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禁止出境文物(110)|西周㝬簋


㝬簋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

文物年代:西周

出土信息:1978年陕西扶风齐村出土

馆藏地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㝬簋又称胡簋,第三批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厉王时期青铜器,1978年5月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

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内有铭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侈口宽体。鼓腹,圈足,下附方座。大龙耳高耸,有龙垂珥。腹及方座饰直棱纹,方座四角饰兽面纹。内底有12行124字的铭文,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㝬, 周厉王名 , 文献作 “ 胡 ” ,㝬  、 胡音近通假。

1978年5月5日,胡簋出土于原周原遗址的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齐家村1号西周窖藏中。那里埋藏的大多数青铜器是西周灭亡之时贵族们仓皇而逃所埋,这些青铜器实际代表着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周厉王所铸的胡簋,也是当年发生暴动时所埋,在地下完整的保存,后来历经千秋万代至今才被发掘。

这件无意间发掘的青铜器“胡簋”为青铜所铸,不仅形体硕大、造型精美,器底还铸有124字铭文。据考证,铭文中“㝬”为周厉王,器物也因此而得名“㝬簋”。此外,铭文中还记载有周厉王祭祀祖先的祝词及铸器的准确年代(厉王十二年),因此这也是西周晚期厉王时代青铜器断代的标准之一。

器内铭文及拓片

王曰:有余隹小子,余亡昼夜, 坙先王,用配皇天。簧黹朕心,坠于四方。肆余士献民,爯盩先王宗室。㝬乍彝宝簋,用康惠朕皇文剌且考,其各前文人,其濒在帝廷陟降,皇帝大鲁令,用保我家、朕立、㝬身。阤阤降余多福,宇慕远猷。㝬其万年,实朕多御,用寿,匄永令,㽙才立,乍疐才下。隹王十又二祀。

 铭文大意为:我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将彝宝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

铸造胡簋所用的青铜是一种在红铜中加锡的合金材料,也因锡在红铜中的比重而决定材料的硬度,进而决定其功用。从造型和纹饰上看,胡簋器型厚重,敞口微侈,鼓腹,浅圈足略向外撇,下接方座。两兽耳,兽角卷曲突起,长牙卷向上方,下有卷云纹重珥。颈、足饰窃曲纹,这是周代青铜器的主要装饰花纹。《吕氏春秋》中有言:“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郭沫若先生还将“窃曲纹”解释为模拟鬼柳,柳木材的花纹。他认为不少铜器的前身系木制品,因而保留了类似木材花纹的许多装饰;而后田自秉先生对此观点做出了否定,认为该纹饰仍然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的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纹的简化和抽象。胡簋的底座四面饰有饕餮纹,纹饰质朴规整,相得益彰,但相较于窃曲纹,此类规整的纹饰在周代已明显退居次要地位。总体而言,周代纹饰还是打破了商代以来一直以直线为主要纹样装饰的特点,也打破了青铜器纹饰对称的规整格式,一般成S形,为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最终形成了直中有圆,园中有方的特点。这在研究胡簋的纹饰中都能发现。

另外,胡簋的装饰格式还运用了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它常用一个母体组成带状的连续反复,产生一种秩序之感。这种秩序感和周代的礼治制度还有着一种间接联系。对周代的探索研究可以发现周代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礼教繁多的朝代,因而这在周代铸造的青铜器上也会有明显的体现。胡簋上的纹样装饰等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图案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其中恰当得表现着某种思想意识,更体现出了一种质朴风格。这种风格以及秩序感也都表达了周人的礼教和等级制度。

再看胡簋的内底铭文,书体是西周中期金文风格的延续和发展。从铭文中可以看出当时周朝金文的书写特点:笔画圆润,结构和谐,字形多呈纵势,章法纵横有敛等特征,已发展成为大篆书体成熟的形态,在金文书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完——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国宝重器:害夫簋(西周)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 · 害夫皀殳
我的拓片藏品故事之二十七:西周王器胡簋铭文
周厉王果真是昏君吗?推土机挖出一件青铜器,颠覆正史
汉代青铜器的发展和表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