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福春的镜头里,一定有你的回忆

2021年3月13日上午

中国摄影家王福春

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享年79岁


他曾是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也是闻名遐迩的摄影大师。斯人已逝,那些被他定格在照片中的中国变迁、铁路印记、人间百态,永远留存。

1943年出生于黑龙江

1963年考入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

毕业后进入铁路工作

曾任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摄影师、编辑

1998年退休,现为自由摄影人

拍摄了《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人影像30年》

等十几部摄影专辑

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

第三届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

阿尔卡特大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人生的梦想

从一开始就和铁路连在一起


王福春的人生履历似乎很简单,离不开两个词:铁路和摄影。

他是一名铁路职工,也是一名摄影大师。他从一台借来的海鸥相机起步,北上漠河,南下广州,西奔格尔木,东至上海,乘坐列车几千次,行程20多万公里,拍摄了近10万张照片,成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唯一拍摄铁路题材从未间断的纪实摄影人。若把他拍的照片有形化,恐怕早已超过著作等身的高度。

起初,火车在王福春的镜头里唱着独角戏,在各种雪山莽原、田野阡陌中现身,色彩饱和得如同浸了水的织锦,绚烂华丽。

▲向上滑动

王福春拍摄的蒸汽机车

后来,火车旁边的人多了起来,从与火车平分秋色,到渐渐成为主角,虽然影像多为黑白二色,但生动的脸孔与表情,让照片更多了几分真实的温度。

▲向上滑动

王福春拍摄的火车上的中国人

时代的记忆

留存在积累了几十年的照片里


在王福春的照片里,留存着几代中国人对火车苦乐交加的集体记忆;也可以从中管窥铁路机车车辆的更迭换代,以及服务硬件和软件的变化升级。

上世纪80年代

铁路关键字是“绿皮车”和春运

  这个年代,铁路春运客流出现井喷,“春运”两字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随后,我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字眼。

那时“绿皮车”运行速度每小时60公里左右,夏天降温靠风扇,冬天取暖靠锅炉。买票难,上车难,长途列车的车厢里充斥着汗味、烟味、臭味,熏得人喘不过气。为了应对客流高峰,春运期间一度出现“以棚代客”的“闷罐车”。原本用于货运的棚车车底被改造后充当临时客车,设施简陋,环境艰苦,让坐火车成了一件考验体能和意志的事儿。

这样的旅途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但他们仍然会为了买到一张火车票、成功挤上列车而感到欣喜。透过王福春的镜头,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们“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向上滑动

1983年,哈尔滨至齐齐哈尔的列车,躺在担架上的旅客从车窗被送上车。

1987年,北京开往广州的列车上,旅客听着收音机消磨漫长的旅行时光。

1986年,从哈尔滨开往北京的T18次列车上第一次出现电视机,全车厢的人都抬头聚精会神地看电视。

上世纪90年代

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

改革开放加速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大规模的务工人潮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以及对家乡故土的留恋,登上了火车。

每趟车上都载着数不清、讲不完的故事。王福春的镜头不但记录下这些故事,还记录了那些交织蔓延在火车上的情绪:送别亲人时的依依不舍、情侣间的含情脉脉、小孩子的嬉笑哭闹⋯⋯

在那个即时通讯工具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在火车这个“小社会”中迅速熟悉起来。在车厢里打麻将、带着宠物上车,王福春当年拍下的这些有趣瞬间,在现在的火车上再也看不到了。当年令人苦不堪言的“闷罐车”,也在这一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

▲向上滑动

1991年,上海开往重庆的列车上,一家四口挤在过道的狭小空间里。

1994年,哈尔滨站蜂拥上车的旅客。

1995年,从武汉开往长沙的列车上,车厢太拥挤了,一名旅客躺在了硬座座椅靠背上。

1994年,沈阳至大连的列车上,旅客拿着时髦的“大哥大”。在那个年代,“大哥大”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1994年从北京开往沈阳的列车上,旅客在车厢里打麻将。

1995年,齐齐哈尔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在宠物狗旁吃方便面的女青年。

1997年,牡丹江开往长汀的列车上,列车员高举“放像车厢”(即电视车厢)字样的牌子走过。

1999年,从北京开往哈尔滨的列车上,一个年轻人在餐车里用磁卡打电话。

进入21世纪

铁路开始连续大面积提速

步入新世纪,时代进步、技术发展、生活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衣着打扮发生翻天覆地的电话,出行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不但要“走得了”还要“走得好”,不要“苦在囧途”而要“乐在旅途”。

铁路也越来越擅长“应需而变”“软硬兼施”。新型机车车辆、新型客运产品陆续出现,列车运行时速不断攀升,客运服务越来越好。尽管运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但出行环境已有很大改善。尤其是“Z”字头直达列车的出现,让曾经狼狈不堪的铁路旅行变得舒适而体面,“火车上的中国人”也多了些惬意怡然。

一条条新线开通,为更多的地方带来了繁荣之光,让更多的人走向了广阔天地。见证并感受着铁路种种变化的王福春说,很多时候,他都是带着一种激动、感恩的心情在拍照。

▲向上滑动

2006年,贵阳到北京的列车上,躺在卧铺上的母亲一边看书一边拉着女儿的手。

2007年,青藏铁路开通,藏族同胞坐着火车走出青藏高原。

2007年,北京开往拉萨的列车上,旅客在卧铺车厢里敷面膜、玩电脑。

2007年,一位老人在南昌到上海的动车组前拍照。

自2008年起

中国铁路迈进高铁时代

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开启了中国铁路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以惊艳世界的姿态飞奔,成为世界上高铁建设运营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也随着一条条高速铁路通车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拍“火车上的中国人”而出名的王福春,专心拍起了“动车上的中国人”。他感慨地说,彻夜不眠排队买票、千军万马挤“绿皮车”的景象已经一去不返,如今的火车是陆地航班、流动宾馆,网络购票、刷脸进站、高铁订餐、自主选座、列车Wi-Fi,让坐火车俨然变成了一种享受。

同时,昔日车厢里热络唠家常的情景也渐渐消失了。“以前火车上的旅客不介意被拍,现在旅客的防范意识增强了。”安静整洁的车厢里,大多数人都沉浸在电子产品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透着礼貌的疏离。

▲向上滑动

2008年,旅客在车上看列车电视。

2015年,一对新婚夫妇乘坐北京南至杭州的列车。

2015年,旅客带着导盲犬乘坐北戴河至北京的列车。

2012年,宜昌至汉口的列车上,孩子们捧着电子产品玩得不亦乐乎。

2017年,北京南至上海虹桥的“复兴号”列车上,旅客使用手机支付购买车上商品。

平凡人的生活

折射着整个中国的进步发展


王福春说,他是坐着提速的时代列车一路走来的。从“绿皮车”到空调车,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时代的进步“逼”着他拍出不一样的风景。虽然镜头里的很多铁路符号都变了,但“人民铁路为人民”没变,“让旅客体验更美好”没变。

王福春拍摄的影像中,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平凡人的生活。但在那些极其贴近生活的画面里,我们能看到奔跑的时代、流动的中国,能看到中国人五彩斑斓的人生,以及中国铁路加速发展的轨迹。

虽已年逾古稀,王福春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继续做着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带着对铁路的感情,对摄影的热爱,走完自己平凡且令人尊敬的一生。


不少网友都在留言缅怀他

↓ ↓ ↓


“火车上的故事从未消失”
今天的怀念
送给火车故事讲述者,王福春

编辑:谢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火车里的国民照
这列绿皮火车上,有个“移动自习室”
千姿百态:火车上的中国人(1986——2015)
春运的“黑历史”。。。
盘点近年中国12起列车脱轨事故 多发生在凌晨
火车上的中国人:30年间的巨变——这些场景以后难得一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