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导读】
针灸讲究的是一个“得气”,不只病人要感觉酸、麻、胀、痛,重要的是,针灸大夫手底下的功夫——要有“气”感。如针灸泰斗程莘农院士所说,要“手如握虎,势若擒龙。”
真正的针灸大夫,唯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病人不疼、不出血。浅浅的一针下去,解决大小病痛、疑难杂症。
小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田原老师与针灸泰斗程莘农院士的对话,解密“程氏三才进针法”,体会这位写了60年大字的针灸大师,用有力的大手,演绎传统“针之道”。
【人物档案】
程莘农,生于1921年,著名针灸大家,建国后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批“国医大师”,国家攀登计划之一“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我是分割线(*^__^*)══════
摘自《中医人沙龙(第9辑):国医大师绝学专号》
扎到位,不等于扎得深
田原:您的“程氏三才进针法”,以下针快,痛感小,易于学习而闻名,总结出这种进针法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程莘农:我们这个针灸的进针的方法,按照我们的说法,有100种左右,但实际上不止100种,1000种甚至10000种都有。而且每个人扎针的方法不同,一个人一个扎法。
田原: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很不可思议,针尖大的地方,怎么就有 100种扎针的方法?
程莘农:进针的方法有快、有慢,有左手、有右手,都有个方法。我们不是有一本书嘛,是我们中医研究院编的嘛。我想,教学生最难的就是进针,学生的进针对我们教学很有影响,穴位找得好,但是不一定扎得好。
有些同学扎不进去啊,扎得病人疼啊,就不太好。影响教学啊。后来我就琢磨了,琢磨来,琢磨去,什么叫“三才”呢?老方子里叫天、地、人。我就想这个三才法呢,为什么一定要叫天、地、人呢。我们现在就把它变成天、人、地。为什么叫天、人、地?浅的地方叫天,到了中部叫人,到了底下,很深了,入了关了,才叫地。
我想要不就浅、中、深吧。但是后来呢,我觉得浅、中、深还是麻烦,不好理解。后来我们就叫1、2、3,不是三下子嘛,更简便了,天、人、地很麻烦;浅、中、深人家很容易懂;我这个1、2、3三下子,谁都能明白了。
现在我扎针,就三下子,1、2、3,哎,我就扎完了,扎10个穴、8个穴,就用1分钟,最多2分钟,很快。
我把这个1、2、3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扎针就很容易了。现在教的学生,很快就能扎针了。有时候,我们找环跳穴(臀部),很深,要用很长的针,3下也就扎到位了。我们扎针灸,都是1、2、3,有时数到4,给病人扎进去就能到位,最多不超过5下,就得气了。
田原:针灸医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得气了”,但是怎么叫“得气了”?不只是病人感受到了酸、麻、胀,扎针的人得有“手感”,心手合一,得知道我这针是怎么下去的?下到哪儿了?我要怎么通过轻捻慢转来调整气机,达到预期的效果……古时的“三才法”就离不开一个气字。
程莘农:扎的人,针下要有滞涩、沉紧的感觉,不得气,针底下就空空的,无力啊,病人呢,得气会酸、麻、胀、重,还会有穴位下面有东西拖扯的感觉,他的感觉呢,还会顺着经脉去走。
田原:当年您主持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得了世界理事会大奖,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这种“循经感传”的感觉。
程莘农:哦。这个针灸呢,就是得练,你自己呢,扎在自己的手上,浅、中、深啊,慢慢试探着扎,看疼不疼啊,有没有酸、麻、胀的感觉,就可以感觉出来有没有得气。
田原:浅、中、深,有具体的标准吗?
程莘农:我们平常经常说皮肉啊,皮和肉是一层,我们就把它说成天部,那么皮呢,皮是天啊,肺主皮,肉呢,脾主肉,这一层,就是浅层;中层呢,就是脉管、血管了,是心主血啊,我们说第三嘛;第四说肝经,肝主筋嘛,到了第四层就进了,第五就到了肾,肾主骨。所以呢,你要说五层也行,五和三是相通的。
田原:从解剖学的角度简单地理解,天部,就是皮肤、肌肉,内络的脏腑呢,就是肺脾;中层是血液,在中医属心;再往里,就是筋脉了,肝主筋;最后一层到了骨和髓,这是肾所主的。明白了这几个层次,下针的时候心里就有数儿了,1、2、3就这三下,立马到位。如果按您说的,分为五层,针刺的时候,刺到第几层有讲究吗?
程莘农:效果要到第五层,但我们不一定需要把针扎到第五层,扎到天部,就可以了。如果扎得很深,我们扎到肝经之前了,就属心了,就不一定进关了。
田原:正所谓举重若轻。
程莘农:他们管这种方法叫“程氏三才法”,我是不赞成的。因为一个人呐,可以叫李某人,赵某人,但是要把这个人的名字叫成李氏、赵氏,这个就太大了,比如说,程氏,那我是不够(资格)的。我只能算是改进了三才法,用现在的名词说呢,叫改良了一下“三才法”。
田原:应该说您把古代的“三才法”更为规范化了,用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改良,更简单易行,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也易于推广,所以才受到这么多国外的针灸医师推崇,简明好懂啊。
程莘农:我是从教学出发,来谈这个“程氏三才进针法”,我感觉,教学中,用“程氏三才进针法”,效果就比较好了。因为什么呢?用这个方法扎针很快,将它用在临床,可以不受太多复杂手法的限制。
田原:而且下针干净利落,4、5下就到关了。
程莘农:最深的,最多 5下子。而且我尽量不用长的针,我现在有一寸针就行了,三下子。中医所说的一寸针啊,实际上我们测量过,实际尺寸只有八分。这个针啊,不能够全进到皮肤里啊,靠近皮肤的部分要留出来。方便拈针和拔针。
田原:全凭手指的力道。
程莘农:捏得紧,捏针的手法要紧。“手如握虎,势若擒龙”,你的气势要到手上啊。
针灸,是以气御针
田原:其实在您这儿也有一个“循经感传的过程”,像打太极一样,要让自身的气灌注到指尖儿。武侠小说里都有“以气御剑”奇功,您这是“以气御针”!
程莘农:手如握虎嘛,要有力。我手里捏着针,你想把我的针从我手里拿走,不太容易的。我拿针拿了多少年了,就像写字的人拿毛笔一样,你想从我手里把笔拔走不太容易的。(笑)
田原:我可要现场试试您的功力了……
【画外】程老果然找了一根针,用食指、拇指、中指的指腹把针捏住了,青筋历历。三根手指捏着针柄,看似随意,趁着不注意,我突然去拔指间的针,却愣是没有拔动分毫……
田原:您这手上的功夫可太厉害了,果然是练家子!如您所说,捏针和拿毛笔是一样的,腕要虚,掌要虚,手指的力道却是实的,才能下笔如有神。看似轻巧,实则一切尽在掌握。您这大半辈子写毛笔字的经历,也都是在练指、腕上的功夫呀。
程莘农:手如握虎嘛,抓针要像抓老虎一样。但是,腕部还不能用力。腕部用力,这个扎针的力度就太大了,太大也不行的。我们手指要用力,腕部呢要虚,灵活得很。要是腕部也用力,呵呵,那不跟纳鞋底一样了嘛。(笑)
田原:我一直就挺怕扎针的,从来不敢扎,但看了您这手功夫,我决心亲身体验一下,要不您在我手上试试?
程莘农:行啊。
【画外】程老是爽快人,用酒精在我手上合谷处简单消毒,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针尖儿已经刺进去了,果然轻巧,没半分痛感。随着手指捻转,酸麻感开始顺着手臂向上蔓延,程老迅速出针,整个过程不足一分钟。
田原:果然不疼,就是酸。
程莘农:不疼,因为它快嘛。但是有些穴位呢,扎上去会疼,像扎少商,那肯定会有痛感,但也不是太疼。
为什么我们敢于训练学生,而且我们训练出来的学生,到外面去扎针,现场的反应都很好的。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医生,他会诊断,我们在他原来的医学基础上,再教他扎针。我们现在中医大学的学生,学针灸,也不过就给他们半年的实习时间啊,而且是叫他们在临床上观看。我们呢,就很有现场感,我们的学生一来,我就要教他练好我这个三下子,然后就要他亲自动手扎。
田原:以前我们都打过肌肉针,那个针扎破肉皮时,应该像捅破一张纸一样,有个突破的感觉,但是您扎针就没有,很轻松,没等感觉呢,就进去了。
程莘农:对啊,这就叫快速进针嘛,用手指的力量,快速突破你的真皮层,就不疼了。这针灸的针啊,针尖跟注射针不同,是麦穗状的,圆钝的尖,针身又有弹性,不会撕裂组织,不让人觉着疼。
田原:学过“程氏三才进针法”的针灸大夫都能达到这个程度?
程莘农:我们这儿的学生都是这么训练出来的。我们上课,我扎左边的穴位,叫学生扎右边的,我站这边,他站那边。过了两三天,我们的病人就不要我们扎了,学生就可以扎了,我们就不上手了,就这样带的。你到我们这学针,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如果不上临床,不扎针,光是读一些理论的东西,学出去有什么用呢?不能给人治病啊。我们的学生带出来都是很好的,从我们这学回去的学生,马上就能在病人身上针灸。
田原:扎针想要达到您这个境界,我发现还有个秘诀,是学不到的,必须要用心去悟,去修行,就是您讲的,医者要有浩然正气,要心存善念。您通过多年的经验,给针灸学子们找到一条入门的捷径,入门以后呢?还有更远的路要去走。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是分割线(*^__^*)══════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