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章》
作者:王健强  
  
    《九章》不是一个专名,也不是一组诗的总题目。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九章》的著作权属于屈原是毫无疑义的。班固说:“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讽谏。”王选说:“《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九章》之名最早见于刘向的《九叹·忧苦》:“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从此将屈原的九首诗作为一辑编进《楚辞》一书,所谓“后人辑之”,始于刘向。
    《九章》中的九首诗,只有《橘颁》别具一格,题材、体裁和情趣与后八篇截然不同。《橘颂》是屈原青年时代的作品,前半颂橘,后半颂人,是一首虚构的可以称之为纯文学的作品,跟作者的身世没有直接关系。从“嗟尔幼志”那句诗看,作者赞美的是一位年轻人,也许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许是作者自喻,托物咏志,从小就立志效法伯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其他八首诗都与作者的身世和遭遇有关,是屈原政治斗争失败后的作品,失意后的自述,沉痛的心情与《离骚》一脉相通,忧国忧民之志永不泯灭。
    《惜诵》是八首诗中作得最早的一首,可能是自流汉北后的作品,写于楚怀玉在位时。这首诗与《思美人》、《悲回风》、《惜往日》一样,都以第一句诗的前几个字作篇名。“惜”是哀伤和悲痛,“诵”的解释颇多,或解为“论”,或解为“谏”。从全诗内容看,通篇是痛苦的陈述,同作者在《离骚》中向虞舜说的那些话有异曲同工之处,把自己的遭遇和不幸说给大家听,请赫赫神明和平民百姓去评判是非,以此揭露奸佞嬖党的罪行。作者的心情是矛盾和痛苦的,欲进不行,欲罢不能。继续斗争下去,没有人支持,甚至有人看他的笑话,骂他糊涂;想离开祖国到列国去,不是他屈原的志向;想不顾一切地乱来,不是他屈原的品行。他必须把淤积在胸中的话吐出来,苍天可以作证,他屈原是清白无事的。他不会走,也不会屈服于任何人。
    《抽思》的篇名很奇特,不采取《惜诵》等四首诗以首句的几个字命题,也不像《橘颂》和《涉江》、《哀郢》、《怀沙》那样名物或纪地,而是像春蚕吐丝那样细细地吐出胸中情丝。“抽取之名是从这首诗的副歌“与美人之抽丝兮(我为美人唱出我的幽情)”截取出来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当在《惜诵》稍后。屈原闲居汉北,想到当年曾受到怀王信任,后来怀王疏远了他,彻底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使他从显赫地位上跌落下来。作为一国之君,像怀王这样言而无情,爱听小话,易于冲动,缺乏敏锐的目光和容人的雅量,实属少有,而被疏远的人恰恰是忠于他的人。诗中的“美人”比喻怀王,屈原热忱希望怀王成为一个推行美政具有美德的君王,而怀王却始终不悟,这使屈原很难过,以剥茧抽丝的绵绵情意,深刻细腻地描写他与怀王的君臣之谊,怀王怎样地受蒙蔽,他怎样地想让君王从迷惘中走出来,君臣携手共商大计。尽管郢都离他已经很远了,他的梦魂一夜之间要往返九次。作品真实地揭露了楚国上层集团的黑暗,从愁肠委怀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思美人》和《抽思》的写作时间相隔不远,两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又小有区别,作者矛盾着的心情贯穿全篇,但《抽思》的笔墨落在抒写忧思上,《思美人》的笔墨落在排遣忧思上,却又不能从思想上排除忧思。作者的情绪似乎有点沮丧,大呼:“愿浮云为我捎信,云师却不肯讲情。托鸿鸟为我传书,鸿高飞而不应命。”要他变节随俗,他决不肯干;他明明知道正道走不通,但他决不走歪路。他胸中的愤怒有增无减。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毫不疑问是他日夜思念的那位“美人”。
    《悲回风》是一首愤世嫉俗的作品,也是一首绝妙的抒情诗。回风即旋风,旧注指谗佞,看来不单指谗佞,较多的指那个腐朽的社会及其最高的统治者。在《九章》的其他各篇中,作者一般都采用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方法,惟独这首《悲回风》,作者以其沉痛的心情,反复抒发内心的情感,所谓“愤怒出诗人”,“发愤以抒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作者三次提到登山,两次提到佳人,三次提到彭咸,正如《屈原列传》所说:屈原虽然被放逐了,但他依然顾盼着楚国,系念着怀王,时刻想着回到宫廷,希望怀王有一天能够悔悟,腐朽的习俗能够改过来。他更希望怀王能保全王位,重新振作起来扭转楚国的局势。作者不惜在一首诗中多次表明这种意向,一咏三叹,循环往复,却没有任何效果,足见怀王已经到了至死不悔的程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悲,叫他怎么不发出狂怒般地吼声。
    《涉江》就是渡江,对屈原的创作和人生经历是一个转折点,以江为界,进入了他的后半生。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屈原对楚国的现状和未来,对怀王的处境和前途认识得更清楚了。他已经无所顾忌,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包括怀王在内的楚国统治集团。通过对他的流放历程的记述,表明他无论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和摧残,决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宁可四处飘泊,穷愁到死也不向他们屈服。
    《哀郢》就是哀念郢都,怀念故国。早期的解释认为这首诗是顷襄王继位后,屈原被流放江南时的作品。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这首诗是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楚国君臣东迁陈城(今河南省淮阳县)时而作。哀郢即“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王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哀郢》是一首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抒情诗。郢都沦陷了,龙门城楼上变换了国旗,君王逃跑,百姓离散,想见君不能再见,怀故国不能再回,对于一个爱国者来说,还有什么比亡国更使他痛不欲生呢?
    《怀沙》就是怀念长沙。清人蒋骥说得好:“《怀沙》之名,与《哀郢》、《涉江》同义。沙本地名…即今长沙之地,汩罗所在地。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欲往而就死焉耳。”《怀沙》的写作时间,当紧接《哀郢》,句首的“滔滔孟夏兮”标明了写于初夏时节,即屈原投江的前几天。这首诗的主题与《哀郢》毫无二致,结句都表明了作者以身殉国的决心。对于死,在屈原的作品曾多次出现,一篇《离骚》中,就出现过六七次。而在这首诗中,死亡已经隔他不远,上帝已在向他招手,是检验他过去说过的话的时候了。面对死亡,屈原是什么态度呢?他大义凛然,气度从容:“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皓)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死就死吧,不可回避,我不想爱惜身体。光明磊落的先贤啊,你们是我的楷式)”!屈原以自己的身躯给后人留下榜样,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一种傲雪凌霜的文人气质,从中国的土地上矗立起来。
    《惜往日》就是痛念往日的生活,追述过去的遭遇。这首诗是屈原的绝笔是没有疑问的,篇末的“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不等歌辞唱完我要跳下深渊,你受了蒙蔽的君王啊,再见)!”称得上是大怒之词,一面表示屈原即将投水,一面把矛头直指怀王,连同前句“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我就身败名灭也没有什么,只可借你君王永受蒙蔽)。”作者用极犀利极简省的文笔,给怀王画了个像,给怀王的一生做了个结论。楚国变成这样,屈原落到这般地步,百姓蒙受亡国灭亲的奇耻大辱,皆因怀王是个“壅君”,没有远见卓识,没有辨别忠奸、是非黑白的能力。一切都晚了,一切都完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首诗没写完,屈原再也写不下去。他冲出土屋,冲下大堤,怀石投江,遂了他多年来的“从彭咸之所居”的心愿。
    《九章》是一组充满政治色彩和政论激情的抒情诗,是一个爱国者的心声,是屈原悲剧身世的缩影,是屈原从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到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屈原《九章》赏析
《楚辞》原文及译文
屈原《九章》
屈原和他的“香草洁癖”
《楚辞》第十四篇《九章》之一《惜诵》
《楚辞》赏析讲义(第20讲:《思美人》《惜往日》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