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挂角形神贵,清水着盐风味浓
——梦欣楹联讲座之四:
创作楹联的技巧(3)意境
创作一副好的优秀的楹联,对仗是基本功,声律是入门票,二者缺一不可。但比这两者更重要的是意境。一副楹联的优劣,全在意境。意境的高深开阔,意境的匠心独造,意境的空灵绝妙,景象描写精准到位,情感表达别具趣味,作品方具有高超的艺术感染力,读后才能给人以至美至真的享受。
意境者,意與境的完美结合。有人说,意者心上音,境者景之象。这话十分精确而明了。所以,简单地说来,意境就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就“境”作为客观景物的主观描述来说,它又包括“形”与“神”的统一。就“意”作为主观情感的客观表达来说,它也包括“情”与“理”的统一。因此,一副优秀楹联的创作,就是要充分挖掘形、神、情、理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并选取合适的框架结构,使之互相渗透、互相彰显、互相制约,营造出一种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品位高质素的艺术氛围。具体来说,可有四种不同的营造手段。这也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一、 突出“境”的画面,景为实而情可虚
明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的笔记小说《古今谭慨》记载有一则趣事,说有一位老学究叫朱野航,在一个姓王的家里做私塾教师。晚上和主人喝完酒,主人先去睡了。此时适逢月亮东升,朱触景而吟出好句:
万事不如杯在手;
一年几见月当头。
老头子高兴得发狂,大声喊叫着敲主人房门。 主人一家惊慌失措,以为是有贼或者失火。及至问他,才知原委,又去拿酒来继续喝。
文人为几句歪诗或一副巧对而入痴发狂的事情,历代都有,不足为奇。但仔细分析妙句偶得的思维过程便是我们所要借鉴的创作技巧。就这一副对子的个例,可以用来说明营造意境的第一种方法。
分析:朱先生从主人的客厅离开时,抬头见到刚刚升起的一轮皓月,一股美好愉悦的心情涌上心头。这种情形,一年也就碰上几次,非常难得。于是,先有了下句:一年几见月当头。写实,就是一刹那景象的客观描述。接着,作者追溯这美好愉悦的心情是怎么来的?老头子明白,就是晚上喝酒,主人夸耀了自己的才华和教学效果,让他脸上有光,知道私塾教书这碗饭可以吃它三五年没问题。心理自然万般高兴。所以,好心情是喝酒喝出来的。于是,上句也有了:万事不如杯在手。刻画的是喝酒的感觉,也是实写。这两句写的都是实景,一个是晚上喝酒的回忆,一个是出门见月的现状。但这两个瞬间实景的描述,便表达了一种愉悦的心境。再推演开去,便揭示了人生快乐的奥秘。境界就在于,它以最寻常的画面,营造了人生最美好的精神满足。
因境而入意,触景而生情,状景而藏心,这是楹联营造意境的第一种技巧。
再举一例。清人施闰章《蠖斋诗话》记载,江西吉水城东南有龙济寺,苏东坡贬岭外时经过,题一联云:
天上楼台山上寺;
云边钟鼓月边僧。
这联也只用客观之笔描述了眼前的景象。天上楼台,形容建筑物之高。云边钟鼓,形容声音传播之远。而天上、云边,只为衬托山寺、僧人的远离尘世之扰。作者只选取一为高、一为远的二组景象,便营造了一个极为闲逸、极为脱俗、极为空灵的人间福地,场面相当壮阔,境界也就落笔而成。两句均写景,但将闲逸之情隐于景象之中。这种手法,景为实,情则虚,景于画面清晰可见,情于字面未见痕迹,但景为情之所托,情于景中暗潜伏,读之、辨之则明情之所在,思之、抚之则知情之悠远。如是,方为写景、状景之高手。
需要注意的是,写景、状景,笔底一定要有情感的依托。首先是景的选择必须是触发自己情感产生的某一特定的物象,如快意时抬头所见的明月,助长谈兴让人感觉无比豪爽的捧在手里的酒杯,闲逸的心绪舒张时看到的山寺,突然卸掉官职离开政治漩涡感觉一身轻松眼里相比拟的高僧,等等。这些确实引起作者情感生发的景物,当作者如实描绘出来时,情感已附着于笔墨之中、文字之上。可以感动自己的,也一样可以感动别人。所以,当浸染着情感的文字描绘着这特定景象时,便有了撩起读者情感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几副同一手法的营造意境比较成功的对联,大家可以细细琢磨,在选取景象构成画面而呈现特定意境的方面,都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黄公度自题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
江峰青题扬州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程文炳题安庆大观亭联:
片土寄忠魂,听槛前万马江声,滚滚惊疑征鼓动;
孤城销战气,指窗外二龙山影,苍苍飞入酒杯来。
聂守仁小蓬莱联:
四顾何苍茫,厌看出岫幻云,瞬息万变;
三杯浇块垒,独爱在山泉水,亘古常青。
二、 彰显“情”的动态,情可见而景已虚
民国共和之初,走马灯似的换过好几任总统。其中最有文才的是做过清末翰林院编修的徐世昌。这人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诗词楹联无所不精。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被人称为“文治总统”。
直奉战争爆发后,徐世昌被直系军阀赶下台,结束了五年的总统生涯,也从此结束了他从政40余年的历程。自此便以书画自娱。其时自题一联云:
此心平静如流水;
放眼高空看过云。
这联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营造意境的第二种手法。联文直接描述自己的心境,表达自己在特殊境况下的心理状态。在这里,景象只是衬托心情的信手沾来的陪衬物。情感,心态,是联文重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东西。这种手法可称之为情为主景为副的抒情带景、以景托情法。
当作者写下“此心平静如流水”这一句时,意味着在此之前一定出现过狂风骤雨般的景象,正是这些不同寻常的景象已经远去,或者正在消失,所以方有“平静”的景象陪伴在作者的身边。实际上,这一句揭示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形势急转变化下的心态调整。而下一句的“放眼高空看过云”,则是调整后的休闲心态让人有了“闲看晴云自卷舒”的轻松与解脱。显然,这里的“流水”、“过云”,虽然也是有画面可以想见的景象,但只是用来衬托悠闲心境的虚幻景象而已。真正影响作者心态的那些景象被作者隐藏的很深。因为在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个由总统回归到平民百姓、书画寓公所经历的思想变化。作者能以平静的心情思量过去的种种辉煌,能把富贵权势、名利地位看作过眼风云而不怨天尤人,这便十分难能可贵。朴实平淡的一副对联,让人看到作者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德,这一点便是其不同凡响之妙处。
这种直接抒发作者胸襟与情感、抒情为主而衬景为副、先触意后入境、让人从浅淡的文字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的楹联,通常多见于书斋联、自题联、自勉联、读书有感联、朋友应酬联等等范围。以下是应用这种手法的一些例子。
张丹薇《自勉三联》之一:
常宜静坐读文史;
未许轻言论是非。
一褒一贬,一泰一否,表达作者对那些不好读书不求甚解却喜欢乱发议论、指点江山、责备他人的世态的鄙视及自我约束的情怀。在这里,似乎没有景象的出现。但它确实是有景象的依托的,这景象就是大量的世态,属于事景。以常人所见的世态为依托,抒发超越于常人行止的情怀,境界便卓尔不凡。
刘树屏书房联:
渐不为人识;
时还读我书。
陶渊明《读山海经》有“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诗句, 此联取其一句为下联,另撰一带出事景的一句为上联,寓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之意慨,这也是一种超脱俗世的思想境界。
胡汉民书怀联:
要将文字无穷恨;
换取人间彻底痴。
作者曾于孙中山出师北伐时代行大元帅职务,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此联也是直接抒发情怀,联意中既有忧虑,也有愤懑,更有洒脱,各种思绪和恩怨,尽借这一副联语,痛快发泄。显然,让作者恨、让作者痴的那些世事、那些人物、那些纠缠都隐于笔下,从对联的字面是看不出来的。但因为这些景象都确实有,所以才使作者的抒情显得真实可信,婉曲感人。
直接抒发情怀而把景只作为铺垫或衬托的楹联,也可见于题写景点、题写山水自然景象等类型。例如,康有为题梅园联:
坦腹纳震泽;
亡怀偃惠山。
作者所题之梅园,在江苏无锡西南的浒山,因园内遍植梅树而得名。此联没有勾勒刻画梅园的景象,却是借题发挥,下笔便直抒磊落之怀。联语仅用十字,便营造出气吞山河、胸襟广大的非凡境界。其妙处在于把梅园周围的景物(震泽即今江苏太湖、惠山则在无锡西郊)拉来作为抒怀依籍的景象,上联又借用杜甫《江亭》“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的意象,既有了楹联内容的切入感,又增添了联文的书卷味。
张荣沂西湖岳庙联:
公去一何如?依旧是红翠湿衣,笙歌彻夜;
我来天欲晚,伤心看一帘烟雨,数点春山。
这里抒发的是作者在岳庙看到的和想起的实际景象(包括眼前的和历史的)所引发的个人情感,这种情感有太多批判现实与借鉴历史的味道,因为有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情世态作铺垫,所以便让作者的感慨具有忧国忧民的高远境界。
三、 既见景又见情,情景交融浑成一体
杨升庵的一曲《临江仙》被罗贯中用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以后,名噪天下。都知道这位神童出身的明代状元诗词功底极深。其实,杨升庵的楹联也写得非常好。比如题昆明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莽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这联的妙处在于:字字写景,景中见情,景与情交织在一起,组成景美而情浓的生动画面。读之别有一番情调、悟之便觉意境雄浑。这种营造意境的手法不同于上面两种,我们不妨称之为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既写景,也抒情。水绕城峘,隐约可见烟霭;峰围楼阁,雨后须晴,皆为景。有高僧拄杖自苍莽远处归来,有儒士倚栏打发休闲雅逸的时光,高僧的苦修行,香客的儒雅态,都有洒脱超然的胸襟。其景,其情,犹如水乳交融,浑成一体,而境界自出矣。
再举一个例子。江湘岚题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上联尽写景,描绘桥周围的美妙景色。下联则抒情,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意象。据沈括《梦溪笔谈?补遗》所载:“西自浊河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惟不足二十四桥之数;或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原来,二十四桥一名,非指桥之数量,也与桥洞无关,却是与“美人吹箫”有关。有二十四美人于此地吹箫,其情景岂是一般美艳所能言。所以,下联写作者于“扁舟”上静听美人月下箫声,那情感便美好得令人神往。这联所营造的画面和境界,直让人赞叹不已,也当是佳构。
也有落笔先抒情怀,之后一边描绘自然景象一边将情感融汇到景物中去。亦是见情见景,情与景均呈现于画面。如张丹薇《题春日闲暇》联:
微雨偶贪杯,趁意境横生,诗心漫起,信步拈来花一片;
春眠不觉晓,待莺声在耳,日照于窗,卷帘放入绿三分。
这联抒发春日休闲时光的优雅情怀,上下联分别化入宋人“闲拈花片贴纱窗”、明人“卷帘直放流云入”之诗意,情与景,均灵动可见,情景交融均运笔恰到妙处。
下面再举一些应用情景交融法营造非凡意境的对联。
俞樾题西湖九曲桥亭联: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宋贞汉题四川巴中市光雾山联:
山为天地奇观,但爱斯石怪峰奇,快意尤推三结义;
吾是古今过客,苟来此偎幽餐秀,停车愿用一浮生。
缪旭东题昆仑山联:
根盘地脉,峰触天心,兼四千里绵延,不老雄姿,犹教猛士留肝胆;
雾壑囚云,关河锁月,更无数宗灵胜,长萦神韵,已让名山傲古今。
四、 营造“无我之境”,语近情遥深藏意蕴
以上三种营造意境的方法,无论是写景而带情也好,抒情而衬景也好,情景交融也好,都有作者的情感介入,按王国维的说法则属于“有我之境”。这三种之外的第四种手法,也会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左右着、影响着作品的创作,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其内在的东西、作品的灵魂,同样是统摄外部形式、展露客观景象的核心,但因为隐藏得比较深,读者不容易捕捉到作者的影子。于是,这种作品更多地有了“以物观物”的韵味,便被美学家门贴上了“无我之境”的标签。
其实,所谓的“无我之境”并非完全没有“我”,而是指“万物与我同一”、我“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而已。此时,“人惟于静中得之”,“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举个例子来说,笔者前些时候游西班牙,每有奇特景象让笔者动心者,必题上一联。许多景点联便属于“无我之境”的类型。比如题高迪建筑作品米拉公寓联:
剪来海景敷浩气;
熔断砂岩筑迷离。
民居住宅,我们见惯了横平竖直、稳重宁静、笨拙大方的建筑格局,而巴塞罗那的疯子建筑设计师高迪却颠覆了古今的建筑模式,大胆引入流动与曲线。米拉之家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波浪形的外观,动感强烈的外墙,奇形怪状物做成的烟囱和通风管道,把人带入一个荒诞的童话世界般的空间。这个景象让我看得目瞪口呆。于是便有了“以自然之眼观物”的创作冲动。对联以“剪来海景”和“熔断砂岩”这两个本非人力所能有的动态作为来渲染高迪的怪异设计,应该说,这里也隐藏着作者对眼前所见景象的钦佩和赞许,但并没有从文字间显露出来,所以属于“无我”的意境塑造。
一般来说,当人们在欣赏许多自然风景、人造景象的美好、壮观、奇崛之时,为之撰写的楹联,多数把作者自己的情感藏匿起来,只从客观地、大众眼光和普遍感受的、摒弃功利衡量或个人爱好的角度去构建独特的意境,这便属于“无我之境”的创作。
比如北京颐和园里许多景点的楹联,大多可以列入“无我之境”的类型。这里仅举谐趣园里的十三副来考察一下:
澄爽斋楹联:
芝砌春光,兰池夏气;
菊含秋馥,桂映冬荣。
瞩新楼内楹联:
万年藤绕宜春花;百福香生避暑宫。
瑶阶昼永铜龙煖;金锁风清宝麝香。
瞩新楼外楹联:
竹外泉声招鹤至;
日边桥影驾虹来。
涵远堂楹联: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洲云海落樽前。
知鱼桥楹联:
一
廻翔凫雁心含喜;
新茁苹蒲意总闲。
二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澹碧楹联:
窗间树色连山净;
户外岚光带水浮。
湛清轩楹联:
万芴晴山朝北极;
九华仙乐奏南薰。
知春堂楹联:
七宝栏杆千岁石;
十州烟景四时花。
饮绿楹联: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洗秋楹联:
宫徽山川金镜里;
丹青云日玉壶中。
引镜楹联:
菱花晓映雕栏日;
莲叶香涵玉沼波。
这十三副楹联中,称得上有意境的有这几副:瞩新楼外楹联、涵远堂楹联、澹碧楹联、饮绿楹联。仔细琢磨这四副楹联,“泉声招鹤”、“桥影驾虹”、“烟生袖底”、“云落樽前”、“色连山净”、“光带水浮”、“树侵书幌”、“泉润墨池”,这些意象均有“以自然之眼观物”的色彩,所以都属于“无我之境”的作品。
已故的钱钟书先生对“无我之境”的解说,有过精彩的论述。他在《谈艺录》的“附说九”一节中,从李贺诗“好用‘啼’、‘泣’等字”,说不少诗人的山水诗“虽情景兼到”,但“我”与山水“内外仍判”:“只以山水来就我之性情,非于山水中见其性情;故仅言我心如山水境,而不知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所以,这类诗“皆不过设身处地,悬拟之词”。还有的山水诗则“境界迥异”:“要须留连光景,即物见我,如我寓物,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泯,而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身外,可对而赏观;情已契,故物如同我衷怀,可与之融会。”钱先生这些论述,用于分析楹联作品的“有我”与“无我”也一样是适用的。
“无我之境”的楹联作品,就是“以山水来就我之性情”,而“非于山水中见其性情”。也就是说,作者要刻画的、渲染的,是与个人兴趣、爱好、瞬时心境无关的自然景象或社会世态。下面这些楹联,便具有这种特色。
甘肃省兰州白塔山公园联:
四海升平,黄河水变青罗带;
万家向阳,白塔山成碧玉簪。
宁夏平罗县姚伏镇田州塔联:
一柱撑天,东带黄河明献瑞;
孤标拔地,西屏兰岳秀争辉。
代县雁门关联:
曙色晴明,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刘大白杭州西湖博览会馆内花园茅亭联:
有乐山乐水者来,到此见仁见智;
无唯物唯心之别,当前即美即真。
张荣沂包公祠联:
学士祠唯清风犹是,百代长吟,如嘲今世;
食人制非廉吏能医,三山积弊,负在苍生。
以上所讲的就是楹联写作中常见的营造意境的四种手法,这也是当代许多美学家、艺术评论家所共同研究和论述过的理论成果。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陈望衡先生写过《谈意境》一篇文章,他说:“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意境还有更为重要的构成因素。这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他认为意境的特征有二:第一,要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都要有“象外之象”,第二,要求有“味外之旨”。实际上,这二个特征是古代许多诗词评论家都先后讲述过的,唐代司空图所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宋代严羽所说的“羚羊挂角”,清代薛雪所说的“水中著盐”,都是强调“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总之,意境需要有特定的景象和个人的情感(“无我之境”依然有作者自己的情感在,只不过没有呈现而已)。意境体现着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它具有把握现实情境和超越一般景象的美学追求。正是这种个体意识和美学追求,促使他能把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最细微、最独特的东西挖掘出来、传达出来。
今天这一节课就讲这些。谢谢大家耐心听讲。
本课作业:
1、用彰显“情”的动态的手法创作一副激励自己的书斋联(句式不限,提倡短联)。
2、用“无我之境”的叙述角度创作一副山水联(景点自选)。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云大风轻 木矣 寒砚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