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头汤临床运用举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肋间神经痛、肠梗阻、坐骨神经痛)

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本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而设。取其扶正祛邪、散寒止痛之功,不仅用于治疗关节肿痛,而且扩大其临床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多种痛证,收效较为满意。兹举数案如下:

1.风湿热

李某, 男,32岁,1984年11月7日初诊。主诉半月前曾露宿野外,三天前突然畏寒高烧,周身关节疼痛,遇寒则剧,复被则减,两膝关节肿胀,屈伸不便,舌淡,苔白厚而腻,脉象浮紧。体温40.5℃。化验:白细胞1.2万/立方毫米,中性73%,血沉48毫米/小时。关节肿而不红。诊为烦劳伤阳,阳气伤于内,寒湿袭于外,拟乌头汤加独活、蕲蛇。处方:制川乌16克,麻黄6克,独活12克,蘄蛇10克,炙黄芪12克,杭白芍12克,甘草12克,蜂蜜90克。先将前7昧药加冷水1000毫升浸透,文火煎20分钟,纳蜂蜜再煎10分钟,倒药汁300毫升,候温,一饮而尽,然后复被取汗。药后半小时,自觉心胸烦热,犹未得汗。嘱其再喝稀粥1小碗,遂致周身汗出溱溱,约20分钟,自觉恙情大减。

11月8日: 热退痛除,步履如常。嘱出院后以红参10克,三七10克, 蕲蛇10克,米酒2市斤浸泡,文火煎1小时,每饭前喝1小酒杯,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2.类风湿性关节炎

阮某, 女,34岁,1984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因周身关节疼痛,经化验类风湿因子阳性,而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面色晦滞,言语低沉,行动缓慢,手指及膝关节肿胀,不能屈伸,舌质胖而呈暗红色,苔薄黄, 脉细弦。乃风寒湿三气久羁,络脉闭阻,气血耗损所致,法当扶正驱邪,散寒通络,投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6克,麻黄6克,赤白芍各12克,甘草24克,生黄芪30克,宣木瓜12克,归尾12克,蜂蜜90克。 上药用冷水1000毫升浸泡半小时,再用文火煎半小时,倒出药液,续煎二汁。将一、二汁混匀,早、中、晚分服。服药10剂,诸恙大减。嘱原方继服,前后共服30剂而告愈,追访至今,未复发。



3.肋间神经痛

吴某, 男,25岁,1983年9月2日就诊。患者于一个月前,夜卧湿地,遂觉左侧肋下及胸背引痛,当时未加重视。昨晚起,肋痛加剧,又增寒热。深吸气或咳嗽时痛不可忍,诊为肋间神经痛。中医辨证属寒湿侵犯肝络,投以乌头汤加春柴胡: 制川乌12克, 麻黄6克,赤白芍各12克,甘草24克,生黄芪12克,春柴胡8克,蜂蜜30克,加冷水泡透后煎半小时,温服,复被而卧。约1小时周身汗出,自觉痛减大半。两小时后饮二汁,热退痛除,仅留少许不适,继以养血舒肝之品调理两周而愈,追访至今,亦未复发。



4.肠梗阻

闻某, 女,14岁,1984年9月14日初诊。患者六七天前曾腹痛,呕吐一次,经当地医生用驱虫药治疗,排出蛔虫四五十条,但腹痛未见好转,昨日起更加剧烈,经用阿托品等解痉药罔效,西医诊为肠梗阻,拟用手术疗法。患儿及家长畏惧手术,要求用中药治疗。患者面色萎黄,表情痛苦,呻吟不休,四肢清冷,脐腹疼痛,可触及条索状硬块,脉沉细,舌淡苔白腻。乃阳虚寒凝,腑气不通所致,法当温阳散寒,理气通便。拟乌头汤去麻黄加炮姜、枳壳试投: 制川乌12克, 蜂蜜10克,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炙黄芪12克,炮姜3克,炒枳壳9克。药入未吐,腹痛未再增剧,病有转机。配合灸中脘,针足三里(双),痛势稍缓,再服二汁。药后1小时,四肢渐温,矢气频传,腹中包块消失,疼痛亦止,后以姜汤送服香砂六君子丸调理而愈。



5.坐骨神经痛

方某, 女,22岁,1983年11月13日初诊。腰骶酸胀,牵反左侧股腘疼痛,阴雨天加剧,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治已经年,未见好转。追问病史,乃知得之于经期下冷水之后,切脉沉弦而有紧意,拟乌头汤加减。处方:制川乌6克,麻黄8克,白芍20克,生黄芪15克,甘草15 .克,蜂蜜90克,归尾9克,蕲蛇10克,冷水浸透,文火煎半小时,连煎3汁,混匀,分3次饮服。服药5剂,疼痛减轻,续服20剂后遂愈,至今未复发。


1.辨证虽繁,只要以八纲为纲,寒热虚实自收眼底。文中所举5个病例,表里不同,上下各异,然皆因于寒而痛,这是共同的根本。寒为邪阴,最易伤人阳气; 其性凝涩,经气不通故痛,治当壮阳祛寒,乌头汤最为合适。上述5个病例虽异,同治以乌头汤而皆愈,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科学性。


2.乌头汤白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白蜜红成,以麻黄通阳开痹,乌头壮阳驱寒,芍药、甘草开血痹以通经脉,使阳气宣通而气血畅行,疼痛自已。麻黄发汗过峻,用黄芪实卫以监之; 乌头有毒,用白蜜之甘以缓之。全方配伍严谨,功效卓著,驱邪而不伤正,确是治病良方。近世之医但求平稳,视乌头汤如蛇蝎,很少运用,殊是可惜。只要辨证准确,煎煮得法,使用本方,并无不良反应,可以放胆使用,本方用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固宜,用治其它正气受伤的寒性痛证亦无不恰,唯须针对具体情况略事加减。


3.临床有些中医往往把发热和热证混为一谈,一见高热就不敢再用热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有悖于“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经旨。第一例患者,虽高热达40.5℃,但关节肿痛而不红,舌淡苔白,脉象浮紧,仍属寒证,若不用热药,定难收“热退痛除”之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治疗风湿病】风湿病(痹证)中医临床选方用药,风湿病名方名家经验
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桂枝2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麻黄10克、生姜25克、黄芪30克、制附子10-15克、乌头15克。一付药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竟是这味药!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
风湿性关节炎专题 ┃ 痛风治疗第一圣方——乌头汤
经方治疗坐骨神经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