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渡舟:探究人体的“津液链”

来源:人卫中医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结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好像一条链子联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链。

津液的来源,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灵枢·邪气》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含义。严格地讲,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说:“何谓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为液……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古人认为津液中体轻的可外走腠理以为汗;津液中体浊的可内渗入骨空而为髓,所以津在外而为阳,液在内而为阴,用以区分它们的不同功用。

津液虽属阴液之类,但不能离开阳气的蒸化,具体地说,它必藉脾气的运化、肾气的主宰、肺气的敷布和三焦阳气的温煦和流通。

《医医病书》说:“窃谓津液虽属阴类,而犹未离乎阳气者也,何以言之?《内经》云: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岂非液则流而行,津则随气而行者乎……验之于口气呵水,愈足征气津不相离矣。”它说明了阳能化阴,气能化津,以体现气津并行,相得益彰的机制。

津液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一种物质。至于饮食消化的过程和形成津液的具体形态,考《医医病书》说得比较详尽。它说:“凡人饮食盖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缓咽;三曰胃化,蒸变传化。二化得力(指火化与口化),不劳于胃……胃化及毕,乃传于脾,传脾之物,悉成乳糜。”

它具体分析了饮食消化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进行中的各个程序,说得比较确切。并且明确地指出由胃传脾的津液,是呈乳糜之状,其色白而质稠。它的话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是津液学说一个新发展。正是由于“乳糜”状津液这个原始材料,才能进一步变生血液、精液和髓液,从而形成一条津液链以反映它们的衍进和生化。

生血液

先说血液: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可见人体的组织器官离不开血液滋养。但是,血是由津液所变生,而系于津液链中的一个环节。

津液变生血液,见于《灵枢·痈疽》。它说:“肠胃受谷,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而《灵枢·营卫生会》亦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清朝人尤怡在所著的《金匮翼》里也说:“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脉之所终始也。若三焦调适,气脉平均,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

由此可见,血液是由津液中的精微分子所化生。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津液为血液之母,而为临床滋液以生血的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精髓

津液不但能生血,而又能化生精和髓。大家知道,精分先天和后天。先天之精禀自父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物质。后天之精,指离开母体以后,藉助饮食的荣养而从“乳糜”的液体中不断补充和合而成。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文中指的“和合而为膏”的“膏”,可以体会它比“乳糜”的液体而更为稠厚。我认为实际上指的是精液,也就是从“乳糜”的津液进一步变成精液,然后渗入骨空,或者补益,或者去滋生髓液,而形成精又生髓的链式反应。

如果反过来从病症上去证明上述的道理,《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它说明了男女房室过度,伤了肾精,精液流溢过度,势必致使髓液减少(因为精生髓),乃发生腰痛和膝胫酸楚。这同肾精亏损的见证很相似。

津液除化生血液、精液、髓液以外,又能内滋脏腑,变成脏腑之液。它有节制阳气、灌溉脏腑,以维持阴平阳秘的生理常态。

至于五脏之气,所化生五脏之液,如心汗、肺涕、脾涎、肝泪、肾唾,也都属于津液的化生,亦由饮食分解而成,只不过它们的表现、形式稍有不同,但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则是一致的。例如:肝血可以化生眼泪,若泪流过多则伤肝血;肾精可以化生口涎,若唾吐过多则伤肾精。所以,不但“五液”如此相联,而精血之间、髓精之间、血髓之间都具有内在的相互转化关系,形成一条津液链而维系在一起。

根据津液链的结构与联系,精血之间,髓血之间,髓精之间就有一荣同荣、一枯同枯的关系。例如:血虚则精必减,精虚则血必亏,精虚而髓必干,髓干则血不荣,这是因为它们有“同源”的内在联系,才有互相“转化”的物质条件。为此,津液链的学说不但突出了津液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也反映了津液的整体观,而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

明朝人李中梓所著的《医宗必读》中载有“乙癸同源论”一文。他认为肝肾所以同治,是由于它们有“同源”的关系。肝藏雷火,肾藏龙火,皆赖于水的潜涵而方能安居于下。

根据这个道理,李氏把下焦的水作为“肝肾同源”的物质基础看待,从而在临床上提出肝肾可以同治的理论观点。先辈之言,我们未可非议,但他确未提到津液之间的链式关系,对精、血、髓、液实来源于津液的理论和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内核,说得似明似暗而不够确切,令人读之不免有美中不足之感。

下边我想从临床治疗角度再证实一下津液链的因果关系,而有助于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凡胃液先虚,而使饮食减少,则营血无从化生而变虚。治法不急于补血,而以甘寒之品先滋津液,使其胃和能食,诸证不治而自已。这种补津液以生营血的方法,亦可用于精虚之人,其疗效也相同。由此可见,津液链的理论确有其临床意义,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新发现。

《灵枢·天年》又说:“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能使长久。”它说明了古人不但为我们指出了津液的可贵,同时又指出了调息生津的方法,示人以防病保健的要旨。对此法的有关知识已被“气功”疗法所包括,为此,希望乐斯道者去专门研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津液的探讨
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
中医讲气血津液,“津液”是啥?如何调养?看看名医刘渡舟怎么说
人体的“津液链”
外燥、内燥、温燥、凉燥之辨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