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疏风透表、清宣解热法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风寒湿兼郁热证)
九味羌活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羌活10 克、防风10克、细辛3克、苍术10克、白芷10 克、川芎6克、麻黄4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50克( 先煎) 、薄荷6克( 后下) 、生甘草5克。

  

  临床实际运用中,除见有典型的风寒湿兼郁热证外,由于体质的差异及四季气候的特点感邪风、寒、湿各有偏重,《素问· 太阴阳明论》篇说:“ 伤与风者,上先受之"。肺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如咳嗽、咽痛等症。因此,具体临证时针对本病常见的加减如下:

  ( 1) 咽痛、咳嗽明显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初起,患者除有发热恶寒、四肢酸楚之象,有些则表现为咽痒、咳嗽较甚,此时除了需外解表邪,内清罩热之外,尚需兼顾其咽喉之苦,可选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桑菊饮之意,加用桔梗、杏仁、连翘、菊花等。另有患者在服药之后,咽痛、咳嗽较甚,痰少,此时发热已退,是因风热较甚,肺气上逆之故,亦可加用桑菊饮以缓解患者症状。若热退之后,咳嗽而痰量较多,痰色白黏,苔腻,此时当属痰湿蕴肺之证,则选用杏苏散、二陈汤加减。

  ( 2) 头身困重、胸闷、苔腻较甚,梅雨季节,或患者感湿邪偏胜,因湿邪易困遏脾土,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故见胸闷不适,苔腻。治疗在疏风透表清热之时,尚需进一步加强祛湿之力,否则,因湿性黏腻,胶着难解,则病邪难祛,表现为身热,汗出而热不解。针对此,可加用豆豉、豆卷、六一散等以加强解表、清热利湿之力。

  ( 3) 寒热往来、口苦、恶心者外邪侵袭,太阳病不解,而邪已传入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寒热往来;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而口苦。此时治宜疏透与清泄并用,小柴胡汤为“ 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故柴胡与黄芩相配,外透内清,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则有降逆止呕,调和胃气之功。与基本方相配伍,寒热不发,脉静身凉而病愈。

  ( 4) 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者素体肺脾气虚,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粘、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者,证属气虚外感风寒,内有湿热者,治宜在辛温疏风化湿、清宣透表解热的同时加入益气解表之剂,此时可取参苏饮之义,加入党参、苏叶、甘草、生姜之品,辛温发散而正气不伤,平补而不碍邪气外出。

  1.病机特点多风寒湿侵、兼有郁热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发生于各个季节,冬春季节病因以风寒为多,此令也是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此时病邪可见疫戾之气。夏令可以兼央湿邪或暑湿,秋令则多易兼燥热之邪。临床上本病初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头项重痛、肢体酸楚疼痛、口干口苦、咽痛、或有咳嗽、舌苔薄或黄、边尖红、脉浮等症状,此风寒湿兼夹、兼有郁热证的表现。风、寒、湿邪束于肌表,腠理闭塞,阳气不能外达,加上里热郁遏肺气,故恶寒、发热、无汗。寒湿伤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肢体酸楚疼痛。阳旺之体,邪郁化热,故见口干口苦;舌苔薄或黄、边尖红、脉浮为风寒湿在表,里热内伏的表现。

  2.治法崇尚辛温疏风化湿、清宣透表

  解热复法,突出早期截断祛邪、以防传变《素问· 热论》云“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外感早期突出了汗法的重要性。采取辛温疏风化湿、清宣透表解热之复合治法,以截断病势,使邪透外泄,卫表畅和则病可愈于萌芽之时,而不致传变恶化。而且据证强调风寒湿热诸邪并顾,既强调早期温散,又重视化湿透表,辛凉清热的寒温复合治法,可以避免过温过汗易伤津碍热,过寒过凉易遏邪伤阳之弊。临床观察该复合治法较之单纯清热解毒、或单纯温散解表之法为优,且更适合于四时四季患感的特点。若患者平素工作劳累、调摄失宜,或素有咳喘,痰饮内伏,如果不予立即解除病邪,则易致诸邪纠结,邪陷入里,导致肺经津伤,甚至有邪入阳明、厥阴之变。

  3.组方合用九昧羌活与麻杏石甘汤

  基于以上认识,选用张元素的“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和《伤寒论》的“ 麻杏石甘汤"加减组成辛温疏风化湿、清宣透表解热的复合基本方,方中羌活为君药,主入太阳经,尤善祛除在表之风寒湿邪。防风与苍术同为臣药,助羌活以发汗除风湿。细辛主入少阴经,散寒通络,尤能止痛;白芷主入阳明经,祛风散寒、兼能宣痹;川芎祛风,且能行气活血,此三味助君臣药祛风散寒除湿以解表邪,通经活络以止头身疼痛。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酌情裁减。

  上述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除湿之力,而对里热清解之力尚显不足,且温散发表则影响里热,而苦寒清肺不利驱散外寒,因此,选用既有温散外寒,又具清肺顾里的麻杏石甘汤。麻黄辛温发表宣肺,与石膏相配,取之宣达肺气,清解郁热,俾寒温相制,提前入气勾邪外解,既可防温药过散,又可防外邪陷入传变。考石膏甘、辛、寒,取其辛能发散不遏,寒能清热除烦,与苍术相配,其辛散之性利于去湿,与其他苦寒清热药迥别。薄荷辛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解郁,与前药相配,取之辛散宣透之性,且能疏风利咽,是为的对之品。

  组方

  1.温凉并用,尤突出辛温发汗

  针对发热,即便是高热,只要见有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寒表现,运用辛温发表之品,盖“ 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是也。反对见热即清热一派苦寒的治法,伴有恶寒表证的发热若专司清热,往往事与愿违,盖辛温发散药物发汗退热作用明显,而苦寒清热药物大多寒凉阻遏,反不利汗出退热。因此,本病早期发热恶寒应侧重辛温发汗,即使兼有口渴、舌边尖发红的郁热征象也当如此,此时可以加入1~2味与辛散清热药物如石膏、薄荷、一枝黄花等。事实上,早在张仲景之《伤寒论》就有“ 温凉并用” 法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如第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与石膏相伍,温凉并用,麻黄外散风寒而无助热之弊,石膏清解郁闭之热而不凉遏邪气。金· 刘河间也善用辛温解表药合清热解毒药配伍,辛以开表,凉以清解,创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表里双解剂。

  临床上感冒发热患者服用辛凉之剂或西药解热镇痛剂,往往热不易退,或退而复升,大部分是因外邪郁于肌表,治以解表达邪,肌体得辛则汗,但辛味之发散之性因凉药而遏,特别当兼夹有湿邪之时,因湿为阴邪,且湿性粘滞,更易使表邪郁遏,故往往汗出而热不退,或热退不显。该辛温疏风化湿、清宜透表解热方以羌活、细辛、防风、麻黄等辛温之品,与石膏、薄荷相配伍,二者辛寒,可制诸辛温之品太过而助在晕之郁热;辛温之品,可防止石膏大寒有碍表邪透散,并可使在里之热邪得以发越。诸药共奏疏风散寒、化湿透表、清解郁热之效。

  2.注重化湿宣通透邪

  《素问· 风论》日“ 风寒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素问· 热论》谓“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素问· 调经论》也云“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都突出外感病热需宣通泄邪的思想。

  感冒,特别是时行感冒,不少患者除了表现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痒或痛等不适外,还常伴有头痛或沉重,肢节酸楚疼痛、口苦口粘等湿邪侵犯肌表经络的表现。对此若单纯从风寒、风热治,往往效果不显。

  因现代人饮食喜食辛辣厚味,生活节奏紊乱,奔波劳碌,容易化生痰湿、湿热。湿邪乃重浊之邪,胶浊粘滞,不易速去,且其易与风、寒、热邪兼夹,若用一般的解表药和清热药则热退一时,继又复起。因本病湿在肺卫,且与风邪相合,故在此选用祛风散寒胜湿,兼清里热之九味羌活汤加减,王好古谓“ 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此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之主"。方中羌活、防风、苍术等药均有显著的祛风散寒、胜湿之力。正如陆子贤所言:“ 湿为土余,非风不胜,故用羌活、防风、薄荷、大力扶风走表",临床观察该法的发汗退热作用显著而快捷,往往可以达到一剂知二剂愈之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张十分灵验的感冒方:温清感灵饮
中医面对新冠,如何保证有疗效、不误治?
解表剂(新修)
卫生职称考试-中药学-解表剂
解表剂
细辛的功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