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蜀辞赋学院词班第十六讲 写作技巧“点”与“染”·卜算子

巴蜀辞赋学院词班

    写作技巧“点”与“染”·卜算子

编写沈婉玲

大家好,我们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一、词之章法结构(过片)

所谓词的过片,既是一叠的开头,又是整首词的连接点,在词的章法结构中,是关键的部分。

过片,又称过变、换头。就是对双调词的下阕、或三叠、四叠词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起拍(第一韵句)的称呼。

词的每一段落(阕、片、叠)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有自己的起、结。双调是两个段落的叠加,但叠加以后要求在,整首词的大尺度上,还要有一个完整性。所以词的过片,既是一叠的开头,又是整首词的连接点,在词的章法结构中是关键的部分,历来词论家都很重视词的过片。

常见的词的过片,我们归纳以下四种写作方法:

1、承上启下

过片的作用主要在于承接上意,同时引出下文,因此呢,承上启下就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换头方式。这里面,我们介绍了柳永《诉衷情近》,并加以分析。

2、一气贯注

唐宋词中,多数词调,分为上下两片,过片在承上启下中,多有转折。或缘景起情,或由昔入今,虽然不离主题,情景、意象却变化了。但有些词作打破这个规则,使上下片浑融一体,词情一气呵成、直贯到底,所以,称为“跨片格”。在一气贯注里面呢,我们又介绍了李清照《渔家傲》,并加以赏析。
    3、似离实合

所谓似离实合的写法,就是周济所说的“藕断丝连”,意思是指词的过片表面上看似乎脱离了上片所言而转进他意,但内里仍然相互关联,情思幽隐而意脉不断。比如刘体仁的《七颂堂词绎》所谓:“不欲全脱,不欲明黏”。这种作法要求精心细密的安排,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巧思慧心。在似离实和里面呢,我们介绍了王沂孙的名作《眉妩·新月》,并加以分析。

4、发起别意

所谓发起别意,也就是周济所说的“异军突起”,指过片不再顺承前情,转而另发一意。前述三种过片的作法比较平和稳妥,而这种“异军突起”的方式是比较“险”的,所以罕见,须“才高者”方能做到。其原因是如果离题太远,“走了原意”,便会影响到整首词情与境的自然浑融。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曾说:“过片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

二、词之章法结构(结句)

与词的“起”相比,历代词论家似乎更重视词的“结”。以上词论家从不同角度对词的结句艺术作了概括。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尾呼应、宕开一笔、画龙点睛、翻进一层。

1、首尾呼应

结句要在情思意脉方面与起句要相照应,也就是沈祥龙所说的“拍合”。使词作的章法结构回环往复,意境圆融浑成。

2、宕开一笔

和上文所说的“绕回”相对,“宕开”是词结句的另外一种艺术手法,也就是词在收尾时并不完全顺承前意,而是以引申或拓开的笔法使词意悠远不尽。

3、画龙点睛

所谓“画龙点睛”,也就是沈祥龙《论词随笔》中所谓的“醒明本旨”。指一首词在前面蓄足了势,结句方点明题旨,使全章犹如蛟龙张目破壁飞起。唐宋词中这样的佳作很多,如周邦彦《夜游宫》。

4、翻进一层

唐宋词的结句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法,即“翻进一层”,在前面层层铺写的基础上,于结尾处将题旨深化,升华意境。如晏几道《阮郎回》。

三、学习词牌《好事近》

1、简介:

张辑词有“谁谓百年心事,恰钓船横笛”句,名《钓船笛》。韩淲词有“吟到翠圆枝上”句,名《翠圆枝》。双调四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每阕两仄韵。仄韵呢,须用入声字做韵。上下阙结句,为一字领四字。

2、韵:大多押入声字。入声字做韵,选择合适你所填内容用的入声部。很多壮烈、悲怆,拗怒的词牌,大多采用入声韵但反过来,用入声韵却不一定非得去表达壮烈、悲怆的情感。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入声字都壮烈。不然,所有的入声词牌,就归于一个调了。倘若不是特别要求,采用入声字,尽量避开那些跌宕壮烈的词汇

3、内容:过程跌宕起伏、啥感内容情都有,但煞尾终归落在…或希望上,或好心情上。以上几首词例有个特点,就是不管前面写了什么,到煞尾都会有看开的感觉。如秦观和朱敦儒的好事近

上节课的内容就简单复习到这里,现在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前面几课,我们对唐宋词的起结与过片的艺术表现技法,做了大概的分析和归纳。然而,词的起结过片并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还有多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它们和词的题材也和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思意蕴,词人的个性、气质和审美追求有关。尤其是,那些身世遭际大起大落、曲折坎坷的词人,其作品在不同阶段会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起结过片 等等方式呢,自然也相应会有大的变化。

此外呢,起结和过片的表现艺术,还与词的体制有关。

小令和慢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自有它对起结与过片的不同艺术要求,至于全面细致地、掌握词的章法结构的艺术,将是我们今后努力追求的目标。

“点染”是唐宋词创作中常见的技法之一,点与染之间的关系,在词人的笔下灵活多变。它包括1先点后染,2先染后点,3点少染多,4染少点多。 5开头一点,通篇皆染,6通篇皆染,篇末一点 7、点与染的穿插交织等等。

下面我们说说,什么是点、什么是染呢?

一、 什么是“点”与“染”?

所谓点染,原是绘画的一种常用技法,后来被成功地移用到词的创作里。中国画,大家都知道的,陶尔夫、诸葛忆兵在其《北宋词史》中,有一段话说: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

点,就是中锋突破;染,就是侧翼包抄;这二者相互配合,里呼外应,便造成强大攻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点染,又很像是议论文中的总说和分说,点,是总题;染,是分说。和前面说的一样,点染之中,点,是点明题旨或词意;染,就是侧翼包抄。点染之中,点,是点明题旨或词意;染,则紧承题旨、词意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渲染。点与染必须紧密配合,不可有他语相隔,否则意脉一断,便无法发挥它们互相配合而产生的艺术功效。点染本是绘画艺术,为什么引入填词呢?这要追述到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我国的绘画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之吴道子、阎立本、张璪zǎo、李思训都是驰名当时的大画家,诗画双绝的王维更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五代时期的君主多喜爱文艺,李璟、李煜父子在位时都优待画家,   李煜本人亦兼工书画,前蜀与后蜀的统治者,也都热心绘事,后蜀后主孟昶chǎng还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翰林图画院,宋朝的皇帝也喜爱并提倡绘画,宋徽huī宗、赵佶jí也是著名的花鸟画家,宋代文人,多才多艺,不少文坛大家兼擅shàn书画,文人画由此大兴,各种论画之作,也就应运而生

比如苏轼集中,便有相当数量谈书论画的诗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宋一些词人在创作时,有意无意地、将绘画的某些技法,融入词的写景造境当中,点染手法,就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一例。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熙载最早在词论中提出点染技法,他说“词有点,有染”。如:柳永《雨霖铃》中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字耆qí卿)

     头二句点出离别冷落,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二句就是上二句着意渲染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矣。”这就是刘熙载的论述。

对于刘熙载所论,江顺诒深表称赏。他说:“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闻者无不点首。得画家三昧,亦得词家三昧。点,点明。染,渲染。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看例词来领会:

如:《望江南》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两句是说,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

起拍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曹雪芹称为古之伤心人,由堂堂的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这首词就表达了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

开始两句为点,点明昨夜梦境勾起了内心的无限悲恨,接下来三句是染,追溯梦中热闹美好的情境。渲染昔时在故国宫殿里,尽情游赏、春风得意的欢乐繁华。然而,梦境虽美,奈何已成烟云。此处的染,是以反笔出之,词人,没有正面的,渲染他的“恨”,而以梦中之乐,反衬现实之哀。

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全词仅二十七字,却有点有染,点得明晰,染得淋漓,读后使人荡气回肠。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唐代〕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此词是对往事的回顾以及感慨。“如今却忆江南乐”的“如今”是跟从前做对比的。意思是说:我现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处。“却”是反对之词,“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再次突出他当时并没有认为江南好的意思。

当时在江南,他并不以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都在那“劝我早归家”的美人,所以对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垆边似月的酒女都并没产生丝毫的留恋。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反而却回忆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韦庄多数的词所传达的感发的力量不是靠形象,而是靠叙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赋的笔法。可是他并不是不用形象,“当时年少春衫薄”中的“春衫薄”三字就是形象,写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怀念。

下半阕“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二句,一则可能仍是写回忆中的情事,再则也可能是写今日之情事,有两种可能,也可以兼指。用“翠”“金”二字,意在写明环境之美。“花丛”在古人诗词中,不单是指自然界的花丛,广义的还指如花的女子。

韦庄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阳住过,所以不管是长安也好,洛阳也好,都是他的故园和旧居所在,他现在由“未老莫还乡”转变成“白头誓不归”,是因为他无家可回,无国可归了,唐朝已经完全灭亡了回乡的希望荡然无存,所以他才决然的说“白头誓不归”,口气极为决断,含义则极为沉痛。着一“誓”字,无比坚决,以斩尽杀绝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这正是韦庄词的特色。 

上阕“如今”一句为点,是概说。

后面五句围绕“江南乐”,一气渲染,极写当年乐事,字句间浸染无限追怀感慨。由此可见点染不仅仅适用慢曲长调,在短调小令中仍可以灵活用点染来写景、叙事、抒情。通常情况下,抒情、说理多用点笔,状物、写景多用染笔,叙事则既可点,亦可染

再如:《忆江南》白居易〔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红日下更加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开始两句直叙昔日曾游江南,熟悉其风景。“日出”、“春来”两句生动具体地描绘江南风景之美。以上是染,结句点出忆江南的主旨,是点。 

大家继续看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宋代〕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成为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

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同来何事不同归?”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借用典故,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guān  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过片“原上草 ,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同时这里也是用典,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下片最后三句复用赋体。“旧栖新垅两依依。“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其情之深已侵入文章构思当中。

作者以半死梧桐、失伴鸳鸯这两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作烘染。点笔抒情,染笔状物,前后呼应。这就是词中的“点”与“染”。

归纳:在唐宋词的写作中,有点染技巧,所谓点染,原是绘画的一种常用技法,后来被成功地移用到词的创作里点,是点明题旨或词意;染,则紧承题旨、词意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渲染。 

二,灵活多变的“点染"关系

在唐宋词人的笔下,点与染得到灵活多变的艺术处理。我们从作品中,概括出以下七种情形:1.先点后染2.先染后点3.点少染多4.染少点多5.开头一点,通篇皆染6.通篇皆染,篇末一点7.点与染的穿插交织。

1. 先点后染

就是先点名题旨,再加以渲染的笔法。先点后染的情形在唐宋词中较为常见。我们还是以例词来理解。看张孝祥《念奴娇》的上阕:(这是上阕)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樽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据高人考证,这首词所写的是,作者送别李氏与其子的情景。作者与李氏年少相恋,后来同居,并生下儿子同之,可惜二人最终仍被迫分离。这一怆痛,在作者心中挥之不去,遂于词中再三追怀。在这首词里,开篇“风帆”“秋色”、“离愁”三句以点出离别主题与别时季节,“明日”两句分别就季节与离愁着意描写渲染,“重阳”与“黄花”紧承着“秋”字,表现鲜明的季节特征,又透露出,当此重阳佳节,却无法与爱人共度的,怅惘意绪。而“别岸风烟”三句照应“风帆”,并紧扣“离愁”,设想别后,旅程中,爱人的孤独凄凉,更深地传达作者的无限憾恨。
    这首词先点出别愁,再以设想别后况味,加以渲染,写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渲染的各句都是对离愁的描写。 

再看赵长卿的《临江仙·暮春》上阕也是先点后染: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怀念家国所作。前两句点出思乡情绪,两个“尽”字,极写其苦盼故园音讯,而不得的无奈与失落;“一春”后的三句描绘飘零、悒郁、憔悴的自我形象,渲染了悲苦落寞的心事。
   “憔悴”与“中酒”呼应,“寒食夜”与“落花天”绾合,无论写情或绘景,都切中思乡之旨,点与染配合得紧密而自然。

再看石孝友《眼儿媚》也是一首先点后染的佳作: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这首词写恋人的思念,上阕写景兼写女主人公憔悴消瘦的状态。开篇的“愁”字与第三句的“别来”二字,已点出离愁主旨。这几句都是景语。词中上阙五句是点染融合。点染融合的词很多下阕前二句直接点明“相思”,之后三句以“萱草”、“修竹”、“芭蕉”三种物象,来暗示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萱草向来被视为,使人忘忧之物,在此,借以反衬词人的满怀忧思;而修竹和芭蕉,在前人诗词中也往往关合愁情,更何况它们在雨中似在滴泪!

“一丛”、“数竿”、“几叶”这三个,着意表达稀少的,数量词的巧妙搭配,也委婉地传达出女主人公的,孤寂无聊。大家说这应该是点还是染呢?这是染,用来烘托前面的“愁”。
    这里的染笔,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这首词的结拍三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用法极相似,可见贺铸的词影响之深远。咱们再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有些句子看似抒情,细细琢磨,实是写景,景语不一定是写风花雪月,也可能是当时的内心真实写照,这在格律诗中也常遇到的。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那首送别就是很好的例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2.先染后点

先染后点,就是把读者先引入一个浓厚的景物氛围中,深受感染,再以点笔把题旨点出来,唐宋词中先染后点的例子也不鲜见。
    如:苏轼《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上阕“细雨”、“淡烟”二句是染,“入淮”句是点;下阕“雪沫”、“蓼茸”二句为染,“人间”句是点。那浮着细小泡沫的乳白色香茶与蓼芽蒿笋罗列的碧绿春盘,都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由此引出末句饱含情味与人生哲理的感慨:“人间有味是清欢”。

又如柳永《满江红》上阕也是典型的先染后点: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词从渲染秋日雨后,黄昏的景色着笔,写到夜色降临,泊船江边,所见是岛屿冷落,蓼烟疏淡,苇风萧索,而夜幕下那些载着灯火、驶往村落的归舟,越发触动了词人的羁旅行役之恨,由此引出结拍的叹息,点明思念故园、自伤漂泊的主旨。

像这样先染后点的手法,把读者先引入一个浓厚的景物氛围中,深受感染,作者再以点笔把题旨点出来,正好切合读者的期待心理,从而引起心灵共鸣。

归纳:先点后染就是先点名题旨,再加以渲染的笔法。

先染后点就是把读者先引入一个浓厚的景物氛围中,深受感染,再以点笔把题旨点出来。

3.点少染多

词中的抒情、说理往往用点笔。点是画龙点睛之笔,点出题旨。染则是围绕点而作描绘、渲染、烘托。点和染在词中各占比例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词情、词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点笔多,词意会显得豁达;染笔多,词情蕴藉、婉转。词以幽微深隐,为其美感特质,因此,唐宋词中点少染多的情况极为普遍。

还是以贺铸的《青玉案》来说明点少染多: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上下阕都有点染,而且都是点少染多。上阕“锦瑟华年谁与度?”一句,揣测伊人,当此韶年妙龄,却无人共度的境况,这是“点”;随后三句,极写其居处的华美幽静和独处深闺的寂寞,为“染”。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句点出“闲愁”之多,接着,以一连三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将无形的愁思,生动地展现于读者眼前。
    烟草、风絮、梅雨三种意象,蕴含广大、繁多、纷乱、缠绵等情意。如同他心中的闲愁一样,无处可避,无法摆脱,这一连串美妙的渲染,不仅深化了词意,也使词情更加蕴藉深婉。

4. 染少点多

唐宋词中染少点多的作品比较少,因为点得过多会造成抒情直露无余,破坏含蓄蕴藉。但如果点笔鲜明、警拔,染笔贴切、精彩,点和染配合的得当,一样可以写出动人心旌的佳作。

如:戴复古《木兰花慢》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桥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著破春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这首词的大意是:让黄莺啼叫也叫不完,让呢喃的燕子任意地诉说,也说不清。这一点孤独愁苦,十年萦绕心头从未间断,这愁苦搅乱了春风。旧地重来的妻子却再也看不见。但小楼东边的杨柳,却依然如旧。曾记得,你我共同在粉壁题诗,而今,墙壁残破诗句无影无踪。

长满兰草的沼泽地,新涨起一片碧绿溶溶,凋落的红花含着遗恨翻腾。看身上已经穿得破旧的春衫,清楚地记得,这是当年送别时,你在灯下连夜剪裁制成。

折磨我的,是无边无际的思念之苦,算起来,往事像云烟一样,从眼前经过的一切,总是成空。在暮色中,仰望楚天漫无边际,只能靠着阑干,目送远去的飞鸿。 

这首词是戴复古追忆他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而作,词人故地重寻,怀念亡妻,浓烈的伤痛和愧悔的心情,从肺腑中倾泻而出,所以词中,除了开端、过片及结拍处为景语,其余的全是抒情与叙事。很明显地点多染少。下阕“念著破春衫”五句,极写追思哀痛之情。当初,诀别前,妻子强忍悲伤在灯下为他缝制春衫的一幕,仍历历犹如眼前。“相思”句道尽多少凄楚的沉痛!结尾才以“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的景语烘托、渲染。

由于宣泄情绪的需要,用点笔较多,词意稍欠蕴藉,但情意的激切与染笔的恰当补充,使得这首词,仍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词真是所谓的“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又如:辛弃疾《临江仙》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以上阕为例,前三句是点,后二句染前三句点出宠辱不惊、逍遥度日的心境;
后二句紧承以秋日与冬夜饮酒赋诗的场景来烘染洒脱淡泊之情。
    点多于染的特点,使词情畅达,意旨鲜明,别有一种清劲疏宕的美感。 

再如:李清照的《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词的下阕前三句点,后二句染。前三句“感风吟月”三句慨叹往事如烟,抒发如今支离憔悴的感伤怀抱;末二句中“试灯”、“踏雪”是就“感风吟月”而染的,但“无意思”、“没心情”却又点明心情意绪,明显是点多染少好,互动一下,在词的点染技巧中,点和染的多少是点、染在词中各占比例的多少。

那么点少染多会使词情如何?染笔多,词情蕴藉、婉转; 

染少点多会使词情如何?点笔多,词意会显得豁达。

5. 开头一点,通篇皆染

开头便点名题旨,通篇加以渲染此种点染手法在令词中更为常见,典型的比如欧阳修描写颍州西湖之美的十首《采桑子》其三: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其七: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幢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这组《采桑子》的词从不同角度写西湖之美。前一首开端即点出“画船载酒”,于西湖之上的闲适游玩,接下来围绕此四字展开描摹渲染,“急管”三句承接“载酒”加以渲染,极写饮酒湖上的酣畅惬意;“行云”四句则紧扣“画船”继续渲染,生动地表现出他在舟中俯仰留连的诗意感受。

后一首开始就点明“荷花开后”游赏西湖,而以下七句,一气铺展烘染,“红幢绿盖”前后相随的美景,画船撑入荷花深处的逸兴,以及缭绕于酒卮烟雨间的荷香笙歌,把西湖的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组《采桑子》几乎篇篇如此,一点而通染,难得的是染笔能够紧接点笔层层挥洒,读来清畅自然,绝无牵强之迹,而得情景交融之境,堪称绝妙的构思。    

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首词是朱敦儒南渡前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早期自我形象的传神写照。词的首句便点出其“疏狂”的个性特点,之后无论是“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的浪漫狂想,或是头插梅花、纵情诗酒、粪土王侯的真实摹状,都是为渲染这一特点而展开的。正是这种疏狂之气一点贯穿全篇,使这首词凸显出,通脱清劲的风格。

6. 通篇皆染,篇末一点

与前者相反,此种点染先从各个角度“画龙”,结句才出以“点睛”之笔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大家都熟悉,辛弃疾在此词中塑造了一个忠勇报国却壮志难酬的自我形象,“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沙场秋点兵”的威武,冲锋陷阵的勇猛,以及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慷慨抱负,无不显示出其激越的爱国情怀。不料结句陡然一转:“可怜白发生”!词情顿时由顶峰跌至谷底,前面所写的豪迈之情、英武之气,原来只是他的梦想,现实中的词人却是两鬓秋霜、一事无成
    前面渲染得格外激昂酣畅,结尾点睛一笔,便将失意的愤懑凸显出来,令人触目惊心!

辛弃疾的另一名作《青玉案》也是同样手笔: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先极写元夕之夜的繁华热闹景象,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描绘出浓郁的节日气氛与种种欢乐场景,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直到结尾才推出词人苦苦寻觅的“她”,却独自伫立于“灯火阑珊处”,几乎通篇之热烈与结尾之冷寂对照,鲜明地凸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寥落。所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同时,也可理解为词人超脱世俗的理想与追求。真是出人意料、余韵无穷的点睛妙笔!
    这种通篇皆染,篇末一点的写法,在生动活泼的形象描写之后点出题旨或提升意境,多有画龙点睛,使其破壁腾飞之妙。
    归纳:开头一点,通篇皆染:开头点名题旨,通篇加以渲染。

通篇皆染,篇末一点:先从各个角度“画龙”,结句才出以“点睛”之笔。 

7. 点与染的穿插交织

词人以叙事、抒情为点,以写景为染,有意将两者穿插、交织,织出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天章云锦。
    如:张孝祥《西江月·阳三塔寺》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上阕“问讯”二句叙事兼抒情,是点;“东风”二句写景,是染。下阕“世路”二句抒情慨叹,是点“寒光”二句写景,是染。点染穿插,情景交织,意象结合,使全篇忽显忽隐,既开朗又含蓄。

又如:苏轼《浣溪沙》五首(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首词的意思是这样的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春日阳光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我虽身为使君,却没有忘记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下片的上句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一'光’一'气’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王元明先生评析下片前二句说,“这两句对仗工稳,且妙用点染之法”。
    由此可见,唐宋词人运用点染手法非常巧妙灵活,我们可以从全篇、一阕、数句乃至一联一句中体察和赏析。

归纳:点与染的穿插交织:就是在词作中,以叙事、抒情为点,以写景为染,有意将两者穿插、交织,织出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天章云锦。

三、介绍词牌《卜算子》

1.词牌介绍

元·高拭词注“仙吕调”。苏轼词有“缺月挂疏桐”句,名《缺月挂疏桐》。秦湛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句,名《百尺楼》。僧皎词有“目断楚天遥”句,名《楚天遥》。无名氏词有“蹙破眉峰碧”句,名《眉峰碧》。这首词牌以苏轼的《卜算子》为正格,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中中中中平句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中中句中仄平平仄韵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中中中中平句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中中句仄仄平平仄韵 

2.词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词谱:

中中中中平句 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中仄平平仄韵中中中中平句 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仄仄平平仄韵 

4.例词

例1:卜算子·水是眼波横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卜算子·凉挂晓云轻

宋·吴文英

凉挂晓云轻,声度西风小。井上梧桐应未知,一叶云鬟袅。来雁带书迟,别燕归程早。频探秋香开未开,恰似春来了。

3:卜算子·风雨送春归 

近代·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又一体 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卜算子·胸中千种愁 

南宋·徐俯 
胸中千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淩波步。空想如簧语。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5.填词要点: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判断一首词的声情,除了文字内容,还可以根据组成词的句子的字数和句式来进行,词的句子,根据字数和句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诗句、赋句和口语。诗句和赋句的区别有三个方面:

1)字数:五言七言的句子多为诗句;四言六言的句子则为赋句。但这也不全是这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初是诗,而不是赋。但辞赋来自于诗,辞赋脱胎于诗的时候,在秦汉,战国及以前的韵文、骈文都是诗的范畴,诗三百(诗经)、楚辞,都是诗,但它们同时也是辞赋的老祖宗。

从秦汉有赋以来,赋和诗就分为两种体裁,而且越来越分明。所以赋的句式,更像战国及以前诗的句子,再后来以近体诗,为代表的诗,句式则越来越趋向于五言七言,而且句读越来越齐整

2)句式:根据组成词的诗句赋句的多少我们可以把词分成三种情况:

①以诗句为主:如卜算子,5575,5575;
②以赋句为主:如西江月,6676,6676;

③诗句赋句较为均衡:如一剪梅,744744,744744。

西江月、一剪梅、虽然也来源于诗,但已脱离了诗的范畴。卜算子是以诗句为主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上下阕各三个五言句,一个七言句,没有四言六言句。它的特点,就是景起多过情起,这点和律诗很相似。
    既然是以诗句为主,我们在填的时候就偏于诗的特点多。诗的语言,有一点要强调,词不同于诗,词是用来唱的,所对应的听众是平民,不是一色的文人墨客,所以不提倡用典,特别是生僻的典故。继续看陆游的《卜算子》这首词: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下阕共六个五言句,两个七言句。近体诗中,五绝、五律、七绝、七律,他们四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五言与七言更有所不同,五言相对于七言来说,略显严肃些,语气也相对略沉重些。
    五言适合写景,而七言则适合抒情。所以卜算子这个词牌适合以景起—兴起。第一句就是“兴起”。

(3)韵:通过几首例词,我们可以看到《 卜算子》这个词牌,大都是用的去声韵,这样能增加力度。也可以用上声。

在词谱里面中的地方,也就是可平可仄的字处,我们千万不要随意,不要坳句,或三平三仄,要是有坳句,词牌自然是规定的,不是规定的,最好不要用。  

(4)内容:相对比较轻松,中性。

本讲提纲:

一、什么是“点”与“染”?

二、灵活多变的“点染"关系

三、介绍词牌《卜算子》 

巴蜀词二期第16课作业:

一、试填《卜算子》一首,自行完成审词牌,题目自拟。

词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谱:

中中中中平句 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中仄平平仄韵中中中中平句 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仄仄平平仄韵 

作业要求:

1. 分别列出你词作中的点和染;

2. 分析词作中点笔多还是渲染多;

3. 结合词作的主要情绪,简述你为什么词作中渲染多于(或少于)点笔(少于40字)  

二、填词要点:

①平仄格式:用搜韵来检查作品的平仄格式是否正确;

句式:5575,5575;

③点染:作品用的那种点染技法;

④起句:最好兴起,即是景起,脉络要清晰,内容相对比较轻松,中性。

⑤词中首句和过片中中中中平处要注意,不要坳句,切不可三平第三句和第七句中仄平平中中中处要注意,不要坳句,切不可三仄;

⑥领字:这首词没有领字;

⑦用韵:卜算子这首词牌,要求用仄声韵,去声韵会好一些;

⑧对偶:词牌没有对偶要求;

⑨换头:这首词牌吕调,上下阕格式一样;

⑩重字,没有规律的重字,是不允许的,这首词牌不可以有重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话填词七:词牌变体的特征及词牌别称
第十五讲词的结及词牌《小重山》格律释义
宋词及写作方法
宋词三百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词(十三)词的结法 ;好事近
西江月——词牌研究(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