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34
铁道建筑
Railway Engineering
文章编号:1003—1995(2010)07-0134-04
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李化建 ,谢永江 ,易忠来 ,谭盐宾 ,冯仲伟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北京 100081)
摘要: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度的内涵及特点,建立了面向全过程的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介
绍了混凝土绿色度的评价方法及其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混凝土绿色度研究的意义,提出制订
相应规范,并分区域建立混凝土绿色度数据库。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度评价进展
中图分类号:TU528.1 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和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预拌混凝土》 (HJ/T 412—
2007)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绿色建筑时代。
混凝土绿色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绿色
等级。在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中将建筑材料作为一
个独立的和重要的单元,引人全寿命周期分析理论与
方法对其绿色度进行评价[3-4 3。针对高速铁路绿色混
凝土进行专门立项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如尾砂灰渣
CFG桩桩体材料 、灰渣混凝土、脱硫石膏基秸秆保
温墙体材料 等已被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但对于混
凝土或建筑材料绿色度的评价还处于定性或半定性的
研究阶段,缺少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标准以及绿色度基
础数据是制约混凝土绿色度评价的主要瓶颈。本文对
混凝土绿色度研究进展的总结旨在起到抛砖引玉之
效。
1 混凝土绿色度的内涵
作为大宗材料,混凝土在我国基础建设得到大量
应用的同时,也成为我国能源浪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
染的主要来源。吴中伟院士最早提出绿色高性能混凝
土概念,他认为绿色混凝土应节约资源、能源,不破坏
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绿色混凝土的特征为
更多地节约水泥熟料,减少环境污染;更多地掺加以工
业废渣为主的活性细掺料;更大地发挥高性能优势,减
少水泥和混凝土的用量 。孙振平等也阐述了绿色
混凝土应具备的条件,包括原材料选择(绿色水泥、利
收稿日期:2010-03.10;修回日期:2010-05-20
基金项目: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08G032-06)
作者简介:李化建(1976一),男,安徽阜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
用工矿农业固体废弃物、尽量采用工业废液制备外加
剂)、制备技术优化(减少水泥用量、集中搅拌、高工作
性、高耐久性)以及废弃混凝土再利用等 。实质上
绿色混凝土是指采用绿色原材料,经过绿色设计与绿
色制造工艺,所制备出的满足绿色使用要求的混凝土。
绿色度则是反映产品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与
环境相容程度的指标。混凝土绿色度是用来表征混凝
土绿色化程度的指标,即混凝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及利用率、对环境危害程度大小
(亦即产品对环境的友好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绿
色度的内涵很丰富,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量化指标,而
是集产品的功能性、经济性、环境性以及可再利用性等
特性,且考虑各特性权重的综合性指标。混凝土用量
的大宗性及其性能的复杂性,决定了混凝土绿色度特
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1)综合性:绿色度是表征产品多个性能的综合性指
标,是产品满足功能性、经济性与环境性的统一。对于
不同产品,其内涵并不一致,有的产品功能性权重较大,
有的产品环境性权重较大,还有的产品经济性所占权重
大。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结构工程,其主体材
料—— 混凝土的功能性是其绿色度的前提和基础。
2)科技性:绿色度是一个赋予丰富科技内涵的概
念,不同科学技术水平下,所选参照物就不同,基准不
同,其绿色度就会随之变化。例如水泥绿色度的确认,
在20世纪80年代所选的工艺水平、设备状况与现在
会有很大差别,这就决定了绿色度量值的不同。就混
凝土绿色度而言,不同行业所偏重的评价指标也不相
同,房建行业所考虑的混凝土绿色度要更多考虑其放
射性、外加剂中甲醛含量。而对于铁路行业所考虑混
凝土绿色度则侧重混凝土中重金属溶出率等。混凝土
绿色度的科技性也可称之为其相对性,实质上绿色度
2010年第7期 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35
是一个相对比值,即被评价目标与基准目标之间的比
值,基准目标的选择、评价指标的量化以及评价指标的
权重与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
3)模糊性:绿色度量化一直困扰着科技界,其原
因是绿色度本身的模糊性,其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边界
的确定及其各因素权重的确定。例如评价混凝土的绿
色度,是考虑水泥原材料的选用,还是直接将水泥当作
混凝土的原材料。各因素之间权重的确定是绿色度量
化又一关键难题,对于混凝土这一大宗材料而言,功能
性、经济性与环境性之间的权重究竟是孰重孰轻很难
界定,必须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确认。
2 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主要取决于绿色
度评价的边界。从过程控制而言,混凝土绿色度评价
指标应包括从绿色设计、绿色原料、绿色制造、绿色施
工、绿色使用到绿色回收的全过程因素。从性能控制
而言,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功能性、经济
性与环境性三个方面。
预拌混凝土环境标准产品提出的技术要求包括基
本要求与技术内容两方面 ,基本要求中规定混凝土
产品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 14902标准的要
求;企业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
物排放标准要求;产品生产应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
生产工艺,具有计量自动补偿、数据储存、统计和查询
功能;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
95% 以上;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
达100% ,产品生产中所使用水泥的散装率达到
100% 。技术内容包括混凝土的内射指数不大于0.9,
外射指数不大于0.9;混凝土中水溶性六价铬不大于
0.2×10 (质量分数);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
的质量分数不小于30% ,当利用尾矿砂、尾矿石作骨
料时,尾矿与矿物掺合料体积之和占混凝土总体积分
数不小于30% ;混凝土释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游离
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应满足相应
要求。有学者将混凝土绿色度综合评价指标确定为①
单方混凝土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包括水泥生产时消
耗的能量)EDP;② 单方混凝土不可再生原料的消耗
ADP;③单方混凝土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EH 101。也
有学者基于轻集料混凝土提出了包括五因素的混凝土
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即包括生产效率、质量、成本、产
品的资源消耗和产品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等? ;还有
学者基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提出的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指
标体系包括组成混凝土原材料的放射性(满足
GB6566)、室内空气质量(满足GB50325)、水泥减少的
比例以及混凝土耐久性变化幅度等,其中水泥减少的
比例包括能源消耗减少的比例、资源消耗减少的比例、
CO 排放减少的比例;混凝土耐久性变化幅度包括碳
化值变化幅度、耐久性指数变化幅度与电通量变化幅
度等 。
作者基于铁路作用环境(碳化环境、氯盐环境、冻
融环境、化学腐蚀环境以及磨蚀环境)建立铁路混凝
土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抗压强度
为碳化作用下绿色度评价指标,抗压强度 为磨蚀
环境绿色度评价指标 ,氯离子扩散系数、耐久性指
数以及硫酸盐干湿循环次数分别为氯盐环境、冻融环
境与化学腐蚀环境下的功能性指标。
混凝土绿色度评价体系
功能性(D l l经济性(C9 I l环境性(D
到鬟l l薹J
3 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方法
图1 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张云升、孙伟等利用反馈匿名函询法(Delphe)和




物元分析方法对混凝土的绿色度进行综合评价,将混
凝土绿色度指标的物元确定为单方混凝土不可再生能
源的消耗EDP、单方混凝土不可再生原料的消耗ADP
与单方混凝土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EH,通过关联分析
136 铁道建筑
确定绿色度单个指标与混凝土绿色度等级的关联度,
以EDP物元为例,n为EDP物元实际值,o 与o 为单
个指标混凝土绿色度分类标准中的区域数值,最后通
过权重计算混凝土绿色度综合评价指标,判定混凝土
绿色度的归属 。该方法必须要有混凝土绿色度的
基础数据,根据基础数据,计算比较产品与基准数据的
关联度。
胡曙光等以轻集料产品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综
合成本、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五个因素为评
价指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绿色度评价模型,
如公式1所示,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判定尺度定义
(如表1),进行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
从而对轻集料混凝土的绿色度进行评价,得出利用淤
泥、污泥和劣质粉煤灰等工农业和生活废弃物为原料
制备的轻集料是高绿色度的产品¨ 。基于模糊数学
与权重的方法,目前应用较多。
G =m ·R
= ( l, 2,? ,∞ )·
式中 G—— 为混凝土绿色度的模糊评判集,即量化
矩阵;
∞— — 为权重集;
— — 为绿色度评价矩阵;
— — 为第i影响绿色度的权重值
r —— 为第 个绿色度值。
表1 两指标( 和.,)判定尺度定义
标度I.t 相对重要性的描述
与 ,同样重要
IX 比 微略重要一些
肛 比 ,重要
比 重要得多
比 绝对重要
介于上述两个相邻判断尺度中间状态值
若 与 相比
王安岭、路来军等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基于组成
混凝土原材料的放射性(满足GB6566)、室内空气质
量(满足GB50325)、绿色度指标(水泥减少的比例、混
凝土耐久性变化幅度)等,耐久性指标包括碳化值、耐
久性指数与电通量等,提出了绿色混凝土的评价公式,
如式(2)。该方法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较为合适,因
为其前提是要满足原材料的放射性与室内空气质
量¨ 。
D =An+Am+△Z+AC十ADF+AQ (2)
式中 △n—— 掺入掺合料后能耗减少的比例;
△m—— 掺人掺合料后资源消耗减少的比例;
△ — — 掺入掺合料后CO 排放减少的比例;
△c—— 掺入掺合料后碳化值变化幅度;
△ —— 掺人掺合料后耐久性指数变化幅度;
△Q—— 掺入掺合料后电通量变化幅度。
隋同波、王玲等提出了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绿色
度评价的基本框架,即包括产品质量、资源消耗、能源
消耗、环境污染、清洁生产以及本地化等六个方面,文
中给出了水泥绿色度相关的基础数据,如可比熟料烧
成煤耗风级定级、可比水泥综合电耗分级定额、生产设
备粉尘或粉尘排放量限值、水泥厂粉尘无组织排放限
值、生产设备烟尘或粉尘排放限值、生产设备大气污染
物排放限值等 。
4 混凝土绿色度的评价等级
昆凝土绿色度评定等级与评价指标体系关系较
大,文献[10]根据单个绿色度指标将C60混凝土分为
高绿色、中绿色、绿色和非绿色四类,如表2所示 。
文献[11]等按照绿色度综合指标将混凝土绿色度分
为非绿色、低绿色、中绿色和高绿色四类,如表3所示。
表2 单个指标对C60混凝土绿色度等级的分类标准
单个指标 高绿色 中绿色 绿色 非绿色
EDP/(kJ/m )l 760 000 2 307 450 2 743 000 3 742 450
ADP/(kJ/m ) 2 504 2 579 2 655 2 730
EI1 0.065 0.077 0.164 、.803
林宗寿等研究了环境材料的功能性、经济性和环
境协调性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指标。结合环境材料的定
义提出了评价环境材料的综合判据表达式,如式(3)
所示。当某一材料c≥1,F≥1时,表明它已满足环境
材料经济性和功能性的基本要求,此时,当P≥1时,
即可称之为环境材料¨ 。
1 . . 一
P=一1~/ +C +E (3)


2010年第7期 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37
式中:F= g 饥, 表示材料的功能性指标及对
应的环境材料功能性标准指标。q 表示依据重要程度
用AHP法求得的材料各种功能的权重系数。·
E =e/e ,e 、e表示材料的环境协调性指标及对应
环境材料的环境协调性标准指标。
C=c/c ,c 、c表示材料的经济性指标及对应环境
材料的经济性标准指标。
5 混凝土绿色度评价关键技术
混凝土绿色度评价的关键技术在于两方面,一是
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二是评价指标体
系中各指标之间权重的确定。
混凝土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关系到能否全面体现
混凝土绿色度的内涵,在具体建立时主要是要考虑全
面、量化来确定独立指标对混凝土绿色度的贡献。目前
我国缺少混凝土绿色度的基础数据,也没有相关标准规
范可以参考,这是制约混凝土绿色度单个指标量化的主
要障碍。评价指标体系取决于混凝土绿色度评价起始
与终止边界的确定,以及混凝土能量流过程控制分解。
建议对于混凝土绿色度评价起始边与终止界上要在绿
色度评价原则中阐明,这样,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才
有可比性;在混凝土能量流过程控制分解方面,主要涉
及到是否考虑混凝土废弃过程,目前工程结构是以耐久
性为前提的,如果结构物能够满足在设计使用年限安全
服役,这样就可以不考虑废弃阶段,将绿色使用作绿色
度能量流的终止边界,当然将废弃混凝土用作新的建筑
材料(再生骨料)可以看作是另一类混凝土绿色度评价
的起始边界。在单个评价指标量化方面应采用统计规
律,所采用的数据能够反映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
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将对混
凝土绿色度综合指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权重
的确定人为因素较大,建议采用德尔菲法,该法本质上
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其大致流程为:在对所要预测
的问题征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
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
至得到稳定的意见。该方法有别于其他专家预测方法
的三个明显的特点分别是匿名性、多次反馈、小组的统
计回答。匿名性是指从事预测的专家彼此互不知道其
他有哪些人参加预测,他们是在完全匿名的情况下交流
思想的;多次有控制的反馈是指小组成员的交流是通过
回答组织者的问题来实现的,它一般要经过若干轮反馈
才能完成预测;统计回答是指报告一个中位数和两个四
分点,其中一半落在两个四分点内,一半落在两个四分
点之外。这样,每种观点都包括在这样的统计中,避免
了专家会议法只反映多数人观点的缺点 。
6 结论
混凝土绿色度是评价高性能混凝土与环境相容性
的关键指标,开展混凝土绿色度的研究对于提高固体
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缓解环境污
染以及节约工程造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混凝士绿色度
的研究还任重道远,为促进混凝土绿色度尽快推广应
用,应尽快开展以下工作:
1)由国家立项开展混凝土绿色度基础数据的研
究,按照资源分布情况与混凝土技术水平分区域建立
混凝土绿色度的数据库。
2)制订和完善混凝土绿色度相应的技术规范,让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制造单位有据可依。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
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 412-2007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
要求预拌混凝土[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绿色建筑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朱颖心.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与绿色建材评价[J].中国建材,
2005(7):95—96.
[5]赵国堂,李化建.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管理技术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6]李化建,赵国堂.高速铁路尾砂灰渣CFG桩体材料试验研
究[R].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8.
[7]李化建,谢永江.京沪高速铁路灰渣秸秆混凝土材料试验研
究[R].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8.
[8]吴中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与科技创新[J].建筑材料学报,
1998(1):l一7.
[9]孙振平,王新友,张冠伦.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与建筑工程材
料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材料学报,1998,1(3>:278.283.
[10]张云升,孙伟,刘思风.绿色混凝土量化指标体系的研究
[J].工业建筑,2002,32(5):57.59,49. .
、[11]胡曙光,黄劲,王发洲.轻集料绿色度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应
用[J].硅酸盐通报,2006,25(5):64.69.
[12]王安岭,路来军,韩素芳,等.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方法
的建立[c]∥ 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技术交流会,杭州:2007.
[13]隋同波,王玲.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的绿色度评价[J].中
国建材科技,2003(5):1.7.
[14]wu Zhongwei,TAO Yousheng.Cement and Concrete Indust~
in China·Present State and Problems[c]//The 4th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Cement and Concrete,1998:1—6.
[15]刘顺妮.水泥一混凝土体系环境影响及评价研究[D].武
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责任审编 王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住建部工信部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政策解读与体会
九问学堂 | 绿色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我国绿色建材及其评价发展概述
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原则!
混凝土搅拌站实验室设计要点!
【混凝土科技奖】绿色高性能清水混凝土制备及防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