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 阎慧贞
       武忠,男,晋剧表演艺术家。1938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毕业于太原市戏曲学校。代表作品:《卖画劈门》、《徐策跑城》、《古城会》等。
        武忠1938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53年考入太原市戏曲学校,后从事舞台表演艺术。他先师从晋剧前辈张宝魁,后拜晋剧大师丁果仙为师,专攻晋剧须生。此后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又先后向京剧名家李万春、厉慧良,蒲剧名家闫逢春,河北梆子名家王玉罄学习。武忠吸众家之精华,创自己之风格,逐渐形成武派表演艺术风格。
 
       青年时期,功底扎实的武忠勤于学习继承;中年时期,他勇于开拓创新,在剧目与舞台表演上融会贯通,对于晋剧须生表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表演细腻深刻,尤善于塑造人物。同时,他的戏路宽广,文戏韵味无穷,武戏功力刚劲,尤在中年之后在舞台上表演的关公戏受到各界高度评价,有“活关公”之称。武忠在现代戏的表演方面也独具一格,深入体验到人物的心理世界,然后再用戏曲化表演把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他在《刘胡兰》中扮演的贫雇农刘锁,听来动情,看来动容,在观众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武忠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又自我创新、借鉴、吸收、探讨,逐渐形成、发展了有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如他在《徐策跑城》中扮演的徐策,就是以晋剧表演为基础,又大胆吸收、借鉴了蒲剧大师闫逢春、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表演特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所以“跑城”一剧不但在山西观众中广为流传,在全国乃至国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晋剧的优秀代表之作。
       武忠徒弟、戏迷甚多,徒弟有既是儿子又是徒弟的梅花奖获得者武凌云,其他徒弟也是名不须传,牛建伟、檀俊明、王晋文、王海明、郭坚、李春旺、陈林海、郝文龙等,其主要代表剧目包括《卖画劈门》、《徐策跑城》、《古城会》、《走山》等。
 
戏班学艺
    武忠是山西文水人,幼年时,日寇的一把大火让他的家瞬间化为乌有,从此一家4口的生活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加之母亲身体不好,因此小武忠再也无心问学,12岁便辍学成了放羊娃。上苍赐就武忠一副好嗓子,放羊、割草的当儿便生出唱歌的冲动,从此,广袤的田野上空时常回荡着武忠稚嫩的歌声。
    那时,常有太原来的戏团在村里演出,武忠被华艳君、郭凤英等名角儿的唱腔、演技所感染,他向往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站在舞台上。机会终于来了。1955年初春,武忠14岁,听村里人说太原的戏班正在招生,他便缠着父亲用自行车驮着来到太原。面试很顺利,武忠留在戏班,开始了艰苦的学戏生涯。
    进科以后,武忠跟随张美琴老师专工须生。每天天刚蒙蒙亮,同伴们还在酣睡之中,武忠已悄悄起身练功;夜深人静,武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细细品味揣摩老师的一招一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武忠不但练就了良好的基本功,还跟张老师学会了几出戏。在不久后的一次“娃娃班”公演中,小武忠一炮打响,观众送给这个学戏才半年的小演员一个美称“小张美琴”。当时,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人称“须生大王”的丁果仙也看了这场演出,对这个小演员喜爱有加。1959年由丁果仙任校长的山西省第一所戏剧艺术学校——太原市戏剧学校成立伊始,武忠便成为解放后政府培养的第一批晋剧艺术学员,开始接受更加正规、更加严格的艺术教育。
                                                                                 武忠《徐策跑城》中饰演徐策
    博采众长
    武忠到了戏校后师承丁果仙,他学到了张美琴唱腔激昂、做派大方的特点,也领悟了丁果仙注重舞台人物情绪,善于通过外部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艺术风格。但他从不拘泥于任何流派,曾先后就教于梅兰芳、尚小云、周信芳、常香玉、李万春、厉慧良等名家,博采诸家之长,构建自己的艺术风格。
    武先生的代表作《徐策跑城》便是借鉴周信芳《徐策跑城》的艺术形式,并加以变化,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与形体特征,自己设计唱腔和舞台形象,逐渐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表演风格。他的唱腔高低跌宕,起伏多变。他功底深厚,全身有戏,甩发、髯口、马鞭、靴子功样样娴熟,尤以帽翅功著称,髯口功见长。
    戏比天大
    身为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武忠先生在生活中却很低调,除日常行政事务外,他极少应酬,闲暇时光全部用在琢磨唱腔和人物造型上,再就是摆弄演戏用的行头。戏台上用的道具如马鞭、玉带、帽翅等都是他亲手制做,纱帽上的珠子及装饰品常有破损,为了突出演出效果,更为了给剧团节省资金,他常常苦思冥想地从生活中寻找替代品,更换的材料有烟盒内的锡箔纸,盛放中成药丸的塑料壳儿……
    他对行头的爱护有如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田地。戏服的水袖、衬裤、粗布袜等,用一次洗一次,白底靴穿一次便要刷一次鞋粉,靴底永远洁白如新。而他那老生必备的髯口,更是容不得半点瑕疵,3天清洗一次不说,还一只只套上白布缝制的袋子,整齐地悬挂于壁上。一次在香港演出,北京一剧团导演见到他按照尺寸大小、整齐地码放在精制盒子中的行头时,感慨万分:“像你这样的好演员我见过,但像你这样讲究的演员几乎没有。
         阎慧贞,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派艺术的继承人,在观众中享有极高声誉。1939年出生,祖籍山西省寿阳县。
1956年考入太原晋剧一团,拜晋剧著名鼓师白晋山为师,专攻晋剧的戏曲音乐与文武表演。为了不断扩大戏路,寻求多方发展,阎慧贞又拜晋剧艺术大师丁果仙为师,专攻晋剧须生,学习丁派舞台表演艺术,很快她便崭露头角,被丁果仙视为得意弟子,对其倾心传授,全面培养。 在她从艺的基础时期,受丁果仙大师亲传,学习《空城计》、《打金枝》、《四进士》、《双罗衫》、《八件衣》等多部剧目,全面继承了丁派的行腔韵味、表演风采。其唱腔有韵味、有节奏,尤擅长以唱功塑造舞台人物。
       阎慧贞有很多的徒弟和戏迷,徒弟包括耿春梅、武卫仙、温姬萍、潘世珍、钱桂兰、韩秀瑞、刘红霞、安冬秀等,其代表作包括《芦花》、《打金枝》、《双罗衫》、《蝴蝶杯》、《空城计》等。
?闫慧贞《空城计》》中饰演诸葛亮 
        如在《空城计》中她所扮演的诸葛亮,以大板节奏变化的唱腔把一个知多谋广的军事家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在表演上,她特别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与心意,做派大方,表演细腻,神形兼备,动容动情。如她在《双罗衫》中所扮演的姚达,不仅唱腔道白生动,而且表演独到,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她所演出的《芦花》,几句唱腔或道白即赢得观众的掌声,深得广大观众的爱戴和赞扬。
          武凌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出生于梨园家庭,父母都是山西省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父亲武忠自幼学艺,师承山西晋剧泰斗、须生大王丁果仙,虚心向其他剧种学习,练就了富有特色的传统表演绝技——帽翅功。他在晋剧移植剧目《徐策跑城》中的精彩表演,更是名震三晋,誉满京津。母亲阎惠贞是正宗丁派须生演员,其唱腔响亮、浑厚、韵味十足。
        武凌云自幼在剧团中长大,每当剧团排戏时,他就偷偷地看,悄悄地学,回家后竟能把诸多角色模仿得惟妙惟肖。父母发现他很有天赋,又有音色不错的好嗓子,不禁萌发了教他学戏的念头。小小年纪的武凌云竟然一学就会。除了学戏之外,他还摆弄各种乐器。在父母严格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导下,他在戏曲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当太原市碗碗腔剧团招收随团学员时,他即刻应试并被正式录用,从此开始了艺术生涯。这一年,他才12岁。戏曲演员的下乡演出生活是很艰苦的,吃不上饭,没有地方睡觉是常有的事。但是,凭着对戏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小小年纪的武凌云把这些困难都克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艺术水平也不断地提高。正当他准备一展自己的才华时,他所在的碗碗腔剧团解散了,他被市文化局调进太原市实验晋剧院。这对武凌云来说,又面临一个新的考验。虽然晋剧和碗碗腔都属北方梆子剧种,但是在唱腔、音乐旋律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许多人因不适应而纷纷改行。可是武凌云却怎么也舍不下自己喜爱的戏剧艺术事业,咬着牙又重头开始学唱晋剧。由于他基本功扎实,学习刻苦,又直接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继承了父母的特长,很快就能担当演出任务了,既能完成晋剧老生的做工戏,又能很好地演唱晋剧须生的唱工戏,成为晋剧表演的新一代骄子。1994年,刚满30岁的武凌云就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成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东风演出团的台柱子。
 
            武忠一家人都是唱戏的

       山西梨园行,全家从艺并不少见,但像武家这样,全家都堪称名角儿的就不多了—武忠和妻子阎慧贞同为晋剧须生泰斗“女戏王”丁果仙的得意门生,同时两人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晋剧当代传承人;儿子武凌云是晋剧界唯一一位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男演员;儿媳王春梅是中国剧协主办的“擂响中国梨园春”大赛金奖得主;小孙子武啸天6岁,“帽翅功”耍得有模有样,名扬以色列……这是缘分,也是时代使然。
 
武忠结婚组织建议内部找
  阎慧贞,武忠的爱人,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派艺术继承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当代传承人,在观众中享有极高声誉。代表作有《打金枝》《空城计》《芦花》等。
 1939年,阎慧贞生于寿阳,随父母逃荒到太原。
 阎慧贞自小爱戏,家里拗不过她,也就依从了她。1956年,阎慧贞考入太原晋剧一团,先拜晋剧著名鼓师白晋山为师。后来,为不断扩大戏路,又拜晋剧艺术大师丁果仙为师,专攻晋剧须生,很快崭露头角,被丁果仙视为得意弟子,倾心传授,全面培养。纪念丁果仙舞台生活40年的时候,阎慧贞登台主演丁大师的代表作《打金枝》。阎慧贞扮相大方,神态高贵,表演入戏,出演的帝王形象受到好评。
    武忠和阎慧贞都是丁果仙的得意门生,而且都唱须生,丁果仙无论教谁,两人必须同时在场。丁果仙教阎慧贞,让武忠仔细听阎慧贞的唱腔;丁果仙教武忠,让阎慧贞认真看武忠的扮相。
  台上搭档,台下夫妻。1963年,武忠和阎慧贞结婚。婚礼是在太原戏校食堂举办的,只有一顿简单的饭菜,但规格相当高,当时分管文化的副市长刘舒侠亲自主持婚礼,成就了一段梨园佳话。
      武忠和阎慧贞结婚,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分不开的。那时戏校重点培养的学生如果搞对象,需要考虑组织上的建议。校领导丁果仙说晋剧后继人才缺乏,提倡学生们在内部找,理由是彼此有共同语言,说戏能说到一块儿。当时的副市长刘舒侠、太原市文化局局长张焕私下也说过戏校学生谈恋爱应该找同行,对发展晋剧艺术、培养晋剧接班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国家对戏剧人才的重视就细化到了这个份上。
       除了组织意见,更多的是两人志同道合,感情真挚。不仅同属一个行当、一个学校、一个老师,而且还同在一个班组(文工组)。在戏校生活的几年里,武忠和阎慧贞朝夕相处,练功房是他们约会的场所,舞台上是他们见面最多的地方。他们的理想一致,都想把晋剧发扬光大,都想成为名演员。当年,风华正茂的武忠从太原北人民文化宫演出完,穿着戏靴以“跑城”的台步跑回戏校,怀着一颗对戏剧、对恋人的痴情,打动了阎慧贞。毕业后,他们结婚了。
 
儿子是传承弟子一根棍子成就一枝“梅花”
       武凌云,武忠之子,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作有《古城会》《徐策跑城》《吴章骂殿》等。
      武凌云上小学时,正值“文革”时期。武忠当时被诬陷为走“白专”道路,武凌云因此受到牵连,书既然读不成了,那就学戏吧。
 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耳濡目染都是戏—武忠常戴上髯口,“指手画脚”“吹胡子瞪眼”,阎慧贞会全神贯注低低地吟唱。武凌云自然受到一定熏陶,但这并非代表他天生就爱学戏。
  武凌云小时候特别贪玩,一点儿不用心学戏,武忠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儿子就是软硬不吃。武忠气得问他:“你到底想学什么?”武凌云说:“我想放羊!把羊群往山坡上一放,躺在地上睡一觉,挺好!”武忠气极了,板着脸扔给他一根棍子说:“不好好学戏,以后你就出去讨吃。”不知这次儿子是害怕了,还是醒悟了,总之从此收了心
 在武忠的严厉传授下,武凌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12岁时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剧团,正式踏上戏曲演艺之路。武凌云是武忠传承的弟子之一,武忠把丁派风格、自己独创的晋剧版《徐策跑城》以及“老爷戏”,一一传授给儿子。
 就在武凌云学晋剧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晋剧日渐式微,武凌云想半途改行当电影演员,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拍《三大战役》,导演已经选上了武凌云,准备让他出演一位名人。武忠苦口婆心地规劝,三句话不离本行,晋剧不能丢,那是个宝贝,丢了就是不孝!武凌云不想背负不孝之名,只好放弃了。
  2000年,武凌云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被誉为“三晋男梅第一枝”。知情人都说,多亏当年武忠那个棍子才成就了儿子今天的这枝“梅花”。
  2007年夏天,武凌云随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去台湾演出。他是继老一辈晋剧表演艺术家郭彩萍之后,第二个把晋剧艺术带到台湾戏剧舞台上的人,当时在台北中山礼堂演出两天,武凌云演的是《徐策跑城》片段,他用10种变化的“帽翅功”展现了晋剧的传统功力,台下观众一次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位山西老兵看到家乡戏,哭了。老兵是文水人,和武忠是同乡,他说,自己一把年纪了,回家乡不可能了,在台湾能听到晋剧,就是死也值了。老兵那年82岁,每天从住地台南乘一个多小时的公交,专程来看武凌云演出,还和他拉家常。
    武凌云回到太原后,还收到过老兵寄来的照片,一张信纸上有几行用繁体书写的小字,大意是告诉武凌云要把晋剧传承下去,欢迎再来台湾演出,如果那时他还活着,一定来看。武凌云读罢,哽咽了。
 他明白了,彻底明白了,父亲武忠之于晋剧传承的意义。
 
鼓励儿子找同行每天苦练功的女孩成为准儿媳
    王春梅,武凌云妻子,武忠儿媳妇。2007年“擂响中国梨园春”大赛专业演员金奖,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花旦,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有《相府梦》《春草闯堂》《杀狗》等。
     王春梅来到这个梨园之家,和武忠分不开。
     说起武凌云王春梅这对小伉俪的婚姻,竟和武忠阎慧贞这对老伉俪的婚姻有着共同的特性,他们找的都是同行,都热爱晋剧艺术,在各自的领域均创有佳绩。1986年的一段时间,武忠站在自家阳台上,眺望对面单位的练功房,发现一个女孩天天都在练功,练得极认真,从不偷懒,武忠虽然看不清女孩的样子,但觉得将来她肯定是演戏的好苗苗。
  这个女孩就是王春梅。
        那时王春梅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习,已经和武凌云确定了恋爱关系,但武忠并不知道。一天,武忠去太原市艺校当评委,武凌云告诉他,说自己的女朋友在戏校,这次也参加比赛,希望老爸能打高分。武忠一摆手,“没门,我是看戏不看人,就按艺术标准评分。她要是真演得好,就不要说这些。”王春梅出色的表演,让武忠颇感意外,发现她就是自己以前看到的那个练功特别吃苦的女孩。武忠放心了,客观地打了分,比其他评委的分还略低,他说艺无止境,实为鞭策王春梅。
  从戏校回来,他照旧跟爱人阎慧贞聊着戏和演戏的人,但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他重点说到获得一等奖的王春梅,那孩子不错,扮相好,嗓子好,人品也不错,对戏很上心,就得让儿子找这样的儿媳妇。后来,这个被武忠称道的好学生,果然因为成绩优秀,被市里特招进剧团,主攻花旦。
 1989年,在武忠的张罗下,武凌云和王春梅结婚了。在家里,只要大家一切磋戏,谁也逃不过武忠那双犀利的眼睛,包括王春梅,武忠只要看了她的戏,一定要说,好的一般不提了,不足绝不放过,这是他的一贯风格。而王春梅也愿意让武忠给抠戏,包括一举手、一投足,一句唱、一个眼神……
  2007年,中国剧协主办“擂响中国梨园春”大赛,邀请全国数十个剧种汇演,王春梅代表晋剧去打擂,为了避嫌,武忠、阎慧贞以及武凌云都没有去,她只身一人顶着巨大的压力一路闯到了决赛,拿下了那一届的“梨园春”专业组金奖,这个奖项弥足珍贵,填补了晋剧旦角史上全国奖的空白。此次她演出的剧目是《相府梦》。
 
难舍晋剧情怀传授孙子“帽翅功”
      武啸天,武忠之孙,武凌云之子,从小喜欢晋剧,多次参加晋剧演出。
 1998年,以色列国际艺术节,一个6岁的小毛头以“帽翅功”绝技名扬艺术节,他就是武忠的孙子,在晋腔晋韵的锣鼓点中长大的武啸天。
       当年艺术节前夕,一家少儿艺术团想找个会绝活的孩子,便找上门来。而当时的武啸天,还从来没学过戏,抱着玩的态度,把爷爷武忠的帽子戴在头上,有模有样地晃起了帽翅,很有点爷爷和父亲的样子。
  武忠没有专门培养孙子武啸天学过戏,临行前,仅仅教了1个月,然后亲手做了帽子给孙子,告诉他既然去了就要好好表演,武啸天独自跟团去了以色列。
 后来,武忠有意识地教孙子唱晋剧,小小年纪的武啸天已经去过香港、上海、北京等地方演出,渐渐有了些名气。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个子越来越高,一米八七的他,从身高来说根本不符合唱戏演员的要求了,所以很难再登上晋剧舞台。他对武忠说,爷爷,我唱不成晋剧,但不妨碍我喜欢它,以后我要考戏剧学校,当导演,行么?武忠听完,一脸的欣慰。
 现在,武啸天学的专业是吹小号。25岁的他,找的女朋友是打扬琴唱美声的,也特别喜欢晋剧,两个人在一起经常说戏曲。武忠对武啸天说,虽然现在你不能从事戏曲,但是吹上小号,你的女朋友打上扬琴,唱上美声,也可以为我们的晋剧伴奏、伴唱和作曲,给晋剧增添新的活力。
 “如果不是晋剧,我可能现在还在农村种地呢。是晋剧给了我走出田地的机会,我和老伴因戏结缘,是对晋剧的爱让我们走到一起。我儿子和媳妇像我们俩一样,也是因为晋剧走到一起,我孙子对晋剧也格外喜欢。在家里,我们一家人说得最多的就是戏,离开戏,说不到一块儿。”武忠说这话的时候,慢慢地品了口茶,满面春风,一如梨园里盛开的梨花,绚烂、丰富、充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话桑梓情(243)52@365
引领风骚的一代坤角须生--走近谢涛
豫剧、晋剧及山东梆子之《日月图》欣赏
刘辉||晋剧大师丁果仙
晋剧《三娘教子》武凌云 听醉
“山西梆子大王”丁果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