我们要学会做孩子的咨询师,用倾听和陪伴帮助他们应对人生中痛苦的时刻。

听到这里,有家长可能会觉得你前面说的几乎不可能做到,或者这么做就是在溺爱孩子。

但作者觉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只是慢慢减少无意识的情绪和行为,你和孩子的关系也会取得进步。

此外,作者也不是鼓励你对孩子放任不管,他只是建议你在面对问题时保持中立,保持冷静,多运用智慧,而不是顺从无意识的情绪和行为。

孩子的命运并不受父母的掌控。

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育儿方式,孩子可能会成长成你难以想象的样子。

作者在书的最后引用了纪伯伦的一首诗,诗里写道,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而是生命自身的儿女。

父母是弓,而孩子是弦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父母要做的就是满怀喜乐,让剑飞驰听完了克里斯多福梦的亲子关系经验,你有什么想法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总是看孩子不顺眼,是一种病
(图)"北斗星"首席心理专家朱洪岐谈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如何与孩子沟通
谁说“不打不成器”,孩子有这5个叛逆行为,恰恰说明父母教得好
好父母都知道如何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沉迷游戏和手机,到底该怎么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