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人的精神源泉,一本书揭示民族主义的无限魔力

本人虽然身体残疾,也没什么大文化,也不是什么大牛。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啊,确实知名度很高,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当做“神作”,亦或是当做刷新世界观的伟大作品来拜读。

当然作者谈论到民族的时候,张口闭口都说民族主义,只是谈论到国家的时候一句:“哼,想象的共同体罢了。”

(我幻想他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个白眼+一副逼格很高的样子,老子见多识广之类的表情!)

许是很多人看到书单中有人推荐这本书了,于是就拿来翻翻这本人们交口称赞的作品,然后可能就没有继续翻看相关的著作吧,就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民族/民族主义的定义之类的,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犯的错误--狭隘。诚然一本书绝对不代表一个领域的观点,我觉得我们需要再多看几本相关领域的著作对比一下,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货。

请容许我多说一句,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好书,但是貌似也没有人们说的那么牛X(但是也很牛了)。

这本书最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他强调的是民族主义/民族发展起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一、安德森和他的民族观

1、安德森出生在中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出自一个英裔的爱尔兰家庭,父亲是旧中国海关的外籍官员,他本人1936年出生于中国,5岁时又随家人移民美国。因为家庭的缘故,安德森有着跨越不同文化与语言的丰富体验。上世纪50年代,回到英国的安德森,在剑桥大学研究欧洲古典学和英法文学,后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选定了东南亚的研究方向。

2、从民族主义角度理解世界历史

《想象的共同体》写于1983年,它最初的目的,是解读东南亚地区当时出现的一系列民族主义现象,但成书之后,却变成了全球民族主义的历史回顾,实际上也等于是对18世纪以来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理论研究。

3、什么是民族?

“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安德森笔下,民族与其是指持有特定习俗的人们共同体,不如说是一种身份标签。但这种身份标签形成知识、政治层面的共识,就形成政治力量。这种政治力量就是“民族主义”。读《想象的共同体》,我们有助于管窥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内在动力,也有助于解读当代世界纷繁复杂的政治和文化现象。

二、现代民族观念是怎么出现的?

1、现代民族观念,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现代人认为,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自古皆有;近代各国的民族学家在写本国民族史的时候,也强调本国的国民是一个民族,这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实际上,很多所谓古老的民族是现代发明,换句话说,在现代之前,这个民族并不存在。

现代民族观念,其实不止是知识讨论的课题,它已经是跟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有关的信仰。

2、观念基础:欧洲人的集体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现代民族观念诞生之前,中世纪的欧洲,有两个最重要的共同体,它们主宰了当时的集体意识。

2.1宗教共同体,跨越大片区域,用教条把信徒们联结在一起。中世纪欧洲流行的基督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宗教共同体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14世纪的文艺复兴;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6世纪宗教改革。

2.2 王朝共同体,更好理解,当时的欧洲,遍布王公贵族建立的政权,人们效忠不同的君主,是他们的臣民。

例子:这里边最典型的,就有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他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结果,国会反制了国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

2.3 小结

现代民族观念本质上是一种不同的认同机制。这一认同机制与宗教统统提和王朝共同体截然不同。后者是是纵向的。

所谓纵向,就是在共同体里,成员一层层往上追溯,最后只认教皇或者国王,成员之间横向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随着旧有的共同体相继衰退。欧洲人腾出了大量的心力和时间,去关注世俗生活,开始在生活的周边,寻求人和人之间的共同点。这个时候,新的集体意识开始出现,这就是现代民族观念的萌芽。

3、技术基础: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

3.1印刷机的出现

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很快,印刷资本主义就在欧洲落地生根。不到一个世纪年,就有大约2000万本书从机器上生产出来,又过了一百年,图书出版量就到了2亿册,印刷术的传播力非常强大。

3.2 意义1:印刷出版,让母语成为制造认同的重要工具

用母语识别同类,是人类的直觉本能,有着天然的情感优势。

但在中世纪的欧洲,重大严肃的议题,被上层拉丁语圈子垄断。到了近代,为了扩大读者范围、赚更多的钱,出版商采用当地口语印刷作品,母语才开始在更高的层面上制造认同。

举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的这篇文章,翻译成德文印刷出版,引爆了社会讨论和接下来的新教改革。

3.3 意义2:印刷出版,让一个人相信,身边有那么一群人,和自己有着共同的经历、共通的价值——建构同时性的基础

这得益于一类重要的出版物:报纸。报纸记录每一个人身边的日常。人们依赖报纸提供的信息生活,关心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甚至以评论的方式在报社上发表观点。于是就有了我(读者)和他们同属“读者同胞”的共同体意识。一个崭新的集体意识就此诞生。

三、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

1、四种模式

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从18世纪末一直到20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先后以四种模式出现在全球各地。

2、最初的民族主义:美洲模式

2.1 历史概况

它出现在1760年到1830年之间,遍及整个美洲大陆。其实质,是殖民地人民要求政治权利、反抗母国的独立运动。这场运动最积极的革命者,不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而是几百年前移民美洲的欧洲人后裔。

2.2 原因

2.2.1第一,地方报纸催生了殖民地共同体。当时的美洲殖民地,文化程度不及欧洲本土,印刷术传入后,报纸几乎成了唯一的印刷品。日复一日,阅读这些报纸的人,逐渐把彼此看作自己的同类。

2.2.2 第二,欧洲母国,对殖民地人民采取歧视与隔离的政策。而隔离的后果是移民们开始中断对欧洲母邦的认同,取而代之的是,把出生地(殖民地行政辖区),想象为自己的祖国,把辖区内的非洲后裔、印第安人想象为自己的民族。

2.3 美洲模式诞生的历史过程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808年,拉美独立战争爆发。

3、民族主义的第二种模式:语言民族主义

3.1 概况

发生在欧洲,开始于1820年左右,前后持续了将近百年,它的实质,是以语言为中心的一场政治文化运动,由欧陆知识分子引领,满足不同民族的自治需求。

3.2 诞生背景

3.2.1 第一个背景是,18世纪出现的一个重要观念:语言是民族文化第一标志。

18世纪,欧洲人开始了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这项研究,把欧洲各国的地方性语言(非拉丁语)发展为现代书写语言。

3.2.1 第二个背景,欧洲民族自决的意识空前高涨。

经过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洗礼,神圣罗马帝国开始瓦解,帝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开始发掘各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为政治独立,或者争取政治发言权团结起来。

3.3 例子

3.3.1 18世纪后期的芬兰,处于瑞典的统治之下,瑞典语是当时芬兰的官方语言。到了1809年,芬兰又成为沙皇俄国的一片自治领地,芬兰的官方语言又成了俄语。就在这个历史的间隙,芬兰本土的文化阶层逐渐觉醒,形成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层,这个团体大都是以文字工作为生的人,包括作家、教师、教士,还有律师。芬兰民族主义者的这一努力,最终在1892年获得成功。一战后,芬兰最终实现了独立,成为一个以芬兰语为官方语言的民族国家。这就是“语言民族主义”获得成功的一个案例。

3.3.2 18、19世纪之交的希腊,同样经历了希腊语的语言文化的复兴,使之最终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1832年实现独立。

4、民族主义的第三种模式:官方民族主义

4.1 概况

主要出现在欧洲,也影响到亚洲的泰国、日本等新兴的民族国家。

这次浪潮,开始于19世纪中期,持续到“一战”,它的实质,是旧王朝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用民族主义进行自我包装。

4.2 背景

4.2.1 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已经是欧洲的普遍潮流。按照民族主义的原则,民族才是国家主权的享有者,所以,它要求统治者必须首先是这个民族忠诚的一员。

4.2.2 欧洲各国统治者,民族身份本就复杂。

欧洲各王朝的统治者,历史上彼此联姻,身份

比如,英国,1714年继位的乔治一世,原来就是德意志汉诺威的领主,因为英国王位后继无人,就被请到英国当国王。乔治一世不会英语,但他的子孙却长期统治英国。有名维多利亚女王应该是德意志人,还是英国人?

4.3 实践和做法

4.3.1 一是自我归化,宣称自己是的民族中的一员。

例子:“一战”中,英国跟德国成为生死仇敌时,英国王室,连姓氏都从原来的萨克森-科堡-哥达,改成英国式的温莎,以显示自我归化的决心。

4.3.2 第二个手段,就是采用帝国主义,强力推行官方认可的语言文化。

例子:第一个是沙皇俄国时期的大俄罗斯政策。18世纪的时候,沙皇俄国的宫廷语言是法语,地方大贵族中间则流行德语。到了19世纪中后期,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时,俄罗斯确立了俄语的官方地位,并且通过教育,强制帝国内的各个民族学习使用俄语。

另一个例子,来自英国。从1843年开始,英国就开始在英属印度殖民地上,推广英语化教育。

5、民族主义的第四种模式:殖民地民族主义

5.1 概况

它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大致开始于20世纪初,持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实质,是一场反对殖民主义民族独立运动。其特点,是殖民地政府培养出来的本土知识青年,成了殖民主义最后的掘墓人。

5.2 背景

在行政系统中,殖民者培养了一批通晓政治事务,掌握双语的本土行政人员。但他们只能是帝国的二等公民,被隔离和歧视。

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这群受过殖民教育的殖民地精英走向了民族主义,成为反抗欧洲殖民统治的急先锋。

5.3 例子

5.3.1 1832年,一个叫帕尔的印度人,在他的回忆录里就提到,他们接受英国教育,回到印度,和白人同事一起统治自己的同胞,他们奋斗一生,充其量只是殖民政策的执行工具。

5.3.2 1913年,荷兰的殖民地政权,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一个庆典,以纪念1813年,荷兰从法兰西帝国的帝国主义下获得“民族解放”。荷兰人要求印尼的民众为活动捐款,一同分享荷兰人的快乐。印尼早期的民族主义者,苏瓦迪·苏占宁拉立即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假如我能做一次荷兰人》。文章批评说,难道你们这些荷兰人,就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些可怜的奴隶,也可能同样渴望有朝一日”,也要庆贺自己的“民族解放”吗?

四、总结:《想象的共同体》理解民族的三个维度

1、印刷资本主义促成民族意识的诞生。

2、民族是一种世俗的信仰,是现代人对自身生活方式在情感上的皈依。

3、现代民族的诞生,与政治运动密不可分。

安德森的书里数次提到日本,但却疏忽了近代日本是他分析的想象中源于血亲关系、人人平等的民族共同体的最佳事例。面对近代化过程中尖锐激烈的社会阶级矛盾,日本统治阶级构建了“家族国家”的概念,要人民相信天皇为父,臣民平等,国即为家,国在家存,将这套观念规定为日本民族国家的“国体”。

很混杂,甚至有的王朝,在没有继承人之后,要从外国请人来统治,这不符合民族主义的原则。
从1880年代的《明治宪法》到侵华战争期间颁发的《国体之本义》和《臣民手册》等等文献,日本民族主义将家族观念和国族意识完全合二为一,忠孝一体,日本人生下来就背负着对天皇和国家的终身义务,他们在天皇和国家面前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人人平等。所有与这套“家族国家”说教不符的观念,尤其是有关现代国家法统来源和公民权利的主张,统统是外来的意识形态。这个家国一体的“想象的共同体”给日本人民一种虚幻的平等感,有助于消解社会矛盾,一直维持到二战失败才破产。战后宪法用公民权利取代血亲观念和君臣名分,用法律意义上的人人平权取代宗法意义上的人人平等,建立了日本现代国民的身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近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巴厘剧场国家”
“民族”与“民族主义”│《想象的共同体》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风靡世界的民族主义研究本是我写给懵懂英国人看的
你的民族,真的是天生的吗 | 《想象的共同体》(一)
王晓葵:“共同体”如何想象| 社会科学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