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印度次大陆西南篇)
userphoto

2022.05.06 中国香港

关注

俯视凯拉萨神庙

南亚是人类原生文明发源地之一,建筑风格多样且独特。稠密的人口及多元虔诚的宗教信仰,推动了南亚一系列建筑奇观的建造。8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传播,南亚建筑日渐受到波斯影响,本土与波斯风格相互融合,成就了印度最著名的地标——泰姬陵,一些南亚波斯式建筑的规模甚至超过了伊朗和中亚的同僚。

*.以下建筑奇观根据地域分类,按照时间排序,只选取始建于1800年之前,有考古遗迹,规模比较大的奇

*.图点开可以放大,我尽可能地找了各个奇迹的高清图片。

西印度

阿旃陀石窟

建造年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10世纪

阿旃陀石窟洞窟分布
19号窟入口
19号窟内部
9号窟佛像
2号窟壁画,可看到彩绘藻井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附近,是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古印度佛教徒向来有在洞穴修行的传统,大约公元前2世纪,人们开始在阿旃陀修建石窟,早期石窟大约在公元1世纪修建完成,可能是在孔雀帝国和百乘王朝资助下修建的。晚期石窟可能是5世纪后期,由伐迦陀迦王朝资助建造的。
6号窟佛法印壁画
17号窟壁画
壁画中的“波斯使节”场景
波斯使节壁画

阿旃陀石窟开凿于温迪亚山脉的一处马蹄形溪谷中,沿途分布着30个大小不一的编号石窟。石窟是在洪流式玄武岩悬崖上开凿而成的,大部分石窟为方型,最大者占地近千平方米,当年可能居住着不少修行的僧侣。阿旃陀石窟保存了印度最古老的一些壁画。画师们以干壁画的手法,描绘了佛陀本生故事及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这是我们了解印度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古印度绘画和雕刻的珍贵案例。

卡拉石窟

建造年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

卡拉石窟

模仿第8窟修建的第19窟
洞窟中的浮雕

卡拉石窟(Karla Caves)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以东的玄武岩崖壁上,是印度西部最古老的石窟之一。卡拉石窟最古老的洞窟可追溯至公元前160年前后,统治印度西部的萨塔瓦哈纳王朝为石窟修建贡献了大量财力物力。卡拉石窟总体规模在印度并不出众,但其洞窟尺寸异常巨大,且保存完好,颇具研究价值。

第8窟入口
第8窟结构图
第8窟内景
柱头细节
岩壁浮雕

印度石窟的洞窟中,有种叫支提窟的,空间宽敞,可供信徒游走巡礼观赏。卡拉石窟的第8窟是印度最大的支提窟(chaitya),长45米,高14米,大约建于1—2世纪期间。早期印度建筑大多为木质,卡拉石窟的第8窟虽为岩石雕凿,但许多建筑形式模仿自之前的木质建筑,在西方研究者看来,它的布局和早期基督教堂有些类似。

埃洛拉石窟

建造年代:公元6世纪—10世纪

埃洛拉石窟
11窟的3层佛寺
10号窟内景
耆那教石窟中的神庙
32窟内景

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附近,是印度规模最大的石窟之一。这些石窟大约修建于3个时代,首先是7世纪前后的印度教石窟;随后是7—8世纪的佛教石窟;最后是8—10世纪的耆那教石窟。埃洛拉石窟开凿于Charanandri丘陵的玄武岩崖壁上,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100多个洞窟,目前对公众开放的有34个,包括17个印度教石窟,12个佛教石窟和5个耆那教石窟。

凯拉萨神庙全貌
俯视凯拉萨神庙
高处视角的凯拉萨神庙
远观凯拉萨神庙
凯拉萨神庙庭院

埃洛拉石窟以其雕刻闻名,整体工程量和约旦佩特拉以及埃塞俄比亚独石教堂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洞窟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第16窟,即凯拉萨神庙(Kailāśanātha)。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从岩石中雕凿的建筑。神庙大约始凿于8世纪中期,庭院长82米,宽46米,中央神殿高32.6米,占地面积约等于2个帕特农神庙。为了雕凿这座神庙,当年工人们大约移除了8.5万立方米,约20万吨的石材。

月亮井

建造年代:公元8—9世纪

跳水胜地月亮井

月亮井(Chand Baori)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是印度最深,最大的阶梯井之一。拉贾斯坦气候干旱炎热,自古就有建造阶梯井蓄水的传统。月亮井始建于8世纪,周围带拱廊的上层建筑建于18世纪莫卧儿时代。这座阶梯井包括13层3500个台阶,深达30米,其独特造型使之成为蝙蝠侠等电影的取景地。在酷暑时节,月亮井是当地人的避暑胜地,因为月亮井底端的气温往往要比地表低5—6摄氏度。

俯视王后阶梯井
阶梯井浮雕墙

拉贾斯坦旁边的古吉拉特邦,有座王后阶梯井(Rani ki vav),也非常有名。这座阶梯井完成于1063年,据说是国王遗孀为了纪念逝去的国王而修建的。王后阶梯井的样子就像座倒置的神庙,共有七层,边长约10米,深度约30米,每一层都有大量精美雕刻。据估计,这座阶梯井里有超过500座大型雕塑,超过1000座小型雕塑,是Māru-Gurjara风格建筑的杰出代表。

拉贾斯坦堡垒建筑

建造年代:公元8—18世纪

拉贾斯坦是印度面对西北入侵者的前线。历代统治者在此修建了一系列宏伟的堡垒,不但防御坚固,且装饰精美,颇具艺术和历史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以下6座堡垒合并列为世界遗产,分别是:

Chittorgarh堡充沛的储水
神庙视角的储水池

Chittorgarh堡始建于8世纪前后,原是梅瓦尔王国都城。堡垒建在180米的山丘上,占地2.8平方千米,包括4座宫殿,19座大寺庙,20座大型水利工程以及一些纪念性建筑,城墙长13千米。Chittorgarh堡的储水设施可储存40亿升水,足够5万军队4年用水所需。

传说中的印度长城
Kumbhalgarh堡的厚实城墙

Kumbhalgarh堡建于15世纪,同样由梅瓦尔王国修建。堡垒建在1100米的高山上,占地2.68平方千米。Kumbhalgarh堡以连绵不断的城墙闻名,堡垒围墙长约36千米,有印度长城之称。

Ranthambore堡可能建于13世纪,最初由Chauhan王朝兴建,17世纪后被移交至斋普尔王国。城堡建在481米高的山上,占地约1.02平方千米,拥有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宫殿之一。

Gagron堡建于12世纪,后被阿克巴征服。这座城堡3面环水,一面为护城河,有3道城墙,是北印度唯一完全被水环绕的堡垒,有水堡之称。

宫殿入口
镜宫
镜宫

琥珀堡(Amer Fort)建于16世纪后期,曾是斋普尔王国都城。琥珀堡主要以红砂岩和大理石建造,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以开阔的庭院和装饰精美的宫殿而闻名。琥珀堡是许多宝莱坞电影的取景地,帝国双壁中美轮美奂的镜宫舞蹈场面即摄制于此。

斋沙默尔堡和山下的城市

斋沙默尔堡(Jaisalmer Fort)建于12世纪,位于塔尔沙漠中心,建于76米高的小丘上,长460米,宽230米,城墙总长约4千米。城堡以黄色砂岩建造,有金色城堡之称,目前斋沙默尔还有约1/4居民住在城堡里,所以这是印度为数不多的活城堡之一。

*.印度的许多堡垒往往包括宫殿、神庙、居住区等设施,和欧洲篇堡垒规模评判标准有所差别。

巴利塔纳神庙群

建造年代:公元11—19世纪

巴利塔纳的神庙们

巴利塔纳神庙群(Palitana temples)位于拉贾斯坦邦巴利塔纳附近的Shatrunjaya山上。巴利塔纳全城居民以耆那教徒为主,据说是世界第一个全体居民吃素的城市,城外的Shatrunjaya山是耆那教最重要的圣地之一,山上密布近千座耆那教寺庙(其中一些原先是印度教神庙)。这里的第一座寺庙大约建于11世纪,早期寺庙大多以木材建造。12世纪后,当地耆那教社区逐渐改用大理石等石材建造寺庙。由于突厥人的破坏,山上许多早期寺庙已遭破坏,现今所见的大多是建于16-19世纪。

巴利塔纳的各种神庙
神庙上的深浮雕
巴利塔纳的近千座神庙可分为9个集群,规模比较大的寺庙有108座,其余都比较小。这些寺庙大多体现了印度西北部的Māru-Gurjara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和曾统治拉贾斯坦的瞿折罗、索兰基王朝有关。巴利塔纳神庙底座一般是方型或圆形的,以大理石等石材建造,布满了华丽的装饰。

Ranakpur千柱庙

建造年代:公元14—15世纪

Ranakpur千柱庙全景
天花板藻井(国内最早的藻井实物似乎是在佛教建筑中发现的)

Ranakpur千柱庙位于拉贾斯坦邦乌代普尔西北的山中,是世界最大的耆那教寺庙,也是耆那教5大圣地之一。建造这座寺庙的念头,据说源自当地耆那教商人Darna Shah的一场梦(为了防止种地时伤害小动物,耆那教徒大多以经商为业),他在梅瓦尔统治者Rana Kumbha资助下,耗时20年(一说50年)建造了这座装饰华丽的白色大理石寺庙。

各不相同的石柱组成的柱廊
神庙中的石雕

Ranakpur千柱庙建在62米长,60米宽的地基上,造型颇类佛教中的曼荼罗造型。寺庙里有1444根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柱子,每根柱子的雕刻都各不相同,因此有千柱庙之称。神庙设有4个大祈祷厅,4个礼拜厅,80个圆顶,84间地下室(用来供奉神像,防止莫卧儿军队破坏),四周遍布着繁复精美的石雕,是Māru-Gurjara风格建筑的杰出代表。

斋普尔老城

建造年代:公元18—20世纪

斋浦尔老城

18世纪初,为了应对缺水和人口增加,拉贾斯坦amber的统治者决定将都城迁到斋普尔(Jaipur)。新城依照印度传统建筑规范vāstu śāstra和艺术规范śilpa śāstra设计,分为9个街区,后来发展为拉贾斯坦人口最繁荣的城市。1876年,为了迎接威尔士亲王访问,斋普尔的统治者决定将全城刷成粉红色,此后,这座城市以精美的古建筑及独特的审美风格,成为印度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城市宫中最古老的建筑Chandra Mahal
城市宫主入口和钟楼

斋普尔老城最主要的大型建筑集中在2个建有宫殿和政府的街区中。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斋普尔城市宫殿。这是印度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宫殿之一,至今还住着斋普尔统治者后人。城市宫殿主要以红砂岩和大理石建造,设有宫殿、画廊、庭院、花园等,其建筑融合了拉贾斯坦和莫卧儿风格。

风之宫之晨
风之宫之夜
风之宫之窗

城市宫殿边缘,和后宫相连的,是著名的风之宫(Hawa Mahal)。虽然名为宫殿,其实这座建筑看上去更像一堵墙。风之宫高15米,设有953个突出于外墙的小窗(Jharokha)。利用文丘里效应,这些小窗可以给宫殿带来阵阵凉风。小窗镂空的设计既保护了宫中女性的隐私,又可以让她们通过空隙观察到街上行人的活动。

斋普尔简塔·曼塔天文台,属于印度的40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天文台全景,图中最大的仪器是Samrat Yantra,高达27米,其实是台赤道式日晷
斋普尔简塔·曼塔天文台就位于城市宫殿附近,图中背景可以看到城市宫殿的主楼和钟楼
Jai Prakash Yantra,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半球式日晷之一,在印度仅次于德里Jantar Mantar天文台的同类仪器

斋普尔的创始人Jai Singh二世热衷天文,在位期间,他在印度各地修建了5座天文台(Jantar Mantar),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就位于斋普尔,这是印度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天文台。为了取得比当时常见的金属仪器更准确的观测结果,Jai Singh二世决定以砖石建造天文仪器,通过尺寸换取更准确的刻度,天文台的一些仪器至今还能使用。

南印度

巴霍巴利巨像

建造年代:公元10世纪

巴霍巴利巨像(Gommateshwara statue)位于卡纳达邦的一座山上,由整块花岗岩雕成,高17米。这是古代人类竖立过的最大的石雕之一,在《印度时报》面向大众评选的印度七大奇迹中获得了将近一半的选票,名列第一。

巴霍巴利巨像建于西恒伽王朝统治时期,雕像是献给耆那教始祖胜者第阿底那它祖师之子巴霍巴利的。直到2016年前,这座雕像一直是印度最高的耆那教雕像。每年,世界各地都有大量耆那教徒来此朝拜,为雕像涂上牛奶、藏红花、酥油和甘蔗汁等。

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坦贾武尔)

建造年代:公元11世纪

高塔细部
神庙宏伟的入口
神庙高塔顶端的圆顶装饰,重25吨,安放在80吨的花岗岩基座上(一说是由几块巨石拼合而成)

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Brihadishvara Temple)位于泰米尔纳德邦坦贾武尔,是印度最大的寺庙之一,也是泰米尔建筑的典范。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采用几何对称的轴向布局,延续了南印度寺庙的建筑传统,但规模大大超过了之前建造的神庙。神庙始建于1003年,完工于1010年,体现了罗茶罗乍统治时期南印度朱罗王朝强盛的国力。

*.罗茶罗乍的儿子也建过一座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规模略小一些。

神庙中供奉的印度第2大Nandi雕像
神庙壁画,据说描绘了罗茶罗乍的形象
用于神庙装饰的青铜湿婆舞蹈像
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建在240.79米长,121.92米宽的平台上,神庙标志型的金字塔型高塔高16层,以花岗岩和砖石建造,底边长30.18米,高63.4米,是当时印度最高的神庙。神庙装饰着精美的壁画和大量浮雕,供奉着印度最大的湿婆林伽。神庙庭院中有周长450米的柱廊,用于举行绕拜仪式。值得一提的是,神庙的建造动用了许多巨石,最大的巨石长达14米,高塔顶端的顶盖也是由数十吨的巨石建造的。这些巨石都来自几千米外的采石场,将其运送至此地,抬高到如此高度(埃及金字塔顶端的巨石也没有那么大),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大的工程。

拉马纳塔斯瓦米神庙

建造年代:公元11—17世纪

前后瞿布罗门楼
门楼入口

拉马纳塔斯瓦米神庙(Ramanathaswamy Temple)位于印度教四大朝圣地之一的泰米尔纳德邦梅斯沃勒姆,是湿婆派、性力派和毗湿奴派信徒最神圣的神庙之一。神庙始建于11世纪Ramnad王国统治时期,不过主要建筑是在17世纪修建的。除了南印度本土王国以外,斯里兰卡的统治者也对这座神庙的建造有所贡献。

大柱廊

拉马纳塔斯瓦米神庙是座典型的南印度风格神庙。神庙长约264米,宽约200米,四面各有座高大的瞿布罗门楼(Gopuram),最高的主楼高达53米。拉马纳塔斯瓦米神庙拥有全世界寺庙中长度最长的柱廊,外部柱廊高约6.9米,包括1212根廊柱,内外柱廊加起来,总长约有1174米。

米纳克希神庙

建造年代:公元12—18世纪

鸟瞰米纳克希神庙

米纳克希神庙(Arulmigu Meenakshi Sundareshwarar Temple)位于泰米尔纳德邦马杜赖,始建于12世纪,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印度教神庙。由于战乱,早期的米纳克希神庙损毁严重,目前所见的神庙主要是16—17世纪重建的结果。米纳克希神庙布局规整,是南印度达罗毗荼寺庙建筑的最佳范例之一。

密集繁复的瞿布罗装饰
湿婆林伽
千柱厅
千柱厅雕塑

米纳克希神庙占地约6.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位于258米长,241米宽的矩形区域内。神庙围墙高6米,呈同心圆状布置,每个方向都有座瞿布罗,共14座。最外层瞿布罗尤为巨大,其中南门瞿布罗高达52米,是马杜赖天际线的主要景观之一。米纳克希神庙的瞿布罗装饰繁复,最外层每个瞿布罗都有上千个五颜六色的印度教神话人物雕塑。

亨比古城

建造年代:公元14—16世纪

俯瞰亨比古城的神庙
亨比古城周遭的地理环境,这是个布满岩石的地区
Vitthala神庙的瞿布罗和Garuda石战车
供奉着象头神的纪念碑
阶梯井遗址

亨比古城(Hampi)位于卡纳达邦,在《印度时报》七大奇迹投票中名列第2。14世纪,亨比成为南印度商贸强国毗舍耶那伽罗的都城。毗舍耶那伽罗历代国王在亨比修建了大量宫殿、寺庙、纪念建筑、马厩、水库等建筑,使其成为当时印度最壮丽,最富饶的城市。15世纪初的亨比可能是全世界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都会,城市占地约41平方千米,吸引了波斯、葡萄牙等地的商人。好景不长,1565年,毗舍耶那伽罗在Talikota之战中败于德干苏丹国联军,战后,亨比被胜利者付之一炬。

Virupaksha神庙的大瞿布罗
Virupaksha神庙
克利希娜神庙遗址
神庙前的市场遗址
功能不明的建筑,被命名为“大象马厩”
莲花宫,是毗舍耶那伽罗的皇宫建筑,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莲花宫浮雕
神庙浮雕展现的宗教仪式
亨比古城现存1600多座遗址,大部分是印度教神庙。城中最老的Virupaksha神庙的瞿布罗高达50米,无疑是当时印度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至今,这座神庙还是很多印度教徒的朝圣地。连同Virupaksha神庙和旁边的市场在内,亨比城内的建筑大致可分为4个大综合体,每座综合体都由一座大型神庙和市场组成,可见贸易在这座城市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以外,亨比古城还有大量水池、阶梯井、食堂等公共设施。

斯里兰甘神庙

建造年代:公元14—16世纪

河对岸视角的斯里兰甘神庙
俯瞰斯里兰甘神庙
1870年的斯里兰甘神庙
一座13层瞿布罗

斯里兰甘神庙(Sri Ranganathaswamy Temple)位于泰米尔纳德邦的斯里兰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毗湿奴神庙之一,每年年底都会有上百万信徒来此朝圣。斯里兰甘神庙历史非常悠久,但早期的神庙在14世纪毁于战争,今天的神庙是1371年后重建的,此后数百年持续扩建。目前最新的大型建筑是1987年建成的73米高的大瞿布罗。

瞿布罗顶端的装饰
千柱大厅

斯里兰甘神庙综合体占地约0.63平方千米,与故宫相仿,如同一座城市,是目前还在用的最大印度教神庙(吴哥窟早已停止使用)。神庙被7重同心圆围墙包围,每层围墙都有独立的瞿布罗,围墙总长近10千米。神庙共计有17座大型瞿布罗(共21座)、39座亭子、50座神殿、9处大型水池,一座千柱厅以及若干小水池。这是南印度重要的宗教中心,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慈善机构。

查米纳塔门

建造年代:公元16世纪

这个街景真的很印度了

查米纳塔门(Charminar)位于特伦甘纳邦海得拉巴,建成于1591年。据说这座建筑是为了纪念海得拉巴战胜瘟疫而修建的,也有人认为它是为了纪念伊斯兰历的千禧年而修建的。查米纳塔门位于海得拉巴市中心,城市的交通主干汇聚于此,使其成为海得拉巴的标志性建筑,享有东方凯旋门之称。

宣礼塔细部

查米纳塔门融合了印度伊斯兰和波斯建筑风格,底座呈正方形,每边长20米,4条边对应4个大拱门,通向城市的4条交通要道,4角各有座56米高,装饰精美的宣礼塔。宣礼塔由花岗岩、石灰石和砂浆建造,每座重约1.4万吨。查米纳塔门是海得拉巴许多节庆的举办场所,平日也作为清真寺开放。

Gol Gumbaz

建造年代:公元17世纪

穹顶外侧

Gol Gumbaz,位于卡纳达邦比贾布尔,是比贾布尔苏丹Mohammed Adil Shah的陵墓,始建于1626年,建造了30年。这座建筑底边每边长48米,上面顶了个外径44米的巨型单壳穹顶,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穹顶,超过了罗马万神殿,和翡冷翠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相仿(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为八边形,长边直径大于Gol Gumbaz,短边则不如)。

耳语廊,可以通过四边尖塔的楼梯进入
没有什么装饰的穹顶
穹顶之下,正中间就是苏丹的遗物

Gol Gumbaz以砖石和灰泥建造,建筑内部几乎完全以白色灰泥覆盖,装饰简单,被认为是德干高原建筑结构的典范。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无遮拦单室建筑之一,其室内空间达1695平方米,大大超过了罗马万神殿的1393平方米。穹顶内径37.9米,内部最高处距地面51米。在距地面33.22米的高度,设有一道耳语廊,在这里即使是用最轻微的语音讲话,也可以被回廊对面的人清楚听到。

斯里兰卡

阿努拉德普勒

建造年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10世纪

雨林中的阿努拉德普勒
佛塔遗址
古城中的老佛像
皇家花园中的“星门”,巨石上的刻符意义不明
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位于斯里兰卡内陆,是斯里兰卡古都。传说这座城市是位僧伽罗王子建立的,此后近1400年一直都是斯里兰卡都城,直到10世纪末因南印度朱罗王朝的入侵而逐渐荒废。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后,阿努拉德普勒陆续建起一系列大规模佛塔、寺庙、精舍,成为大乘佛教的知识中心之一。
据说Lovamahapaya原先是一座每边长120米,高9层的巨型建筑,现在,这座建筑只留存下1600根石柱
阇耶室利摩诃菩提树,这是目前得到认可的年龄最大的人工栽培树木
Abhayagiri精舍中的水池
Ruwanwelisaya佛塔在20世纪翻修重建过,所以看起来比较白,比较新

阿努拉德普勒有8个佛教圣地,包括以释迦牟尼得道的菩提树苗培育的阇耶室利摩诃菩提树、可容纳1000名僧侣,屋顶覆有青铜瓦的Lovamahapaya以及大小不一的6座佛塔。这些佛塔中,最古老的是Thuparamaya佛塔,建于约2200年前,最大的是祗陀林佛塔(Jetavanaramaya)。另外还有收藏着世界最多佛舍利的Ruwanwelisaya佛塔以及位于斯里兰卡最大古代精舍中的Abhayagiri佛塔。

祗陀林佛塔的造型和早期的印度佛塔相似,制造这座佛塔可能使用了大约9330万块烧制砖

祗陀林佛塔建于3世纪,佛塔院落占地5.6万平方米,地基深8.5米,主要以石块堆砌,通过大象踩踏以加固地基。佛塔外围底座每边长176米,佛塔底面呈圆形,直径112米,塔高达122米,是当时世界第3高的建筑,也是20世纪前世界最高的佛塔。随着阿努拉德普勒的荒废,11世纪后,祗陀林佛塔连同城中其他建筑那样被密林覆盖,上层结构逐渐崩塌。12世纪Parakramabahu王统治时期,佛塔翻新重建为71米高,一直延续至今。

残存雕刻
鸟瞰大佛塔

根据斯里兰卡佛教编年史大史(Mahavamsa)记载,祗陀林佛塔以高质量烧制砖建造,用砂浆填充粘结,外面涂抹贝壳、糖浆、蛋清、椰子汁、树脂、沙子、鹅卵石、油脂混合制作的灰泥,为了防止虫蛀和长草,佛塔的地基还涂抹了溶解在芝麻油中的砒霜涂料。

狮子岩

建造年代:公元5世纪

自然奇观结合人工雕凿,成就了狮子岩这一独特奇观
狮子岩入口的狮爪

狮子岩(Sigiriya)位于斯里兰卡中部内陆,是一座建在巨石上的堡垒。早在史前时代,狮子岩附近就已有人居住,佛教兴起后,狮子岩附近的洞穴被佛教僧侣占据。据斯里兰卡史籍记载,5世纪末,迦叶一世弑父篡位,同父异母兄目犍连逃亡印度。为防止目犍连报复,迦叶一世迁都狮子岩,在山顶建造了宫殿和堡垒,但最终迦叶一世还是被目犍连赶下了王位。此后,目犍连回到旧都阿努拉德普勒,狮子岩则被改造为佛教寺院。

狮子岩花园综合体
狮子岩的蓄水池和梯田花园

狮子岩建在180米高的平顶巨岩上,包括宫殿建筑、水池、水渠、花园、壁画廊等设施,设计者有意地将人造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使其成为斯里兰卡古代建筑规划的典范。狮子岩的花园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人工园林之一,包括波斯式的Charbagh(天堂花园,是种被十字型轴线分割的矩形花园),以蜿蜒小径连接的巨石花园,以及根据岩石起伏修建的梯田花园。

到底要不要打码呢?

除了花园以外,狮子岩的壁画也是一绝。狮子岩的壁画廊长140米,高40米,描绘了约500位女性的形象,这些女性身份未知,也许她们是国王的妃子,也许是参加宗教仪式的女性。壁画的画风和此前阿努拉德普勒的绘画风格有所差异,更加接近印度阿旃陀石窟中的风格。

相关好书优惠!

出版社直发!

发票信息和邮箱请留在订单里

建筑历史图书专门店

⬇️


发表于日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南亚篇)
印度城市介绍——埃洛拉 ELLORA
尼泊尔 加德满都谷
太神奇!全球唯一从房顶往下修建的寺庙,历时150年才完工!
讲真,印度古建筑之艺术成就,着实让人震撼
埃洛拉石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