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植之《白马篇》:年轻人可以个人英雄主义吗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是形容一个人才气很高。不过这个成语的来历未必人人都知道,话说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自视甚高,眼睛长在头顶上,全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放在眼里。不过,他只对一个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是这样说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剩下的那些(这个剩下的那些可多了去了,是指从古至今那些加起来的人)占了一斗。”所以,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这么活蹦乱跳地来到了中国的成语天地。而且,才高八斗刚开始形容的就是一个人:曹子建,是他的专称。曹子建就是曹植,曹操的儿子。

提起曹植,古人对他的赞美如果摞起来估计得有七八吨那么重,要是压在曹植身上,肯定是肋骨脊椎什么的全都压得粉碎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钟嵘在《诗品》里把他比作龙凤,说他在诗歌中的地位就像周公和孔子在伦理上的地位,把他捧到了不能再高的地步,也不怕曹植从云彩眼里duang地掉下来把现在的水泥地砸一个黑洞。我们还知道他七步成诗的故事。说他的哥哥曹丕嫉妒他的才能,限定他七步之内写一首诗,七步完不成的话,对不起了弟弟,你就game over吧!曹植略一思索,诗就写成了。里面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过,这个故事是假的!曹植根本就没有写过这样一首诗。不过呢,可以看出来,曹植简直是被神化了。正是因为曹植确实在文学上很有天分,写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才有关于他的很多传说。曹植的诗大致可以分为早、晚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写作风格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次来欣赏他早期写的一首诗,名字叫《白马篇》。体会一下他早期的风格。

《白马篇》是诗题,其实相当于无题。因为白马篇只是一个乐府诗题,类似于词牌,跟正文并没有大关系,可能就是因为开头“白马饰金羁”的白马二字,直接就这样命名了。这种命名方式在古诗中是屡见不鲜的,《诗经》里面很多篇都是取诗的前两字做题目。这首诗有另外一个题目叫《游侠篇》,这个题目倒是跟正文有关系。因为诗中塑造的就是一个游侠少年的形象。

我们看正文,前两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嚯,出手就不凡。上来就是电影的特写镜头,然后接一个远景镜头。特写镜头:一匹雪白的马,头上是金色的笼头,颜色搭配是如此的鲜明,一下子亮瞎人的眼睛。远景镜头:白马在西北的原野上跑得飞快,像鸟飞一样。所以,曹植确实有两下子,开头就用两个画面来感染读者,一种激情立刻就飞扬出了文字之外,沸腾读者的心。

这里有两个词儿需要解释下。金羁,就是金色的马笼头。也可以理解为黄金做的马笼头。而且理解为黄金做的马笼头更符合这首诗,这点待会再说。连翩,本来是形容鸟连续不断地飞的样子,这里当然是形容马跑得飞快。“驰”这个字呢,与“连翩”一起共同展现了主人公纵马奔驰的速度感,所以,“连翩西北驰”这句有种力的奔动感,让人感觉到一种奔放洒脱的激情。“西北”这个词容易被大家忽略,仅仅当成了一个方位词。其实这个词很重要。因为西北在地理上和人的心理上都是感觉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西北那是地广人稀,古来就是用兵之地,广袤的土地上几乎到处洒满了鲜血葬满了头颅,而且自然环境恶劣,能在这里混的,而且混出一番事业的,那肯定是命运的强者。这两个字就能突出主人公的一种硬梆梆的骨气,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魄与胆识。所以,在西北这个地方纵马驰骋,一种青春的激情、一种豪迈的潇洒就传达了出来。而且这个词与下文的“扬声沙漠陲”的沙漠有照应关系,因为西北嘛,就是沙漠广泛分布的地方。所以,曹植写作的用笔是很细腻的。

前两句写得这么精彩,而且一看就是写人的,未见其人,先见其马,神就先写出来了。所以,立刻就能抓住读者的心,嘀咕道:“到底是谁啊,这么zuo?干嘛啊,那么zuo?富二代吗?现在飙车,那时候不是飙马吗?不知道no zuo no die吗?”

接下来的两句用了个设问的手法:“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是谁家的孩子那么zuo哪?哦,原来是幽州并州一带出来打拼的游侠啊!这两句曹植给读者点出了《白马篇》所歌颂的主人公的身份。“幽并”指幽州和并州,这两个州的大致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地区。这两个地方在古诗中有着重要的象征作用,因为这两个地方盛产侠客,所以,用在古诗中一般都是形容主人公的精神气质的,形容他们那种豪气盖世、义薄云天的气度。这两个字有时又和“幽燕”同意,在古诗中尤其是边塞诗中经常出现,比如王昌龄的《塞下曲》就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的句子,南北朝时的鲍照《拟古》也有“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的诗句,李颀的《古意》中有“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等。游侠,这两个字跟我们的今天已经太有距离感了,游侠就是侠客的意思。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侠客了,只能从武侠小说武侠剧中略微感受一下侠客的气度与风采。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特别写了一篇《游侠列传》,大家有时间的话一定要读读,加深对游侠的认知。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这两句接着补充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说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在西北这个地方闯出了一片天,名声远扬。所以,到了这两句,我们才知道开头的两句为何那么雄健潇洒,人家有这个资格。这就没办法了,要人才有人才,要本事有本事,这样的人就是zuo,你能怎么样?现在我们说一个人zuo,基本上是要什么没什么除了有钱之外。哎,这也没办法了。

到这里呢,可以视为《白马篇》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两个镜头引出本诗的主人公:游侠儿。然后给咱们介绍他的人生经历。“扬声”两个字与下一部分很有关系的,相当于下文的一个引子。因为下一部分就是写主人公的本事,他是凭真本事扬声沙漠陲的,不是靠其他的什么什么,比如裙带关系啊,走后门啊。他的本事什么样呢?我们接着看第二部分。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先解释词。宿昔,早晚的意思。秉,持,拿的意思。良弓,就是质量很好的弓。楛矢,楛是一种植物,它的杆可以做箭杆,矢是箭,所以楛矢就可以理解成弓箭的箭了。但“楛矢”用在这里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说他用的箭是非常优良的。“楛矢”与上句的“良弓”都是为了说明主人公的装备精良,有一种夸饰的效果。就是为了突出他与众不同。参差,错落不齐的样子。何,多么的意思。用在这里有一种赞叹的意思。何参差,这三个字用得特别细微而巧妙。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它突出了曹植对主人公的赞叹,说明曹植对主人公有一种钦佩与向往的心态。二、参差这俩字,结合刚才咱们的意思可以看出来,主人公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他可能就是随手把弓往身上一背,箭也是随手往箭筒里一插,根本就懒得打理,把它们弄得整整齐齐的,这更符合他洒脱干练的气质。如果说他的羽箭不是参差而是整齐,那就不妥了,就让人怀疑他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家伙!为什么呢?大行不顾细谨嘛!如果整理的整整齐齐的就显得有些婆婆妈妈气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主人公特别痴迷射箭,每天弓不离手箭不离身。所以,结合开头的两句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主人公骑在一匹白马上奔驰,身上挎着长弓,背上背着羽箭,更增潇洒的姿态了。我想,如果他又是个帅哥的话,那肯定迷死万千少女啦!高唱着:“哥哥,我要与你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你是风儿我是沙,咱俩缠缠绵绵绕天涯。”

接下来的几句:“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这几句有个最突出的手法:互文。同时也是对偶。不过这个时候的对偶不像后来那么工整,在平仄方面并不那么严格。因为这个时候对偶才刚开始自觉起来,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形式规范。这几句是具体写主人公的本事的。写得很有气势。总的意思是说他能左右开弓,箭无虚发,敏捷勇猛。控弦,右发,都是拉弓射箭的意思。的,月支,指的是箭靶。破、摧,两个动词,带有夸张的效果,写出了主人公的箭法精准,而且说明他的胳膊很有劲儿。一下子把箭靶子都给射碎了,他一箭射去,箭靶子就像人的节操一样立刻碎一地,捡都捡不起来。“仰手接飞猱”,意思是一伸手就能抓到正在飞跑的猴子,猱就是猴子的意思。(我想这个猴子肯定是年龄有90岁吧!)“俯身散马蹄”,意思是一弯身子就能让马跑得飞快,说明他的马术很高超。“接”与“散”又是两个动词,用得很生动。“接”说明他毫不费力就搞定了飞跑的猴子,“散”就更夸张了,他一弯腰马蹄子就要跑散跑飞的节奏。他骑的是马踏飞燕的那匹马吗?那他一天得换多少匹马呢?“狡捷过猴猿”,意思很简单,说他的动作比猴子都敏捷(我还是刚才那句话,那这个猴猿肯定超过90岁了,有本事敏捷过孙悟空去,他也是猴猿啊)。“勇剽若豹螭”,勇剽是勇猛剽悍的意思。豹螭,豹就是豹子,这个大家都熟悉,豹子是所有动物中速度最快的之一,比如我们大家很熟悉的,猎豹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动物。螭,有句话叫“龙生九种,子子不同”,螭就是龙生九种的其中一种,这个东西非常勇猛,古代经常用它来形容勇士。另外,我们古代的高规格的建筑比如故宫,它的檐角翘起朝天的部分是个怪兽的头的形状,它其实有个专门的术语:螭吻,就是借螭来辟邪的。所以,“勇剽若豹螭”这句诗就说明他勇猛剽悍,是个打硬仗的主儿。

所以,这几句呢,给咱们具体说了主人公的本事,核心意思是说,此人本领高超,弓马娴熟,借《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一句话说: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这几句是诗的第二部分。它写作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刚才咱们说的:除“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外全是对句或者说对偶句,而且动词恰当,同时又有夸张的手法。所以,正是这样的一个男儿汉,才配得上开头“白马饰金羁”的英姿飒爽,“连翩西北驰”的潇洒雄健。否则的话,如果换成一个绣花枕头般的富二代,那就好像是黄鼠狼插鸡毛掸子,愣充大尾巴狼了,就滑天下之大稽了。就活脱脱的前后一对比,成一闹剧里的小丑形象了。

前两部分从多个方面告诉咱们了,主人公是个一身本事声名远扬的好汉子,这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叙述,虽然第二部分也告诉了我们他的真本事,但还是无法打消我们大家的疑虑:这本事到底真的能名副其实吗?因为我们知道,平时的训练跟战场上的厮杀那是两回事。能在战场上笑傲群雄那才叫真本事好汉子!别急,曹植比咱们早想到了。接下来是诗歌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突然一转,说“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意思是说,边塞这地方经常受到敌方的侵扰,这不,主人公突然接到从北方传来的战争文书,情况十万火急。于是主人公“厉马登高堤”,这一句,效果不输给开头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这两句。上文我们说了,这两句一个是特写镜头,一个是远景镜头,而“厉马登高堤”这句呢是一个仰视镜头,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这样的画面:主人公在高高的山丘上勒马而立,那形象,简直帅爆了!如果那时候正好是狂风猎猎,主人公长发飘飘,再加上全副铠甲,挎弓挺枪,那简直要爆屏的节奏。所以,这句“厉马登高堤”从仰视的镜头就给我们塑造一个高大伟岸雄壮轩昂的英雄形象,那种凌驾一切的气势简直要冲破纸上的文字,直接雄赳赳气昂昂地激荡了我们的心!真是高明的写法,真是铁骨铮铮的好男儿啊!曹植真是一个超级导演啊,我们看电影塑造英雄人物的时候就经常用到仰拍的镜头,这里曹植早就运用这种创作手法了!下面两句“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一笔带过,写主人公辉煌的战绩。值得注意的是曹植的用词所产生的一种气势。长驱,我们有个词叫长驱直入,形容军队不可阻挡的气势。“长驱”的原意是策马快跑,无法阻挡,所以下面接一个“蹈匈奴”的“蹈”字,真是顺流而下神采奕奕的一个字。蹈的本意是踩的意思,所以,这句诗把主人公那种跃马扬鞭所向披靡的气势活脱脱地写了出来,真是妙笔生花啊!这句就让我想到了霍去病墓前的一个鼎鼎有名的雕塑,雕塑的名字就叫:马踏匈奴。那是一匹霍去病生前的爱马的形象,前蹄之下踩踏着一个匈奴人,马的形象昂扬自信,潇洒英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一块大石头,乍一看,石头给人厚重、笨拙的感觉,而且看起来非常的粗糙,尤其是跟西方的雕塑比起来,一点都不圆润。但奇妙的是,就是这样的作品,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将石块简简单单地勾勒几刀,就将那种马的精神气质表现了出来,真是起到了一种以少总多以简驭繁的效果。曹植“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这两句也有这样的效果。

“左顾陵鲜卑”,看到这句,让我突然想起了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让我想起了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里的名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曹植笔下的主人公不会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然后“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结果迷倒了鲜卑和匈奴让他们乖乖投降了吧?哈哈,当然不是了。“左顾陵鲜卑”,意思跟“长驱蹈匈奴”是一样,它们也是一个对句,也是互文的手法。左顾,写得很是精彩,“左顾”的意思是向左一回头的意思,“陵”同凌驾的凌,就是凌驾的意思。鲜卑跟上句的匈奴一样,指代的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左顾陵鲜卑”,意思是他一回头,那种杀死人的眼神与英姿就让敌寇魂飞魄散Game over了。所以,这两句大笔勾勒,硬生生地是把主人公战场上的雄风传达了出来,那种傲视天下的气势真的写活了!

以上这几句呢是诗歌的第三部分,是写主人公的战绩。给我们落实了前面两部分介绍的他的本事真不是吹的,也不是作秀的,而是货真价实的。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诗歌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曹植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也可以说是曹植对主人公事迹的感慨与议论。这一部分也是全诗最能展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部分,也体现了一种巨大的青春激情。而且,这几句,是一句比一句力度重,一层比一层慷慨激昂!从情感的传达效果来看,真的有笔力横扫千军的效果。可以说,《白马篇》能传诵千古,全是拜这最后这一部分所赐。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这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增加它要传达的情感力度。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意思是:俺干的是刀尖上舔血的勾当,这条贱命早就不放在心上了。这里有一种对生命巨大的藐视感,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生命是第一位的,一切都要为了生命的延续而让路,所以才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人的很多人格上的屈辱基本上都根植于对生命的看重。而侠客正是“士可杀不可辱”的那种人,这也是本诗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而且这里面有一种巨大的人生代价,什么人生代价呢?就是下面的两句:“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这两个句子,天,真是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两个句子,坦诚、直白,而且是真实残酷的两个句子。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忠孝难以两全,这里就体现了这个沉重的含义。而且还加上一条:忠爱不能两全。因为主人公不仅不能侍奉自己的父母,而且还不能照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或者说,他根本就是个光棍儿汉,所谓“何言子与妻”,意思是我连父母都不能侍奉,更没有资格去谈情说爱了!这两句又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情感的表达是力度是极其强烈的。“父母且不顾”的“且”字,是尚且的意思,用在这里有一种坚决,同时也是为了与“何言子与妻”对比,突出他抛弃家庭的坚定。这里面有一种特别出格的地方,具体是什么呢?我们下面会讲到。所以,这样来理解的话,这两句有一种残酷在里面,就是:常人所享受的那种家庭欢乐对诗中的主人公来说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他无法享受我们大家通常意义上重视的那种欢乐、幸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扬声沙漠陲”,是舍弃了家庭之后换来的,更能让我们增加对这个充满激情的生命的敬佩之情,而且敬佩之中甚至还带着一丝惋惜。因为在我们一般的印象中,像这样的英雄好汉应该是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的家庭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但我们从这两句来看呢,仿佛主人公是个浪子或者孤儿,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荣耀,但没有亲人来欣赏!这真是令人怆然的一件事!在古人看来,引用楚霸王项羽的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耳!”功成名就之后衣锦还乡,这是古人最普遍的想法。而《白马篇》中的主人公却说出来了“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的话来,如此直白,而且看来是如此无情,这种将亲情抛之脑外的坦诚让人读来如此震撼!这典型是只有那种把青春当成一种挥霍把荣誉当成一种信仰的人才有的想法。这想法如此真实,一点都没有矫揉造作与虚伪!所以,这两句才是主人公在历朝历代的诗歌中卓尔不群的根本原因所在。那就是:为了一种壮烈的青春,为了一种炽热的激情,为了光辉万丈的荣誉,甘愿将自身之外的所有都抛下,包括家庭,包括性命!这才是真正的游侠精神。

什么是游侠精神呢?司马迁的《游侠列传》里说得好。所谓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又说:“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什么意思呢?说他们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为了侠义之气可以赴汤蹈火,事情完成之后并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把司马迁的这一段文字用在《白马篇》的主人公身上,简直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接下来的两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更是决绝之极。意思是:我是登记在册的大名鼎鼎的壮士,怎么可以顾及私情呢?这两句好像是对上两句的一个解释,又好像是对上两句的一种坦然。因为上两句第一眼看起来显得那么无情,仿佛在这个世界上主人公只为自己而活那样。所以用了“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的这个理由来告诉大家,其实自己是身不由己。因为人一旦做出选择,就要承担选择的代价,无论代价是什么。不过,这两句看起来却是那么得沉重。它告诉我们,人一旦被某种东西所捆绑,那么他就失去了自由,尽管他会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白马篇》的主人公选择的是荣誉,他得到了他的荣誉,却失去了享受家庭的幸福。那给我们的问题就是:你所追求的东西真的是你值得得到的东西吗?这当然是《白马篇》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但对于诗中的主人公来说,他是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样的,他很清醒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他不愿意拖累家庭。正因为如此,他不顾父母,不顾妻子,他要在青春的激情下挥霍自己的生命,得到对于游侠来说至高无上的荣誉与尊严,让自己的生命在战场上闪光。所以,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两句将全诗的气势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将主人公那种为国尽忠、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所谓的为国尽忠其实更恰当地不如说为捍卫自己的荣誉而牺牲,因为他的荣誉是在战场上得来的。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让人读来热血沸腾,让人感觉:好男儿当如此也!这两句诗里所蕴含的巨大的激情真是诗歌史上不多见的,恐怕只有盛唐的边塞诗里才有这样的调子。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里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但很明显,他们是从曹植的《白马篇》里继承而来的,因为它们的精神气骨是一致的。最后两句仿佛是主人公纵马扬鞭杀敌凯旋之后,在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之后喊出来的那般,那种将荣誉看得至高无上,将生命看得轻如鸿毛的豪情令人读来如此心神激荡!要说豪放,这才是真正的豪放,骨子里的豪放。所谓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那一阕词的豪放跟《白马篇》一比的话,《念奴娇 赤壁怀古》只好让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持红牙拍板来唱,而《白马篇》才真正需要关西大汉弹铁琵琶来唱的!

那么,《白马篇》的主题是什么呢?可以将《白马篇》的主题理解为好男儿当热血报国,或者说好男儿当及时建功立业。但这只是一个角度方面的理解。具体还可以怎么理解呢?请听下期内容。

本期问题:你所追求的东西真的是你值得得到的东西吗?你对“值得”这两个字是怎么理解的呢?

上期我们讲了《白马篇》的后两部分及它的主题。一般将这首诗的主题理解为好男儿应该热血报国,或者说应当及时建功立业。这种理解当然是可以的,但我们觉得,还可以有另外的理解。其实,整首诗所讴歌的正是一种巨大的生命挥霍。为什么这么说呢?什么是巨大的生命挥霍呢?

我们读完全诗,在感觉上整体的体会是什么呢?是一种巨大的气势震撼着我们,是一种浓烈的激情感染着我们!它整个是阳刚的炽热的,没有一点阴柔的气息!我们看开头的两句就用华丽的画面展现给我们一个雄健潇洒的男子汉形象,他的用具就格外不同:骑的马是白马。白马给人什么样的联想呢?此人一定是自负武艺高强,有着强烈的自傲,才会这样。因为白马是只有超级英雄才配骑的,只有白马才衬托出人物的雄姿英发!然后呢,马笼头是用金子做的,这样的装饰给人什么样的联想呢?一是主人公很爱惜自己的战马,但这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它能让人联想到一种华丽,一种贵族气质。弓是良弓,箭是楛矢,这些装扮都显露出一种华丽的气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曹植的哥哥曹丕写过当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批评《典论 论文》,里面提出了影响很大的一个观点:诗赋欲丽。什么意思呢?诗和赋要写得华丽。虽然是他提出的这个观点,但在曹丕自己的诗歌中,写得倒不能称得上是华丽,写得华丽的是曹植。我们开头引钟嵘的《诗品》中评价曹植说“辞采华茂”,正是说的这一点。曹植是贵公子,他的作品可以视为是贵族文学的代表,他与后代的文人士大夫写的诗是不一样的。他的作品里洋溢的那种华丽那种贵族气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把眼光放宽一些,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拥有曹植这般地位的诗人写的作品又这么好的寥寥可数,可以说只有他的哥哥曹丕能与之相比——曹丕的诗写的是很好的。我们知道,曹植差一点就被曹操选定为接班人,地位之高,在中国的诗歌史上的诗人中除了那些皇帝之外,恐怕就没有人比得上了。但那些皇帝的作品有哪些被我们大家记住了呢?曹操、曹丕、曹植,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而三曹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而其中,曹植的诗最被后世称颂,他的诗真正称得上是华丽的代表。这华丽体现在一是作品的整体气质上,二是作品的遣词造句上。尤其是曹植前期的作品,贵公子的气息是很浓厚的。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白马篇》不也是处处体现出了这点吗?一个真正的士兵即使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也不会像诗中所描绘的那样那么的装饰华美的,曹植只是为了一种诗歌上的效果着眼,所以才那样写的。所以,这是我们开头说“金羁”应该理解为黄金做的马笼头效果才更好。这样的话,让人感觉就有一种挥霍,生命的挥霍,无论是个人气质,个人本领,还是个人用具,在主人公的身上都要极尽奢华极尽夸张,只有这样写,才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就是痛快就是抓人就是酣畅淋漓,而曹植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尤其是《白马篇》里的主人公不是普通的士兵,是个游侠,他是侠客与士兵二者的结合体。侠客与士兵,二者在追求上是存在着矛盾的。侠客追求的是义与名,士兵追求的是军功,可以说是利,当然也有名。所以曹植将二者融汇到主人公身上,看重的是二者的共同点:名。也就是追求名声。所以,《白马篇》中有“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的诗句,告诉我们,主人公离开家乡就是为了让自己扬名立万的。正如我们上面说的那样,他是为了一种荣誉而投身军队的。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说,只要能扬名立万,其实主人公去不去军队都是无所谓的。只不过那时,国家最需要的是军人,于是他就投身其中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主人公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包括抛弃家庭,他都是在所不惜的,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出格的地方,因为这里面有一种对儒家伦常理念的挣脱。他摆脱了孝道的束缚,也挣脱了对家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可以说是一个叛逆者。因为儒家是非常注重家庭的,孝是儒家极度看重的一个字。而《白马篇》的主人公却敢于喊出“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的壮言,真是血气方刚到了极致,生命个人到了极致!这不是叛逆又是什么呢?这不是对传统的伦理纲常的一种挣脱吗?青春是一次出走,《白马篇》的主人公就是这么干的!所以,去选择,去做,去得到,去承受,这正是《白马篇》的主人公最令人震撼的地方。他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化身。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这两句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如此的扎眼,它太赤裸裸地显示出了个人中心主义!我刚读到这两句时只被它的气势所冲击,回过头一想才意识到:这个人这么可以这个样子呢!怎么能说出这么无情的话呢!这与我们平常所谓的士兵的形象是完全相反对比的。但这正是这首诗最真实的地方,也正是刻画主人公最入木三分的地方!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热血激荡的青年,他正处在自己火热的青春年华,他追求的是让自己的青春完完整整的属于自己,不被除此之外的一切所束缚。所以,这不是一种巨大的生命挥霍吗?所以,他的打扮装饰与普通士兵不同,他的武艺高强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他的价值观与众不同,他要凭自己的本事在沙场上扬名立万,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誉,这对他来说,就是活着的全部意义。只要能获得这种荣誉,哪怕捐躯沙场,又有什么可惜的呢?正如孔子所说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所以,才有《白马篇》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视死如归这个成语也从此诞生在了中国的成语家族。这样一种对自己的生命要完完全全自己主宰的个性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说他是个人英雄主义,倒不如更恰当地说是个人中心主义!那种要将生命突破极限的魅力如此的与众不同,也如此的值得我们思考。所以说,我们称这首诗是一种巨大的生命挥霍,讴歌的是青春的激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野性。它是对游侠精神的完全歌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儒家理念之外的英雄的形象。这个形象也是那样的精彩,他拒绝群体,展现个人,让我们体会游侠精神的轰轰烈烈!

其实,这一切正是曹植心中澎湃的激情的反映。曹植是极端挥霍的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生命有着过高的重视,这种重视建立在他强烈的自信之上。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曹植却唱反调说文章是雕虫小技。为什么呢?还是鲁迅先生评价的好。曹植是因为用心在政治上,渴望在政治上一展抱负,建功立业,而不是在文章上。因为他的文章实在是太好了,在他那个时代是属于笑傲天下的,所以,他就对此不怎么看重了。一个人明白自己的长处后,总是不太重视的,因为这是他的长处,别人拿不走。曹植具有的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从才高八斗的成语上,从《七步诗》的传说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大家对曹植的文学才华是心服口服高山仰止的。所以,《白马篇》为我们澎湃出了曹植的内心激情,诗中的人物是他激情的化身。是他追求“千秋万岁名”的直观反映。这种反映恰好体现在政治上——因为《白马篇》的主人公立下的是军功,靠军功获得了荣誉,然而却从曹植所不屑的文章小道上而展现了出来。所以,历史是很爱开玩笑的,曹植在政治上一事无成,最后郁郁而终,却在文学上光照千秋声名不朽,真是让人哑然啊。一个人在他毕生所追求的东西上失败了,却在自己所小看的东西上成功了,这样的生命算是什么样的生命呢?后人尽可以把巨大的赞誉奉献给曹植,但对于曹植本人来说,这些又有何用呢?从这方面来看,曹植甚至不如《白马篇》中的主人公。主人公求名得到了,实现了自己的选择的初衷,曹植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也让人感叹:命运是多么会捉弄人啊!

总之,《白马篇》是曹植青春激情的反映,它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游侠形象,这个文学形象是那么与众不同,他所反映的那种个人生命挥霍的气质,对名誉的巨大执着,对命运的主动选择,对伦理纲常的决绝挣脱,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去选择,去做,去得到,去承受,这更是《白马篇》的主人公让我们深深思考的地方。

赞美游侠精神,挣脱儒家伦常的束缚,曹植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诗歌呢?

我想,这跟那个时代的风气有关。在曹植的那个时代,儒家的思想出了大问题,借儒家的信条欺世盗名而无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他们打着忠孝的幌子干的却是狡诈的事。孔子那个时代所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东汉末年也是差不多的。宦官专权,朋党斗争,地方割据,这些都打破了儒家所宣扬的那一套信条。天下人心水火,急需要英雄出来拯救,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曹操就是当时的代表,他正是看透了儒家当时的问题,于是写了三个让后人一直非议的求贤诏。求贤诏里直接说了,唯才是举。说呢,道德不好没问题,只要有才,我就用你!所以,曹操的这个举动照儒家的理念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要被骂死的,事实上曹操当时也确实被骂得不轻,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除了曹操的那一伙的之外,大家都尊称曹操是汉贼!代表就是诸葛亮说的“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但虽然如此,曹操还是笼络了一大批当时天下最有才的人,大家愿意追随他。曹操的智囊团比刘备、孙权的多多了。为什么呢?因为曹操本身就是一个英雄,有着独特的魅力。另外,就是那些智囊也渴望天下再次一统,他们认为曹操才是完成这件事最合适的人才。曹操的愿望是扫清割据的局面,可惜没有完成。他的这些理念不可能不影响到曹植,从他早期想将曹植立为接班人就可以看出来,另外从曹植晚年的一封给皇帝的上书上也可以看到。这封上书名叫《求自试表》。他在《求自试表》上说自己想要“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又说,“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还说,“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意思是自己要在有生之年扫平吴国和蜀国,完成一统,立下功勋,即使为此牺牲,也心甘情愿。而白白地享受荣华富贵,这不是他的志向。

我们知道,要拯救天下,用儒家的那一套是不行的,儒家是用来安天下的。而且儒家强调的更多的是群体,而不是突出个体,它是不赞同个人英雄主义的。《论语》中的一条就证明了我们的这个观点。这一条记载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暴虎冯河是个成语,意思是,徒手与老虎打斗,不借助工具跋涉过河,孔子认为这样的人鲁莽,不赞同他们的做法。其实,暴虎冯河者并非都是孔子认为的那样。因为暴虎冯河者有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超级自信,所以才敢那么做。另外,曹植恃才傲物,自命不凡,不太循规蹈矩——不太循规蹈矩是他最后没有被曹操选为接班人的重要原因。所以,他和曹操一样,将自己视为一个英雄,视为拯救天下完成一统的英雄,所以他才写了《白马篇》,摆脱了儒家信条的束缚,讴歌个人英雄主义,赞美游侠精神。只不过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在与曹丕争立储位失败之后尤其是曹操去世之后他就完全失去了在政治上表现才华的机会,那个如《白马篇》中的游侠一样的曹植从此就再也不存在了。从这个角度看,《白马篇》正是曹植政治命运的一个绝响,带给我们后人无尽的感慨。在真实的历史上,曹植没能实现他的政治上的巨大的生命挥霍,他的满腔激情化作一场幻梦,而文学替他完成了这个使命。在文学的这个国度里,他建立了自己盖世的功勋,受到了后人无上的推崇,曹植的生命得到另一种升华,让后人在感慨之余也不禁想:鱼和熊掌,得到一个就够了吧?而那些怀抱青春激情的人,读到这首《白马篇》的时候,无不会与诗中的游侠相视一笑,说:“你好,原来我们是一样的。青春就是要主动去选择,去做,去获得,去承受,你为我们每个人做出了榜样,我们跟着你走下去,直到自己的生命也释放出那灼热世界的光和热来!”

《白马篇》我们就整个讲完了,那我们本期的问题是:一个人在他毕生所追求的东西上失败了,却在自己所小看的东西上成功了,这样的生命算是什么样的生命呢?


(本文来自地瓜讲堂图书《我们这样讲经典,你喜欢吗》,经地瓜讲堂授权发布。

地瓜讲堂,100%传播经典。QQ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FM,欢迎搜索“地瓜讲堂”关注。)



点击“原文链接”购买《我们这样讲经典,你喜欢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植赞诗研究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浅谈曹植诗歌前后期风格_琪子真琪妙
谈曹植在建安时期“乐府之变”中的贡献( 北方文学)(王雪佩)
曹植的这三首诗《白马篇》《野田黄雀行》《杂诗·南方有佳人》,写尽了一生的风流与悲凉
建安三曹,一人一首代表作:曹操言志,曹丕多情,曹植豪迈纵横
天之骄子陨落后,被迫七步成诗,身为藩王,他又为何抑郁不得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