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前教育宣传月17 | 幼小衔接,这位教授这样陪女儿做准备!


    “你的孩子上没上幼小衔接班?如果不上孩子到小学会不会跟不上?”相信不少幼儿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郭良菁副教授用过来人和专家的双重身份为大家细数幼小衔接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准备”。


“孩子马上幼儿园毕业,9月份就要上小学啦,快乐日子要到头啦!”公交车上一位妈妈跟另一位感叹道,“你的孩子上没上幼小衔接班?如果不上孩子到小学会不会跟不上?”是接下来的问题。作为一个没让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又研究幼儿教育的母亲,这类谈话总会触动我的神经。因为除了这位妈妈关切的“幼小衔接班”之外,很多家长因这种焦虑甚至希望直接把幼儿园变成“小学预演班”,为孩子上小学提供“实实在在”的准备。

我的女儿今年小学毕业,我也经历过她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目睹了孩子如何一步步适应这个新环境的生活和学习,如何克服学习上的难题、掌握小学各科学业的日常过程。跟其他家长一样,我也既为孩子擅长和喜爱某些科目而喜悦,也为孩子困惑和逃避另一些科目而忧心。虽然不易,但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正常,就像成人搬家到陌生城市、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单位,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所以我从来没有因此怀疑和责怪孩子所受的幼儿园教育。也许正是这种“觉得正常”的心态,让我能耐心对待这个过程,帮助孩子平稳地不断进步。话说回来,幼儿园教育看上去跟小学不一样,就真的没法帮孩子为小学做好准备吗?那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准备在哪里呢?知道了这些,是不是会帮小学老师和家长更从容地对待孩子的过渡期呢?幼儿园老师是不是也会更明确所开展的活动对幼儿长远发展的意义呢?


聊天、看图画书与拼音学习


小学各科的学业都有一个序,拿语文来说,无论是哪一版的教材,开篇都是拼音加识字。认识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识汉字”意味着看到字形就能知道字音,并与自己已会的口头语言相联系,推知汉字符号的意思。汉字音形分离,要想不问别人而独立了解字音,就得学习拼音。

拼音本身也是一套有表音功能、形式类似字母的符号系统,孩子需要了解给每个不同形态的符号所规定的读音,掌握两三个注音符号组合在一起的发音规则,更要能意识到这些符号的用途,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拼音”,才可能用拼音辅助自己的独立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图、字、拼音一并呈现,就是想使拼音符号与它的意义一并呈现出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9页

因此,学习拼音也需要几方面的铺垫:一是有口头语言积累,才能把发音与有意义的词句联系起来,推知出词句意思;二是有“画出的符号或图形可以表达意思、或者有某种功能”的意识,才能有兴趣探索拼音这套注音符号。失去这两方面的铺垫,即使让孩子反复背诵拼音符号对应的发音,也达不到帮助孩子运用拼音去独立阅读、理解书面文本意思的目的。

而幼儿园里为孩子学习拼音做了大量“看不见的准备”:在游戏和教学中鼓励孩子互相交流,积累了大量的口语理解和表达经验,在丰富他们见闻的同时也丰富着他们的词句理解和读音区别的感知;给孩子提供了很多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和其他书籍,组织看图书、讲图书的活动,帮助孩子积累了大量“图片与符号连贯起来表达意思”的体验。

有了这些铺垫,孩子很容易理解拼音“表音符号”这一用途,才能减轻孩子“糊里糊涂背符号发音”的迷茫感,让拼音学习真正为孩子阅读课文和其他文字材料服务。

拼图、搭积木与几何学习


一谈到数学,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加减乘除计算,其实,几何图形也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无论哪一版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都有比较长短、大小、高矮、粗细和认识事物形状的内容,还有描述和确定物体的位置。一年级下学期还会有下面这样的任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9页

这些都需要孩子的“形状与空间感知”经验作为基础,试想,如果孩子的眼睛缺乏辨别不同形状轮廓是方正的、尖锐的还是圆滑的经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某种边缘可以嵌入这一种轮廓的容器或凹坑中而塞不进另一种轮廓的容器、圆滑的比方正的更容易滚动起来、弯腰低头把自己的个头“缩小”才能钻过比较小的圈而不碰到圈的边缘、长方体积木不够用时可以用两块小正方体积木或两片薄的长方体积木拼起来这种种的经验,他们在背诵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名称和“特性”时,在做上面这道图形题时,会不会感到更迷惑呢?

幼儿园的游戏和运动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看不见的前数学经验”,只是没有像小学那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而已。平面的从形状屋、七巧板到各种难度的拼图,立体的从积木、乐高插粒到大小形状各异的纸盒等等;除了上面这些静态的形状与空间感知经验,还有动态空间关系感知经验,骑小车时车把的位置与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位置的变化),短跑道和长跑道各自允许用什么速度骑行才不至于撞墙(距离与速度)等等。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常常会举这些例子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和符号,可见这些经验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性”。

听讲、参与课堂活动和做作业


“坐不住”、“不认真听讲”、“不把作业放在心上”是令一年级老师忧心、与家长沟通时常常提到的“学习习惯问题”,因为它们极有可能影响孩子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一些小学非常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孩子进小学之初,就专门进行“入学教育”,让孩子明白学校学习的要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倾听别人发言,参与课堂活动,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也正因为小学在教学方式、班级人数及组织(桌椅摆放)、教室中的环境、面对的老师人数等方面都与幼儿园有差异,特别是每天都增加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作业,很多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会为孩子“捏把汗”,甚至会把入小学形容为“收骨头”;而接收了一班小豆包的小学老师也常常“严阵以待”,希望从一开始就“立好规矩”,在班中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秩序。这样,“逐渐适应一个新的社会环境”的前行心态被面对“断崖”的紧张感所取代。

事实上,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小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过程,每个环境都有自己不同的成员、常规活动、物质环境和规则,孩子自出生起,就开始了与不同人打交道、减少冲突、让自己在一个环境中从容做事的学习过程。只要孩子不惧怕离开旧环境、接触“新人新事”,乐意参与新环境中的活动,就一定能逐渐习得新环境的要求而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所以,家庭和幼儿园如果已经帮助孩子与成人和同伴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孩子对与成年人和同伴交往有信心、不至于惧怕,就已经为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两个环境的过渡期中,旧环境中的“熟人”帮助孩子了解新环境“新”在哪里并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新环境中的“陌生人”允许和鼓励孩子逐渐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因苛求造成的“适应不良”。在这方面,“幼小衔接”的双方或三方-----幼儿园、小学和家庭,需要相互的了解和沟通,很多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开展的“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一些小学在每年开学的一个月到三个月,开展“入学适应期”活动,都是用连续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发展,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侯莉敏:幼升小,你准备“好”了吗?
幼小衔接 ‖ 写给幼儿园大班家长的一封信
把握好幼儿前阅读前识字的“度”
幼小衔接|学好这3招,轻松搞定孩子的学前辅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幼小巧衔接,助力新征程——小学老师话衔接(数学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