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姿绰约,妙丽擅舞——从侯马博物馆展出的一件玉舞人谈起

山西省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展出一批精美的玉器,笔者曾两次前往参观,获益良多。这批玉器有礼仪类的璧、环、璜、圭、璋、琮;佩饰类的耳玦、镯、牌饰、觽、龙纹佩及串饰、芯料等,而最吸引笔者注意的是一件淡黄色的玉舞人(图一)。玉舞人玉质温润细腻,呈淡黄色,厚片状,轮廓透雕而成,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舞女身着曳地长裙,轻舒长袖,一袖上扬,水袖高举过头,恰如“长袖擅舞”之谓,另一袖横置腰际,垂袖款摆,腰部束带,衬托出舞姿的曼妙,袖褶用凹弧面表现,刀法简洁有力,展现出动人的风采。



图一: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藏玉舞人


玉舞人佩一般为女舞人形象,是专供帝王或大贵族役使的舞人。长裙修身,身薄细挑,舞步轻盈,飘逸欲仙,是上层统治阶级宴飨、礼乐或祭祀仪中歌舞场面的生动写照。玉舞人常出现于组玉佩配件,由于风格表现极为特殊而值得讨论。



图二:弗利尔美术馆藏洛阳金村出土双人连体玉舞人


图三:广州西村凤凰岗出土西汉玉舞人


以玉舞人作为佩玉的习俗,据已发表的资料,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目前所知,出土的战国玉舞人有两件,一件为洛阳金村战国晚期大墓的双人连体玉舞人(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其造型为对称的两位舞女,甩袖作对舞状,姿态美妙,雕刻精致(图二)。另一件为广州西村凤凰岗西汉早期墓出土的玉舞人,左袖上扬(上端残缺),右袖下垂,腰束宽带,作独舞的姿态(图三)。战国玉舞人的形象,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一发型:发式复杂,两耳侧各有一绺飘扬的卷发垂于肩上,呈“S”形,与面颊分离,脑后梳一条长辫系发式。其二服饰:玉舞人腰间所束腰带都较宽,正面为水波纹,身后无纹饰。长袍正面下端和背面中部,分别有一道斜直边饰,这是战国时期流行的曲裾长袍的曲裾边饰。其三水袖:凤凰岗玉舞人上举的的左手残缺,翘袖情况不明,金村玉舞人左右两手水袖上翘紧贴头顶,然后再向上飘起。


玉舞人主要发现于两汉时期。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以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出土7件玉舞人为最多,徐州韩山西汉墓、铜山小龟山汉墓及广州南越王汉墓各出土玉舞人6件。其他如山东昌乐县东圈墓、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墓、扬州西汉“妾莫书”墓、徐州石桥2号汉墓、襄樊真武山M2、河北献县墓M36、河北满城窦绾墓、河北定县北陵头43号汉墓、西安西郊三桥汉墓、山东莱西董家庄汉墓、江西南昌东郊M14、河南淮阳北关墓M1、北京大葆台2号汉墓等,出土玉舞人1至4件不等。


汉代玉舞人的形象,双人造型发现较少,仅见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广州南越王墓、河南永城保安山梁王墓。单体玉舞人出土很多,大致可分为轮廓方形牌状与轮廓人形状两类,其工艺绝大部分都是用扁平的玉片雕琢而成,圆雕的玉舞人很少。



图四:徐州石桥2号汉墓出土玉舞人


图五:铜山小龟山汉墓出土玉舞人(线图)


图六:山东昌乐东圈汉墓出土玉舞人


轮廓方形牌状,呈长方形片状,两面线刻长袖舞人的形象,如徐州石桥2号墓(图四)、铜山小龟山汉墓(图五)及山东昌乐东圈汉墓(图六)等,它们皆用阴线刻出舞者,一袖上扬,另一袖横置腰间。这类玉舞人出于西汉中期或稍晚的墓中,是汉代玉舞人造型最为简朴的一种。


图七: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一)

图七: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二)



图一〇: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三)


轮廓人形状,根据玉舞人的造型、工艺分为三种:其一,外形已初具舞女形象,以阴线刻饰细部,一手上扬,一手下垂至地,作折腰起舞状,如南越王墓出土的两件(图七),此类玉舞人从西汉中期至东汉后期都有发现。其二,透雕舞人状,有正背面之分,应用透雕及阴刻线刻划细部,一袖上扬,另一袖下垂,作翩翩起舞状,时代属西汉中期。如满城窦绾墓(图八),河北献县M36(图九),广州南越王墓(图一〇)等。其中以南越王墓玉舞人最为精致,舞人身躯依斜特甚,头顶衣袖上有一花蕾,背面以阴线刻出头发,右袖飘扬至头顶,左袖横置胸腰前,细腰长裙,腰间束带,腰带系组绶,长裙下端雕花鞋。这件玉舞人为南越王右夫人的B组组玉佩之一。其三,透雕作翘袖折腰状,其舞女形象更为婀娜优美,一袖上扬过头顶,另一袖卷曲长垂,纤腰微折,长裙曳地,姿态轻盈,这是汉代玉舞人较为典型的一种。如扬州“妾莫书”墓,北京大葆台2号汉墓(图一一),淮阳北关1号墓(图一二),这类玉舞人是从西汉中期发展而来的,西汉后期至东汉都有发现。



图一一:北京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玉舞人


图一二:淮阳北关1号墓出土玉舞人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考察侯马博物馆的玉舞人。


首先,从发型上,侯马博物馆玉舞人头部两侧没有摆动飞扬的鬓毛,水袖与头顶之间没有镂雕的缝隙。



图一三:襄樊真武山M2出土玉舞人(左)

图一四:徐州韩山汉墓出土玉舞人(右)


图一五:五莲张家仲崮汉墓出土玉舞人


第二,从水袖上,其上翘的水袖逾头下垂至肩,略微上翘,与南越王舞人水袖相似。战国玉舞人的水袖不下垂至肩,如金村玉舞人的水袖上翘紧贴头顶,然后再向上飘起。西汉早期的玉舞人,水袖多数逾头不下垂,如襄樊真武山M2(图一三)、徐州韩山墓(图一四);西汉中期是玉舞人水袖下垂至肩的流行时期,如献县M36、满城窦绾墓、五莲张家仲崮汉墓(图一五)等;西汉中期偏晚,玉舞人的上翘水袖将逾头下垂过肩,直至长袍下摆,如北京大葆台、扬州“妾莫书”墓、淮阳北关1号墓等。


第三,从服饰纹样,侯马博物馆玉舞人的服饰纹样,具有楚式玉雕的特点,我们在衣裙上可见阴刻尖钩三角形纹,内填细密的网格,这种纹饰在战国中晚期非常流行。春秋晚期的楚国玉雕(如环)已十分流行以网纹为装饰,战国中晚期,各种形式的格子内被填入各种形式的网纹。如河南信阳一号楚墓,河南叶县旧县一号楚墓等。这种尖钩的装饰在战国漆器上也有发现,如湖北江陵雨台山297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漆豆纹样等。



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漆器纹样


第四,从右袖下端螺旋纹,侯马博物馆玉舞人的右袖下端,有一个阴刻螺旋纹。出土的战国玉舞人未见此种纹饰,但在西汉中期出土的一些墓中,如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徐州韩山墓、河北献县墓M36、满城窦绾墓、广州南越王墓、西安西郊三桥汉墓、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墓、淮阳北关墓M1等都可见到袖部的螺旋纹饰。


第五,从舞姿动作,舞姿动作又是透过衣袖的摆动方向来表现的,故舞人的衣袖表现成为玉舞人纹饰的主要元素。侯马博物馆的玉舞人水袖高举过头至肩,两袖摆动方向相反,这种舞姿多在西汉中期出现,而北京大葆台玉舞人,扬州“妾莫书”玉舞人,它们水袖高举下垂,两袖方向相同,玉舞人的人体结构清楚,脸部、发髻和衣褶裙摆刻划细腻,各部位关系清楚可辨,舞人姿态妩媚,纹饰为西汉晚期流行的造型。


第六,从肢体姿态,无论是扬州“妾莫书”墓、北京大葆台、淮阳北关1号汉墓所出的玉舞人,多作“翘首折腰”姿态,突出婀娜多姿的舞人形象,下半身明显的扭曲,轻盈飘逸,呈现出强烈的动感。侯马博物馆玉舞人则不然,其下半身基本垂直,腿略弯曲,舞姿感不强,舞人仿佛静止的起立,显得有些生硬。


侯马博物馆玉舞人,为透雕作品,线条流畅,从其上翘的水袖逾头下垂至肩,水袖与头顶之间没有镂雕的缝隙,舞人身上留有战国时期流行的网格纹饰,腰较直,腿略弯曲,舞姿感不强等特点,笔者认为,此舞人风格与战国时期的玉舞人相差较大,但又不同于西汉中晚期的玉舞人,其特点可与广州南越王墓玉舞人(E135)相比较,整体造型基本相似,只是身体重心比较平稳,头顶、裙下均未雕琢他物,故其时代应在西汉早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考古资料考察,玉舞人多出于西汉时期的高层贵族墓葬,其中又以女性贵族墓居多,我们或可认为,西汉时期拥有玉舞人的墓主几乎为女性贵族。如中山王一、二号墓中,玉舞人仅出现在中山王后窦绾的墓里,而不见于中山王刘胜墓,可见玉舞人应是汉代贵族妇女所喜爱的佩玉。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音乐舞蹈繁荣发达的时期,中央设有主管音乐的官署———乐府,皇帝的后妃大多能歌善舞,如汉高祖的宠妃姬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西京杂记》卷上);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妙丽擅舞”(《汉书·外戚传上》);成帝的赵皇后“学歌舞,号曰飞燕”(《汉书·外戚传下》)。玉舞人的造形是汉代妇女翩翩起舞的真实写照。


我们透过这件小小的玉舞人饰,穿越历史的空间隧道,或可想象,在一千多年前,“嫱媛侍儿,歌童舞女之际,充备绮室”的歌舞场面。


(文章来源:《文物世界》2007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刘贺墓出土玉舞人年代考
南越文王墓(绝世龙凤玉佩)
翘袖折腰——汉代玉舞人
【古玉精髓】绝美汉代玉舞人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挂红”和“葬玉涂朱”(徐洪明2012)
中华瑰宝——西汉古玉舞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