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赫然其中。尽管世界各国的技术课程标准并不鲜见,但它对我国普通教育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我国技术学科第一个以课程标准形式呈现、并与其他学科同时颁布的国家课程文件。它是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背景下决战未来的战略举措,是我国适应社会转型和知识增长方式转变而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构的历史抉择。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标志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新挑战,体现了未来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与时俱进、进行教育创新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充分吸取近20年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把握当代科技发展及世界各国技术类课程改革趋势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及理念,明确规定了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在技术领域所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并对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所有这些,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提供具有规范意义的依据和蓝本,为广大的学校和教师课程实施中的创造性活动提供理念上的有益引导和实践上的必要基础。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具有通识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1。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三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劳动与技术与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它强调学生通过多种劳动实践和技术活动进行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的操作性学习,形成劳动方面的意识、技能及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素养,一方面包括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包括发展学生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性内容,是由国家指导、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经历的课程。

  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则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首先是目标上的衔接。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学生形成基本的技术素养、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而高中技术课程则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且有相应的提高;其次是内容上的衔接。教育部通过制订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对课程内容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标准则在此基础上注意内容上的适当延伸、拓展和深化,并形成两个相对独立但又互相联系的课程内容上的架构;再次是实施上的衔接。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还是普通高中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均是学生人人必须修学的内容,尽管学习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学习的内容会有所侧重。

  2。为普通高中所有学生之必修,具有良好的通识性

  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技术教育几乎渗透所有教育类别,有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中的技术教育,等等。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是普通中小学校进行的、以技术为学习内容、为课程载体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未来从事某个职业或岗位所必须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其实施方式是较为系统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征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高等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则是在高等学校的部分理工科专业为主进行的技术教育,其专业技术并不对应于职业或岗位,而是对应于技术领域或技术类别,它强调专业技术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成人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是指在各类成人教育学校进行的以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一般以技术项目为基本单位,教育内容注重实用性,教育形式更具有培训特性。

  相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中的技术教育都针对于特定的人群而言,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更具有一般性、通识性。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一般性和通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教育对象面向所有学生。技术是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内容。不管是准备升学的学生,还是准备就业的学生,也不管是准备升入理工农医科的学生,还是备考文科、音、体、美等科的学生,都应该修学技术这一学习领域。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每个高中学生高中阶段在技术领域必修学分为8个学分,其中信息技术为4个学分,通用技术为4个学分。取得8个技术领域的学分,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其二、教育内容具有一般性和通用性。普通高中技术领域的课程内容不是职业的和专业化的教育内容,而是较为宽泛的,体现一般性和通用性,且应用广泛、具有时代特征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对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以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3.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基础性

  在普通高中技术类课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目标取向,如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旨的技能教育,以学生形成劳动观念、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技术为主要目的劳动技术教育,以学会某一职业的相应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甚至还有一些以解决经济贫困为主要动因的技术助学教育等,这些不同的目标定位是与一定的时代特征相适应的,但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本次课程改革立足于素质教育的恢弘背景,从普通高中的性质、特点、任务出发,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进行目标定位,确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努力使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能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对技术的决策,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

  当然,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为一个孤立的目标而存在的。在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同时,技术课程同样应当为学生的一般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作出贡献。

4.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操作学习不仅对学生掌握具体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法、发展心智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动手技能的增强、对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生理和机能的增强和体质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设计学习是技术课程又一种基本的学习形式,它对年级较高的小学生以及中学生来说还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形式。设计学习的过程是发现与明确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不断权衡和优化的过程。学生在技术课程中的设计学习往往要经历对技术问题的发现与确认,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与原型,优化设计方案以及撰写作品说明书等具体的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怀疑和批判能力,学生将理念转化为方法、将思路转化操作方案的能力,学生的比较权衡和交流的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都将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作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的一部分,它既是历次课程改革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又是社会转型时期新型课程的建构与创新。它既以充分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一般要求汇入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又以它特有的价值追求和丰富内容在课程改革中展现出它的个性光彩。与历次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技术类课程的架构相比,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在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般理念和共有特点的同时,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if !supportLists]-->  1、<!--[endif]-->设立技术学习领域,形成课程形态的历史突破

  在新课程方案中,技术成为八大领域之一。该领域包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的内容。信息技术是当代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的技术;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在其通用性上具有相对性。技术领域的设立,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内容的设置,形成了技术课程形态的历史突破,是这次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的标志之一。

  2、以技术素养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实现当代劳动技术教育的转型

  本次课程改革立足于素质教育,从普通高中的性质、特点、任务出发,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进行目标定位,确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从而走出了技术即技能的樊篱。

  3、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完成我国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时代更替

  把信息素养的提升放在首位,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和交流的实际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和责任,从而培养信息时代合格的公民。

  本课程强调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为改善学习创造条件;提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从而为学生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技术设计,注重技术试验,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以及技术课程的内在规律,将技术设计作为组织高中学生技术学习内容的主要线索,充分挖掘技术设计在引发学生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有效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想象,以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

  本课程还强调学生对技术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技术的操作方法、技术试验的方法以及技术学习的探究方法等方面的学习,以促进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此外,本课程还注意正确处理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关系,使其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5、体现技术课程的时代特征,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及其选择性的统一,增强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技术课程内容以模块为基本单元,既包括那些具有时代气息、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未来科技走向、具有可迁移特征的内容,也包括那些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挑战意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学生选修的内容。信息技术设立5个选修模块,通用技术设立7个选修模块,现代农业技术模块还设立了可供选择的若干专题。这充分考虑了地区的差异和城乡学校的不同特点,适用面广,应用性强,有效解决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问题。

  6、注重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中的条件替代和因地制宜,强调资源整合

  根据我国技术课程资源的不平衡性,在技术课程的实施条件要求上,尽可能照顾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采用目标导引、项目引入的方法,让各个地方、各个学校在实施时能因地制宜地确定具体的载体。与此同时,注重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普通高中与相邻高中、当地的职业高中、技术学校,在师资、设备、器材、基地等方面可打通使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学分既可以在本校获得,也可以在其他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技术教育基地以及科技场馆获得。

  7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探索技术证书制度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明确了技术课程的必修学分为信息技术4学分、通用技术4学分,并作为高中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建议有理工科、农科倾向的学生在获得必修的8个学分之后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并作为高中学生相关升学的参照依据。

  本课程还进行了普通高中技术证书制度的探索。提出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城市普通中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具体条件开设技术类地方或校本课程,学生通过选学职业技术课程或通过其他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这些措施体现了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了普通教育中加强基础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沟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综合实践活动
谭明朋: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路径探寻
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与劳技教育的衔接
通用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