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招聘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


作者:Nick  
公众号
高绩效的HR(ID:Excellent_HR)


1
招聘更多的是脑力的角逐

互联网时代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方式,我们也不例外。记得我刚出校园踏上招聘这条“不归路”的时候,当时每天有看不完的投递简历,一天打一百多个邀约电话,然后批量面试,批量入职。那个时候虽然感觉累,这种累更多的是体力上的累,但看到成果,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不过现在想这么忙活估计是不太现实了。



时代在变化,特别是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意味着更多被动求职者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挖掘与连接,因为这部分目前不怎么看机会的群体,大多是绩优与骨干人才,是公司发展产生加速度不可缺少的支撑。所以越来越多的招聘汪们开始走出固有的思维深井,走进目标群体去窥探他们是怎样的一群生物,努力跟他们交流产生共鸣。这时候企业对招聘汪的期望转移到了对优秀人才的连接、学习、与吸引

以前是体力的较量,现在更多是脑力的角逐。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很快,你不够勤奋不够快联系到这个人选,他就被抢走了。一个聪明的招聘汪一定会想方设法,在人选有跳槽念头的时候快速出击,完成转化。当然这需要人才连接体系的建立跟完善,包括招聘渠道的延伸,内外部KOL的培育跟激励,人才地图的绘制与落地等等。

一切也很开放,开放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以前招聘网站没有这么普及的情况下,找高端人才几乎全靠打CC,找个绕过前台妹子的理由去接触到这个目标人选。但是现在我觉得这种工作方式可以被淘汰了,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任何一位人选的电话,并没有多难。


2
招聘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

虽说HR的入行门槛不高,但是真正做好的并不多。至少我认识的HR群体里面,做到顶尖的屈指可数。

最近我在猎头公司听见一个小姑娘给人选打电话,你们感受一下:

“喂,您好,请问是xx先生吗?我这边有个职位想跟您沟通下,不知道您最近看不看机会呢?哦好的那我不打扰您了。” 然后pia,电话挂了。

那时候我特别想给她上堂关于打陌生电话话术的培训。没办法,职业病,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我们讲人才连接、人才池运营,从来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需要长期的人才积累与互动。我经常跟团队的小伙伴讲,对于优秀的人才,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当然如果态度很恶劣的可以直接无视),虽然他这次不看机会,没关系,加个QQ微信,然后把他手机号码存入手机,这样脉脉、领英就可以在读取通讯录的时候,自动把他的一度人脉、二度人脉、三度人脉都展示出来,然后再一个个的加,积累这个细分岗位的人才池。等他某一刻干的不爽的时候,在朋友圈一吐槽(请相信,不管对企业多么忠诚的员工,一年总会有那么几个瞬间想跳槽),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趁虚而入”了。这是我多年招聘工作的一个习惯,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要有积累人脉的意识,一个优秀的人才身边绝对有同样优秀的朋友,这是社交属性决定的,通过工具的使用,我们可以渗透到他的朋友圈,形成连接互动,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给你惊喜。

这里边还有一层意思,招聘不是等你需要招这个岗位的时候,才去招人,往往可以前置,形成人才提前入职的效果。一个优秀的HR具备企业业务战略嗅觉,能看到目前以及不远的将来,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比如研发类的,如果移动端跟PC都做,安卓、IOS、Java、PHP等等这类是常规岗位,还要看到公司业务的短板是什么,如果是用户量增长过快带来的系统危机,那么高并发的运维跟DBA必须开始物色了,从一线互联网公司里面勾搭人才。这些都需要自己的预判,然后跟用人部门持续互动,才能从救火队员的角色变成真正的业务partner。

所以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名优秀的招聘汪应该把60%的时间都放在对外部市场人才的关注与连接上,30%的时间放在对业务需求的理解与协作上,剩下10%放在日常杂事上。如果你感觉一天下来很忙,但是不知道忙了什么,一定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这里有个建议,每天早上九点半以前,把今天需要做的几件事情跟预期目标写在本子上,养成习惯,会有收获。


3
说说“招聘专家“这件事儿

最近发现一个挺惊喜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设置了“招聘专家”这个title的岗位,并从一线公司里面招人。我曾经跟一位业界前辈探讨过这个事情,为毛滴滴打车这样的企业每个事业部都放一个招聘专家,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一方面,在人才抢夺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招聘汪,工作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比如在阿里内部有运营专家,技术专家等等,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招聘放在了影响公司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类岗位年薪普遍在40-80万之间,这是很喜闻乐见的一件事儿,各位同仁好好努力钱途无限。

另一方面,也对招聘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总结过这个岗位要求,必须对招聘的各种玩法很熟悉,并且通过运营的方式去落地,通过数据的形式去呈现,加强雇主品牌建设并且完成人才引进。

招聘是可以做到像玩儿似的。如果你很苦逼,只是还没找到其中的乐趣。


下面跟大家分享几个互联网行业的招聘玩法。

1. 内部推荐。这个玩的好可以解决三分之一以上的招聘需求。好多企业都在做,做的好的相对较少。不足之处是运营的方式跟力度还不够。内部推荐首先要建立起内部员工自上而下的意识,可以在开跨部门例会的时候TL去宣导这件事儿;可以做一块宣传墙,把伯乐领现金的照片挂上去,设计一些宣传的图片以及口号,易拉宝等等,形成一种争当伯乐的氛围;可以每半年总结一次,排在前几名的伯乐奖励自助游之类的,引起大家的推荐兴趣与意愿。当然,对于推荐的人才要第一时间给与反馈,以免打击伯乐的积极性,对内部KOL给与他们特别的精神或物质激励,KOL是推荐大牛的有效渠道,可以好好运营跟维护。内部推荐是一项持久战,跟产品的运营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线上线下怎么引流通过UI文案吸引关注,比如对会员的行为做有效分析并做到定制化服务,比如在节假日给重点客户给力的折扣等等,这些运营思路都可以借鉴学习。

2. 行业Mapping。这个玩法不常用但是特别重要。需要我们保持对同行的关注,通过搜集竞品信息来分析人才结构,确定我们需要的人才在哪里。比如移动电商领域,美丽说、蘑菇街、洋码头、卷皮、贝贝网等等,如果这些是你公司的同行,必须对他们的了解细化到这个产品经理是哪个事业部、负责哪条产品线、下面带几个人、汇报对象是谁,甚至是他的背景、名字。我认识一个招聘汪,真的对他们的竞品公司组织架构人员背景如数家珍,这十分难得,需要长期的跟踪跟信息采集。

Mapping的好处在于,通过了解同行,来为企业的业务提供关键决策信息,特别在新兴领域,没有太多的先行者,那么同行在做的实践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成功实践,在这个基础上做业务创新。

当然最大的好处是在关键时刻对优秀人才的引进。上面说的这个朋友在去年,当获悉某同行将被并购的消息时,第一时间带领业务部门TL飞去北京,在某公司办公室楼下包了一个咖啡厅一个礼拜,然后这一周时间,把某公司三分之一的人都见了。带回大批技术精英。这些人可不是你天天在公司刷招聘网站能够联系上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嫌弃五百里马
谈谈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管理之道:企业选人用人之道
千里马与伯乐的角力
就业难碰上招聘难 千里马和伯乐为何擦肩而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