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回家的时候,偶尔会听到同一个街坊的邻居聚在一起聊天。

内容五花八门,但都脱离不开身边的生活琐碎,比如谁家生了小孩,谁家的孩子至今还单身,谁家年前买了一辆车,买了新房子……

有一天听到一段这样的谈论。

A问,你儿子结婚的时候,你想女儿拿出多少钱来帮忙呢?

B回,还不知道啊,看女儿自己的心意。

C说,这种哪能看心意,你们知道F家吗,听说他们这次买了一套新房子,大部分是女儿的功劳。

D插话说,还有E家,他们家儿子结婚的时候,听说费用全部是女儿出的。

然后大家七嘴八舌说,你女儿那么厉害,开了两家店面,到时一定也都少不了,你就不用担心啦。

说这些话的人,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表面上这么说,也许心里都盘旋着另一个声音说,到时候看吧。一种莫名产生的看热闹心理,如果到时候实现,那么又会继续找新的比较点,形成新一轮的谈资;如果到时候没有实现,看B的失落就会变成一种心理满足,似乎以此在判断这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分量,以及这个家庭跟别人家比起来的优越程度。

B听完,情绪自然低落下来。

莫名其妙成为话题中心的B是我的一个远房阿姨,有一天她就跟我妈说,等小儿子结婚,家里翻新房子的时候,就让大女儿全权帮忙了。

这话的意思是我的大表姐理应义不容辞负担起小表弟结婚的大部分开支与房子的装修等费用。

我不知道这样的习俗是从什么哪里兴起的,但我所知道的是在一些小村庄这种情况几乎很普遍。阿姨家所在的农村几乎家里的老大都是这样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是女儿,不管嫁出去与否,如果家里需要,都要负担一大部分弟弟妹妹婚嫁的开支。

而这种负担,会成为一群闲来无事的妇人或一群聚众抽烟喝茶的男人们口中比较的谈资,家里的大孩支出多的,那么那个家长在人群中说话就会莫名地变得硬气。

听起来很莫名其妙的事,但却真实的发生在一些人的身边。

有一天跟表姐聊天,表姐说,她之所以盘下两个店面,是因为要更努力赚钱和攒钱,承担盈亏损失这种压力自然是大的,但相比世俗的比较和街坊的谈论,这点压力她宁愿承受。

谁让自己是家里的大姐。而且现在的她在整个村子里的名声被营造得很好,一路做生意,不但帮到家里很多,给弟弟妹妹安排了好工作,还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所以接下去的家里有的需要,自己就变得无法拒绝。但实际上这一路,其间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她说她厌烦这些世俗的比较,时常觉得很累,但又没有办法回避。

我不敢说我完全能够感同于表姐的这番感受,但这种别人家的孩子我从小到大是见识很多的。我记得自己大学毕业后出来工作的第一年回家,邻居就跑来直接问我说,你一个月工资多少,应该至少要有五六千吧?谁家的孩子也是今年毕业,在哪个城市工作,听说一个月工资有八千多。对方说出八千的语气还显得平常至极,言外之意是要不这大学不是白读了嘛!

这时不管你回答多少,他们其实无非是想大致依据你的工资程度,去推测出你在外面的世界混得好与否的程度。然后你会借此成为下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相互之间攀比的谈资,就比如你赚了五六千的工资,而别人赚的是七八千;大家都结婚了你还单着;你终于赚到了一万,其他人还都赚五千,但你还单着……不管如何,他们总归还是会拿出“别人家孩子”的不同来和你做比……就算你赚得多而且结婚了,但比你幸福的还会有……

人一旦有了比较的对象,就不会知足,口舌就像长了腿。林清玄说的,人生中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

这些莫名其妙的攀比标准,不可避免在发生着,甚至伤害着一些无辜的人。


可相比上一辈人的攀比,落到了我们身上,同龄人中大多并不喜欢被拿出去与别人相比过后所承受的落差,但无形中却在生活中成为了这样的人。

前年的时候,朋友X怀孕,还在公司上班的她,每天一样要来回两趟。

有一天她发来消息跟我倾诉,说怀孕实在太辛苦了,关键是她每天还要上班。

我问她说,是不是有一些孕期的生理反应,坐车或者上班过程中有不舒服的地方。

她跟说,倒没有。她不舒服的地方在于,她怀孕了,但男方的家里人竟然没有让她辞掉工作,回家安心休养的意思。

X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工作,在一个十八线的小城市。小城市下属的小乡镇,不同的乡镇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X跟我说,她们家乡的习惯是家里一旦有人怀孕基本上都会在家养胎。这一点她简直受不了男方家的态度。

X是忍受了极大的委屈,抱着一肚子愤懑的情绪跟我倾诉的。

我跟X说,为什么一定要待在家里休息,在城市里的普通上班族,怀孕了没有立刻就辞职的,一呢,除非工作性质特别,身体实在吃不消,否则在家休养并不见得会比在工作中好,孕期的情绪波动是很微妙的,你一天待在家里,除非有足够的休闲去处或者家人朋友足够的陪伴,要不情绪很容易局限在某一个小圈子里,不容易转移注意力,更不容易解压;

二呢,社会公共机制对于孕妇是有保护权益的,分化到了公司更是有一部分责任,你的工作和你在公司的岗位角色不应因为孕期而受到影响,也不应承担过重的工作压力。

除此之外,你还能享受到相对应的生育险和生育津贴。这是你工作了多年,理应享受到的正当权益,为什么要主动放弃掉?

X回说,关键是我们那边人只要怀孕都是待在家里休息的啊!她的家人现在都替她委屈呢!

X问我说,如果是你,你会工作到第几个月?

我回她说,应该工作到临产吧!

X直接在屏幕那头没有了声音。那时的我,孕期比X还大了两个月,手头上正有一堆等着处理的活动案。

X的委屈和抱怨在我这里找不到共鸣,并非因为我没有同理心,丝毫不会考虑到如果能在家休养是否真的就不会好于继续上班。而是,我和X存在于不同的环境和圈子里,我们所受到的干扰和影响完全不同。

特定的环境是最容易产生比较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不是取决于内心的感受,而是旁人的眼光。在一些小范围圈子里待久了更会误以为别人看到自己好的部分,也许就是自己过得好的部分。

在我的身边也存在着根本不需要那么一点福利保障和工资待遇的朋友,她们一旦身体上有特殊的情况可以做出更弹性的自我安排,比如辞职或者暂停手上的事业。

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我能安排好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处理好工作,然后给自己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心理建设。

幸福是比较级的,但并非与别人比较,而是与自己曾经的比较。你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以什么样的方式安顿好自己才是真正能感受到幸福感的事,至于真实感受之外的,都不应该影响到你。

这些是我说服自己的部分。


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造就的比较,进而导致的不满足比比皆是。

我也认同有比较才会有要求,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有比较才能对一些人和事看得更清楚,但生命又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它对应到每个个体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只需要用心完成它,而不是用它来比较。

就像《偷影子的人》里有一句话说,永远不要把人拿来比较,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你要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差异性。

而大部分时候,我们光是花了大部分时间在局限的环境里与他人比较,而忘了去找出那些差异性,以及跟过去也跟不断成长的自己进行比较。

蔡康永在书里《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曾说过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他说:

我们看到别人的孩子或伴侣,难免想比较:你为什么就不能像那个谁呢?嗯,对家人一定有期许,但最好别比较,比较多了,彼此都学得嫉妒和怨怼,毫无养份。

别人家的表象,那是展示的橱窗,造出橱窗里那些东西要多少代价,外人不知道。家人是要共度真实生活的,何必拿来和橱窗比较?

是的,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人生来规劝自己?为什么一定要是循规蹈矩的到了几岁就要做什么事?为什么要陷入旁人造就的攀比氛围里去跟这个现实较真?为什么要按着大多数人的轨道去走?

再细细想想,那些最后选择了一条并不是很多人走的路,独树一帜地闯出去了。而大多是人却永远也只能够是大多数人。


嗯,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做的最大的错事不是比较,而是同别人比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天夸“别人家的孩子”,听说过“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吗
【478】别总拿孩子当谈资
爱孩子,很简单,又不简单
孩子的童言无忌, 给你造成过尴尬吗? 哈哈哈哈哈第五个太尴尬了
恩诺教育:家庭教育 | 一场爱的修行
离婚其实是件令人羡慕的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