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启蒙教育思想:《增广贤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

 

第三讲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介绍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具体的作品解读,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启蒙教育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民主思想;从中吸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做一个道德自律、修养良好、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二课时:古代启蒙教育思想:《增广贤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

第三、四课时:儒家思想

第五、六课时:道家思想

第七、八课时: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民主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古代启蒙教育思想:《增广贤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
   过去私塾先生教给孩子们的最初的文字,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增广贤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这些文章文句简短、音韵和谐,先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们也学样跟读。初学者在不知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反复朗诵,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现。随着对文章内容的熟悉、生活阅历的增加,学生们慢慢的体会了其中的真义,中国文化传统思想也在不经意之中影响着学习者。
    (一)《增广贤文》:又叫《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
 《增广贤文》
   它收集了古代许多著名文章中的警句;它告诉读者如何为人处事,结交朋友,孝敬父母,爱妻教儿,珍惜少年时光,取财有道,处理好家国关系,分清善恶是非,如何提高个人修养;这一系列的话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我们的先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不断地思索,概括出来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后代子孙们谨记在心,以便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的伦理教育,成年后能少走弯路,少受挫折,有所建树,有所成就,即便不如此,起码不至于成为社会的累赘。
为人处事: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对待和认识真朋友: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人心不估: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家庭和睦: 夫妻相合好,琴瑟与笙簧。
           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珍惜时光:光阴黄金难买,一世如驹过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善恶有报: 善必寿老,恶必早亡 。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修身养性: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人须要接受教育: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读书的重要性: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取财有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对钱财的态度: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急功近利的态度: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劝戒人们对生活要有计划: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百家姓》
   远在五千多年的三皇五帝之前,中国人就有了姓,远古時代姓氏並存。传说炎黃两大部落合并,共有一百个氏族,合称为“百姓”。当時是母氏社會,因此以母系为姓,「姓」也由女和生二个字組成。夏、商、周的時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由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由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称而来。所以贵族有姓、名、氏;而平民只有姓、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近亲通婚会对后代产生不利的遺传規律。
  古時候,姓和氏在是分開的,到了漢代才合并为姓氏,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稱号,姓的起源說法不一,但通常可依據一个人的出身來賜姓的。姓有区別婚姻的作用,同姓有相同的血緣關係,所以禁止通婚。氏是由姓產生的,由於古時子孫繁多,同姓的族人又分散而居於各地,於是每支氏族都有一特殊稱号,氏由此產生,但只有貴族男子可以稱氏,女子只能称姓,氏的命名方法有七种,分为:
 1、以先人的別号为氏;    2、以先人的謚为氏;  3、以先人的名为氏;  

  4、以邑名为氏;    5、以居处为氏;          6、以官職为氏;
 7、以职业为氏。
  是一个人出生后由父亲为他命名的,而男子二十岁時舉行冠禮時,由祖父为他取字,女子則在十五岁举行笄礼時取。
  周代开始,字是个人的別名或稱号,隨著同姓同氏的人口增多,要区別他們時有困難的,而名加字便能解決這困難。
  是指一种固定的別名又称別号,号一般可分为五类:
  1、綽号是根據一个人的外貌或性格而起的,含有褒善貶惡或開玩笑等意味。
  2、諡号對於有道德功業的人死後追加的稱号。
  3、尊号和謚号差不多,分別在於可以生前或死後給予的。
  4、年号是皇帝紀年的名号,始源於漢武帝,漢武帝即位一年後,稱为建元元年。
  5、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堂奉祀時追尊的名号,源於商朝。
    春秋战国時代,姓与氏漸漸混淆,姓氏并称,“百姓”一詞的含意也發生了变化。百姓原指貴族,与萬民相對,此時則成了平民的通稱。
  而今天姓氏的大部分則出自古姓的分支--氏。研究員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比如蒙古族、滿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古今姓氏,這四个民族的漢譯姓氏,总数至少在四千个以上。
  隨著時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經消失,消失的姓氏除了漢族中的复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的汉译多字姓。比如滿洲八旗姓图克坦氏,最初來自北宋時期金国女真人姓徒單氏,到清朝初期,這一族人几乎都改姓杜姓,成为東北地区杜姓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徒單氏和图克坦氏則已經沒人使用了。
  當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3500个左右,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張。在100个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佔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在我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現頻率比其他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東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等。

  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記錄著该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变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谱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谱》、《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谱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谱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谱牒、戶戶有家承,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麼樣子?修撰於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乏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谱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谱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來。

家谱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为一般家谱有秘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後,旧的家谱除留下極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銷毀,而代之以新的家谱。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为古老家谱的保存製造了人为障礙。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谱,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
  中华姓氏来源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三)《三字经》(宋)王应麟 撰
    《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这里的“居上”殆源于数字顺序,未必便是根据三书之内容与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实上,综其覆盖读者之广、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巍哉,《三字经》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训诂》清徐士业刻《徐氏三种》本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多数家庭来说,非常易于操作,易于付诸行动,它的启动条件是只要有家庭成员能够认识字。即使没有书籍,采用手抄的方式也非常易于行动,因为传统经典的内容非常简短,是儿童教育中最经济的一种方式,而其内容,却又意寓深刻,是孩子一生受益的无价之宝。亲爱的家长朋友,当您苦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当您苦于经济上的拮据,只要您拿一本《三字经》跟孩子一起读,孩子教育的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在教育信息化耗费巨资的情况下,在培养孩子现代社会生活技术技能的时候,在家长们忙碌为孩子报名参加英语班、钢琴班、游泳班...的时候,是否思考过如何培育孩子的思想呢?
    从国家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只有重学“史”,才能使学子强“立志”,只有重“继往”,才能续“开来”,只有深谙祖国传统文化,才能富国强民不迷失。因此,在人才培养内容设计上,是否应该考虑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维方式与哲学精神、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创造?
    (四)《千字文》  粱·周兴嗣
   作为一套完整、严密的私塾教育体系,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蒙学读物的丛书,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可以说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妄自菲薄这些经典著作的良莠呢?仅以千字文来说,它用了1000几乎没有重复的汉字,就涵盖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人格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几乎是一部幼学启蒙的小“百科全书”。而且文字优美、讲究对仗、工于音律、便于背诵,无形中丰富了读者的美学鉴赏能力,至于其中引用的历史典故,自然常识,也足以充实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说,如果们真的把千字文读通、读懂,那么对作文来就绝对不在话下了。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私塾”封馆之后,据报道在上海和南昌等城市,又已经有多所以国学教育为主的讲堂建立起来了,这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幸事!
   《千字文》的缘起
 相传历史上有好几种版本的《千字文》,如汉代钟繇、南北朝的萧子范都有相同的作品问世,只是在后来散佚了而已。我们今天看到的《千字文》是梁武帝时期的周兴嗣所作。
  据说南朝梁武帝萧衍特别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曾经让一个叫殷铁石的侍从在王羲之被世人赞为“飘若游龙、矫若惊蛇”的书法真迹中,拓下了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用以观摩和学习。但是这些字由于缺乏内容上的有机联系,显得杂乱无章,难以记诵,他便找来颇受自己赏识的臣子周兴嗣,委以重任,让他将这一千个字编排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并要求除用字不能重复外,还要采用韵文、讲究平仄。
  周兴嗣领旨后,连夜工作,经过反复推敲、依次揣摩,不断地排列组合,终于在天将破晓的时候,完成了这篇称得上是千古奇文的不朽之作。由于费尽心机,用脑过度,周兴嗣一夜之间连头发都变白了。不过,他的努力是得到了回报了:在以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千字文》都被作为蒙学经典受到世人的推崇。他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梁武帝的提升和奖赏。(另有一种说法是周兴嗣触犯了刑律,武帝便罚其用一千个不同的文字写成一篇文章,以免其罪责)
  《千字文》始于“天地玄黄”,终于“焉哉乎也” 。共250句,1000字。采用四字韵文模式,层层押韵,前后连贯,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叹绝。  

例析: 1、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关于宇宙的形成,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在科学界一般以大爆炸理论为主,认为宇宙来源于一场150亿年前的爆炸,各种物质四散开来形成了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天地和星体。
  其实,类似这样的说法,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很多神话传说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里的盘古,我们可以把他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能量,而不能简单地把他作为一个人或这神来看待。盘古在经历“一日九变”之后,身体各个部分或上升到天空、或降落到地面,由此形成了太空和地表的各种物质。这种观点从基本上来说,是与现代宇宙学物质无处不在,没有物质就没有宇宙空间的理论互相吻合的。
  另外,《淮南子》中有:“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滓始牙,蒙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老子》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等记载,这些文字已经把宇宙的形成过程描绘的很细致、清楚了,宇宙是从无中产生的,起初像一个鸡蛋,中间有一种无始以来汇聚能量,有一天,它突然爆发了,这样就行成了阴阳、天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宙这个概念,是我们中国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宇指的是空间、宙指的是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时空的概念 。(《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由爱因斯坦才提出来的,而我们现在在《千字文》上就看到了,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我们又比西方高明了两千多年。
  玄的意思是黑色,用在这里表示高空的深青色彩;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土质呈微黄色,所以说是“天地玄黄”。关于宇宙的形成,上面已经提到,按现在的说法是在150亿年前生成的,在古代,还没有现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来进行科学的观测和测量,所以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洪荒”来代表那个极为遥远的年代,相当与佛教上“无始”的概念。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宇宙、太阳系形成,日月开始按一定的轨道运行。盈昃在这里是为了押韵作倒装来用,盈是充满;昃是太阳偏西,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太阳从东边生气,到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一个白昼就这样过去。然后月亮升起来了,因为它在围绕地球运行的方位的不同,所以出现了“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在晴天的夜晚,星汉灿烂,像一盘围棋一样布满了天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儿学习视频>(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中小学生都在读什么书?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动画教学
蒙学
弟子规 ·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增广贤文 · 朱子家训
儿童之中国,犹如中国之幼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