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长 关于咖啡的2011
前言

从四月比赛至今, 已有两个月了。很多朋友期待我写一篇关于比赛的小结。 这个小结拖了很久了。 而拖延绝非自身的懈怠,只是在这“漫长的”两个月, 我好好整理消化了这近两年来的咖啡之旅。

并非懈怠, 毕竟, 总结的对象还是自身。 同时, 我要对我的言行负责, 无论是要对即将比赛的朋友, 还是普通的咖啡爱好者。

~~~~学习~~~~

先从赛后说起吧, 除去昏昏沉沉的三天间段性的睡眠。 我更多的经历是放在了思考。 这长期的思考, 已经不再局限于咖啡的点点滴滴。 不是苏门答腊生豆的壁厚使得我咖啡醒豆期应该延长两周;也不是两台研磨机导致台面空间的局促, 使得我比赛时无法有效分配道具;不是1700台词, 配合了手的操作,脚步的移位, 使得我无法100%专注比赛的核心, 萃取。


赛后, 我带MP逛店,在给他介绍上海各家咖啡店同时, 他给予我赛后的建议是莫大的。

有的时候, 人对事物本身过度的执着, 恰恰忽略了人本身的诉求。 这两年来咖啡之旅和我人生之旅几乎完全重合。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好事, 因为你可以在这段时间不受感染的去想, 去做。 但不知不觉中, 生活的承载步入咖啡领域过度, 你会不自觉得陷入此山中。



一切的开始,从这张图的设计开始。

我不喜欢用极其昂贵的咖啡豆去比赛, 因为它失去了WBC的初衷,也掩盖了自身无法对风味判断的自卑。

我不喜欢别人对自身从业余爱好者转型时候对我的质疑,我更在意通过自身的认知, 推算, 推演, 再合理练习达到应有的竞技状态。

我不喜欢照本宣科将咖啡产地背诵给各位评委, 倔强的我, 如果杯中风味和产地没有任何联系, 我宁可一笔带过。

我的喜好, 我的判断本身都没有问题。 甚至可以说, 是一个坚持自我的表现。但过多对理想的追寻, 我下意识中却忘却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咖啡是咖啡, 最终评委和顾客一样, 他们最在意的还是杯中的咖啡;


全国比赛前, 鉴于咖啡机特性, 我需要重新设计一些道具

生活是生活,毕竟,实在不想, 一场比赛之后变成黄粱一梦。 你之后的职业规划和比赛变得无法关联。

学习咖啡, 并没有空中楼阁般的知识和窍门。 它很简单, 想多了解, 自然会了解了更多。 咖啡的认知还有操作, 对于任何人来说, 都是一个进化过程。 有了好的学习方法,这里包括了理论也包括了实践,你会进化了会快一些。

大约在比赛2周前, 我心情是非常烦躁的。或许是过多咖啡因的摄入, 加上比赛准备期间的各类状况的困扰。 但在内心深处,我实在不知道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 我的准备, 和学习, 在我认知面下, 它给我提升的空间极限已经依稀可见了。 但, 努力和付出的背后, 我的不安实则是对自己整体表现, 还有生活状态的不满和不安。而这种不安,很坦诚告诉大家, 一直延续到比赛之后。

~~~成长~~~~

或许, 这就是为何我当初无法写总结的原因了。 扪心自问, 咖啡的认知可以说, 在我创办的咖啡常识小组有大量的文章;咖啡的技艺可以交流,其实在比赛初期, 很多参加全国比赛咖啡师和我都有了互相毫无保留的交流。 我并非是一个比赛控, 它只是一个平台, 去审视和检阅自身成长的过程。 然而, 当你登台了, 你的不安, 紧张, 还是坦然, 或多或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你。

大家可以看到, 赛后的迷思恐怕是一种必然的。 但我很感恩我的幸运。赛后的一个偶然机遇我一个重视自身的机会。

全国比赛后,我有机会被邀请世界咖啡师大赛所有国际评委的校对咖啡师。 流程和WBC所有参数选手一模一样, 包括自己选择咖啡豆, 选择创意和相关器具。 唯一不同的是, 我只有一周的时间准备。

化繁为简, 完整的流程呈...
前言

从四月比赛至今, 已有两个月了。很多朋友期待我写一篇关于比赛的小结。 这个小结拖了很久了。 而拖延绝非自身的懈怠,只是在这“漫长的”两个月, 我好好整理消化了这近两年来的咖啡之旅。

并非懈怠, 毕竟, 总结的对象还是自身。 同时, 我要对我的言行负责, 无论是要对即将比赛的朋友, 还是普通的咖啡爱好者。

~~~~学习~~~~

先从赛后说起吧, 除去昏昏沉沉的三天间段性的睡眠。 我更多的经历是放在了思考。 这长期的思考, 已经不再局限于咖啡的点点滴滴。 不是苏门答腊生豆的壁厚使得我咖啡醒豆期应该延长两周;也不是两台研磨机导致台面空间的局促, 使得我比赛时无法有效分配道具;不是1700台词, 配合了手的操作,脚步的移位, 使得我无法100%专注比赛的核心, 萃取。


赛后, 我带MP逛店,在给他介绍上海各家咖啡店同时, 他给予我赛后的建议是莫大的。

有的时候, 人对事物本身过度的执着, 恰恰忽略了人本身的诉求。 这两年来咖啡之旅和我人生之旅几乎完全重合。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好事, 因为你可以在这段时间不受感染的去想, 去做。 但不知不觉中, 生活的承载步入咖啡领域过度, 你会不自觉得陷入此山中。



一切的开始,从这张图的设计开始。

我不喜欢用极其昂贵的咖啡豆去比赛, 因为它失去了WBC的初衷,也掩盖了自身无法对风味判断的自卑。

我不喜欢别人对自身从业余爱好者转型时候对我的质疑,我更在意通过自身的认知, 推算, 推演, 再合理练习达到应有的竞技状态。

我不喜欢照本宣科将咖啡产地背诵给各位评委, 倔强的我, 如果杯中风味和产地没有任何联系, 我宁可一笔带过。

我的喜好, 我的判断本身都没有问题。 甚至可以说, 是一个坚持自我的表现。但过多对理想的追寻, 我下意识中却忘却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咖啡是咖啡, 最终评委和顾客一样, 他们最在意的还是杯中的咖啡;


全国比赛前, 鉴于咖啡机特性, 我需要重新设计一些道具

生活是生活,毕竟,实在不想, 一场比赛之后变成黄粱一梦。 你之后的职业规划和比赛变得无法关联。

学习咖啡, 并没有空中楼阁般的知识和窍门。 它很简单, 想多了解, 自然会了解了更多。 咖啡的认知还有操作, 对于任何人来说, 都是一个进化过程。 有了好的学习方法,这里包括了理论也包括了实践,你会进化了会快一些。

大约在比赛2周前, 我心情是非常烦躁的。或许是过多咖啡因的摄入, 加上比赛准备期间的各类状况的困扰。 但在内心深处,我实在不知道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 我的准备, 和学习, 在我认知面下, 它给我提升的空间极限已经依稀可见了。 但, 努力和付出的背后, 我的不安实则是对自己整体表现, 还有生活状态的不满和不安。而这种不安,很坦诚告诉大家, 一直延续到比赛之后。

~~~成长~~~~

或许, 这就是为何我当初无法写总结的原因了。 扪心自问, 咖啡的认知可以说, 在我创办的咖啡常识小组有大量的文章;咖啡的技艺可以交流,其实在比赛初期, 很多参加全国比赛咖啡师和我都有了互相毫无保留的交流。 我并非是一个比赛控, 它只是一个平台, 去审视和检阅自身成长的过程。 然而, 当你登台了, 你的不安, 紧张, 还是坦然, 或多或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你。

大家可以看到, 赛后的迷思恐怕是一种必然的。 但我很感恩我的幸运。赛后的一个偶然机遇我一个重视自身的机会。

全国比赛后,我有机会被邀请世界咖啡师大赛所有国际评委的校对咖啡师。 流程和WBC所有参数选手一模一样, 包括自己选择咖啡豆, 选择创意和相关器具。 唯一不同的是, 我只有一周的时间准备。

化繁为简, 完整的流程呈现优先于个人风格的表达。 我借用了也参加WBC比赛的李洋流程。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改(将创意咖啡espresso改为略微萃取不足, 从而结合啤酒花的苦味和葡萄汁的甜,重新回归饮品平衡)

虽然面对了几十个国际评委的围观, 第一遍流程诚惶诚恐。 再加上吧台不熟悉, 一个咖啡手柄打翻在地上。 但之后不断的修正和更改, 我居然比准备了4个月的全国比赛有着更好的把控和专注。

整整两天, 一天走了四遍流程, 这里包括了清洁, 摆台,再清洁。 说实话, 虽然流程每一遍都有进步。 但直到最后, 评委累了, 我也完全变成了咖啡店里的咖啡师, 顺其自然的去“服务”四位评委。

有的时候, 一个偶然的场合,你的积极应对恰恰能反应一个真我。 走了这一大圈, 它对我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一次次的演习。 而是, 这样突如其来的交作业让我有了或多或少的释怀。因为, 不知不觉中, 你再次回归到了顾客服务的初衷, 再次将自身不知不觉熟练起来的技能通过自己的表达,告诉别人你喜欢的。

“你有很好的互动能力, 但最终你是将评委的重心放在你钟爱的咖啡上, 而是你身上”校对后一位国际评委如是说。

“光有气场,有毛用”一位国际评委说了更直接。

而最终,比赛不是仅仅证明自己的地方, 而是把你自己的服务, 将最终的产品让评委用心体验。 其他的一切一切,都是次要的。


在走校对时候, 换了一个方式, 化繁为简的流程。


每一次走完, 需要做一次清洁

~~~后记~~~~

很多朋友将我比赛视频发到了网上。 但我有责任去说明一些问题:

1. 前面的篇幅说的是自身关于咖啡的成长, 不得不说比赛中我咖啡萃取的问题。 苏门答腊咖啡内壁较厚, 在中度烘焙后, 需要超出一般咖啡的醒豆期。而我咖啡在醒豆10天后, 辛辣感依然严重。 因此, espresso在3分左右徘徊使得了我和阿莲的基本面有了决定性落差。

2. 我忽视了台面的有限空间, 加上贝泽拉咖啡机从萃取到第一滴大约只有3秒。因此要同时萃取,还要有托盘才能同时将四份espresso同时接住。这么多零零散散道具, 使得我台面摆放收到了很大限制。 甚至敲粉盒都要随着切换研磨机移动。

3. 大量台词不是错, 但过多复杂的信息,使得我对100多样部件之间的走位切换放入过多重心, 也使得产地的信息大于了咖啡杯中的信息。

4. 第一天比赛是很紧张的。

5. 赛后和阿莲交流过, 更加证实了我的想法。 比赛, 首要认识是, 完成应有规格的萃取。


首赛, 我很紧张。因为有一个不大不小失误, 杯子盖子倒水会后掉了




显示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品咖啡风向往哪里走,主要就是看这场比赛了
雀巢杯│2017 强势回归,10万大奖等你来战!
一杯咖啡的健康
与世界咖啡大师的coffee time,见证一杯好喝的“金”豆咖啡
咖啡为什么不能像茶那样重复冲泡,想过是为什么吗?
星巴克咖啡师赢得女神冲煮赛上海站冠军,快来认识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