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技术 学技术 教技术

 不知不觉,已经是第三次接触江苏版《技术与设计一》。在专家的引领与同伴的互助下,对教材、对课程积累了一点经验,比起三年前的毛手毛脚沉稳了几许,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这三年总的体会可以归纳为:对技术真爱的人必然无怨无悔,在平凡的举手投足之间会展示她的华美与壮丽,经历的往往是凡人琐事,细微之处见真情。今天让学生享受一刻技术的幸福,明天他会还社会一个辉煌的技术篇章。

一、爱是技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曾有人问:丢掉本行干这个,合适吗?我说;从事通用技术的教学,不需要理由。真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爱技术课程,当初的选择没错。

之所以爱,是因为付出。

记得小时候,看着邻居家的梨成熟了,很是羡慕。而我家新房却没有一棵果树。热心的邻居总是让我随便吃,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要是吃别人的东西?幼小的我很不服输,独自到山间找山梨树、尝试嫁接。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看着枝头接着沉甸甸的果实,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或许正是儿时的经历,让我能够从容的面对今天的挑战。我们这门学科,正如同一棵小树,需要用心的呵护她,促进他成长,未来一定会开花结果的!

回首过去的三年,虽不能说轰轰烈烈,却刻骨铭心。有两件事终身难忘:一是学生打分,二是网络评价。

每个学期学生都会任课教师打分。老实说,06年我第一年教授技术课,给我打得分最低,大概是年级倒数几名。而04和05年,我的排名在全校是前五名的。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学生太差了!自己辛辛苦苦教了一年,换来的却是这个结果!

和蔼可亲的老校长却微笑的对我说:“这门课挺难教的,我看了一下教材,需要的知识面特别广,假期总结一下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思考,我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放任。既然担任了这项工作,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路子,扎实工作,认真分析现状。

我开始反思自己。也开始虚心向那些高分的老师取经。曾向一位语文老师请教说“我怎么就是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呢?”她说:“接触的少。你记不住他们,他们也不会记住你。”

从此,我开始注意多和学生接触,多个渠道和他们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我申请了专门和学生聊天的QQ和电子邮箱,让他们说出心目中的通用技术课,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我对每一份作业都仔细地写了批语。工作量大得惊人,可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每一次回复,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我没有把这种付出看作是一种负担。我提醒自己,没有爱,从我嘴里发出的任何道德教诲,学生们都会认为是对真理的一种嘲笑。

今年11月的一个周五,期中考试结束学生就放假,所以没有来得及布置作业。刚好遇见一位高二的学生可以帮我在学校的网络论坛里发个贴子。随后到论坛看了一下眼,有个匿名帖子毫不掩饰的批评我,原因是对他的学业评价等级不满意。

  第一次面对别人这样不加遮掩、修饰的批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不知什么滋味。但我坚持深爱着技术课程,我要找到原因,杜绝类似的事情再次出现。

我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自己最欠缺的是不能做到科学、可操作和经得起实践与历史检验的评价模式。

所以,我要加强学习。

技术教师,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艰辛,也有着别人无法体会的幸福。曾经大动肝火,曾经绞尽脑汁,曾经心酸流泪。

  我坚信,随着自己的逐渐成熟,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总会有一天曾经的艰辛会烟消云散,换来风和日丽的明天。因为我们有对技术的挚爱!

二、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虚心向学生学习。

有人说通用技术老师是半路出家。坦诚地说,我是半个半路出家的老师。第一年假期培训的时候学校没有安排我承教这门学科,国家与省级培训没有参加,这样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教学确实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

对于培训,开始我特别希望立刻听一节示范课或者观摩研讨课。看看到底怎么上课。现在看,不进行理论学习,在宏观上就不能正确把握课程的特点,视野就不够宽阔,知识就没有拓展,理论就没有深化。把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

记得2006年11月一次全市公开课,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课后多数老师给与了比较高的评价。但有一位老师却发现学生设计的“冬季除雪车”方案,有关连接方式存在错误,而我却没有发现。在公开课出现科学性错误,是说不过去的。这让我认识到,光靠一个人埋头苦干,闭门造车是不合适的,要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技术课程的老师跨越学科的特别多,有很多有特长的同行,都可做自己的老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平时上课前,我都做好充分准备,写好教案,尽力处理好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努力挖掘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具有启发意义的案例,态度严谨。以自己的认真态度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认真对待技术。实践让我认识到,一个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情操和模范行为去教育引导学生,才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然而实际教学中,课堂总会有精神溜号的学生。我觉得还是自己某些方面不对头,为此我布置了一次作业:我心中的通用技术课。学生很踊跃,给我说了很多他们心目中的技术课的样子。共性的问题是理论太多,实践太少。他们提出了很多建议,包括用扑克牌制作桥梁模型,用筷子做风车模型,用纸杯为原材料进行演示试验等。

这一下子激活了我的思维:技术课程对硬件教学设备的要求并没有我原来想象的那么高。在目前条件还不是很成熟的的情况下,发动学生,向他们学习,是我寻找教学载体的一个有效途径。

来自学生的教学载体,让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不仅要向学生学习,更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平等思想,善良、尊重、爱心、信任和欣赏,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放下成年人的架子,像少儿节目主持人一样蹲下身子,牵起孩子稚嫩的小手,说小孩子能听懂、愿意听的话,当信任感和亲近感逐渐建立起来的时候,已经开始悄悄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三、好教课、教好课、课教好。

我曾觉得这门课并不难教。上网下载一个现成的课件,划划书,足矣。记得在讲授《技术试验方法》一课,我下载了一个小游戏“火车出轨抢险”。告诉学生这就是虚拟试验法。那节课,玩这个游戏用了30多分钟的时间,我和学生都很开心,课堂欢声笑语。课后我回想起来,这节却是最低层次的课!因为这节课我是在给学生打工,误以为学生就是课程,我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之上,一切由着学生的性子来。虽高举新课程标准的大旗,满脑子新理念,却只是纸上谈兵,管中窥豹,扭曲了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只记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却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忘记了自己还是“平等中的首席”。

也曾觉得台灯的案例很简单。回过头来看,所谓的简单,是与复杂对应的。我曾自问:复杂的案例我会吗?学生能理解吗?具有普遍意义吗?神舟飞船技术含量高,我做的了吗?假如高中生都能研制出宇宙飞船,科学家会在做什么?

有位同学设计制作了“神奇的台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是通过银行自动取款系统受到启发而设计的。

这让我想到:我不应该给教材打工,不要以为教材就是课程。否则就如同井底之蛙,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如何读懂教材上。书中讲什么,就讲什么。对书本惟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缺乏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

由于对技术本体知识的缺乏,有的章节不得不带着学生溜教材,比如第七章第二节《工艺》一课,用自己的一元解读代替学生的多元感悟,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导到自己预设的逻辑里;如果学生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去甚远,“知音难求”,干脆取而代之,告诉大家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对于学生的异问、异答,或置若罔闻、一笔带过。时间长了,学生温顺了。课堂上“不和谐的声音”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却熄灭了。“一言堂,牵着走”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因此,技术教师必须加强对技术本体知识的学习与专研。唯有如此,才能教好课。

《一件关于马桶的小事》让我领会到“课教好”的一种尝试。有位同学设计了“便携式坐便器”。没想到她的同桌看过设计之后觉得很无聊,还说谁要用这个设计谁真的是有病。不过她觉得,设计关键在于敢想敢做,这种设计也许还有不足之处,还会进一步改进。

这是我讲完第二章第一节《技术与设计关系》后布置的一份作业,题目是“尝试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想想能否解决”后出现的情况。

赞许无需技巧。我没有用绚丽华贵的辞藻去表扬她,只是回复:“我很欣赏你的设计。你是一个有爱心、体贴长辈、思维活跃的学生。谢谢你的设计,也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望你继续努力!”

我并不认为赏识教育不允许批评。但我很少去批评任何一个学生。一个观点的形成,一件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内在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份设计的另类评价,我很难用语言去阐释。

难得能有这样一个案例,让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灵,或许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在他们身上是否取得了哪怕很微小的进步。

新的一周开始了,我把评价这份设计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上交,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设计本身的优点与不足,试着进行优化;

2.对她同桌进行评价;

3.假如你是这位同学,面对别人的评价,应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设计,并充分肯定设计者的爱心与责任感,很多人针对这个方案还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这让我坚信:自己当“老板”,我的技术课堂我做主!没有必要过于顾虑教育之外的其他吵杂。静下心来,潜心专研,这样才会如同胸有成竹的庖丁,哪是重点,哪是难点,哪需要补充,哪需要需要拓展,心里如数家珍。《鸡蛋的承重试验》的录像让我体会到一篇看似枯燥的一课,经过的加工,会成为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不为难学生,不勉强学生,却如同磁铁一般深深地吸引学生。课堂张弛有度,问题很少,但问的实在,问的巧妙,往往切中要害,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所有的精彩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妙的生命之旅,留给的是欲罢不能的回味与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富五车,非一日之功。一个优秀技术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优良的教育环境,更少不了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愿每一个通用技术教师都能自己做老板,活出精彩的自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息技术备课组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优质课课是如何练就的
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走出“打杂”困境
信息技术教师的担当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观课引发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