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工心脏,给心衰治疗多一个选择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也是目前心血管领域里治疗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疾病。


为了帮患者摆脱这一疾病,国内外很多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人工心脏,希望以此来替代患者已经衰竭的心脏。

由胡盛寿院士领衔的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经过多年努力,研制的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心”。

未来,这颗“中国心”将为我国众多心衰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心力衰竭 救治难题已持续多年

心力衰竭是全球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心力衰竭患病率和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因此,中国存在大量潜在需要救治的心衰患者。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其中心力衰竭患者约890万人。此外,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也容易诱发心力衰竭。

心脏移植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但供体心脏缺乏,且患者能否接受心脏移植要受到年龄、体重、免疫能力、并发症等诸多因素影响。多重因素使得能够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数量很少。2020年,我国心脏移植治疗心力衰竭总例数仅为557例,相当多的患者在等待匹配供心的过程中逝去。

虽然,近年来药物治疗领域已获得长足进展,然而终末期心衰药物治疗效果仍然有限,我国大量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急需更好救治。

人工心脏 “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

心脏就像一个泵,日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全身血液循环。人工心脏可以替代心脏的“泵”功能,起到发动机的作用,让血液不经过受损心脏,灌注全身。在这种情况下,全世界众多研究机构都将研发重点聚焦在人工心脏领域,希望用它来代替人类的心脏做功,满足人体供血的需要。

在现有的多种植入医疗器械中,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因而有“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之称。人工心脏产品对制造技术要求高,在临床应用中对手术、护理、康复也有较高要求。以往,人工心脏制造及临床应用技术一直被发达国家垄断。

在国际上,人工心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次技术迭代,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代大体积搏动血流泵,21世纪初的第二代机械轴承泵,以及目前最新的第三代磁悬浮轴承泵。

与前两代人工心脏相比,“全磁悬浮”以不接触轴承的离心泵为特点,体积更小,血液相容性更好,可以减少患者的血液淤滞和血栓形成,相比前两代技术显著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但由于制作难度高,截至目前,全球完全磁悬浮技术的人工心脏类产品数量稀少。

“中国心” 临床疗效堪比心脏移植

我国学者研发的创新产品“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CH-VAD”(人工心脏),拥有我国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中国心”。“中国心”的研发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进展快,已经迅速进入到第三代人工心脏技术阵营中。

作为医工融合创新的典范,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CH-VAD,具有体积微型化、血液相容性好和植入后感染率低等特点,是真正意义的全磁悬浮离心泵。

CH-VAD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心血管领域最复杂植入医疗器械的研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心力衰竭外科治疗已进入人工心脏时代!

目前,人工心脏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过渡治疗,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移植供体;二是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三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支持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

2017年6月,阜外医院在国内率先将国产第三代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并获得成功。从术后对“中国心”患者的追踪随访结果看,患者生活质量已经可以媲美接受心脏移植治疗的患者。

新的挑战 心室辅助技术须规范

人工心脏植入技术并非很复杂,但对医院以及医疗团队的要求比较高,除了需要心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的医生配合完成植入手术外,还需要心内科、影像科的医生对患者做出客观评价,做好患者术后康复以及长期随访管理。

今后,规范心室辅助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成为摆在医生面前新的挑战。因此,要加强对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培养更加专业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协作配合,才能保证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后,能有更好的临床使用效果。

要让人工心脏这辆“车”在高速路上开得又快又稳,就要制定好“交通规则”。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心室辅助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室辅助技术进行规范。

新规范也对医疗机构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技术门槛进行了明确规定,比如要求医疗机构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工作10年以上,床位不少于50张,每年完成的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病例不少于1000例;医生要有10年以上心脏大血管专业领域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取得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年以上等。

在未来,随着“中国心”不断完善,我国相关诊疗技术规范不断发展,专业人员培训不断加强,将使我们迈入终末期心力衰竭诊疗新时代,为心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为助力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视野”栏目将聚焦医学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打造高端医者智库,撷取创新亮点,凝练发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迄今最小磁悬浮人工心脏移植成功,地道“中国心”
心脏能生,就能再造!人工心脏拯救心衰,让心脏再次搏动
没有心跳,却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人工心脏”的那些事儿
全球首例!超小型人工心脏植入术在河南成功实施
这颗“中国心”终于来了 或可挽救1000万心衰患者|心衰|人工心脏
研发首款“磁悬浮”人工心脏,完成2200万美元融资,BiVACOR正在成为行业潜力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