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条文章

?

我们请来了一个戏剧圈熟悉的身影,他叫李晏。戏痴一名,30多年来,几乎每天都在剧场拍照,然而,他的本职工作与此无关。


最近,他把这些照片整理成书,同时写了20万字的回忆。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记录了这些年的中国戏剧。


我们请他来聊了聊这些故事。以下照片,是我们这期节目聊天的线索,建议边看边听,会更直观一些。


1984年5月22日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八零级毕业演出

《家庭大事》

编剧:苏叔阳


表演系八零级出了很多明星,姜文、吕丽萍、仇晓光、高倩、丛珊、岳红、曹力、刘斌等,有的现在仍活跃于戏剧舞台。


姜文在该剧中饰演一家之长——老工人父亲(左)。我只看过、拍过姜文两部舞台剧,另一部是《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那是距这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1986年4月19日


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雅典的泰门》

导演:温普林、郑子茹


在中国当代戏剧史里,至少是非职业戏剧范畴内,温普林往往是一个被忽略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还在中央美院上学的时候,经常踱到不远的吉祥戏院去看戏,不知是不是因此对戏剧发生了兴趣,并认识了第一位妻子。在校期间,他与同学、朋友排演了《舅舅的梦》、《茶馆》、《二战中的帅克》、《猫城记》,这是我所知道的北京最早的民间戏剧活动。


1987年5月


北京人艺《沃依采克》连排


1987年5月,中戏导演系毕业后到北京人艺当导演的张辛欣,为院里的青年演员排了《沃依采克》,不知何故没有公演。中间坐在马扎上的是杨桂香,她右手边站立的是濮存昕、王大年,最左侧抱着笸箩的是张万昆;画面右侧跪在地上的是宋丹丹,后面被挡住的是杨立新和梁冠华。


1987年5月5日


无场次心理话剧《复活》

原著:列·尼·托尔斯泰 [俄]

编剧、导演:张奇虹


1987年5月5日,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中戏导演系本科八二班毕业大戏《复活》演出结束后,曹禺先生在院领导的陪同下,走上台与同学们亲切交谈。曹禺先生对面的女演员,是饰演卡捷琳娜的徐松子,1979年我曾看过她考上中戏前演的话剧《救救她》;曹先生身后抄着手的,是时任中戏院长的徐晓钟老师,可惜没拍全。


1988年5月


《高加索灰阑记》

编剧: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德]

翻译:张黎、卞之琳(译诗)

导演:陈颙


《高加索灰阑记》是当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陈颙老师的导演作品,1985年4月中国第一届布莱希特(1898年—1956年)讨论会期间首次演出。陈颙历时十年,排演了《伽利略传》、《高加索灰阑记》、《三毛钱歌剧》三部布莱希特的剧作,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统中国天下的年代,堪称难得。


1988年5月


北京人艺《推销员之死》

编剧:阿瑟·米勒 [美]

翻译:英若诚

导演:阿瑟·米勒 [美]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1915年—2005年)的代表作,1949年在美国百老汇首演,曾连演去七百四十二场。此后,在世界各地舞台上广泛上演,获得极高声誉。1983年,阿瑟·米勒受邀来华为北京人艺执导该剧。


1988年5月21日


无场次话剧《桑树坪纪事》


编剧:朱晓坪、陈子度、杨健

导演:徐晓钟、陈子度


话剧《桑树坪纪事》保留了小说原著“人物绣像式”的结构,却大实大虚相结合,结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两大戏剧思想体系的精华,以丰富的戏剧语言和音乐、歌唱、舞蹈等表现手法,并吸收了电影和中国戏曲的叙事手法,被理论界誉为我国新时期戏剧的代表性作品和里程碑。


1988年12月18日


北京人艺话剧《哗变》

编剧:赫尔曼·沃克

翻译:英若诚

导演:查尔顿·赫斯顿 [美]


《哗变》赫尔曼·沃克根据自己1952年获普利策文学奖的《凯恩号战舰哗变案》改编而成,1954年在美国百老汇首演,连演四百多场。1988年,应中国文化部的邀请,奥斯卡最佳表演奖获得者、著名演员查尔顿·赫斯专程来中国,为北京人艺排演此剧。这是一部全部男性角色的话剧,朱旭饰演魁格船长,任宝贤饰演律师格林渥。


1989年1月28


话剧《大神布朗》

编剧:尤金·奥尼尔 [美]

翻译:鹿金

导演:牟森


《大神布朗》是为纪念美国剧作家奥尼尔(1888年—1953年)百年诞辰而做,这是以“蛙实验剧团”名义演出的最后一部戏。牟森自认为那时候他并没有完全理解这部戏,只是被剧本中某种气息所吸引。但他在该剧中所进行的形式上的创新,对于当时正处于低谷的中国戏剧,犹如一股春风,具有比较重要的积极意义。


1989年1月30日


北京人艺三幕话剧《茶馆》

编剧:老舍

导演:焦菊隐、夏淳


《茶馆》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一座丰碑,无数次被挑战,却从未被超越,它与老舍、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大师的名字一起载入了史册。自1958年3月29日首演至今,已演出六百多场。文革期间,曾被打成“黑样板”、“大毒草”,老舍(1899年—1966年)也含冤自沉太平湖。1979年2月以原班人马复排演出,相继在世界十五个城市演出过。


1992年1月28日


北京人艺话剧《天下第一楼》

编剧:何冀平

导演:夏淳、顾威


《天下第一楼》是新时期北京人艺现实主义风格戏剧的经典剧作之一,既富有地方色彩又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创下了连演五百场的纪录。


1993年6月22日


后现代诗剧《彼岸·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

编剧:高行健、于坚

导演:牟森


1993年初,北京电影学院找到牟森,请他为“演员交流培训中心”开办的短期演员方法实验训练班授课。这个班的学员全部是报考电影学院落榜的考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怀揣着一个明星梦,考学失利令他们情绪消沉。牟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们丢掉明星梦,端正学习态度,不要把表演当作一种炫耀,而应该是艺术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


1993年9月18日


《阳台》首演,许多老友前去观看和祝贺,中戏实验剧场下面的“月光餐厅”挤满了人。这幅照片里有电影导演张扬、蔡军(蔡尚君),搞舞美的的安宾、柳青,俊俏小生贾宏声,孟京辉的大学同班同学王世同,等等。


1993年9月18日


《阳台》首演后聚会合影,左起:石琳琳、孟京辉、王兰(前)、何勇(后)、廖一梅、沈林、王旭峰。


1993年9月18日


荒诞戏剧《阳台》

编剧:让·日奈 [法]

翻译:沈林

导演:孟京辉


即使现在,让·日奈(1910年—1986年)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剧作家。在当时的中国,能上演他的作品,简直是奇迹。但是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就成了,而且是一帮杂牌军干成的,这才是奇迹。


1993年11月13日


《情感操练》在“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暨国际研讨会”上获得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此为编剧吴玉中(右)和导演王晓鹰在演出现场的合影。


1993年11月13日


火狐狸剧社小剧场戏剧《情感操练》


编剧:吴玉中

导演:王晓鹰


“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暨国际研讨会”上,民间戏剧团体“火狐狸剧社”的小剧场戏剧《情感操练》获得广泛好评。参加学术研讨会的除国内代表外,还有来自日本、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海外专家、学者。


1993年11月16日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留守女士》


编剧:乐美勤

导演:俞洛生


《留守女士》也是“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暨国际研讨会”的展演剧目。当时中国兴起出国潮,留守家属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这部小剧场话剧紧贴社会现实,引起观众的极大关注。


1993年11月18日


小剧场戏剧《思凡》


策划:齐力、关山

导演:孟京辉


《思凡》是孟京辉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后排的第一部话剧,并凭此剧荣获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暨国际研讨会“优秀导演奖”。策齐立是中戏舞美戏八八级学生,他痴迷于节气。“大雪”是齐立心目中最有意思的节气,觉得应该隆重庆祝,隆重到可以排一出戏。于是他找到戏文戏八九级的关山、导演系研究生孟京辉,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排《思凡·双下山》孟京辉,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排《思凡·双下山》。


1993年11月19日


’93全国小剧场剧展演颁奖仪式上——李默然荣获“终身荣誉奖”。当时我拍照片时颇为激动,这就是把拳头一挥,率舰撞沉敌舰的“邓大人”,从小看他电影长大,却未想到会离他这么近。记得那次他宣布,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登台演出,从此“封箱”,正式告别话剧舞台。


1993年11月22日


《疯狂过年车》
编剧:苏雷

导演:吴晓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中国戏剧全面跌入低谷,各地专业话剧院、团纷纷停止创作;但同时也有一个可喜现象,一批体制内热爱戏剧,不愿被体制束缚、想搞出点名堂的人,纷纷成立戏剧工作室。1993年1月,北京儿艺演员郑铮与同仁一道创建“北京火狐狸剧社”,演出过《情感操练》和《楼顶》;同年8月,苏雷、费明、过士行成立“星期六戏剧工作室”,演出过《灵魂出窍》和《疯狂过年车》……


1994年4月20日


小剧场实验戏剧《零档案》

原作:于坚

导演:牟森


《零档案》是牟森所有戏剧作品里,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意义的一部。这部是将长诗直接转化为舞台演出,也就是说台词全部是原诗。在长达三百多行的原诗中,诗人于坚援用人事档案的格式书写,暗喻档案中人的社会价值等于零。但《零档案》的舞台演出强调的是“对个人生命的压抑和被压抑后的反抗”(牟森语)。在欧美总共演出了一百多场,是在国外演出场次最多的一部中国当代戏剧。


1994年5月27日


话剧《浮士德》

编剧: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德]

导演:林兆华


我从没见过这么“重金属”的舞台装置,乐池全部被铁箅子覆盖,台上的铁架子像龙门吊一样可以前后移动,巨大的维纳斯女神像有好几米高,一辆经过改装的军用吉普车也开到舞台上;正式演出时,还有一个遥控的巨大飞艇在观众席上空游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林老头儿居然请了一支摇滚乐队现场演奏。那时,“鲍家街43号”刚刚成立,还没火,通过这部戏我才知道汪峰和他的乐队。


1994年5月27日


话剧《浮士德》首演剧照,汪峰和鲍家街43号现场演唱。


1994年11月28日


小剧场实验戏剧《与艾滋有关》

导演:牟森


如果说《零档案》还有于坚的长诗为依据,那么《与艾滋有关》则什么都没有。因为没有剧本,排练之初主要是金星带领演员进行各种肢体训练。虽然没有剧本,但有“与艾滋有关”这几个字做准绳,因而并不是盲目和无主导意识的。牟森要求演员的谈话可以随意,可以不涉及“艾滋”这个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必须真实。在三场演出中,演员的“台词”也不尽相同,全部是即兴发挥。



以上图文均出自《当戏已成往事》

作者:李晏

weibo:@工人李普雷

如有转载图文等事宜,请前往微博联系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六乙:敢想 敢改 敢错 敢当
王斑:我如何把俄罗斯的《她弥留之际》,导成温暖而明亮的现实主义
《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繁星戏剧村,探求谜一样的你
北京观众最有福,状态最佳的《浮士德》来了
创作就是寻找光芒
戏剧火了吗?孟京辉觉得还太少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