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中医治疗耳聋大全

耳聋

孔伯华医案

王某,男,九月十八日。

时邪误治,既不得解,复不得泻,热实于中,清窍闭阻,耳聋头晕,口渴舌赤,脉大而数,亟宜清疏凉化之。

生石膏一两(研先煎),冬桑叶三钱,酒黄芩三钱,薄荷叶钱五分,杏仁三钱,龙胆草三钱,知母三钱,地骨皮三钱,鲜苇根一两,白僵蚕三钱,莲子心二钱,全栝楼一两,连翘三钱,竹茹八钱,酒川军六分(开水泡兑),小川连三钱,鲜九菖蒲根三钱,荷叶一个,紫雪丹四分(分冲)。

二诊:九月二十二日。温邪误治,服辛凉疏解之品已转,第肝热胃燥,清窍闭阻,多梦纷坛,脉尚数大,再以前方加减。

生石膏两(研,先煎),龙胆草三钱,知母三钱,莲子心二钱,石决明一两,地骨皮三钱,川黄柏三钱,条黄芩三钱,鲜苇根一两,薄荷叶钱半,连翘三钱,栝楼一两(元明粉一钱拌),荷叶一个,鲜九菖蒲根三钱,大青叶三钱,安宫牛黄丸一粒(分二次化人)。

三诊:九月二十七日。症已大愈,余热未清,心包络尚为邪扰,耳窍已较通,口渴未除,阳明尚盛,再为清滋凉化。

石决明一两(生研,先煎),龙胆草三钱,莲子心二钱,川黄柏三钱,生石膏一两,地骨皮三钱,肥知母三钱,栝楼八钱,生鳖甲钱五分,鲜竹茹一两,栀子炭三钱,薄荷叶钱五分,鲜九菖蒲根三钱,荷叶一个,炒稻芽四钱,紫雪丹四分(分冲)。(《孔伯华医集》)。

360docimg_0_

李继昌医案

张某,男,25岁。

1951年修路炸石,放炮时,不慎震伤双耳,当即感到耳道如棉花堵塞,继则耳鸣嗡嗡声,忽大忽小,持续不止,渐至耳聋重听,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经多方医治未愈,诊察患者年青体壮,发育营养佳良,脉弦劲有力,舌苔正常。

辨证:此足少阳经闭阻之故,因足少阳经脉,由眼外眦向上至颞部,向下至耳后,沿颈至肩,今巨音震动,损伤足少阳经脉,是致耳道瘀阻,清窍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瘀通络,以开清窍。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芩6克,石菖蒲9克,胡连6克,川芎9克,郁金9克,磁石15克(醋淬),五味子9克,甘草6克,生姜片。

二诊:上方连服3剂后,耳鸣减轻,知药中病所,宗前方加柴胡为18克,续服3剂。三诊:耳鸣声音减低,时鸣时止,耳道阻塞感已消失,唯耳聋重听如前,宗前方减磁石、五味子,加广血竭9克、苏木9克,并加柴胡量至24克,以增其祛瘀通络之力,续服3剂。

四诊:耳鸣基本停止,耳聋重听亦减半,守前方减苏木,加桃仁9克(捣)、川红花6克,并将柴胡量加为30克,配合苏合香丸,每日早晚各服半丸。

五诊:上方连服3剂,共服苏合香丸3丸后,耳聋重听大为好转,对面讲话基本能听见,嘱停药,改用针刺翳风、听宫、听会等穴治疗,每日一次,二月而愈。(《李继昌医案》)。

张兆银医案

李某,男,7岁,1986年2月来诊。

2岁时患小儿肺炎,用链霉素后致聋哑。

取穴:主穴:听宫;配穴:翳风、廉泉、人迎。

操作方法:用28号1~2寸毫针针刺。采用捻转提插手法,中等强度刺激,留针60分钟,每隔15分钟行针1次。1日1次,26日为1疗程,休息4天,进行第2疗程治疗。

经1个疗程针刺治疗后,双耳听到自行车铃声和成人对话声,第2疗程结束后能叫爸妈等称呼,发音清晰,并能和成人简单对话。[河北中医,1989,(5)]

张和平医案

董某,女,9岁。

患者于3岁时患肺炎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各10支,半年后发现耳聋,至今已6年,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效。1986年4月22日来我院就诊。

取穴:①耳门、完骨、听敏、风市、合谷、外关。②听会、头窍阴、百会、足三里、会宗、合谷。

操作方法:第一组耳门穴,呈40°角用1~1.5寸毫针向下斜刺0.5~1.2寸深;完骨穴斜刺同侧眼球方向0.5~0.8寸;听敏穴即耳垂下缘根部之点,直刺0.5~0.7寸;风市穴直刺1~1.5寸;合谷穴直刺0.5~0.8寸;外关穴直刺0.5~1寸,每日1次,每次留针60~90分钟,隔20分钟行针1次,平补平泻手法。10次后休息3天换刺第2组穴,足三里、合谷刺法同前,听会直刺0.5~0.8寸,头窍阴平刺0.5~1.0寸;会宗直刺0.5~1.0寸,每日1次,手法与留针时间与1组同,10次后休息3天再换刺第1组穴。依此1、2组穴交替各刺20次为1疗程,间隔5天行下一疗程。

采用上法针刺2疗程后,听力明显提高,语言较前有进步。继续治疗2个疗程,听力大幅度提高,可与他人在相距5米处正常对话。停治回家上学并进行语言训练。1年后随访,疗效巩固,语言接近正常人。[中国针灸,1990,(3)]

陆观虎医案

病者:刘某,女,51岁。

辨证:耳聋。

病因:肺气失宣,脾胃不运,气水互滞,蕴火上蒸。

症候:耳聋四、五年,脸、腿均肿,咳喘痰多得食不化,腹胀乏味。脉细弦。舌红,苔黄。

治法:健脾消胀,宣肺止嗽。

方药:

冬瓜皮子各6克,大贝母6克,山楂炭6克,大腹皮6克,茯苓皮9克,苏子6克,陈皮6克,通草3克,海浮石9克,良焦稻芽6克,云磁石9克。

方解:冬瓜皮、茯苓皮、通草健脾利湿消肿,引热下行;冬瓜子、大贝母宣肺散结,化痰止咳;山楂炭、焦稻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苏子、陈皮、海浮石清肺化痰,降气定喘止咳;云磁石益肾纳气,聪耳明目;大腹皮消胀利水。

二诊:

症候:仍耳聋、咳喘,脸、腿肿见消,腹胀已消,得食见化。仍纳少。脉细弦。舌红,苔黄。

方药:

按前方去大腹皮,川通草,加焦六曲9克,炒银杏9克。

以增进食欲,加强定喘之功效。

病者:高某,女,47岁。

辨证:耳聋。

病因:痰火上炎。

症候:耳聋,头皮作痛,头晕,气短,咳嗽有痰,不易咳出,四肢不利,纳食不香。脉弦滑。舌红,苔白。

治法:清火化痰。

方药:

白蒺藜9克,石决明12克,嫩桑枝30克,杭甘菊9克,丝瓜络6克,宣木瓜9克,冬瓜子9克,青陈皮各3克,云磁石9克,炒竹茹6克,生枇杷叶6克。

方解:白蒺藜、杭甘菊散头风清热,以止头痛;石决明、磁石清热聪耳;桑枝、木瓜行水祛风湿,利关节;丝瓜络通经活络,以治四肢不利;冬瓜子、竹茹、生枇杷叶清热化痰止嗽;青陈皮伐肝宽胸,和中化痰。

病者:陈某,男,59岁。

辨证:耳聋。

病因:外感风邪,肝火上逆。

症候:耳聋、头痛,流涕、脘热、口苦。脉细数。舌质红,苔微黄。

治法:散风平肝清火。

方药:

冬桑叶6克,大贝母9克,石决明9克,白蒺藜9克,炒赤芍6克,黛通草3克,杭甘菊6克,云磁石9克,炒栀子皮6克,苍耳子6克,苏薄荷3克(后下)。

方解:冬桑叶、白蒺藜、杭甘菊散头风,清肝明目;大贝母散结,清热化痰。石决明、云磁石镇肝降火;通草利小便引热下行。栀子皮清三焦火;苏薄荷散风清热;苍耳子祛风湿治头痛、鼻渊。

病者:倪某,女,60岁。

辨证:耳聋。

病因:痰热上蒸。

症候:耳聋为甚,作鸣七天,咳嗽口干。脉细数。舌质红,苔黄而干。

治法:平肝清火,润肺化痰。

方药:

冬瓜子6克,大贝母6克,杭甘菊6克,青竹茹6克,丝瓜络6克,川通草3克,云磁石9克,路路通3个,白茅根9克,枇杷叶6克,石决明12克。

方解:冬瓜子、大贝母、竹茹、枇杷叶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杭甘菊清头风除热;丝瓜络、通草、白茅根通经活络,除伏热利小便,治肺热烦渴;路路通明目除湿。石决明除肺肝风热;磁石除烦祛热。

病者:杨某,女,60岁。

辨证:耳聋

病因:气水不化,肝胃郁热。

症候:耳聋,鼻干,头晕,脸胀不舒,腹胀作痛,溲少。脉细弦。舌红,苔黄。治法:理气开郁化水,清热。

方药:

苏梗6克,山楂炭9克,沉香曲6克,广木香3克,青陈皮各3克,杭甘菊9克,云磁石9克,川通草3克,焦稻芽15克,大腹皮9克,猪赤苓各6克。

方解:苏梗、木香理气和中。焦稻芽、山楂炭、沉香曲、大腹皮、青陈皮消食磨积,理气宽胸,和胃消胀,止脘腹胀痛。川通草、猪赤苓清热化湿,以利小便。杭甘菊清热散风。云磁石益肾潜阳,聪耳明目。

二诊:

症候:耳聋见聪,鼻干已润,脘腹胀见消,小便渐多,头晕未清,咳嗽气水见化。脉细弦。舌红,苔黄。

方药:因气不见化又增咳嗽,故按前方去青陈皮、沉香曲,加生枇杷叶6克、黛蛤散9克,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陆观虎医案》)。

尉迟静医案

席某,男,6岁。

患儿出生后1岁左右能叫爸爸、妈妈,4岁时因高热注射庆大霉素20余针,此后,听觉逐渐丧失,不能学习说话,以前所记话语也逐渐忘记。临床诊为后天性聋哑,于1990年11月13日来诊。

取穴:耳穴:内耳、脑干、额叶(或语言中枢)、毛细血管、肾。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粘附于小块菱形胶布上,做双耳帖压,每穴每次按压40次,每天各穴按压4次,每4天换帖1次。

经7次耳帖后听力恢复,并能喊出爸爸、再见等家常话。[针灸学报,1991,(3)]

张凤玲医案

何某,男,5岁。

链霉素中毒性耳聋。针刺前脑干测听左耳115分贝分化不良,右耳115分贝刺激无波形出现。

取穴:耳穴:肾、枕;体穴:听宫、翳风、瘦脉;头穴:晕听区。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均用毫针刺人,不捻针,留针1小时后起针。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经3个疗程治疗,左耳听力达80分贝,右耳听力达90分贝。已和同龄儿童一起上学,并取得优异成绩。[中国针灸,1989,(2)]

吕继端医案

范某,男,66岁。1993年元月16日初诊。

右耳鸣、耳聋有十余年,1个月前感冒诱发左耳隆隆声耳鸣,闭气,耳聋,伴头晕,不易人睡易早醒,食欲二便正常,西医诊断神经性耳聋,治疗未好转。是时舌红苔中心黄,脉右弦左细。

辨证:证属虚风挟胆热上犯清窍。

治法:养血熄风,清胆宣窍。

方药:

钩藤24克(后下),天麻、菊花、法夏、竹茹、黄芩、陈皮各10克,白芍20克,川芎、石菖蒲、防风各6克,煅磁石30克(先煎)。

2月27日二诊:服上药症状明显改善,但停药后仍有轻微耳鸣,且双耳交替出现,伴头晕,易早醒,舌红苔中心黄,脉弦,上方加蝉蜕3克,炒黄柏10克。

服上药7剂,除右耳聋外余症消失,嘱服杞菊地黄丸善后。(《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李继昌医案

张某,男,25岁。

1951年修路炸石,放炮时不慎震伤双耳,当即感到如棉花堵塞,继则耳鸣,嗡嗡声忽大忽小,持续不止,渐至耳聋重听,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经多方医治无效。诊察患者年轻体壮,发育营养佳良,脉弦劲有力,舌苔正常。

辨证:此足少阳经脉闭阻之故,因足少阳经脉由眼外眦向上至颞部,向下至耳后,沿颈至肩,今巨音震动,损伤足少阳经脉,是致耳道瘀阻,清窍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瘀通络,以开清窍。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芩6克,菖蒲9克,胡连6克,川芎9克,郁金9克,磁石15克(醋淬),五味子9克,甘草6克,生姜3片。

二诊:上方连服3剂后,耳鸣减轻,知药中病所,宗前方加柴胡为18克,续服3剂,三诊:耳鸣声音减低,时鸣时止,耳道堵塞感已消失,惟耳聋重听如前。宗前方减磁石、五味子,加广血竭9克,苏木9克,并加柴胡量至24克,以增其祛瘀通络之力,继服3剂。

四诊:耳鸣基本停止。耳聋重听亦减半,守前方减苏木,加桃仁9克(捣),川红花6克,并将柴胡量加为30克,配苏合香丸,每日早晚各服半丸。

五诊:上方连服3剂,共服苏合香丸3丸后,耳聋重听大为好转,对于讲话基本能听见,嘱停药,改用针刺翳风、听宫、听会等穴治疗,每日一次,二月而愈。(《李继昌医案》)。

章慕徐医案

张某,女,40岁。初诊日期某年四月。

主诉:两耳聋十余年,逐渐加重。现病史:十余年前因重症发热,听力减退,渐至耳聋,无耳鸣,内耳有堵闷感,小声根本听不到,经常头晕项强,脊背沉重,无高血压史,月经基本正常,既往尚健。检查:两耳膜微混浊,标志清,无明显内陷。听力测验:左耳气导平均值55db;骨导2000~4000Hz,高音听阈全部消失,右耳气导平均值55db,骨导1000~2000~4000Hz听阈完全消失。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聋。

辨证:外邪滞经,气闭不宣耳聋。

治法:疏导经气。

治疗:大杼予补双泻,翳风双泻,天柱子补双泻,中渚双泻。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隔日一次。效果:四次治疗后,头晕项背强基本消失,耳仍堵,减天柱、大杼。第七次治疗后左耳堵闷感减轻,右耳不减,上穴加右侧外关、合谷、关冲、列缺均用泻法,两耳堵闷感大减,左耳尤佳。又针至第十九次,听力明显恢复。治疗后听力测定:左耳气导平均值35db;以500~1000Hz听阈为佳,骨导1000Hz听阈比原有提高35db;右耳气导平均值提高25db,以1000~1500Hz为佳。骨传导以40db、50db、60db分别出现在1000、2000、4000Hz上。(《名医名方录》)。

张涛清医案

黄某,男,70岁,离休干部,住院号250091。

1991年2月27日以冠心病Ⅱ度,Ⅰ型AmB,血压在省级某院干部病房治疗,4月11日出现左耳鸣耳聋,查血压20/11千帕,心率76次/分,心前区可闻及漏搏2~3次/分,双耳鼓膜正常,电测听报告:左耳神经性耳聋,右耳呈老年性听力损失,声反射左侧消失,右侧反应增强;脑血管多普勒检查报告: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自4月3日起西医给654-Ⅱ20毫克加10%G.S300毫升加A.T.P20毫克静脉滴注,一日一次。4月17日经兰州各医院神经内科,耳鼻喉科专家会诊后改用低分子右旋糖苷250毫升静脉滴注,一日一次,都可喜口服一日一片,维生素B,二片,一日3次,经治疗一周,听力毫无改善,故患者提出针灸治疗。征得主管医生同意后于4月18日前来求张老诊治。突然发病,晨起始觉左耳鸣响,隆隆不歇,耳中胀满,按之不减,听力骤减,左耳听不清说话声,伴头胀,口干苦,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患者体质壮励而肥胖,面色红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肝胆火旺,循经上扰,蒙闭耳窍。

治法:清泻少阳,通经活络,宣窍聪耳。

取穴:患侧听宫、翳风、完骨、中渚、外关、后溪。

针法:隔日一次,用提插捻转复合式泻法,针耳区穴位时针尖向内耳道方向,使之得气(患者有鼓膜外突感)后急刺取针,不留针。

经上法针2次后,耳鸣减轻,3次后听力改善,6次后鸣响消失,耳聋恢复,低微语音已能辨清。4月30日复查电测听:左耳听力上升至右耳水平。即停针,随访一年无变化。(《名医名方录》)。

何其伟医案

经多面黄,耳流脓而失聪。阴虚之候,恐难奏效,且防肿满。

附子,白芍,补骨脂,山药,萸肉,熟地,茯苓,菟丝子,于术,泽泻。

丸方

附子,于术,萸肉,五味,破故纸,怀膝,肉桂,熟地,枸杞,山药,白茯苓,泽泻。腹皮煎汤泛丸。(《解山草堂医案》)。

年逾六旬,水亏火炽,耳不聪而舌绛少津,脉左歇至,非所宜也。急须滋养真元,乃为要策。

党参,石膏,麦冬肉,牡丹皮,川石斛,熟地,知母,五味子,料豆衣,芦根。

真阴内亏,舌本滑而于缩。宜用温补。

制附子,炙龟版,怀山药,西党参,茯苓,大熟地,山萸肉,炙甘草,五味子。(《山草堂医案》)。

费晋卿医案

耳为肾窍,肾气久虚,不能上达,耳渐失聪,宜补肾达聪之治。

大熟地,女贞子,黑料豆,潼沙苑,茯苓,远志肉,丹皮,甜杏仁,薄橘红,制半夏,象贝,灵磁石。

原注:耳聋因肾虚、痰火上升壅塞清道者居多。老人加龟版(打)五钱。

耳为肾窍,肝阳上扰,肾穴受伤,聆音不聪,夹有瘀血。先宜滋肾柔肝,参以清越,六味丸加味主之。

女贞子,粉丹皮,福泽泻,白蒺藜,杭甘菊,云茯苓,净蝉蜕,石决明,川百合,福橘饼,黑芝麻,红枣,大生地,霜桑叶,淮山药。(《费伯雄医案》)。

王九峰医案

左脉虚弦,右脉滑疾,心、肝、肾之阴不足,中虚湿痰不运,两耳失聪,如风雨声,间或蝉鸣。肝虚生风,心阴、肾阴不足,脾虚生湿,肾虚不能纳气。

生地,芡肉,菖蒲,泽泻,茯苓,山药,柴胡,苡米,半夏,木通,远志,故纸,胡桃。心开窍于耳,肾之所司也。耳闭之症,不宜劳神动火,厥、少不和,夹有湿热生痰。利湿伤阴,清热耗气,清心滋肾,佐以宁心柔肝,兼化湿痰。

生地,丹皮,山药,萸肉,茯苓,泽泻,菖蒲,磁石,黄芩,柴胡,木通。

去秋右耳或闭,或作蝉鸣,或如风雨声。冬月患痔,时痛时痒,水流不止,遂服补中益气。痔患虽愈,右耳仍闭,昼夜常鸣,二目迎亮处,无限小黑点闪烁不定。右脉滑疾无力,左脉虚弦,气虚有痰,肝虚生风,脾虚生湿。每晨服天王补心丹一钱,以养其气,午后服资生丸以助坤顺。

黑归脾汤去阿胶

耳肿胀作痒作痛,兼有粘臭黄水,心火肝阳不宁,少阳湿热为患。先宜小柴胡合导赤散。生地,木通,炒苓,茯苓,党参,柴胡,蝉衣,甘草,石斛,荆芥。

童年患耳,延今不已,现在耳轰不聪。湿热阻于气分,少阳不和。已近精通之岁,心火肝阳不宁。脉来滑数,厥、少不和,防其失聪。

柴胡,木通,黄芩,半夏,茯苓,甘草,萸肉,菖蒲,菊花。

壮水则火静,火静则痰消,毋拘拘乎化气,勿汲汲乎清心。年甫十七,厥、少不和,心相不宁,非老年重听可比。引北方以济南方,乙癸同源,兼和厥、少,水源生则龙相宁,必得静养为妙。

知柏地黄加木通、柴胡、橘红、茯苓,为末,加菊花、麦冬,熬膏和丸。服二料后,加活磁石(酷煅)、童便飞为衣。

因于湿,首如裹。耳目如蒙,热蒸湿腾,鼓郁阳明湿痰,少阳不透,致有耳鸣之患。小柴胡合温胆加蒺藜、菊花、羚羊。

左脉虚数,右脉虚细,先天固属不足。气分右湿,阻蔽清窍,升降失常,湿蒸热腾,少阳不和,清窍不灵,致有耳蔽之患。

逍遥散加生地,三剂后加蚕茧。

服逍遥后,右耳作响,响后听语稍清,左耳如故夕前方加菊花。

脉弦右滑,按之大疾,气分有湿有痰,耳闭不聪,精通之时,清心相以化湿热,午后服资生丸。

生地黄汤加柴胡、木通、川柏、茯苓、蚕茧。

两耳不聪,气火交并于上,清心相以和肝肾。风热平静,清上实下,是其王道。多酌明哲。

原方加磁石、黄芩、羚羊。

《经》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目,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心开窍于耳,肾之所司也。肾为藏水之脏,肾虚则水不能上升,心火无由下降,壮火食气,二气不能别走清空。阴液下亏,脉络干涸,气血源流不畅,是以耳内常鸣。素多抑郁,五志不伸,水虚不能生木,肝燥生脾,土虚不能生金,肺病及肾,二气不平,五内互克,辗转沉痼,岁月弥深。壮年固不足虑,恐衰年百病相侵,未必不由乎此,岂仅耳闭而已哉!是以澄心静养,遣抱舒怀,辅以药饵,方克有济。拟《局方》平补镇心丹加减,以上病下取之意。

熟地,洋参,茯苓,麦冬,菖蒲,枣仁,远志,龙齿,龟版,元参,山栀,白术,丹皮,当归,五味,蜜丸。(《王九峰医案》)。

曹南笙医案

某左。壮年脉来小促数,自春月风温咳嗽,继以两耳失聪,据述苦降滋阴不效,是不明虚实经络矣,《内经》以春病在头,高粱之质,厚味助痰助火,固非治肾治肝可效。晚卧时服茶调散鲜荷叶汁,羚羊角,石膏末,连翘,玄参,鲜菊叶,牛蒡子。

(午服)(《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

李铎医案

周某,年四十余,因夜行闻风声,以为鬼祟,心中忐忑,疾走而回。比夜憎寒发热,天明寒热退而耳鸣失聪,越三日,求治于医,医以益气聪明汤,重用黄芪,嘱服数帖,耳愈聋闭。转求于余,细绎其故,猝然因惊恐而耳失聪,盖惊则伤心,恐则伤肾,明是心肾交病,宜乎益气升阳所不中竅矣,况疾走而回,气逆不下者乎?又闻风声而惊疑致病,势必风邪人耳,与气相搏,故是夜寒热互作,医者早知用疏风散邪,下气通窍之法,断以补心肾而镇逆,何致耳愈聋闭也?余用三因方,以全蝎四十九个去梢洗净,生姜切厚片如数,铺砂锅内,置蝎于姜片上,慢火烙姜片至黄色,蝎干研为细末,菖蒲酒调,夜间徐徐尽量饮醉,五更睡醒,觉耳中関洪,划然一声而听聪矣。然亦时闭时聪,随以磁石、龟甲、沉香、远志、菖蒲、牛膝、锁阳、辰砂、熟地、苁蓉之类,服二十剂,耳聪如旧。聪因夜行受惊恐而顿失,此亦一奇,不用奇方,以治乌乎能?寿山(《医案偶存》)。

王润园医案

直隶藩库厅张一斋,介入也,以名家子,赴直候补。内艰归里,与余时时作觞豆之会,人亦潇洒不群。以其犹子张文泉司马与余为同谱,故叔呼之。庚申夏,忽患耳聋,人与言者,必大声疾呼方可。适余约作销夏之会,人门与语,貌甚痴。怪问之,方知其聋,谈次便请一诊。问其得自何时?曰:四月中旬。延医数四,皆以为肝气,用乎肝药数十付竟不效。乃诊之,觉其六脉沉而数,兼带弱象。因告之曰,此阴火上冲也。耳主肾,肾气壮则耳通;肾气虚则耳闷;肾气寒则耳枯;肾气热则耳塞。君所患乃肾热,绝非肝气,吾乡小儿多患此,甚则流黄汁,一予散肝,不益悖乎。一翁问服何药,乃以知柏地黄汤进。一翁似嫌过凉。余日。长夏气冲,兼胃中有湿热,必无碍。但耳不聋,则勿服也。否则须服麦味地黄丸,其功稍缓。一斋归而服之。余略不记忆,越年许,与其兄张立翁茂才谈及,方知四付耳即通。因忆其事,申谢再再。(《醉花窗医案》)。

方略医案

周某患两耳卒聋,烦躁不安,脉数,口苦,此火闭也。用花粉、元参、生地、泽泻、丹皮、连翘、白芍、石菖蒲、蔓荆子、青盐十余剂,先开左耳,又十剂,而右耳亦开。(《尚友堂医案》)。

其他医案

人有双耳聋闭,雷霆喧呼之声,终不相闻,而耳内不痛,此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有之,乃肾火内闭而气塞也。最难取效。法当内外兼治。内治必须大补心肾,虽耳属肾,而非心气之相通,则心肾不交,反致阻塞。故必用补肾之药,使肾之液滋于心,即宜用补心之剂,使心之气降于肾,心肾之气既交,自然上升而通于耳矣。方用启窍汤。

熟地二两,山茱萸一两,麦冬一两,远志三钱,五味子二钱,石菖蒲一钱,炒枣仁三钱,茯神三钱,柏子仁三钱。

水煎服。一连四服,而耳中必然作响,此欲开聋之兆也。再照前方服十剂。而外用:龙骨一分,雄鼠胆汁一枚,麝香一厘,冰片三厘。

研绝细末,为丸,分作三丸,绵裹塞之,不可取出。一昼夜即通矣,神效之极。

耳通后,仍用前汤再服一月。后用大剂六味丸,以为善后之计,否则恐不能久聪也。此症用通耳汤亦妙。熟地三两,麦冬一两,炒枣仁、茯神、玄参各五钱,菖蒲一钱,柏子仁、炒黑荆芥各三钱。水煎服。十剂自通。(《临证医案伤寒辨证录》)。

石山治一人,年近六十,面色苍白,病左耳聋三十年矣。近年来,或头左边及耳皆肿,溃脓,脓从耳出甚多,时或又肿,复脓,今则右耳亦聋。屡服祛风去热逐痰之药,不效。汪诊左手,心脉浮小而快,肝肾沉小而快,右脉皆虚散而数。此恐乘舆远来,脉未定耳。来早,脉皆稍敛,不及五至,非比日前之甚数也。夫头之左连及耳前后,皆属于少阳也。经日:少阳多气少血,今用风药、痰药,类皆燥剂,少血之经,又以燥剂燥之,则血愈虚少矣。血少则涩滞,涩滞则壅肿,且血逢冷则凝,今复以寒剂凝之,愈助其壅肿,久则郁而为热,腐肉成脓,从耳中出矣。渐至右耳亦聋者,脉络相贯,血气相依,未有血病而气不病也,是始则左病,而终至于右亦病矣。况病久,血气户虚,且人年六十,血气日涸,而又出外劳伤气血,又多服燥剂,以损其气血,脓又大泄,已竭其气血,则虚而又虚可知矣。以理论之,当滋养气血,气血健旺,则运行有常,而病自去矣。否则,不惟病不除,而脑痛耳疽,抑亦有不免矣。人参二钱、黄芪三钱,归身、白术、生姜各一钱,鼠粘子、连翘、柴胡、陈皮各六分,川芎、片芩、白芍各七分,甘草五分,煎服,数十帖而愈。

耳暴聋者,用全蝎去毒为末,酒调滴耳中,闻流水声即愈。(《说纂》)。

耳聋,用全蝎四十九枚,用生姜厚片如数,铺锅内,置蝎于姜上,慢火烙姜片至黄色,蝎熟,去毒并头足,研为细末,酒调送下,随量饮醉为度,取汗。(《名医类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中医治疗耳聋、耳鸣医案大全
蔡福养:神经性耳鸣耳聋从痰、瘀、虚、肝火论治(多名家)
7味治耳疾常用的中药
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名家医案(上)
一个治耳鸣、耳聋的经典方,千百年来广为流...
今天给介绍四个耳鸣可以用到的中成药,常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