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学者入门,书法执笔法图解

初学者开始往往忽视这些基础训练,随着书写水平的逐步提高,渐渐就会感到不合适的书写习惯成为书艺进步的障碍,想要纠正却已积习难改。因此,学习者在入门时便通过加强基础训练,养成良好而科学的执笔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执笔无定法


执笔跟选老婆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大书法家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绝对标准的方法,只要手心留有活动空间,执笔灵便就行。



前人传下来的执笔方法很多,有龙眼法、凤眼法、拨灯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单钩法、双钩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双手回腕法,等等。


对于非研究者,不建议过多去钻研这些名词,了解执笔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或努力训练和适应公认比较合用的执笔方式便可。


二、科学执笔法


执笔无定法,话虽如此,却也并非无章可循。历代书法家在考察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笔规律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相对科学的执笔方法,对初学者而言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说你一方面告诉我执笔无定法,一方面又说有一定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好比美食,它有最科学、最有益的搭配比例和吃法,也有最适合你自己的吃法。如果你已经有最喜欢的吃法,比如蘸酱吃,比如你用左手吃最顺手,那么,吃下去就可以了,不存在错与对的问题。如果你家有刚学会吃饭的小孩子呢?你肯定会尽量为他选择科学、营养的饮食方式。一样的道理。


好了,继续讲。


什么是最常用而且比较科学的执笔法呢?历代公推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相传是由“二王”传下来的,唐代陆希声得到后,再传至宋代钱若水,才公开出来。


三、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也称五字执笔法,以“擫、押、钩、格、抵”五字诀阐明了五指的作用。


①擫(yè):指“五字执笔法”中拇指的作用。擫即指按之意。以拇指骨上节出力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如吹笛时以指擫住笛孔一般。


②押:亦作压,指“五字执笔法”中食指的作用。押有约束、管束之意。用食指第一指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和大指相对地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


③钩:指“五字执笔法”中中指的作用。在大指和食指将笔管约束住的情况下,再以中指的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笔管的外侧。


④格:指“五字执笔法”中无名指的作用。格有挡住之意。无名指用指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揭”,揭有挡住和往外推之意。


⑤抵:指“五字执笔法”中小指的作用。抵有托着之意。小指衬托于无名指之下,以增加力量,挡住中指的“钩”。


五指执笔法使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将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对立而统一于笔管。五指执笔,其中留有空间,执笔就轻松自然,用笔也能灵活自如。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他这里虽说无定法,其实“虚而宽”正是“指实掌虚”这是一定法。“实践证明五指执笔法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五指执笔法,有一套口决:


大指食指对着捏,

中指向里顶勾天,

无名指头向外顶,

小指帮忙不要歇。

指虚掌实虎口开,

腕平掌竖笔直立。


四、执笔要领


1、指实掌虚


“指实”,即五指齐力,力聚管心;“掌虚”,即手掌空虚,形同握卵。实践证明:指实就能和稳定;掌虚就会用笔灵活。而要做到指实掌虚,最好采取人们常用的“五字执笔法”。


2、管直腕平


管直,指笔管与纸面垂直;腕平,指手腕与纸面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管直则锋正,锋正则能够“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以利用笔四面势全,八方出锋;腕平肘则自然会提起,这样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掌竖则管直,因而强调执笔要竖掌。其实不然,管直并不取决于掌竖。从五指执笔法的各个手指的作力点来看,五个和指在笔管的上下左右均匀布点,四面八方平衡用力,这样自然将笔官执得竖直。如果将手掌竖起来,腕部肌肉便受到牵制,处于紧张僵硬状态,既容易疲劳,又不便于运腕,尤其是写大点的字,更加感到不便当;倘若站着写掌则根本无法竖起来。因此我们认为,和不一定要掌竖,而以掌面同纸面成45.夹角为宜。为了便于掌扫这一要领,可先将右臂松驰,垂身侧,手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并保持原样,抬至桌面书写位置,然后,左手再将毛笔递给右手,按五字执笔法的要求执住。(其实并非时刻都要垂直执笔,只是大致保持这一状态,便于应付各种书写上的变化需要)


3、松紧适度


执笔要不松不紧,灵活掌握。一般情况是:写大字或初学写字执笔宜紧些,但也不能过松过紧。执笔过松,运笔无力;执笔过紧,指死腕僵,转换不灵,甚至发抖。张旭给颜真卿传受笔法说:“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


世传王献之幼年练字,其父王羲之从身向后突然抽他手中的笔,竟没有抽动,因而得到他亲的称赞。不少人常以这个故事,作为传授笔法的要诀;也有些仿效此法以检验自已执笔的松紧程度,实不足取。且不说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如果执笔真的紧到了如此地步,怎好动笔写字?“不然,则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苏轼《论书》)


4、高低相宜


执笔高低可根据字的大小和不同字体灵活掌握,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说,写大字宜高些,写小字宜低些;写行草书宜高些,写楷书宜低些。


执笔高度要根据字体的类别、大小和笔管的长短而定,一般来说,写小字执笔要低些,离笔头一寸左右,太低了笔画局促不自由。写中楷或大字,执笔要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和草书笔管要再执高一些,约三寸左右。执笔越高,回旋的幅度就加大,更便于挥运。但过高了,影响用笔力度,下笔飘浮,无力无筋骨。执笔太低则使转笨拙。


五、关于执笔的更多知识


1、枕腕、悬腕与悬肘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腕来书写。


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是写大字与草书的常用书写方式。世传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蒂,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以此表示他功力有多深。


其实书法君完全不认同这点,一是我不认为米芾会悬肘写小字,即使偶尔如此也是表演或标榜所需;二是小字悬肘纯属吃饱了撑的,很多书法家故意悬肘以示功力深厚,我实在觉得大可不必。除了特殊场合,写小字很少需要悬肘,故意悬肘更无必要。


当然,初学者悬肘练习对毛笔的掌控力度与稳定度是有必要的,能悬肘应该成为一项基本功,但没必要刻意悬肘来创作。正如我们扎马步练功,却没必要扎着马步来打拳。


2、执笔的高低与松紧


毛笔执得高,毛笔活动范围大,运动灵活性强,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写行书和草书。但由于执笔高,手中之力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远,笔画容易浮滑。相反,执笔低,笔力易于到达笔尖,笔圆较沉稳,有利于写篆书、隶书及楷书。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寸),使笔画稳健些。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


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指疼痛。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3、运指、运腕与运肘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小楷或寸楷(一寸见方的楷书字)时,手腕(手拿根部与胳膊下端相连的可活动部位)枕于桌上,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手背与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夹角,古人称其为“脱平掌竖”,握笔的食指与拇指间形成如“凤眼”状的扁圈,这种执笔法叫“凤眼”。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措字,不能用枕腕法来写了,一则手指拨动的范围很小,写不了大楷字,二则手指拨动大了笔就倾倒,会出现病笔,应该用运腕法来写。运腕法,手腕必须悬起,手掌自然放松,手背与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如果写再大些的字用悬腕法,因为肘关节枕在桌上写竖画时很容易写歪了。所以,写大字时,手臂一定要悬起,即使是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悬起手臂练也是相当有益的。写斗大的大字,不仅手臂要悬起而且人要站立起来书写,这时执笔的手掌也随之而平缓放松,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与桌面成平行状。古人称之为“平覆式”。这时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上下运动,写大字时是以运肘与运腕相结合来完成的。除了小楷以外,我们不赞成纯粹用运指法来写毛笔字。有的人练悬肘写大楷,手臂、手腕虽然悬起来了,但仍处于静止僵死的状态,书写时还是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而且笔杆倾倒得很严重。这就失去了悬肘的意义。悬肘应该尽量少运手指,而以腕、肘的运动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笔杆也不是一定要始终垂直于纸面,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杆可以略作自然的倾侧,但幅度要小,一般应让笔杆保持大致垂直状态,这样便于毛笔向任何方向和位置运行。


4、写大字时执笔法


站着写大字,通常采用捻管执笔法,即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捏住笔杆上端,高高提笔,仍要求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这种执笔法适合书写大字,或者书写行草与狂草。用提斗笔书写特大的字或题壁,即用拇指贴夹住笔杆内方,力量由内向右用力,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抓住园斗外面,用力方向与拇指相对,小指则贴在下面,高悬肘腕,以臂代替笔杆的运转,这种执笔方法叫“提斗抛笔法”。


另一种写特大字的方法是“双手回腕法”。它是用左手握住笔杆的上端,由左内向右外用力;右手握住笔杆的下端,由右外向左内用力。这样,双手齐力,气势豪迈。这种方式适用于比较大且重的毛笔,垂直于地面创作书法。


结语


关于如何执笔,由于古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每个人在艺术实践中的认识不同,历代书法家对执笔方法有各种主张和方法。但总的来说,最普遍公认比较合理的执笔法,是五指执笔法,初学者最好以此法习字,为以后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不管什么执笔法,都必须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笔规律,做到既“稳”又“活”。所谓“稳”,就是笔管在手中要稳定;所谓使笔灵活自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掌握“指实掌虚,管直腕平,松紧适度,高低相宜”这四项执笔要领。


:关于执笔要领,也有另一种总结,大意差不多。我特别列在下面,供有兴趣的朋友研究。


五指执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1、指实

就是手指执笔要有力量,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内侧拇指中部骨节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圆如马镫形,这样五指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使之松紧适度。太紧,运转不灵;太松,使不上劲。指实,才能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稳定。”


2、掌虚

就是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曲指塞掌,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好像手心里拿着了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容易把字写得健美。


3、掌竖

就是执笔时手掌要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


4、腕平

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管直则锋正,这于运腕、掌声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


5、管直

执笔写字时要尽量保持笔管纸面垂直,使笔画容易保持中锋。但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笔管有时要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六、运笔手法

执笔时手需注意四个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七、运笔腕法

枕腕:即将手腕枕于桌上写字,只靠手掌运笔,范围较小,不宜书写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写字,范围变大,宜写中字。

悬腕:将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势固定,由手掌及肩膀运笔,活动范围大,宜写大字,为三法中最难者。

另外执笔时需稳固,支撑点出力,协助运笔,惯力于活动处,保持姿势优美,挺背正视,切记!




八、执笔松紧

执笔的松紧自古即有多种论解,求紧者是因为执笔时紧才能拿稳,不使字无力,求松者是因为若拿笔太紧,会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其实他们意思都相近,只是重点论分不同罢了。

拿笔太松,运笔时易脱笔,手上无劲,当然拿不稳;拿笔太紧,则有碍运转,一样不好。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之道。




九、运笔方式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总之,书法教学:运笔方法 - 山间溪流 -   山间溪流的休闲屋 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五、运笔要领


运笔的方式前面已经谈过了,接下来就是要发挥它的要领,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5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执笔法图解
书法技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学习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练习书法常识 及书法的知识有哪些
写毛笔字时,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执笔?
标准的毛笔握笔方法和握笔姿势(附毛笔的握笔方法图解)
腕法、身法、笔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