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黄细辛附子汤胸痹案
一、胸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赵× × ,女,71岁
初诊:2003年3月4日
患者近年来,经常胸闷气短,动则憋气。午后或夜间时有胸痛彻背感,心电图检查:心率48次/分,T波:Ⅲ、avf、V1一6双向。诊断:“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经西药扩冠解痉止痛,中药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无效,于2002年2月住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RCA第一转折后100%闭塞,LM近中段钙化分叉前40%偏心性狭窄,LAD起始部及近中段弥漫性斑块,第一间膈处发出 前后 70%狭窄,完全呈弥漫性斑块。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自发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偶发房、室性早博。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长时间心动过缓。建议必须行冠脉搭桥术,否则后果严重。因家属和本人担心风险太大,未同意手术.转诊中医求治。阅病历,多用合心爽、复方丹参、舒降灵、氨酰心安、阿司匹林、保欣宁、安心胶囊、血府逐瘀汤、半夏瓜蒌薤白汤、生脉饮等药物,均罔效。就诊时,病人表情淡漠,不愿讲话,行走困难,疲乏无力,胸闷痛,后背烧灼感,但有手掌大面积却如冰块,口唇发绀,舌暗苔白,脉沉微细,应指迟缓,偶有结代。此乃少阴太阳两感之证。治则:温经通阳益气散寒,急施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疏方:
麻黄10g 细辛8g 附子20g 黄芪30g
党参15g 桂枝15g 炙甘草10g
菖蒲10g(为引)
日服三次,十剂药后,患者顿感精神转佳,诸证缓解,语言有力,纳寐俱佳,能自由行走。三十剂服后,胸痛憋气消失,后背感觉正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进退,经半年巩固治疗,患者脉律整,心率64次/分,心电图恢复正常,操作家务、外出购物等活动无大障碍。


二、胸痹(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吴× ×,男,66岁
初诊:2003年4月5日
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于2002年6月在阜外医院行“ 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后胸闷气短,胸痛症状一直未能缓解,稍做活动如干家务即感心悸、憋气、胸痛,夜间频发。背部恶寒发热,体疲无力,易外感。心电图T波低平,仍有缺血表现,虽长期服用抗凝、解痉、止痛、化瘀等中西药品,但症状改善不明显。刻诊:面色晦滞,口唇发绀,精神疲惫,四肢厥逆,背恶寒,胸闷憋气,午后或阴天时加重,夜间胸痛彻背感频发,舌暗苔白,脉细按之无力。辨证:少阴心阳不足,太阳阴盛经脉不利,属少太两感之证。治则;温经通阳消阴散寒。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麻黄6g 细辛6g 附子15g 黄芪30g
党参15g 桂枝15g 炙甘草10g 干姜6g
菖蒲l O g(为引)
上方加减先后共用三个月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胸痹诸证皆消失· 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三、胸痹( 风心病并发心房纤颤)
姜× ×,女,74岁
初诊:2003年1月10日
患者既往有风心病史多年,近年来,心慌气短,经常感冒,胸前刺痛,稍有劳作,有气上冲于喉,害怕窒息,背部恶寒,并有一种辣椒样灼热感,经常吸氧才能缓解,当地医院超声心动检查发现:心脏左室扩大,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心电图示:心房纤颤· 因年龄偏大,未能做心脏瓣膜置换术。给予强心利尿、纠正心律不齐等药品治疗。入冬以来,病情加重。望诊:患者两颧如霞( 二尖瓣面容) ,口唇发紫,心悸憋气,动则喘息,恶寒、手足厥逆,胸痛控背,感冒后病情加重。听诊:心尖部有明显双期Ⅲ级以上杂音,心电图示:各导均有F波改变。舌暗苔白水滑。脉沉而细。辨证为少太两感之证。治法:温经通阳益气散寒。疏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麻黄6g 细辛6g 附子15g 黄芪30g
红参10g 茯苓30g 白术10g 桂枝15g
炙甘草10g 龙骨30g 牡蛎30g
菖蒲10g(为引)
上方加减治疗五个月后,房颤消失。后因外感复发一次,经加大附子、桂枝用量,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为防久用桂枝附子燥热伤阴,以白芍、玄参、麦冬之润燥之品佐之,并合玉屏风,四逆散等治之,病人至今未患外感,房颤未发。诸症痊愈。



四、胸痹( 术后心脏预激综合证)
陈× ×,女,52岁
患者于1998年因右肾鹿角型结石,肾功能丧失,行右肾摘除术后,诱发心慌,阵发性心动过速,经检查诊断为心脏预激综合证。六年来,中西医治疗无效。经人介绍求治。
初诊:2003年1月20日。患者主诉阵发性心慌气短,胸闷痛,发作时四肢发冷,后背发热,眩晕,不能行走站立,只能右侧卧位睡觉。喜热饮,恶风寒,溲清且频,舌淡润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少阴太阳两感之证。治法:温经通阳散寒。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麻黄5g 细辛5g 附子15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术10g 泽泻30g 太子参30g
菖蒲10g(为引)
上方加减先后治疗四个月余,心电图多次检查均为阴性,症状痊愈。



上述四则胸痹寨,虽是不同心血管疾病,但均属中医少阴太阳两感之证。皆可用温经通阳散寒法。因此,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都取得了显著疗效,充分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胸痹证,既不能按西医的病理解剖概念只能支架扩冠,也不能单一的活血化瘀,一定要按中医脏腑、阴阳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从一、二病案中看出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心为阳中之阳” 的阴阳辨证观、整体观。病案三、四治疗失败的原因,是按心脏瓣膜和传导路的解剖理念去认识病症,缺乏中医脏腑辨证思维。中医认
为,“ 心为君主之官”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它的功能是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心的阳气推动,二是心的血脉约束。“ 一阴一阳谓之道” 才能维持心脏正常运动,如只知“ 心主血脉”不知“ 心为阳中之太阳” ,就会有失偏颇。
刘渡舟教授多次告诫: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一见冠心病、心绞痛,两眼只盯住心血管的瘀塞,一味大最输入液体。大剂量给予活血化瘀之品,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临床效果并不满意。殊不知心的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非以血脉为先,何以见之?《素问.六节脏象论》说:“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它说明心为生命力之根本,主宰神明变化,心有这么大的功能,在于它有强大的阳气所决定的,心属火脏为阳,在上居于胸,胸为阳位似天空,故心有阳中之太阳之称号。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而实现。
长期大量输液,会导致阴损及阳,久用大剂活血化瘀之品,可破气耗阳, 这样不但心阳受损而虚衰,而且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动力,造成血脉运行不利,血管瘀塞非但不能解除,反而会使血脉流通更加缓慢,从而加重心脏血管凝滞梗塞。这就是当前临床治疗心血管病的一种误治。
还有一点指出,少阴太阳两感之证,发病时间多为冬季寒冷季节,尤以阴天、夜间症状明显,这是诱发胸痹的原因之一,证明了中医“ 天人合一” 理论的正确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胸痹四则
【以案说医】罗陆一: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胸痹(心悸)案
吃饭时头面汗出
倪师治疗乳癌之经验方(附蔡长福老师论乳腺病) 整理:正耀
(八)麻黄附子细辛汤——瘿病,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动过缓,心肌炎
麻黄的临床应用 – 经方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