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琴手势的文化意蕴

《唐书·艺文志》有《赵耶利琴手势》一卷。宋《崇文总目》之《乐类》也记载了《琴手势》—卷,为左右手势并图21种。南宋田紫芝《太古遗音》录33势并图(右手16,左手17,明初又经袁均哲和朱权等人整理)。明代朱厚爝《风宣玄品》载32种并图。明蒋克谦《琴书大全》载33势并图。清末顾梅羹以《太古遗音》为基础,依据前代记载总结为36势,详细地记录在《琴学备要》中,此虽非成于宋明,但所载内容可以反映宋明琴人对手势的认识。《琴学备要》所载36种抚琴手势皆有“兴词”一首,皆是用"比兴”手法创作而成,观物取象喻手势,融通经义释琴理。受儒学熏养的弹琴者认为,习琴,不能仅练习指法手势,还要理解手势之意蕴。故“兴词”不可不读,而读“兴词”之法,亦不能泛泛一观。“兴词”用典精深,不加考究,终不能领会其意。本文以浅薄学识略考《琴学备要》所载抚琴手势“兴词”之用典,以期阐释每种手势的文化意蕴。愿拙见能抛砖引玉。


右手手势


顾梅羹


顾梅羹《琴学备要》第116页载宋《太古遗音》“右手十七图势”,观其文可知,《太古遗音》所载右手手势16势,无“春莺出谷势"和“鹰隼捷击势”,明徐上瀛《万峰阁指法閟笺》有此二势之名,顾梅羹取其名称,并按照原“兴词”的体例,作词补足。


1.举指(起势):春莺出谷


唐《赵耶利手势图》、宋《太古遗音》无此手势,顾梅羹补,并依照体例创作“兴词”:“相彼春莺,出谷迁林;莺爰振其羽,将嘤其鸣;譬右指之初举,待挥弦而发声。”右手起势绰约低昂,翩翩欲举,其形态如同正在振羽的春莺,一为张口鸣叫,一为飞翔出谷,故云“春莺出谷”。唐有乐舞《春莺啭》,时常演于宫廷,可见古人对春莺之喜爱。

弹琴者起手触弦之前,身体己经进入状态,挥弦发声是手势的自然生发。左右手起势是抚琴手势中唯二不触弦者,但其他各势都从起势化成,顾梅羹将其单独列出不失为卓见,所补“兴词”亦具原词之妙。此势“兴词”中的“振羽”指飞鸟震动羽毛,如《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春莺“爰振其羽”是其生命中某刻之状态,顾梅羹取其象、用其名。“振羽”又是古乐章的名称,《礼记·仲尼燕居》中子曰:“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郑玄认为《采齐》《雍》《振羽》都是乐章的名称,孔颖达进一步认为,《振羽》就是《诗经·周颂》中的诗乐《振鹭》,在礼制仪式结束之时演奏,“言礼毕通彻器之时,歌《振鹭》也”。

以“春莺出谷”喻起势不仅因其声其势与弹琴手势相似,更因二者都蕴含着无限可能。生发出一曲音声,宣扬正声德音,仅是表面层次;弹琴者经历心灵的旅行,亦是潜藏在挥弦之初。



2.托擘:风惊鹤舞


一鹤孤立在梁,有遗世独立之姿,“风惊鹤舞势”所取乃是仙鹤微张双翅临风鼓舞之态。其“兴词”云:“万窍怒号,有鹤在梁;竦体孤立,将翱将翔;忽一鸣而惊人,声凄厉以弥长。”

“将翱将翔”见于《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诗句在儒学经义系统中的主旨是颂扬好德不好色的“古士”。正义曰:“早朝于君,君事又早,终闲暇无事,将翱翔以学习射事。弋射凫之与雁,以待宾客为饮酒之羞。古士好德不好色如此。”

“兴词”中的“将翱将翔”者亦非表面上的仙鹤,而是弹琴者。具体而言,一指弹琴者右手托擘的姿势,二指使用“托”和“擘”两种指法时的心灵状态。“一鸣而惊人,声凄厉以弥长”则是“托”和“擘”的音声效果,二者皆以大指触弦得声,声偏沉重。“擘”时指甲背面触弦得纯甲声,“托”时琴弦从大指的指面经过指甲尖得甲肉声,前者凄厉后者弥长。“一鸣惊人”典出《韩非子·喻老》,本意是以"鸣必惊人”之鸟比喻韬光养晦的楚庄王,此则"兴词”援引“一鸣惊人”,侧重的是鹤惊风而鸣的音声效果。



3.抹:鸣鹤在阴


“鸣鹤在阴势”取鸣鹤展翅之态,其"兴词”云:“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惟飞指以取象,觉曲高而和寡。”《周易》载包牺氏法地象天观物“取象”作八卦,《庄子·天道》亦云圣人“取象”。取自然事物之“象”也是古人创设抚琴手势的重要法则,不独此势。

《周易》中孚九二之爻辞:“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在处内居阴的情况下,犹能履不失中,行不失信,魏王弼称之为“任其真者”,他们“不私权利,唯德是与,诚之至也,故曰我有好爵,与物散之。”孔颖达认为这样的人能够“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如鹤之鸣於幽远,则为其子所和”,并作进一步引申:“诚信之人,愿与同类相应,得诚信而应之。”对于精通儒典的古人来说,将手势命名为“鸣鹤在阴”,“任真”“诚信”“唯德是与”等意蕴就自然地渗透在抚琴指法中。

“鹤鸣九皋”见于《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言古代贤者身隐而名著,笺云:“皋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兴者,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在意蕴层面,“兴词”传达出贤者德行影响深远之意;在音声风格层面,隐隐有以“清”为上之意。“托”“擘”得声凄厉弥长,“抹”弦得声则"清音落落”。

“乐”为“德之华”,孔子在齐闻“韶”,“诗乐”中有“雅”,二者皆为“德之华"的典范。贤者隐于民间,其德为人传颂,其声为德行之自然生发,故得"清音”,故“自合韶雅”。合乎韶雅,却不合俗好。跟随古代贤者的脚步,飞指取象、追求雅正之声,就会发现能够相和一曲的同伴越来越少,生出“曲高而和寡”之感。“曲高和寡”见于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曲弥闻,其和弥寡。”

鹤鸣在阴,若得同类相应,和寡也无妨。



4.挑:宾雁叩芦


右手食指“挑”的手势与鸿雁南飞时口衔芦草的动作相类,其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季冬之月,雁群己感到阳气之动,准备飞往北方,故《礼记·月令》云季冬“雁北乡”。至孟春,自南返北,“鸿雁来”。仲秋疾风乍起,雁群又准备动身,自北回南,《礼记·月令》云“盲风至,鸿雁来”。季秋“鸿雁来宾”,云“来宾”即以鸿雁为客,在古人的思维系统中,鸿雁“不以中国为居”,雁群南北迁徙随的是阴阳变化。依照周代月历,季秋时雁群虽然已经有南飞之势,但是尚未大举迁徙,北方仍然可以见到,就如同“客止未去”·。《逸周书·时训》亦云“寒露之日,鸿雁来宾”。故“宾雁叩芦势”中称“宾雁”。

古人认为雁群南飞之时口衔芦草是为了自卫,《尸子》有鸿雁衔芦捍网之说,《淮南子·修务训》有“(雁)衔芦而翔,以备矰弋”,即防备系有生丝的短箭。“宾雁叩芦势”所取当不是自卫之义,而是鸿雁衔芦的动作。弹琴者以大指的指甲尖抵住食指“箕斗”,将食指推出,"挑”弦发声,动作与鸿雁衔芦草而飞颇有相似之处。

“兴词”中的“将以依仁”一指雁群对温暖的依归,一指琴声之发以“仁”为依归。《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琴声应是依仁游艺的表现。因北雁南飞有委弃离去之意,其声"哀”而动人,又合乎《礼记》“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5.勾剔:孤鹜顾群


弹琴者“勾"弦时中指的根、中两节弯曲,“剔”弦时中、末两节弯曲,皆低于右掌,如孤鹜之首低昂顾盼,其他四指形同鸟儿张开翅膀。此势之形极似高飞的孤鹜俯首顾盼同伴之态。其兴词云:“孤鹜念群,飞鸣远度;堪怜片影,弋人何慕;与落霞以齐飞,复徘徊而下顾。”

鹜为野鸭,而“兴词”之意与唐杜甫《孤雁》诗意颇有相通之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宋李复亦有《孤鹜》诗云:“孤鸾何时失旧群,空郊迥立如长人。疾风拂地忽惊顾,欲起不起低昂频。”李诗绘孤鸾频频俯首昂头之形,甚是生动;杜诗通此势之神,更为感人。

“兴词”中的“弋人何慕”化用汉扬雄《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本意是贤者隐于浩渺之高处,暴乱者无法寻到。此处“弋人”对高飞的孤鹜有羡慕之意,但只见高飞之自由,不解失群之忧伤。“与落霞以齐飞”见于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绘鹜飞之英姿;“复徘徊而下顾”又可见失群之神态。



6.打摘:商羊鼓舞


商羊是传说能够预知降雨的一足鸟,其传递雨讯的方式是舒翅鼓舞。因一足而舞,行状踽踽,孤独无依。右手无名指“打”“摘”琴弦的动作和商羊独足而舞的情形相类,其兴词云:“有鸟独足,灵而知雨;天欲滂沱,奋翼鼓舞;屈名指以临弦,象其行之踽踽。”

《孔子家语》载:“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宫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昔有童子屈其一足,振讯两肩,而跳且瑶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水为灾。’顷之,大霖雨,水溢泛诸国,伤害民人,唯齐有备不败。”

王德明认为此典改写自《说苑·辨物》。反对谶纬神学的王充在《论衡·变动》中认为商羊虽无能力使天下雨,但它是可以预知雨讯之物:

“夫天能动物,物焉能动天?……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矣。故天且雨,商羊起舞,非使天雨也。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故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固疾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之说至晚出现于汉代,且是作为民间歌谣传唱,儿童亦能模仿其姿态,可见家喻户晓。后人虽未曾见过商羊鸟,但其形象已然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抚琴手势中。



7.大撮:飞龙拏云


“大撮”取飞龙舞爪之态,弹琴者抚弦时中指和大指撑开,内面分别触弦,由舒张而向内拨弦,大指的“托”与中指的“勾”同时发声,得两声相合后含威而止,其余三指翘举,傲然助威。此势庄重威武,其兴词云:“灵物为龙兮,非池可容;头角峥嵘兮,变化无穷;位正九五兮,时当泰通;攀拏而上兮,滃然云从。”

《周易·上经·乾》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乃位乎天德”。历代儒者皆认为龙居于天位应因其“德”,“飞龙在天”便是圣人得天位的理想状态。王弼注:“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睹,不亦宜乎?”唐孔颖达认为:“言九五阳气盛至於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圣德之人兴“王位”,即“位以德兴”;居王位而能叙其圣德,泽被苍生,为“德以位叙”。“圣德”与“王位”相得益彰,诸事自然“泰通”。以上是从“天德”“天位”讲起,王夫之《周易内传》亦讲“纯乾之德,积清刚而履天位”,实则是从“人”从“己”讲起,“德”为“自致”,是个体主动去“积”、去“健行”的结果:

“天下莫测其所自,在己亦非期必而至;唯不舍其健行,一旦自致,故为‘飞’之象焉。豁然一贯而天德全,天佑人助而王业成,道行则揖让而有天下,道明则教思垂于万世,占者弗敢当,学者亦弗敢自信,故圣人作而天下‘利见’之象。唯君子为能利见之,则尧、舜、周、孔之已没,乐其道而愿学焉,亦利见也。”

圣人得天位转向了君子行健修身,政教色彩淡化,生命智慧增加,更切合琴意。



8.齐撮:螳螂捕蝉


从手势的外形而言,“齐撮”是食指的“挑”和中指的“勾”(古人有用无名指的“打”)齐下发声,其手势如同螳螂捕捉鸣蝉时,螳臂一前一后,蓄势待发。

从意蕴而言,“螳螂捕蝉势”首先认同的是被捕捉的“蝉”之性,其性孤洁,其鸣为自乐。其“兴词”云:"蝉性孤洁,长吟自乐;螳螂怒臂,一前一却;谓齐撮而复反,取其状之相若。”

唐虞世南《蝉》诗云:"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古人眼中,蝉以清露为食,是高洁品性的象征,它的叫声自然也不是为了取悦世人,而是自娱自乐。故,“螳螂捕蝉势”取螳螂捕食之状,却不取其攻击与杀伐,恐人误入歧途,“兴词”起句便以蝉性补之,旨在告诫弹琴者,“齐撮”求的是高洁之性、自乐之趣。



9.轮指:蟹行郭索


“郭索”指螃蟹爬行貌,“轮指”手势取蟹横行之态,其意取于《周易》“离”卦,其“兴词”云:“蠏合离象,赋性侧行;内柔外刚,螯举目瞠;观其连翩之势,似夫轮历之声。”

《易》云:“离:利贞,亨”。孔颖达认为“离卦之体,阴柔为主,柔则近於不正,不正则不亨通,故利在行正,乃得亨通。”离卦以柔顺为主,但柔顺太过又容易趋向邪肆,必“贞”而后才得亨通。“贞”即“行正”,即“柔处于内而履正中”。“轮指”以无名指、中指、食指次第“摘”“剔”“挑”同一根弦的同一位置,连得三声。单纯的“挑”可借大指之推力,“摘”“剔”在触弦之前都有手指向内行的蓄势过程(欲前先后),“轮指”中的“摘”“剔”“挑”除三指本身之力量,仅得腕部轻微之助,其力道偏柔,合乎“离”柔顺之象。而“离之为德,须内顺外强,而行此德则得吉也。"“轮指”虽依仗微薄之力,但出指须迅速敏捷,得声清脆,且声声连贯。内在柔顺只是“离”之一面,“若柔而不履正中,则邪僻之行”,若“轮指”只有柔顺,手势会流于花俏,琴声便趋于淫靡。

“轮指”运指的表象亦合乎“离卦”之“丽”。《彖》辞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宋朱熹也认为:“离,丽也。阴丽于阳,其象为火,体阴而用阳也,物之所丽,贵乎得正。”“离”之象美极,而极美之“柔丽”要符合“中正”之标准,才不带媚态;自然万物,得其正者方可称“丽”。"轮指”是抚琴手势中极为好看者,若失其正,易流于媚俗。柔和则吉,正直则亨,若能把握内柔外刚之法,连翩之势,自然端庄。



10.泼剌:游鱼摆尾


 

今日抚琴指法中,“泼”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尖次第稍出,向内拨弦发声;“剌”为三指指甲尖向外拨弦发声,“剌”出之后,三指挺直。宋代(及宋前)“泼”“剌”指法与今日相似,取游鱼摆尾的动作,只是无名指很少触弦,多只用食指和中指。其“兴词”云:“雷雨作解,扬涛奋沫;鱼将变化,掉尾泼刺;爰比兴以取象,骈两指而飘瞥。”

稻康《琴赋》有“涌汹腾薄,奋沫扬涛”,形容水势。此处雷雨波涛皆是作为鱼跃龙关化身为龙的铺垫而存在,《辛氏三秦记》云:

“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

传说鲤鱼跃过龙关将变化为龙腾云而去,它跃起的刹那,会甩动尾巴奋力划水,为飞跃增加助力。此时的鲤鱼不似平时尾尖向后,左右摆动同时鱼身悠游前行,而是鱼身跃起,尾尖朝下,掉尾击水借力,力道十足又健美庄严。“泼”和“剌”所取就是此时鱼尾划水的动作,“泼”入“剌”出,一不能过于轻柔,出声萎靡,无力化身;二不能力道过重,生出杀伐之音,化身“暴龙”。

典故中能跃龙门的鲤鱼其实是鲟鱼,跃龙门也不为成龙,而为繁衍。它们逆流而至龙关,雌雄追逐跳跃,鱼鳍充血发红,成就“赤河三日”“赤河三里”之异象。古人靠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这一现象做出的诠释虽不科学,但对今人依然有启发意义,尤其有助于弹琴者对手势之文化意义的认知和理解。

“兴词”末句点明,命名手势的方法是“爰比兴以取象”,以鱼尾反复摆动之象比弹琴者骈两指或三指而飘瞥的动作。



11.剌伏:鹰隼捷击


宋《太古遗音》中没有“鹰隼捷击势”,明徐上藏《万峰阁指法閟笺》只有名称,顾梅羹取其名称,并补充“兴词”:“鹰隼攫雀,其势侧速;奋翅一击,声如折竹;爰取象而形声,以譬喻于剌伏。”

“剌伏”是“剌”的变化,三指并紧,然后甲尖急速向外击弦发声,随即手指和手掌皆伏在弦上,使琴弦撞击琴面得清脆之声,又在刹那间归于空寂。顾梅羹取鹰隼捷击鸟雀之象,为此手势命名。他对此音声的形容是“矻然一煞如折竹声,其势险而声疾”,也有琴人云“声如裂帛”。



12.打圆:神龟出水


古人将“打圆”手势与神龟负文出水相联系,其“兴词”曰:“负书出图,履一载九;欲耸其肩,必昂其首;爰比兴于挑打,信昔贤之不苟。

《周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颖达正义曰:“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

在孔安国作传,孔颖达作疏的《尚书正义·洪范》中也有关于神龟负文出水的记载:

“孔以九类是神龟负文而出,列於背,有数从一而至於九。禹见其文,遂因而第之,以成此九类法也。此九类陈而行之,常道所以得次叙也。”可见神龟所负载之文乃是“书”,"兴词”中“负书出图”应是虚指,"履一载九”指神龟背上之文。

河图洛书被视作八卦的起源乃至中国文化的基石,古人对二者的出现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他们想象神龟自水中负文而出时的动作,必是昂首耸肩。弹琴者"打圆”时中指微微上扬,就像神龟出水时昂首的动作;大指抵住食指箕斗处,悬空次第“挑”出,然后无名指中节微曲,末节挺直,依次"打”弦。大指和名指高低交替,如同神龟游行时两肩高低倒换。“挑”“打”连动往来,拨弦的轨迹是一个个圆圈,故又称“打圆”。



13.涓:幽谷流泉



“幽谷流泉势”取的不是自然中的物象,而是幽静深谷中水流的声音,其“兴词”云:“空谷幽深,寒泉并流,涓涓触石,浅浅鸣球;因夫声而取喻,谓叠指以俱投。”

《诗经·小雅·伐木》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汉郑玄认为幽谷伐木当解作如是:"言昔日未居位,在农之时,与友生於山岩,伐木为勤苦之事,犹以道德相切正也。”在古人心中,“幽谷”是能使人心纯粹、能得同道切磋相正的好环境。

《尚书·益稷》载夔曰:“戞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球”指“玉磬”,“鸣球”为敲击玉磬使之发声。汉孔安国认为此乃“舜庙堂之乐,民悦其化,神歆其祀,礼备乐和。”可见,敲击玉磬是圣王庙堂之乐的一部分,而幽谷中的泉水流过山石,发出的声音如同轻轻敲击玉磬,亦即“浅浅鸣球”。又可见,雅正之乐本乎自然。故,“涓”之意蕴兼有二者,既如幽谷泉水触石,又如庙堂雅乐玉振。

弹琴者“涓”时,中指略高于食指,食指“抹”弦发声后急速提起,同时中指“勾”弦然后寄于次弦上。二指相逐触弦,有相叠之势,是为“叠指以俱投”。



14.双弹:饥乌啄雪



“双弹”借啄雪之清味,表出指之威仪,其名为“饥乌啄雪势”,其“兴词”云:“爰集爰止,莫黑匪乌;饥而啄雪,其味不濡;爰借喻清弹,欲其势之虚徐。” 

“爰集爰止”指乌鸦时而群集时而静止的活动状态,《诗经·卷阿》有“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小雅·斯干》有“爰居爰处,爰笑爰语”,皆可作为理解乌鸦“爰集爰止”之参照。唐白居易《乌夜啼》有“啼涩饥喉咽,飞低冻翅垂”;宋谢翱《送人归乌伤》有“饥鸦啄雪枝上啼”。古人认为冬日乌鸦无处觅食,腹中饥饿时不得不啄雪充饥。“濡”为濡滞、滞留之义,雪性清洁,其味淡薄,不会滞留于口中,借喻人之“清”格和抚琴者之“清弹”。

抚琴者“双弹"时中指和食指连续用力弹弦发声,切忌拖拉模糊。“兴词”云其势“虚徐”,并非指拨弦之动作迟疑徐缓。《尔雅·释训》释“虚徐”如是:“‘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孔颖达认为“虚徐者,谦虚闲徐之义”。故,“虚徐”形容抚琴者“清弹”的神态仪容,谦虚又有威仪。



15.圆搂:鸾凤和鸣



“鸾凤和鸣势”的“兴词”云:“凤翔高岗,鸾游层崖;同类和鸣,嗈嗈喈喈;搂二弦而并作,象其音之克谐。”

传说中“凤”和“鸾”皆属于凤凰类神鸟,红色羽毛多者为“凤”,青色羽毛多者为“鸾”,故又有“赤凤”“青鸾”之说,二者本属同类。《艺文类聚》引用《春秋感精符》之言“王者上感皇天,则鸾凤至”,又引《孙氏瑞应图》之言,以鸾为“凤皇之佐,鸣中五音,肃肃雍雍,嘉则舞鸣。人君行步有容,进退有度,祭祀有礼,亲疏有序,则至。”可见鸾凤善鸣,其声合乎五音,它们出现在人间是人君有德之兆。《列仙传》载春秋时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善于吹箫的萧史,并为二人搭建凤台。萧氏夫妇和美爱乐,引来凤凰相伴,后乘鸾驾凤而逝。“鸾凤和鸣”也成为和谐美满的象征。古人以“鸾凤和鸣”命名抚琴手势"圆搂”,取的正是“和鸣”之义。一为同志相合,一为夫妻和谐。

《周易正义》中云:“立诚笃至,虽在暗昧,物亦应焉”,何况鸾凤在高岗险崖任意飞翔,鸣叫声闻于天外,同类相应和鸣,更多一份自由与快乐。《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圆搂”的妙处正是在于食指和中指“抹”“勾”的应和,轻搂迅起,得两声皆圆和,且如同伴间的欢快呼应。“兴词”以"克谐”描述鸾凤二声的呼应配合,典出《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孔安国传曰:“伦,理也。八音能谐,理不错夺,则神人咸和。”孔颖达疏日:“‘伦’之为理,常训也。八音能谐,相应和也。各自守分,不相夺道理,是言理不错乱相夺也。如此则神人咸和矣。”

“圆搂”二声的配合与八音克谐是一个道理,各自守分,相应而不相夺。



16.锁:鹍鸡鸣舞



顾梅羹认为“锁”的手势“如纽锁之状”,宋《太古遗音》将其声音特点和手势动作与鹍鸡鸣舞联系起来,“兴词”曰:“沙僻人静,游鹍自如;鸣则延颈,舞则翼舒;欲和合于声韵,审步趋之疾徐。”

鹍鸡是一种水鸟,在古代文人笔下也是一种神鸟。《淮南子·览冥训》有“过归雁於碣石,轶鹍鸡於姑馀”,高诱注中认为鹍鸡是凤凰的别名;张衡《西京赋》云“翔鶤仰而弗逮”,鶤就是“鹍鸡”,李善的注中引用了《穆天子传》的解释:“鹍鸡飞八百里”,能飞行八百里的水鸟自非凡品。扬雄《太玄·装》云:“次四鶤鸡朝飞踤于北,嚶嚶相和不辍食。” 鹍鸡鸣声相合,弹琴者“锁”时,先用中指“剔”弦,紧接着食指“抹”“挑”,得互相应和的三声,声韵和合如同鹍鸡之鸣声相合。“锁”讲究“浅入浮取”,如同鹍鸡自如飞舞时的灵动姿态。《太古遗音》和《琴学备要》所载之“锁”法是“剔”“抹”“挑”三声组合而成,其实“锁”法并不固定,应随需要而定。今日多见连续“抹”“勾”“剔”“抹”“挑”之五声“短锁”和"抹”“挑”“抹”“勾”“剔”“抹”“挑”之七声“长锁”。

另外,汉魏时期有相和歌名为《鹍鸡》者,张衡《南都赋》有“《寡妇》悲吟,《鹍鸡》哀鸣”之句,李善的注解是“《寡妇》曲未详,古相和歌有《鹍鸡》之曲”。唐李德裕《重台芙蓉赋》有“吟朱鹭於篴管,鸣《鹍鸡》於瑟弦”,可见《鹍鸡》也曾以弦歌的形式呈现出来。



17.全扶:风送轻云



《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人聚气而生,云聚气而成,在终极层面上,人与云并无差别。“风送轻云”,既是一种自然景象,也是一种悠游自在的人生境界,“全扶”手势所取,二者兼有。其“兴词”云:“冉冉溶溶,聚气以成;油然而作,势逐风轻;喻度指之如云,不欲重而有声。”

弹琴者挥手“全扶”,食指轻“抹”两弦,中指紧随其后,连“勾”两弦,“抹”“抹”“勾”“勾”的组合在抚琴指法中属较繁复者,四声相连如同一声,若力道掌握不好,出声会趋向繁杀,故“兴词”强调度指“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又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毛传注释“如云”为“众多”。“兴词”中言度指“如云”,一云指法繁复,二云下指轻灵连贯,三云得音柔和绵延。音声略繁,但因二指轻灵触弦,前后相逐又随“气”之自然流转,发出轻柔绵延的乐音,令人不觉其繁,只爱其轻灵悠长。



18.索铃:振索鸣铃



《太古遗音》所载“索铃”方法是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摘”“剔”“挑”三条琴弦,左手取某个徽位的泛音,如同震动系着铃铛的绳索,响起一串铃声,故称“振索鸣铃”。其“兴词”云:“众铃罥索,引手一振;锵锵和鸣,翁然成韵;惟取象以挥弦,自悠扬而远闻。”

秋千架上的绳索在佛经中被称作“罥索”(如《淫槃经》),这里指连着铃铛的丝绳,弹琴者三指连动,得三条弦上的泛音(“天声”)。“兴词”以“锵锵和鸣,翁然成韵”形容这一组音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晋杜预注“(凤凰)雄雌俱飞,相和而鸣锵锵然”,其共飞喻“敬仲夫妻相随适齐”;“锵锵”是鸣叫之声,喻“有声誉”。从末句来看,“兴词”取的是振索鸣铃之象,传达的是和鸣锵锵之意,故能“悠扬而远闻”。

《琴学备要》中还记载了另一种“索铃”方法,用右手食指从七弦连续“挑”至一弦,左手大指、中指(或无名指)随着右手拨弦,按照固定徽位“绰”或“注”,两手配合,发出一长串连绵不绝的声音,其动作仍与引手振索相类。和《太古遗音》相比,右手指法更简单,但发出的声音更悠长,增强了“索铃”的音乐表现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琴手势的文化(精)二
弹琴时左手之势,原来都取这些自然之象,涨知识了
诗词歌赋中的古琴右手势指法
太古遗音 · 抚琴论
古琴指法怎么练?
古琴手势篇-中国古曲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