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推出】父亲与古田五中的情缘

 父亲与五中的情缘

文|祝晓燕

古田五中老校长祝亨同

祝亨同,1928年10月16日出生古田县平湖镇云梯村,1948年10月正式加入屏古瓯游击队,同年12月任班长。

1949年初随屏古瓯中心书记县委陈帮兴转战闽东北,在宁德重新恢复和开辟以虎贝桃花溪和中洋里一带为据点的游击战区。

1949年3月单独去周宁执行任务,秘密组织32名进步学生到宁德虎贝中洋里整编,执行任务前火线入党。

1949年5月至7月闽浙赣游击队在虎贝整编成立闽东人民游击队,任第三连副连长。

1949年8月参加解放罗源战斗,后任罗源县大队中队长。

1949年9月至1951年3月在福建第三军分区(后改福安军分区)司令部侦察科任参谋。

1951年4月至1952年8月任福安军分区独立六营三连副连长(主持工作)。

1952年9月至1953年8月任命为军分区军邮分局助理员(实际在地委海防办公室工作)。

1953年9月至1955年12月任周宁县七部区武装部部长(后调周宁武装部)。

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被授中尉军衔

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调到福鼎县兵役局政工科工作

1956年1月至195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速成中学学员

1957年3月至1963年2月任福鼎县武装部预备役军官科助理员

1963年3月至1964年11月,以上尉副营级别转业到福鼎县饮食服务公司任党支部书记、副经理

1964年11月至1968年11月 任闽东渔业职业中专学校校长

1968年12月至1975年2月 任福鼎县第二中学革委会主任

1975年3 月至1977年2月 任古田县第五中学革委会主任

1977年3月至1980年10月任古田县第四中学校长

1980年11月至1989年11月任宁德地区民族中学校长兼党支书记

1989年11月在地区民族中学离休,离休前荣获“福建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光荣称号。

离休后,先后担任宁德地区退教协第一至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 福安片分会第一届(1991年)、第二届(1995年)理事会会长。2019年9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枚。

我的父亲祝亨同1928年出生在古田平湖云梯的小村落,小时候有幸读过私塾,也算是一个断文识字的人。在那个时局动荡,国难家贫的年代,不少热血青年弃学从军,投身革命。我父亲因少时频繁接触在云梯活动的游击队,耳濡目染,19岁的他毅然决然于1948年正式加入了屏古瓯游击队(属闽浙赣游击纵队),1949年整编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期间,受组织选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速成中学学习,在党的培养下,逐步成长为一位党的基层武装干部。

1963年戎马生涯15年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幼年受教育不多的父亲,深知未来将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国家发展离不开栋梁之材培养,于是他跻身教育行业,走上教育领导的工作岗位。从军营到教育行业跨度大,对他来说是人生重大的转折,更是全新的起点和战场。和平时期,他以军人的另一种方式报效国家,尽管他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受党培养多年的他始终不忘使命。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理念,团结广大教师,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培养祖国的人才而呕心沥血。来五中就职前,父亲在1964年创办了闽东渔业职业中专学校,并长期先后在渔校和福鼎二中任校长一职。当时已在外工作几十年的父亲,时值壮年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家乡父老的呼唤,造福桑梓的想法,使他萌生了叶落归根回乡办学的念头。他向组织提交了申请。组织批准后,父亲怀揣着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和热爱,抱着拳拳赤子之心于1975年踏上阔别27年的故土,从福鼎二中调到古田五中任革委会主任。

严于律己,建章立制。

他还是军人本色

雷厉风行,光明磊落

初到五中正是文革末期,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比较涣散,人们的思想认识、教育环境、教育秩序都没有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学校底子薄。汪家让老师回忆起父亲刚到校工作的情景时非常动情。他说祝校长到任通过调查摸底,即着手抓制度建设。他根据各处室、各类人员、各项工作的不同特点,分组织、教务、政教、总务四个方面若干点,重新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狠抓落实,做到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从教学管理到后勤保障,他都能做到项项有章法,条条有制度。做到有序推进,分別展开。校领导班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学校管理工作日渐规范。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教职工做到的事情,他总是先做到先做好。

    长期的部队生活让父亲养成了很强的时间观念,作息时间雷打不动,工作上也是有板有眼按时完成。汪老师还说:每周六下午学校政治学习时间,祝校长总是第一个到达会议室,他讲话从不拖泥带水,言简意赅,不唱高调,工作作风也是保持军人本色,雷厉风行,光明磊落。

    父亲在五中任职以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集体领导,民主决策,以制度管人管事。学校的财务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父亲很注意开源节流,制定了严格的财务制度。他自己严格遵守财务纪律,从来不多吃多占。学校专门成立了“经济审核小组”,每学期对学校的账目审核一次,并把审核结果向全校教职工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这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勤俭办学,勤俭治校是他的本色。后来他在古田四中和地区民族中学任校长十几年里也始终如此,财务一直是让副校长分管,熟悉内情跟随父亲多年的老师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给父亲的评价就是四个字:难能可贵。  

1976年春节摄于五中

全面发展,体现特色

德智体美劳

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一场“大革文化命”的浩劫,对教育的冲击是致命的,这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到五中工作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虽已到文革后期,还是不能大张旗鼓提出学校工作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当时还要是讲政治挂帅,即无中考,亦无高考,没有考试升学任务。父亲认为一所学校不抓质量,那办学校意义何在?他鼓励教师,心无旁骛抓教学,认真上好每节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父亲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使是在节假日或星期天,他也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不是在校长室进行自我学习,就是找教职工、学生交流谈心,听取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的改进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对收集到的问题,父亲一直坚持做到有研、有回、有改。在父亲旳努力下,教职员工奋发有为,五中的高质量成为五里八乡的美谈,邻近村庄不时有学生转过来。

    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父亲也不忘抓好学校体育工作。除了支持上好常规体育课外,还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父亲让唐良俊老师组建校男女篮球队和女子排球队,重点抓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男篮队员江千里说:“以前顶多只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篮球赛,经过校队正规训练后,我们的运动水平提高了很多。”75年到77年的两年,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男女篮球队参加古田县中学生比赛均名列全县前茅,女子排球队还曾荣获过宁德地区中学生比赛第二名。

    七十年代,学校除了正常教学外,倡导“学工学农”,常常组织学生参加劳动锻炼,汪老师回忆,当时五中劳动基地是在包厝山开垦的百亩茶园。每周安排一个年段的师生常驻茶园劳动,吃住都在茶山。祝校长每学期都会身先士卒,跟师生们同吃同住一个星期,带领大家扩大开垦面积,同时购置了全套制茶设备。他委托黄聿钦老师全权负责茶园管理及制茶,该项活动曾受到县教育局通报表扬。

关心教师,情系学生

五中原教务处主任林忠清老师对父亲在五中工作的两年多,他,是这样评价父亲的:祝校长一上任工作就抓得很紧,他工作中心怀善良,待人和气,尊重教师,说话谨慎,做事稳重,很少批评人,与老师们的关系非常好。大家都很敬佩他。他是个正直有气质有风度的人。因此工作中与大家结下了深情厚谊。汪老师描述当年眼中的父亲:具有军人气质,生活艰苦朴素,常年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离开部队十几年依然身不离军服,他身为一校之长不摆架子,宽厚仁和,公正民主,体恤下属,五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外地人,平时他就非常关心这些老师的生活起居。汪老师告诉我:他的老家是后洋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粉干、养母猪。做粉干的米汤是优质饲料。当时政府规定淘汰的母猪可以宰杀自用,但不能出售。七十年代物质极为匮乏,每个居民户口一个月只供半斤的猪。因此,后洋村群众经常把宰杀的母猪肉拿到五中来卖。当时学校工宣队老周是平湖食品站的,他多次表态要严禁,但老师们有需求。父亲顶住压力,公开表示此事违纪但不违法,只要老师们有需要就准许他们在校内出售。汪老师说:现在说此事觉得很惭愧,因为母猪肉是很低等的东西,现在很少有人吃。那肉很硬很难煮烂,要放在蒸笼蒸两次才能咬得动。因此父亲还允许老师们把猪肉放到学校食堂蒸笼里蒸。不仅方便了老师们,也大大改善了老师们的生活。大家都非常感激父亲的决定。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教职工的事,他都始终挂在心头,努力去解决。

    在家中至今还有原来五中教师许良洲84年移民香港后寄给父亲的全家福,可见当时父亲与他的关系非常融洽。

在学生眼里,父亲既是个可亲可敬的校长又是个慈祥的长辈。前不久老同学胡继芳告诉我:上学期间,他常提早到学校,时不时会溜到离教室不远的校长办公室找祝校长。父亲会跟他聊天,聊过去游击时期的事;聊不同岗位的经历;聊同学间有趣的事。聊天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每次聊天后都很受益。学生江千里回忆当时祝校长经常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学生们都非常敬重他。他对学生爱护有加,遇到犯错的学生,总是晓之以理。1976年,寒暑假里为了保障学校财产安全,成立护校队,江千里和卓昌斌、黄道钦、江启光和汪长任几个同学积极报名自愿参加护校,父亲亲自带队,晚上与学生们一起巡逻。江千里里说,与校长接触时间多了,彼此建立了很深的师生情。在同学们心里他是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好校长。所以在父亲调离五中后,不少学生还特意前往凤都看望他。再后来有些学生更是追随父亲到古田四中和宁德市民族中学求学、补习。陈振发、林长广、江长敏、洪心同、江绵文和江为来等等。父亲给他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说起祝校长,个个都饱含深情。

淡薄名利,言传身教

父亲淳朴敦厚,正直善良,谦卑内敛,为人低调,他极少在人面前谈及自己解放前转战闽东北出生入死的游击史,包括在子女面前。他对上不阿谀奉承,对下不打击排挤,他从不向上要名要利,更多的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干好每一件事。说来惭愧,在宁德工作三十几年的我,居然不知父亲在宁德虎贝一带打过游击,并在中洋里村山头入党的事。2016年6月老革命余三江的儿子余洪潮,邀请父亲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老游击队员代表,参加在福州市北江滨公园望江龙园举行的福建省中共闽浙赣边区革命纪念碑揭牌仪式,从那以后我才开始关注父亲参加解放战争的游击史。如今父亲和战友们曾经留下足迹的桃花溪、中洋里和东源村老区都成了红色教育基地。

    父亲一辈子总是把荣誉让给别人。在五中工作期间也是如此。他说,把荣誉给老师,给班子其他成员更能发挥作用,调动积极性。给我没啥用。因此,在他任职期间,力争为集体多获荣誉,可对个人,他的一生获得荣誉称号极少。他这辈子在职时就参加过两次表彰,一次是1982年父亲作为地区教育先进集体代表,参加了地区表彰会,另一次是1989年在离休前荣获“福建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光荣称号。这还是父亲推却多次后,地区教育局领导最后敲定的。对于一个在教育部门辛勤工作了27个年头的他,这是获得的唯一也是最高的荣誉。

    父亲由于长期在异地工作,我们都不会说古田话,成了大家眼里的外地人。那时俩弟弟在平湖小学读书,因为常常被同学起哄说他们是“两哑声”,为此小弟还哭过鼻子呢。父亲总是教育我们:“要与家乡的孩子和睦相处,宽于待人,不要计较。”由于父亲的开导,经过不长的时间,我们学会了一些“半咸淡”的家乡话,也渐渐融入到同学们当中去。平时父亲不苟言笑不怒而威,我们这些儿女对他是又敬又怕。我的家是一个严父慈母的家庭,父亲平时在家的时间很少,母亲一力承担起对子女的照顾和教育。在母亲积极阳光的性格影响下,我们姐弟几人的性格也很开朗,家中时常充满欢声笑语。然而,每当听到父亲回家的脚步声,笑声仿佛被按上了暂停键戛然而止,姐弟几人都噤若寒蝉小心地看着父亲的脸色。这种反应大多源于父亲常年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不仅在言行方面,甚至是坐姿和餐桌上的规矩,父亲都言传身教。

    虽然父亲对我们十分严格,但童年的我们不明白他的严厉也是一种深沉的父爱。我们家庭就是如此,父母一严一慈,父亲希望我们几个孩子都能成才,虽不要求个个出人头地,但至少也应是品德高尚、心地善良、遵规守纪、稳重踏实。虽然我们身为校长的孩子,可我们从未感觉到有优越感,我们姐弟与同学们都平等相处友好往来。

    父亲在家乡威望高,且又是五中校长,上上下下对他都很尊重。他要办一件事,只要开口都能得到较好解决。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谋私利。在对子女教育上更是如此。对子女始终严要求。他要我们事事都能带头。1976年6月在我即将高中毕业时,父亲找我谈话:“你做好思想准备,首批报名上山下乡,下去要好好磨炼磨炼自己,要吃苦!”于是,我一毕业就背起行囊,插队到平湖中院大队当起了知青。从未干过农活的我开始了拽耙扶犁的生活。

    1977年春,我作为知青的代表被派往平湖下洋水库劳动,参加修简易公路,我和林方规、林阿标等队友一起挖土方,抡大锤开山炸石,跟男劳力一起挥汗如雨,完成极其艰巨的修路任务,受到民工连领导的表扬。期间父亲从未利用职权和个人资源,给我提供过任何帮助或是给予方便。甚至还因为校长女儿的这个身份,被要求去更偏僻更为艰苦的老家云梯村劳动,直到78年我考入宁德师范学校才结束了知青生活。1980年11月父亲调到地区民族中学任职,家人都随父亲去福安他的工作地,那时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唯独没带我走,我就留在古田平湖小学任教。

父亲的身上有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特点,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他原则性和责任心都很强。记忆中的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即使我们家就在校内,他也鲜少在家,整日早出晚归,把心思都倾注在他执著的教育事业上。父亲没有受到高等教育,但平时他特别重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他的钢笔行书比我弟妹都写得好,不得不佩服他努力学习的精神。父亲性格内敛,少言寡语中透着沉稳厚重。如今过了花甲年纪的我,才慢慢悟出这是父亲的一大优点。回望父亲在五中的经历,深感那时社会、政治环境和教育风气正处在有待改善的阶段,他的工作开展是极为不易和艰难的。他要面对许多虽是正确丶正当的事却不能公开丶公正去施行。但他能面对世事繁杂从容淡定、世俗洪流中仍然保持一份坚韧正直,全凭他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情怀。父亲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黄敬吾老师说,他亲身经历了父亲在极为艰难中把每一件事情处理清楚。这很不容易啊!父亲处理事情的担当精神、艺术方法让他印象深刻终生难忘。虽然父亲在五中工作两年,在人生的几十年工作生活里是非常短暂的,他却能在五中就任校长短时间里,给学生、老师和班子成员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谈起他当年的往事,老师和学生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们的诉说感动了我,也让我感到了当年他的艰难和不易。

    由于种种原因,至1977年父亲在五中工作才两年,就带着千般不舍调往古田四中。他在四中任职三年,工作照样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鉴于父亲所任职的每一所学校都做出了成绩,1980年11月地区教育局领导把父亲调到更重要的岗位——地区民族中学校长兼书记一职。期间,父亲为了提携老班子中一个成员,他主动找上级领导要求辞去书记一职,自己担任校长兼副书记。此事是我在与地区教育局领导聊天时才知道的。他的这种高风亮节的情操得到很多领导及同仁的赞许。

    父亲在古田前后工作五年多,由于当时古田地方派性十分严重,最终他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深深的遗憾再次离开了故土。前几日在父亲工作手记里看到“落叶归根没归成”的一句话,也印证了他当时的心境。年轻时的我们对父亲的很多事情并不理解,时至今日,才体会出父亲当初的不易。总之,不管在哪种环境里,父亲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把自己当作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服从组织安排,始终保持着军人服从命令的坚韧与执着。

为写这篇文章,我走访了当年父亲的一些同事和学生。四十年多年过去了,但他们依旧清晰记得父亲的那些小事,记得父亲对他们种种的好,让我们做子女的特别的感动。我从他们口中获得不少闻所末闻的往事。这些往事,更让我心中充满对父亲的敬意。陈必雄老师与我聊天时这样说:“祝校长是工农干部,但工作能力非常强,他有一双慧眼,看问题看得很透彻,作为一个管理者,他的最大长处就是用人管人方面做得很好,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为公,这是一个老革命身上非常宝贵的品质。在他身上无不体现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他是我非常佩服和这一辈子最敬重的校长。”这评价对我感触很深,我为有这样的一位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原四中校长黄维文为父亲执政生涯作了一首诗:“转戎从教育英才,百卉欢赢桃李栽;但愿此生无遗憾,先贤过化唤梁材。”宁德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叶允丹主任,在父亲九十寿诞时专为他写古风四首,诗作表达了他对父亲欣赏和敬佩的心情。其二:“平湖岸边浪淘沙,扛枪上阵谱新花:弃武从文听召唤,民族教育放光华。”其三:“亦文亦武勤耘耕,人格魅力众口称;无私无畏真胆识,闽东教坛誉声声。”其四:“治校先身去雾霾,不拘一格用人才;以诚相知情切切,民中沃土奇花开。”这诗正是父亲几十年教育生活的写照。

    应姚玉有校长写“我是五中人”征文时,也恰逢中国共产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去撰写此文,不仅仅是对父亲在五中工作的回顾,更是想表达一名有着72年党龄的老党员父亲,对党无限的忠诚和热爱。五中是他曾经倾情工作过的地方,时间虽短暂,但对于这所家乡的学校,父亲怀有别样的感情。65年母校风雨兼程,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在此我谨代表父亲送上由衷的祝福,祝福古田五中在现任领导的带领下越办越好,再创属于她更美好更辉煌的未来。

作者简介:祝晓燕,  1975.2—1976.6就读于古田五中,当过知青,读过师范,后任教于古田平湖中心小学、福安师范附小、宁德师院附小,现已退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十问
安静:让“学校”回到学校
教育速成 ——可否?
学霸数学的主页
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多年后学生当校长 不忘感恩跪拜老师 在场无不动容落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