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罗锅不但不是爱民的好官,还是个靠文字狱得宠的坏种|文史宴
userphoto

2022.09.17 广东

关注

文/侯杨方

《宰相刘罗锅》一剧走红,给刘墉塑造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但这个形象跟史实是不符的。真实历史上刘墉靠扩大文字狱得宠,但因为资质不及乃父,终乾隆一朝也没能当上大学士,把乾隆熬死之后才过了把大学士的瘾。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和电视剧塑造的非常正面、幽默、轻松的形象不同,真实的刘墉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他本人宦海沉浮,几十年的仕途也是历经了波折,而且靠文字狱发迹,非常不光彩。

刘罗锅高开低走

刘墉,字崇如,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父亲刘统勋。因此,刘墉拥有一个特权,即恩荫。他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以恩荫举人的身份考中了进士。

普通老百姓如果要考到进士的话,首先要考中秀才,这就很难了,然后是举人,就更难了,再接下来是考进士,可谓难上加难,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

但是刘墉不一样,他有恩荫,不用先考秀才再考举人,他的起点就是举人,直接考进士。当然考得也相当不错,以他的才学,即使按照惯例一步一步考,也能考中进士,但毕竟由于恩荫,他的起点和别人就不一样。

刘罗锅的老爹刘统勋

在乾隆心目中地位很高

刘墉的考试名次非常靠前,进入了翰林院,但是他的官场生涯并不是特别顺利,比他父亲差远了,与和珅、王杰这些人就更不用比了。

他首先担任了知府,这就非常糟糕了。因为清朝的时候如果从翰林院下放到知府开始干起的话,那就很难再提升了,非常难。这就不如一直在中央待着,在皇帝身边,比如入值南书房之类的,就能很快升上去。

他的开局很不好,当了山西太原府知府。按理说这个还不错,起码是个省会。但很不幸,他由于下属贪污受贿,被以失察罪革职。当时刑部给出的初审结果是判处死刑。

清朝有个特点,大臣犯罪后三法司会审给出的结果都是很严重的,动不动就是死刑,皇帝则可以从宽赦免。当然如果皇帝本来就瞧你不顺眼,就可能直接处死了,如果皇帝不想杀你,哪怕是判了斩监候,过几年也能翻身洗白。

乾隆说,刘墉是大臣之子,如果查实跟底下那些贪官污吏有“馈送情事”,那就罪不容诛。皇帝话说得很严厉,但留有转圜的余地,最后也是从轻发落,发往军台效力。

这是刘墉在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栽的一个大跟头。

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次,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征准噶尔的时候,他父亲刘统勋因为逃跑被处置,他也被抓起来了。后面乾隆又赦免了刘统勋,他也被释放,重新回到翰林院当编修。

总的来说,刘墉的宦海其实不是太成功,乾隆十六年中的进士,十五年后还是个知府,基本上想入阁成为大学士那是无望了,但没想到他活得很久,连乾隆都给熬死了。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那时候刘统勋已经去世了,乾隆非常怀念他,就想到他的儿子刘墉。乾隆说刘墉“学问尚优,人亦似有出息”,就让他“服阕来京,着以内阁学士用,遇缺即补”。

这就非常厉害,当了内阁学士,只要有缺了立马就补上。这在清朝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当时人多缺少,可能三四十人就等着一个位置,而刘墉相当于有了优先权了。

乾隆让他在南书房行走,后来又任命他为江苏学政。学政在清朝不算是正式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钦差,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兼任江苏学政,管理江苏科举的事情。

靠文字狱讨乾隆欢心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刘墉来到江苏金坛,有一个叫殷宝山的人给他送了一篇诗文。乾隆年间文字狱兴盛,刘墉政治敏感度高,觉得这诗文有问题,有怀念明朝的句子,立马揭发。起初要判殷宝山死罪,后来乾隆开恩,把他流放到东北去了。

非常巧的是,就在同一个月,江苏东台有一个监生蔡嘉树,唆使如皋民人童志璘(蔡嘉树家的总管)向刘墉告发东台举人徐述夔。

当时徐述夔已经去世多年,生前是个蛮有名的诗人,在他的诗集中,有两句诗,“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

什么叫“大明天子”,是明朝皇帝吗?“壶儿”,是骂满洲胡人吗?“明朝”本来是指明天,诗中说像公鸡一样振翅,飞到都城,是寓意科举成功的意思。但这个看你怎么解释了,如果深文周纳,把“明朝”理解为明代,“一举去清都”,还要一举打到清朝的都城,那就严重了。

所以文字狱这个东西就是罗织罪名,胡乱附会。乾隆一看,可能当时心情也不好,非常生气,要求严厉查处。

蔡嘉树为什么要告徐述夔呢?因为他和徐家有田地纠纷。起初他们家将一处田地以两千两卖给徐家,因为里边有祖坟,过了几年想要赎回。

按理说,赎回的话要么原价,要么加点价。以前是两千两,现在他却只肯用八百两赎回,徐述夔两个孙子当然不乐意,就闹纠纷了。

最后蔡嘉树气急败坏,告发徐述夔有反动言论,从县里一直告到江苏巡抚,都没人理他。

为什么呢?因为一来大家很清楚,土地闹纠纷,你很明显没有理,所以想要用文字狱整人;二来徐述夔都死了好多年了,那些个诗都是几十年前写的,这文字狱一旦兴起,追究起来的话有失察之罪,所以大家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折腾。

但是没想到刘墉非常警觉,马上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乾隆。这个奏折现在还保留在《清代文字狱档案》中:

“臣在金坛办理试务,有如皋民人童志璘投递呈词,缴出徐述夔诗一本,沈德潜所撰徐述夔传一本,并称徐述夔已故,既见此书恐有应究之语,是以呈出等情。臣查童志璘是否挟嫌,有无教唆之处,应行地方官究问。其徐述夔诗语多愤激,而沈德潜所作传内有伊弟妄罹大辟之语,或者因愤生逆,亦未可定。其所著述如有悖逆,即当严办;如无逆迹,亦当核销,以免惑坏人心风俗。”

此案最后判徐述夔“锉碎其尸,枭首示众”,两个孙子也被斩首。

刘罗锅靠扩大文字狱得宠

整个案件就是刘墉一个人揭发的,这是乾隆皇帝自己说的。他指责江苏的地方官员思想迟钝,让这些反动诗文,包括沈德潜的反动传记,流传了几十年,没人管,若非刘墉据实奏报,就成漏网之鱼了,所以功劳最大的就是刘墉。

这是乾隆朝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字狱,刘墉在当中立了首功。乾隆开始信任他。

乾隆活着的时候没捞着好

两年后,他被任命为湖南巡抚。刘墉在任内倒还政简刑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又到了南书房,管理国子监事。

在左都御史任上,因为与和珅等人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污及纵容下属一案有功,被授予工部尚书职务,充任上书房总师傅。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署直隶总督,两年后被授职协办大学士。但是没想到,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他因“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被降为侍郎衔。

本来他作为协办大学士都已经入阁了,离大学士也就一步之遥,没想到又被降职为侍郎,所以他的仕途非常不顺。一直到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才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署吏部尚书,不久实授。

为什么他经常不去上书房呢?为什么会有懈怠呢?这可能跟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刘墉的一次挫折有关。

清朝内阁有协办大学士、大学士,大学士出缺的话一般都让协办大学士补授。当时刘墉任协办大学士已经很多年了,他听闻大学士嵇璜、曹文埴有告老回乡的想法,但不被皇帝应允,可能他想让这两个人赶紧退休,好让自己补缺,于是就在里面传话,把乾隆讨论这个事情的一些话给泄露了出去。

乾隆知道了以后,就说“似此言语不谨,此时岂可即以刘墉实授,以遂其躁进之私耶”。意思是像你这样不谨言慎行的人,我怎么可能让你补缺升任大学士呢?

最后乾隆让他非常喜欢的陕西籍状元王杰担任大学士,而且没有经过协办大学士这一级,直接破格晋升。

这件事可能让刘墉受到相当大的打击,对于上书房的事就有点懈怠了,被乾隆降为侍郎,来回打击,非常惨。到乾隆晚年的时候,刘墉就有点不思进取了。

有一次,乾隆召见新选知府戴世仪,他感觉这个人稀里糊涂的,不胜任,就问刘墉的意见。刘墉心不在焉,说“也好”,惹得乾隆大为恼火。

刘罗锅跟和珅

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刘墉几次被乾隆打下去,早年的时候还差点被杀头,就有点不想干了。但是没想到他活的时间非常长,身体特别好,比他爹好多了。礼亲王昭梿也见过刘墉,说他“年八十余,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射人”。到了嘉庆年间,刘墉终于当上大学士,八十五岁去世。

这就是刘墉的一辈子。电视上的刘墉非常正直、善良、幽默,与和珅进行激烈的斗争,其实不是这样。他私心非常重,还是一个操办文字狱案的黑手,用别人的脑袋换来自己的顶子,不过他的仕途也不顺畅。


本文节选自侯杨方《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该书是有清一代诸多名臣的传记,纠正了很多错误的俗见,对清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罗锅江阴造文字狱
清朝宰相刘罗锅,真配称“好官”?其实,他比贪官和珅更可恨
刘墉:为了能升职加薪,我连脸都不要了 | 循迹晓讲
明哲保身办错案:清朝文字狱中的“刘罗锅”
史书一段记载,揭开了刘墉的真面目,学者:颠覆了影视形象
历史上的刘墉刘罗锅是什么样子的?你了解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